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忠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孔子是如何定義孝的
孝文化不管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現代,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最重視孝文化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則認為孝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除此以外,孔子認為孝不僅僅要求我們在物質上去孝敬父母,還要求我們從精神上去關心父母。
孝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有關於孝的定義,一直以來它核心的定義都沒有改變,幾是少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形式而已。從古至今中國人心中都存有孝道,都知道要孝敬父母。
B. 儒家說:父母在不遠游。爸媽說:好兒女志在四方。如何理解這兩句話
儒家說:父母在不遠游。是因為古代交通通訊信息均不發達,一旦遠離,也許幾年幾十年都不能相見,儒家又特別提倡遵從孝道,兒女一旦遠離,就難以盡孝。而現代正相反,交通通訊信息特發達,哪怕遠在天涯海角,既可以隨時了解父母情況,又可以隨時回到父母身邊或父母來到兒女身邊,因而父母的話也是對的。
C. 在當代社會,如何盡孝道,結合儒家思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晨則省,昏則定。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在,不遠行!我們孝敬父母,比須從物質和心理上兩方面孝敬!既要保證父母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對父母敬愛有加!平時不要給父母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擔心操勞!父母說的對不對,我們都要虛心聽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D. 儒家對孝道的解釋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誡這要求的是人要孝順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須孝順,如果不孝順的人無法投人。
當然,非要從理論上來論述,孝產生於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經常說慈孝,慈孝,就是這個原因。孝也是產生福報非常大的一個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恥謙,忠來自於義,孝順來自於仁,廉潔來自於義,謙虛來自於禮。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至關重要。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而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E. 什麼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現代意義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准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
曾子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
曾子認為,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孝的現代意義:
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鬆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於父之志」。
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
(5)儒家思想怎麼對父母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
F. 儒家思想孝指的什麼,「孝」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心,不管在外面多麼風光招搖,回到家還是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候的主流思想,其中「孝」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孝」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是一樣的嗎?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小結:從上文看來,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大家的思想也都有進步,但是關於「孝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尊敬父母,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管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家庭,都是必須要做到的·
G. 儒家為何如此看重「孝」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1]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有一個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但是孔子編修《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而且也通過遣詞用字的方法,藉此以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稱之為「微言大義」。由於歷代儒家學者的努力,中國的編年史從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開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沒有中斷過。
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專門從事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此學派已失佚,後來成為儒家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讀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是儒家輕視專門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也是六次科舉不中,才轉而研究科技專業知識的。
H. 儒家大義:孔子如何教我們孝順父母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樹有許多,關於中國傳統的孝道,孔子對於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論述。
