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什麼
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1)父母可乎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現實意義:
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小孩一生影響很深遠。當孩子在與父母應答之間所形成的是孝心、恭敬心時,就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父母叫孩子做事時拖拖拉拉,那就是一種傲慢,恭敬心就沒有了。孝第一要培養的是敬,一切人倫之道都是以愛敬心為基礎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聯系起來。
當一個人在家裡養成了這種對父母溫和柔順的態度與恭敬的存心後,踏入社會,這種修養一定會引起大家重視和尊敬,這種恭敬的存心就是幸福成功的源泉。
❷ 《宋史文天祥傳》 的全文翻譯
全文翻譯: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傑,有萬餘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徵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入關;。
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於是傾盡家財為軍費。
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江。
後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范,張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范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祐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郡中豪傑,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為軍費。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傑。
出處:出自元代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中
(2)父母可乎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物背景: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❸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出自何人之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1,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意思是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2,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意思是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3,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意思是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4,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意思是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6,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7,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8,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9,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意思是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
(3)父母可乎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孔孟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
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
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2,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他的著作有《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
據國學學者王俊閎考證,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游學近二十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
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
❹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翻譯漢語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
我不能抵禦父母,於是讓人背叛父母,可以嗎?索的堅持
❺ 吾不能扞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什麼意思
吾不能扞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意思-----我不能保護父母,卻教別人背叛父母,這樣可以嗎
❻ 文言文翻譯。謝謝!
《文天祥傳(節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來源:語文網
有獎投稿
文天祥傳(節選)(8分)
天祥至潮陽①,見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釋]①潮陽,地名,在廣東。後文的「厓山」,也是廣東的地名。②弘范,即張弘范,元朝將領。③張世傑,南宋將領。④泫然,流淚的樣子。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畢矣( ) ⑶南鄉拜而死( )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3.閱讀選文,談談文天祥至今仍為人們敬仰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語文網
2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2.我不能保衛父母,竟然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
23.文天祥被捕之後,在元營多次勸降,但他捨生取義,視死如歸,死前從容坦盪,死後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氣。
譯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弘范於是用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竟然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張弘范堅決索要書信,文天祥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了他。這首詩的尾句說: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著把它放在一邊。張弘范攻破厓山後,元軍中大擺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家滅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認為他的話合乎正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
❼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翻譯是什麼意思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
翻譯:我不能保衛父母,竟然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張弘范堅決索要書信。
原文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厘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
翻譯: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弘范於是用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竟然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張弘范堅決索要書信,文天祥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了他。
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著把它放在一邊。張弘范攻破厘山後,元軍中大擺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
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家滅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認為他的話合乎正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文學成就: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僅存一篇哲學專著《御試策一道》,這是由於當時動亂的時局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
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詩史。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❽ 我不能扞父母,乃叫人叛父母,可乎 翻譯
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也背叛這的父母,這可能嗎? 宋史文天祥傳
❾ 父母是什麼意思
父親(爸爸),母親(媽媽)生養你的雙親,你最親的人
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10)父母可乎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二、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