⑴ 曾仕強談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原因,你的家庭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嗎
提到這一點真的感覺特別幸運,我的家庭不存在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可能也就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吧,所以我也沒有存在重男輕女的想法。沒想到建國已經這么多年了,到現在還有人重男輕女,其實對於重男輕女的思想真的是無法理解。
已經漸漸改變了這種觀念,但是依然有不少家庭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尤其是一些農村家庭。是男孩就特別喜歡是女孩,居然還想著偷偷把孩子打掉,這樣的思想真是害了不少人。如今有很多女孩子都非常優秀,她們會闖出一片自己的視野,而男孩子也未必能混得有多好。想要真正改變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估計還需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經過兩代人的變更,應該就能逐漸改變了。在這里想要勸一下那些存在重男輕女思想的人,不要再抱有這樣的想法了,大家都是女人生出來的,每一個女人都是非常偉大的。
⑵ 曾仕強:其實人一出生,老天給了你很多資源,可惜大部分都浪費了
世人怨恨上天的不公,認為人生下來就是不公平的。認為自己沒有享受到好的資源,確實是這樣嗎?是的,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有的人出生在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有的出生在城市,可能經濟情況相對好一些。
但是城市裡也並不都是家庭情況優越的, 很多人在自己無法到達成功的時就怨恨上天不公, 認為人生而不公。
曾仕強先生曾說:"人一生下來,老天把你一生所有的資源都給了你,但是很多人丟掉了。"每一個人從出生上天就給了他很多資源,不要只看到別人的資源 。認為自己並沒有享受到任何資源,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你看的別人出生在經濟優越的家庭,但是他們的家庭也是父輩祖輩努力的結果。
一開始人人生而平等, 隨著 社會 有了貧富差距人們的資源才開始變得不平等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我們無法選擇如今現有的資源,只能把握好這些資源,對這些資源加以利用,為我們的子孫打造豐富的資源。如果一味的悲天憫人,只會使我們把現有的資源也浪費了。
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有的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貧困的家庭,有的人出生在幸福的家庭,有的人出生不和諧的家庭。 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進行干預。
很多人認為自己出生的家庭條件不好,而使得自己無法到達成功,或者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怨恨上天的不公,認為上天沒有給予自己豐富的資源或者根本沒有給予資源。
恰恰相反的是從每一個人的出生上天就給予不同的資源,正因為資源不同,每一個人的發展才會有所不同,成為 社會 各個方面所需要的人才。
遇到好的資源要珍惜,如果資源不好也不要放棄。 把當它當做生活的磨礪,在生活的磨礪里成就自己 。很多因為自己的生活的家庭條件不好開始恨天怨地,做一些錯事的時候,就心安理得的認為這是別人欠它的,自己只是通過自己的手段去獲取。
但是他們從未考慮還有 很多人生下來就身體有所殘疾,但是他們依然樂觀的面對生活 ,用自己的樂觀的態度去感染生活里的每一個人,一個小男孩他從出生就身患先天性白血病,為了醫療費他的父母每天打兩份工,幾乎沒有時間照顧他。
他每天自己一個人坐在醫院里玩。但是 他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每天微笑的面對生活,微笑的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他的父母之前非常擔心他自己一個人無法適應醫院的生活,一開始他的媽媽在醫院陪著他。
他的父親為了高額的醫療費每天打三份工,只睡三四個小時,媽媽看了心疼也想出去打工分擔爸爸的壓力,對小男孩說的時候,小男孩只說了一路:"媽媽我會乖乖等你回來的。"
然後自己每天在醫院里,他的媽媽回憶說每次回去他都是微笑的, 即使後來小男孩去世了,但是他還是微笑的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生開始老天的給的資源就不同,但是每個人都給予了資源,只是很多人不會好好的利用資源,使得浪費了, 像海倫·凱勒從出生就身患疾病 ,上天給予她的資源好嗎?
