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的年齡差與孩子的年齡有什麼關系嗎
經常聽人說起,夫妻年齡相差越大,生的孩子越聰明。近年來有關學內者表示,父親年容齡大,智力相對成熟,遺傳給下一代的「密碼」更多些,而母親年齡輕,生命力旺盛,會給胎兒創造一個更良好的孕育環境,有利於胎兒發育生長,所以這種「優化組合」生育的後代易出「天才」。如偉大的作曲家柴柯夫斯基的父親比母親大18歲,科學家居里夫人的父母相差14歲等。我也認識許多年齡相差10多歲的夫妻,他們的孩子特別聰明。難道,真的有這回事兒嗎? 其實,這種說法十分牽強,沒有科學依據。
北京婦幼保健中心兒科專家劉敬認為,無論男女,25~30歲都是身體、精神狀態最佳時期,對於某一個體,此時生的孩子應該是最健康聰明的。如果丈夫比妻子大10歲以上,當妻子達到最佳生育年齡時,丈夫已經過了最佳生育年齡,體力、精力一般都開始下降,精子的質量也跟著下降。何況,隨著年齡增長,受不良環境的刺激、損害也在增加,如陽光的輻射、大氣污染的侵襲、吸煙或被動吸煙等,都會影響精子的質量。
但是,所謂隨著年齡增長,經驗、智力增長,是否遺傳給下一代的「密碼」更多,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研究。
⑵ 孩子與父母差30歲是虛歲嗎
父母和孩子不能差30歲的說法指的是周歲!我同學的親身經歷!她去年結的婚,今年周歲30,她對象明年周歲30,她婆婆今明兩年都不讓他們要小孩!~
⑶ 科學的說,父母和孩子的年齡差多少才算是比較正常
據科學家傳說,20世紀80年代,優生學有個新發現。即傑出人物的父母年齡差距大。如愛因斯坦的父母年齡之差是11歲,果戈里的父母年齡相差14歲,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年齡相差18歲,居里夫人的父母年齡相差18歲,小居里夫人的父母(居里夫人)年齡相差8.5歲,「量子論之父」玻爾和政治家基辛格的父母均屬師生間的婚配。
家科學家對名人科學家等人為什麼聰明超群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有共同特點,父母年齡懸殊,包括孔子、柴可夫斯基、果戈里、愛因斯坦、契訶夫等。孔子父母年齡相差比較大五十多歲,相差小的十歲左右,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認為男性年齡大大腦皮層較發達回溝比較深,思維能力強,這些會遺傳的,母親年紀輕,胎兒在母體中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的發育,這樣的結合是成為名人科學家等聰明超群的重要原因。
⑷ 父母與孩子相差50多歲可能嗎
你這是病得治
⑸ 父母比孩子大幾歲最合適
女性在生完寶寶後,身體的狀況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女性過早生寶寶後過晚生寶寶,身體都可能會受到一些不可逆的傷害,那麼,女性在什麼年齡生寶寶比較合適呢?
女性在23到30歲之間的時間段生寶寶是比較合適的。在23到30歲這個年齡段,女性的身體發育已經成熟,卵子的質量也比較好,此時女性比較容易懷上寶寶,而且在這個時間段生寶寶,寶寶的身體素質也會比較好,女性生寶寶的風險也會低一些,身體受到的損傷也較容易恢復。
如果女性生寶寶的年紀較少,那麼女性的身體發育情況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女性如果不到20歲就懷孕生寶寶,那麼胎兒有可能會和女性競爭吸收營養,這可能會導致女性和胎兒的發育都受到影響。如果女性年紀較大生寶寶,這增加畸形胎的概率。
除了女性有適育年齡外,男性也有適育年齡。在一些研究中認為,男性的適育年齡為30到35歲,因為這個階段的男性的精 子質量比較好。當男性超過35歲了,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會逐漸下降,睾 丸激素的分泌也會減少,這會直接影響精 子的質量,對胎兒的發育不利。
⑹ 孩子和母親年齡相差40多歲,正常嗎。常見嗎
孩子和母親的年齡相差40多歲,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並不常見,因為孩子和母親年齡相差40多歲,說明母親是晚育的,往往有冒著生命的危險生育孩子
⑺ 父母的年齡差距多大,生出的孩子會更加聰明
有這種說法,而且這份資料來自官方不會有假,專家科學家對名人科學家等人為什麼聰明超群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有共同特點,父母年齡懸殊,包括孔子、柴可夫斯基、果戈里、愛因斯坦、契訶夫等。孔子父母年齡相差比較大五十多歲,相差小的十歲左右,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認為男性年齡大大腦皮層較發達回溝比較深,思維能力強,這些會遺傳的,母親年紀輕,胎兒在母體中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的發育,這樣的結合是成為名人科學家等聰明超群的重要原因。
⑻ 為什麼父母孩子相差三十歲,父母死了以後孩子不能在旁邊
我們這有這種說法。父母在30周歲所生子女,無論是父母去世,還是子女專早亡,雙方都不屬能相見。若是見到了,雙方相沖,會發生很多詭異之事。若是生者沖到往生者,往生者會渾身癱軟,無法挺屍。據說往生者不挺屍而下葬會影響後世運氣。
老人們說的話,不挺屍就後代很不吉利的!這是我知道的兩個身邊人發生的!
⑼ 父母和子女的年齡相差多大比較合適
有表明父母和子女的年齡差大約23~35。其實年齡差距得問題不重要,父母和孩子之間得溝通方式存在問題才是應該解決得。
3、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向孩子傾訴。現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導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但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4、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別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系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