歸納起來有如下12條: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8.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1.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I. 儒家思想思想仁與孝的關系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為中心,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自我修養擴展到家庭、國家和社會。從個人的情感意識上說,「孝」是人人都可以體會到的、與生俱來、無法逃避的情感,從中可以領會到人之為人的根本存在意義,進而可將其涵養擴充到人與人的其他關繫上。父母作為人可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緣親族,對塑造我們的情感體系有一種現世關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們不斷領會到「孝」的現實感和必要性,為人父母後的角色轉換又使我們進一步從下一代「孝」意識中涵養我們早年作為人子的「孝」情感,從而將「孝」作為人情的基本存在狀態固定下來,傳遞下去。 第二,儒家傳統中的祭祀祖先是對父母「孝」的情感的擴充和延展的一種形式。祖先作為看不到的、但是仍然可以體會到的父母而進入我們的意識之中。我們通過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來源,好像有一種生命的源頭活水在我們血脈中流淌,體會到我們的存在是對這一血脈的實際護持。最為真切的護持方式其實是「孝」意識的涵養與擴充,把我們對父母的孝順推廣到所有的人倫關繫上,「慎終追遠」從而達到視天下如一家的人情和諧。選擇清明祭祖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陽氣上揚、天地清明的時令,人們可以從陽氣的上升中體會生命從祖先那裡貫串下來的力量,讓我們的心穿過生與死的界限,領會到生命存在本身的蓬勃和高揚,從而進一步在人倫日用中保養擴充這種「孝」意識。可見,人們通常不太明白「身」的由來、它的具體存在方式以及「命」的建立問題。我們得到「身」似乎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緣,但其中有非常深遠的緣起。也就是說,生命表面上似乎是一種偶然的現象,但其實它是從我們遙遠的祖先代代相續、血脈相繼才維繫到今天的。如果視生命力來自相當廣漠深遠的宇宙力量深處,我們身體存在的來由就更加是這種生命力量與具體物質的交融創構,是生命力在世間不斷建構的過程。而這個生命力在世間的延續過程即是我們的「命」,如果找到「命」的源頭,就為「命」設定了一個穩固的起源,我們的生命意識就不再漂泊,生命過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第三,儒家倫理的基本原點是「孝」,而別的倫理意識,如悌、忠、信都是從「孝」延伸出去的。所以,儒家的倫理觀可以說是以「孝」為本的人情一體觀,有著視人如己的人與人的連續感,認為他人是自身的一部分,是與己相同可以為自己認識了解的另一個自我。我們的心因此是與他人的心相通的,因為人之為人就是要以孝之情作為人的本性,這就是「為人之本」的含義所在。孔子的「文、行、忠、信」(《述而》)恰恰要力圖說明儒家君子行事的分際,也就是家庭的孝悌倫理延展到社會上時,需要如何通過在經典的學習(文)、社會的實踐(行)中表現出忠與信。這是對他人的責任,在行事中體現出合理的人情尺度,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行為方式。君子是那些在「忠」和「信」方面做得好的人,小人則對他人的感情缺乏必要的同情,更缺乏因為他人的同情而能夠修正自己行為的能力。換言之,君子力圖在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之間建立和諧關系,而其中父子關系,由於其無可逃避和無可替代性成為其他各倫的基礎。儒家的政治倫理也因此首先是家庭的倫理,制度倫理也首先就是人情倫理。 第四,傳統儒家的心性倫理是實現儒家人倫和諧的個性化,因為心性論是從「孝」意識出發而有心與性之分,人才能明心見性。「心」是力圖和諧的動源,而「性」是人情得以相通的基礎。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心正才能意誠,也就是心的動力傾向通往和諧,其意向才能於涵養「孝」的意識而有收獲,才能深化、擴展「孝」到其他種種社會關系之上。因為有了力圖在人際之間實現和諧之「仁」的意念,人才能「修身」,因為修身是提升和延展自身至他人和世界的過程。這個延展自我的第一步是在家庭關系中實現和諧的狀態,也就是「齊家」,只有家庭達到和諧,才能「治國」和「平天下」。 所以孟子說人可以「盡心知性知天」,也就是在明心見性的過程中參與宇宙萬物的創化過程。儒家的心、性、天本來聯通不二,心的創生力可以及於他人,他物,「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可以和著天地萬物的「生生」之態。心的創生在人情上的表現就是「孝」意識的延展以及和諧的倫理關系的建設。在人情中達到和諧的狀態就是個體與他人緊密不分的、活潑的「仁」。 第五,和諧社會的倫理建設應當恢復源初性的活潑的「仁」心。這個「仁」在王陽明那裡也叫「良知」,社會和諧來自「致良知」,而他的「良知」就是可以通達天地萬物的「仁」心,它貫穿天道性命。傳統的道德仁心不是空洞、僵化的教條,而是仍然可以落實到當今的人倫日用之中的和諧之「道」和個人修身之「德」,如此一來,孔子所謂「志於道、據於德」(《述而》)可以轉化成為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倫理指導。也就是說,和諧社會的道德是「仁」心的恢復和創生,是重新回到儒家「孝」的意識上去開發出來的貫穿心性與宇宙的人文意識。也就是重新將人作為宇宙的創生者在倫理的層面凸顯出來,在宇宙之道和個人之德中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即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謨》),讓個人的「仁」心與宇宙的渾體之「仁」默契相通,從而建立人與他人之連貫的心通,進而建立與社會、世界通達不二的和諧關系。這就是說和諧社會的本質是人情的和諧,而人情的和諧的根本在於認識到人的意念與宇宙創化之源的相通不二,同是一種生生之機。 總而言之,「孝」是儒家倫理的基本原點,對今天和諧社會的倫理建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J.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一、「孝悌」的歷史本義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
二、「孝悌」的社會意義
儒家社會思想本身並不只是以家族血緣為中心親疏關系的社會網路而缺乏普通人之間的仁愛和社會信任關系的認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生過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就道德社會關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孝悌」的時代意義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邊就是子,象徵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徵著心中關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並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作用於消解自我中心的狹隘視野。
小結:一個人的好壞和成敗不應該從他的錢財和地位來看,真正的好人,成功的人,應該是在精神和物質上都讓家人滿足。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才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