但是她並沒有一味的悲天憫人,怨恨上天的不公,上天是公平的當他為了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定給你打開一扇窗。海倫·凱勒在身患疾病之時並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求, 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 ,這些作品也在激勵著很多身患疾病而不放棄追求夢想的人。
世界上沒有很多公平的事情 ,很多人生下來就擁有很多的資源,他擁有的資源可能是我們奮斗一生都無法擁有的。
可是他能擁有的那些資源也是他們的父輩祖輩奮斗來的,我們沒有這么好的資源但是我們也會擁有資源,就比方說有的人從幼兒園上的就是貴族學校,而我們只是上的普普通通的幼兒園。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怨恨上天的不公,認為自己出生條件不好,但是資源不好,父母也在 努力讓所有人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而恰恰因為我們的資源比不上人家,才更應該努力,利用手中僅有的資源來奮斗,是自己的子輩孫輩能夠擁有好的資源。
一味的悲天憫人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本來資源就是不相對等的,但是你還沒有努力,那麼你就會被永遠的落於人後,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數十年,才贏得了勝利。
如果他一味的怨恨上天的不公,自己擁有帝王之才,如今卻居於人下並被人如此折辱,那麼他不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的過人之才能夠把握好手裡的資源,讓他們變廢為寶,才能榮登大寶。
當很多人在面臨資源選擇時,可能有所差池。當我們面臨過多的資源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並且是不違反國家法律的資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這其中有好有壞。我們要學會選擇,做出正確的選擇,不正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一代忠義之臣關羽 ,他在劉備和曹操之間選擇了劉備,當時的曹操比劉備的實力強太多。而且曹操也想盡一切辦法拉攏曹操,但是關羽都沒有接受他的拉攏,一生忠於劉備。
劉備的成功文離不開諸葛孔明,武離不開關羽 。曾仕強先生認為:劉備具有高強的領導才能。關羽生前並沒有任何官職,但是如今的關羽已經和孔子齊名,被稱為"武聖人"。可見他的選擇並沒有錯。
曾仕強先生認為,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拜關公,而關公是忠義的化身,越來越多的人拜關公,則證明如今世上不忠不義之士越來越多。在資源面前, 有的人會選擇走捷徑,但是那樣的結果終究是害人害己。 歷史 上有很多為了眼前的微弱利益而放棄對自己理想的追求,但是在資源面前永遠沒有捷徑可走。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
當我們到達一定地位面臨資源的選擇時,一定要珍惜牢記自己的追求和國家法律。像 歷史 上有名的 大奸臣秦檜為了把持朝政,設計殺害岳飛 ,致使精忠報國之士慘死,使得自己永遠的跪在岳飛墓前受後世謾罵。
在名與利面前秦檜放棄了自己讀書十餘載的教誨,最終害人害己。只要你足夠努力沒有人會阻擋你前進的道路,只要足夠優秀終能到達頂峰,沒有任何人可以憑借投機取巧到達頂峰。
想起 《人民的名義》 里的一幕,一個貪官在家裡吃粗茶淡飯,外面的房子里放著貪污來的錢財,等被檢察院發現時卻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家裡窮,放在這里的錢一分也沒花。
竟不知是可恨還是可悲, 貪污來的錢財只為看著不敢動用一分一毫 ,但是還是樂此不疲的在貪污。最後竟一句家裡窮,想要掩蓋自己的行為。在強大的資源面前我們要學會選擇,只有抵抗住誘惑我們才能走到頂峰。
當我們擁有一定的 社會 地位時,能夠出現在我們面前的資源就更多了,這其中的利弊要我們自己加以斟酌。任何資源都是需要付出的,不是投機取巧就可以得到的,只有我們付出的多,得到才能更多。
資源來不之不易 ,當資源擺在我們面前時,一定要抓住機會,不要失去之後才開始悔恨不已。
我相信很多人都說過或者聽過這么一句話"要是那時候怎麼樣就好了,"是啊,如今我們知道了 歷史 的進程,知道了某件事的結果,對當初自己沒有下定決心背水一戰就會有所痛恨,但是後來就晚了,只有當資源機會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好好珍惜做好某件事就可以了,這樣最起碼無愧於自己。
有一些人覺得年輕的時候就是要放縱自己,但是當他們到達一定年齡的時候,要用自己的雙手為家人撐起一片天時, 就開始悔恨當初沒有好好利用資源的自己 。但那時候早已為時已晚。
資源的選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關乎我們的未來,只有我們好好的選擇資源才能使獲得成功。
曾仕強先生曾說:"做出明智的選擇,才是受教育最要緊的事情。"
如果現在問高三學子,你們為什麼要參加高考?他們會說考一個好大學。如果再問他們要考一個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我想很多人會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中國高三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呢。國外的學生在初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但是 中國的很多學生很少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向哪個方向發展。
像一些大城市的學生,他們也非常明白自己想做什麼,自己現階段該做什麼。但是像小城市的學生,他們幾乎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自己該怎麼樣利用和選擇資源。
他們之所以高考是很多人都高考,而 高考後選專業很多也是因為父母說好, 並沒有因為自己喜歡熱愛或者某一方面優秀而選擇。而這些學生到了大學每天也在渾渾噩噩,看到周邊的人選擇考研,自己也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見,更不要說對自己情況的分析了。
曾仕強先生說過: "其實人一出生,老天給了你很多資源,可惜大部分就浪費掉了。"
很多學生不了解自身所具備的發展資源的情況,使得學生並不能夠自己獨立發現自己的發展資源。
不僅僅是學生,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他們人到暮年之時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自己這一生做了什麼,悔恨自己當時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已經於事無補。
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享受的資源多,誰享受的資源少,只是有人會利用資源,有人不會利用資源。在面對上天給予的資源的時候,首先要選擇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其次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資源我們不要持有一種來者不拒的態度認為越多越好。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這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定位。
當我們一開始面臨的境地糟糕時,不要失去對生活的希望,要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什麼得不到的。微笑的面對生活才是最好的選擇。相信上天的公正,相信自己的努力。
⑶ 曾仕強教授:孝道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中國人特別重感情,所以我們的社會很亂。 因為情本來就是亂的,情需要以禮來約束。禮的作用就是把亂象變得井井有條。所以我們從古代到現在,都是亂中有序 。亂象當中,還很有條理。 這個條理,主要就是倫理,而倫理就是從家庭開始的。 我們深深感覺到:如果一家人都不合作的話,你就變成單打獨斗。如果單打獨斗,你就斗不過別人。所以很多人對我們的歷史有誤解。我們古代的皇帝,為什麼要有那麼多後宮佳麗?妻妾那麼多,豈不是給他很多壞的名聲?其實不是。這里可以舉個例子。堯聽說舜很了不起,就准備把權位交給他。但是傳位之前總要考驗考驗他,那麼堯用什麼方法考驗舜呢?聽起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就是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了舜。現代人也許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吧?其實我們看《易經》裡面有個「歸妹卦」, 就是妹妹隨姐姐嫁給同一個男人。為什麼要這樣?太簡單了,就是以前的世襲制君主非得人丁興旺、子孫繁衍不可。不然將來就沒有繼承人,就沒有人可選擇來延續自己的皇族命脈。要想多生幾個小孩,就不能只娶一個女人。 如果只娶一個女人,萬一她生不出小孩怎麼辦?萬一她都生女兒怎麼辦?這種萬一的狀況如果多了,後宮就亂了。為了事先防止後宮混亂,堯才把兩個女兒同時都嫁給舜。一方面考驗舜,這兩個女人你擺不擺得平?如果你連兩個女人都擺不平,還能治國嗎?你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嘛。另一方面,既然我要選你當繼承人,我就必須要替你考慮得很周全。如果只把一個女兒嫁給你,她萬一去世了怎麼辦?你再娶別人,就亂了。如果你娶了兩個不是同一個家庭里出來的女人,她們兩個在一起一定會產生妒忌,一定會有斗爭。
我年輕的時候是不懂事的,老在批評自己的祖先,一直等到我40歲以後,懂了一些《易經》的道理,才慢慢地理解祖先,理解中國人的家庭安排。「歸妹卦」講得很清楚。 當年趙飛燕的妹妹就是和趙飛燕一塊兒嫁給皇帝的,她們兩個互相照顧。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能夠應付宮廷裡面殘酷的爭斗? 不要用西方的眼光、觀點、立場來看待中國的文化,我們祖先考慮得絕對比他們長遠,絕對比他們周全,而且對我們有深厚的意義。這不是外國人那麼簡單的頭腦能夠想得通的。
孝的起點是「保身」。因為如果沒有父母,我們根本就無法出世,也沒有辦法成為活生生的一個人。父母給我們父精母血,然後在母親的子宮里孕育成我們的身體,可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為了不忘根本,也為了保持這個賴以生存發展的身體,我們當然要用心維護,不可毀傷。
保護身體如果用來胡作非為,做出危害社會、破壞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的不良行為,最傷心的應該是父母。想想看,父母給我們身體,我們卻用來傷父母的心,豈不是恩將仇報?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正當的途徑,秉持服務人類社會、為公益做出貢獻的心態,好好做人,也好好做事。 一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名聲愈來愈好,愈來愈受到大眾的好評;另一方面則顯出父母的教導有方、家風良好,使大家贊賞之餘,樂於仿效。 「孝」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道大得驚人。
《論語·學而篇》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務本所說的本,便是孝;務的意思是必須全力去做。務本即必須全力做好根本事情。務和學不同:學只是把不知的變知、不會的學會;務卻必須由自己做起,並且向外推廣。君子必須把孝當作根本來躬親實踐。把孝這根本道德確立起來,人道自然看得明顯,而原本隱而不現的仁心,也顯著地產生出來。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可以說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具有這樣品德的人不好犯上,也就不好作亂,當然有資格稱為君子。
孝和悌分不開,孝敬父母必然友愛兄弟姊妹。 對兄弟姊妹不好,也就是對父母不孝。我們把父母視同天地,因此把四海之內共同為天地所生的人,都當作兄弟姊妹看待,成為世界上最為和平、最喜歡朋友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的推展;「你是我的兄弟」便是悌的發揚。桃園三結義,實際上也是孝道的延伸。
祭祀是什麼?祭祀就是不忘根本 ,如此而已。古代的皇帝敢不祭祀嗎?那時候沒有汽車,沒有飛機,也沒有通信器材,皇帝都要一步一步地登泰山,去祭祀天地。為什麼?他就是要告訴所有百姓,他是崇尚孝道的。他所有的事情都要謝天謝地,會秉持天地良心來照顧百姓的。可是後來,每年到泰山祭祀太過勞民傷財了,所以就在京城修建了一座天壇。很多人只知道天壇,卻不知道天壇是干什麼用的。天壇就是北京的泰山。
皇帝有他的宗廟,難道百姓就不可以有宗廟嗎?所以,我們中國人,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角落,肩膀上扛著的永遠是祖宗的牌位。他可以什麼都不帶,只帶祖宗的牌位,到美國把牌位掛起來,到日本把牌位掛起來,到歐洲把牌位掛起來,就是叫子孫不要忘記,這是我們的祖先。你要拜上帝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拜祖先是我們全家的事。這就是我們的傳統。但是「傳統」這兩個字已經被扭曲、被誣蔑化了。現在有些人一聽到傳統就皺眉頭,因為他們認為傳統是代表不好的東西、已經過時的東西,這是非常錯誤的。那我們只好講道統了,不然怎麼辦呢? 我們的道統不能滅。道統一滅,中華文化就不見了。中華文化不見了,中華民族就沒了。
我們要讓子子孫孫都記得,沒有祖先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身。這個道理太簡單了。 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沒有父母,你會出生在這天地間嗎? 沒有父母,你的存在就等於零,也就是根本不存在。所以,你怎麼去跟父母討價還價?有什麼好討價還價的?父母是我們的根,天地是我們的本。我們所有的事情,離開天地,離開父母,都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就曉得了, 修德就要從孝開始。
什麼叫作孝?其實內容很多,不是我們腦海裡面想當然的那樣。一本《孝經》,把從自己的修身,一直到治國平天下,統統寫得很清楚。以孝來治國,叫作孝治。現在我們同樣可以用孝來治理公司。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人,只要對他的父母孝敬,人們就願意相信他的所作所為。因為這樣的人是不會害別人的。所以大家能夠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小孩做錯了事情,我們不會罵這個小孩,而是罵他的父母?這是有道理的。所以父母只能好好教育小孩,這是父母的責任。如果小孩不孝,我們才罵他,你不孝敬父母什麼都免談,什麼都沒有你的份,誰都看不起你。這才是真正的孝的精神。
真正的孝道,其力量非常強大。以前我們對此有很多誤解。這次,我們不是盲目地弘揚道統,而是要把中華文化原原本本地、正本清源地弘揚起來。否則又像以前那樣亂七八糟,實在是不好,而且非常不好。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真正的孝道發揚出來。所以,我們第一個問題要問問,一定要等到父母死後才孝嗎?因為孝從祭祀來啊!既然如此,我現在就想辦法把父母氣死,然後再來盡孝道。那是開玩笑!
孝一定要從父母生前就開始,而不是等到死後。祭祀是不得已的,人走了,我們沒有辦法。這就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所以有些人常常後悔,為什麼我早不了解這個道理?我應該趁我父母還在的時候,就讓他們感覺到,有我這個孩子是很安慰、很有面子的,他們就可以死得很安心,沒有後顧之憂了。
孝敬父母,是子女以實際行為表現出來的。不是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做給父母看,應該從內心發出來,做給自己看。看什麼?看看是不是盡心盡力,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隨著年齡增長,要愈明白孝道的本質,在於自己仁心仁性的顯露,這也就是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珍惜自己、愛護自己、激勵自己,全都以孝為根本,要用心體悟。
⑷ 曾仕強:為什麼死亡基本都是好事講下我父母的事,各位做參考嗎
死亡,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也有著“誤落人間七十年,今朝重返舊林泉”的釋然。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死亡意味著恐懼與悲傷,令無數人煎熬不已。可面對死亡,曾仕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表示:為什麼死亡基本都是好事?講下我父母的事,給各位做參考!誠然,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無法逃脫的命運。但若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人們就能擺脫對於未知的恐懼。與此同時,活著的人也能夠免於沉湎在痛苦之中,及時享受當下的幸福生活。
人需要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
⑸ 曾仕強教授:有一種父母,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不知道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攤上這么個孩子」,彷彿孩子是來「尋仇」的。
當然, 有來「尋仇」的孩子就會有來「報恩」的孩子 ,這兩種孩子也是大眾口中的「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
在家長自己的眼裡看來,通常自家孩子都是來報仇的、別人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我們理解中來「報仇」的小孩,通常是不聽話、敗家,你又拿他沒辦法的這種。來「報恩」的小孩,則通常是聽話、孝順父母、懂事、能貼補家用、改變家庭命運的這種。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 孩子到底是來報恩還是報仇,只有到最後才能知道。
比如有的小孩從小乖巧懂事,結果進了 社會 就變壞了,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恩」的方式來報仇。
有的孩子從小學習不好、總惹事讓父母氣個半死,最後父母老了只有他這個學習不好的一直陪在身邊,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仇的方式來報恩。
好與壞、黑與白,本就不是一言而定的事。
作為家長,知道正確教育孩子,並盡心培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大人完成自我升級的「鑰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對父母教育方式最直觀的評價。
著名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 將中國父母劃分為三種, 並對這三種親子關系做過了解讀,挺形象的。
1、神父母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心中樹立家長偉岸高大、無所不能的形象,來獲得孩子的崇拜與聽話。
這些大家長將自己神化,孩子如同信徒, 必須聽話,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都是小時候特別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就會越來越不聽話,就如 科技 發達後人們對神的敬畏就淡了。
2、鬼父母
這類父母是霸權主義的堅決擁戴者,我要你干什麼你就得干什麼,父母是發號施令者,孩子要無條件服從,不聽話就是恐嚇、體罰。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通常膽小、不會拒絕、不會反抗,長大後不是媽寶男,就是平平無奇的膽小鬼,很難有大作為。
有一種父母, 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指的就是「鬼父母」,希望你不是。
3、人父母
這類父母講究平等對話,將孩子和自己都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中、教育中, 都會給孩子很大程度的自主權。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獨立、自信、有主見,很容易優秀。
說起孩子獨立的重要性,神童魏永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永康13歲以高考602的優異成績被湘潭大學錄取,17歲時以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被保送、碩博連讀,20歲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離校時連碩士證書都沒拿到。
魏永康媽媽在接受采訪時邊哭邊說:是自己保姆式的愛、害了孩子。
她一直認為孩子讀書才有出息,於是不讓兒子沾手任何事,自己包攬了所有工作, 甚至包括給兒子洗澡、洗臉、喂飯。
後來魏永康離了媽媽身邊,獨自一人求學,竟然連最起碼的生活都無法安排,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外出,最終在研三那年,被中科院勸退。
1、用心陪伴
說到陪孩子,多數家庭都是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刷手機,給孩子一堆玩具讓他玩、自己在玩具旁躺著…
這些都叫陪著,不是陪伴。
黃磊,所有人公認的好爸爸,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一起烹飪、一起讀書、一起演出…
黃多多和爸爸一起翻譯過書籍、參加過百場演出、自己寫劇本、口語跟母語一樣好…這就是家長用心陪伴孩子的未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魏永康就是被媽媽照顧太好的慘劇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鼓勵他自己去做,你眼中的「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是錯的。
魏永康20歲了連最起碼的根據天氣選衣服都不會,最後連未來也斷送了。
信任孩子,從小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並適時給予鼓勵,才是最好的。
⑹ 曾仕強給中國父母的教子忠告500字讀後感
人格比知識更重要來。深以為然。
「疼愛自孩子必須遵循愛孩子的一定法則,即使在他游戲玩耍的時候,也一定要培養他心底忠厚、待人誠懇的品德,不能讓他為人刻薄、行為暴躁。
門戶太深,身為袛懼。
夫婦關系是一種交互關系,父子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兄弟關系是一種並列關系。
百億財產,往往要辛苦終生才賺得到,甚至幾代人的勤儉努力才累積起來,如果子女沒有好好教養,一下子就會把百億財產敗光。
慎選結婚對象,是教養子女的基礎。
一樣米可以養出百樣人。
教養子女,一方面要有本能的愛,另一方面要有理智的情。
獨立中有依賴,才能夠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自我。
把家營造成一個書香家庭。
一個人的自尊心奠基在出生之後8至18個月之間。
愈早讓子女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愈容易養成子女自主、自律的習慣。
勤勞是一種習慣,懶惰也是一種習慣。只要習慣成自然,就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一個弱點,有什麼好抱怨呢?如果抱怨讓老天知道了,他可能說,既然你不滿意這一種弱點,我把它換成另一種好了。那不是會更倒霉嗎? (哈哈)
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並非父母所有。
歌德:沒有和淚吞下麵包,就無法了解人生的意義。」
⑺ 曾仕強講孝順看哪裡
大家好,我是村頭老王。在生活中有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到老。那麼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孝順呢?從以下這三點就可以看出來,既簡單又直接,不用等到長大。
一、看孩子是不是有善心。如孩子經常會喂養路邊的小貓小狗東西吃,擔心自己的父母會不會辛苦。在生活中,擁有這樣善良之心的人在長大之後一定不會是一個不孝的孩子。
二、是否能夠看得起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孩子將自己的父母看成自己的驕傲,崇拜父母。這樣的孩子及時長大以後也會非常的尊敬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非常孝順自己的父母。因此家長們也一定要做一個讓自己孩子看得起的父母。
三、看孩子是不是有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在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容易,自己的幸福都是父母依靠辛苦換來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是非常孝順父母。
俗話說得好,孩子三歲看到老也是有道理的。在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自己能夠做到孝順自己的父母,那麼自己的孩子以後也會孝順。不知道廣大網友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⑻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⑼ 曾仕強:父母教育孩子不聽怎麼辦,試試這一招
如果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聽取意見,可能更多的是我們說的不對。或者是站的角度不同。
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原因,最好是找出原因,對症解決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