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謝謝你的提問,請聽我娓娓道來:
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
但大連76歲老人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做對抗。
他認為自己身體好,能站著就站著,不需要被區別對待。
退休後,劉增盛和朋友在旅順開了個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機和膠片電影。每天兩趟地鐵,一趟公交車,一來一回很難避開上班高峰。
為了不被讓座,他會找個角落,臉朝外,背對乘客。
但還是常有年輕人給他讓座,一來二去互相謙讓,拖延許久。
為了避免尷尬,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在胸前掛了一塊寫著「勿需讓座」的LED顯示牌。
每天上車,劉增盛還特意挺直腰板,帶點理直氣壯、雄赳赳的感覺。
他想告訴所有人,自己沒有老,只是一個滿頭白發的「壯小伙兒」。
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可以不讓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
一夜之間,劉增盛「勿需讓座」的照片走紅網路。
不少網友贊賞他的作風,稱他為「硬核老人」。
劉增盛說,他做這件事,並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講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
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
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
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
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
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
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從退休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
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是等死,將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獨、失能老人。
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
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如果對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給錢、買東西,一味提供物質,而忽視心理需求。只會加速他們死亡。
但可悲的是,當老人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向年輕人討教。
不少人會表現出不耐煩情緒:
「知道這個幹啥呀?」
「好好帶孫子就行。」
「說了你也不懂。」
「你都這么大歲數了,學不會的。」
簡單幾句話,就割斷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系。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奔頭、有意義?
▼
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
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些方面與年輕人無異。
所以,我們要打破社會對老人的固有認知,充分尊重他們的各種選擇自由。
讓「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以及「老有所樂」緊緊聯在一起。
活到老,學到老。
根據老人的不同情況,讓他們學其所愛。與社會產生聯系,能大大撫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東巨野的姜淑梅,曾經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識字。
後來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獨到了極點。60歲時,她聽人們說:讀書是抵抗寂寞的良葯,於是她決定開始學字。
每一天,家裡都傳來聲音。
「乖孫女,快告訴姥姥這個字怎麼寫!」
「好女兒,你教教你老媽怎麼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學,身邊的人都是她的老師,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都是她認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支持。
他們覺得,滿足老人的願望,才是最接地氣的孝順。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學會了,開始沉迷書海,大量閱讀。70多歲時,姜淑梅嘗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還成功發表了。
這給她帶來了無比的自信。
於是姜淑梅每天筆耕不輟,努力寫作。
76歲時,成功出版了《亂時候,窮時候》一書,還賣出了7萬冊。
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出版了5本書。
姜淑梅的事跡讓人震驚,不少人稱她為「傳奇奶奶」。
▼
但其實,從60歲到76歲,整整16個年頭。是小學到大學畢業的時間。
憑什麼年輕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轉變,老人卻不能?
很多時候,老人都缺少一個學習、嘗試的機會。只是社會的偏見,讓他們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由於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脫節。在年輕人觀念里,老人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他們早已習慣了「老人無法工作」的現狀,只能跳跳廣場舞、逛逛菜市場、帶帶孫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發布的一則招聘信息,徹底打破這一思維定勢。
招聘崗位叫「淘寶資深用戶研究專員」,只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號召力,能以中老年群體視角出發,深度體驗「親情版」手淘產品,發現問題並反饋問題。
關鍵是,給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圍是35萬-40萬。
招聘信息一出,全國老人紛紛報名。從簡歷可以看出,老人個個身懷絕技。
65歲李璐是杭州市廣場舞協會副秘書長,也是社區知名的體育達人,練拳練舞樣樣拿手,電腦音樂也樣樣精通。
67歲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書叫《資本圈》,在美國、中國、加拿大圖書館都有收藏,網上已經賣斷貨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給馬雲。
71歲的章中麟喜歡跳舞,09年開始在西城廣場組織舞蹈隊,已經有200多名學員。
有人還驚奇地發現,求職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畢業生,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甚至有人用雙語進行申請。
▼
不可否認,老人的工作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學研究表明,60歲時大腦處理的信息量是21歲時的4倍,開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歲,依然思想活躍。
而且,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優勢。
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甚至更強!
要想度過幸福晚年,除了要學習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還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國有1.2億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喪偶的老年人有4500萬。
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情感生活不盡人意。有的為了子女,避免家庭沖突,隱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喪偶後孤獨寂寞,雖子孫滿堂,卻晚景凄涼。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年齡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應該受到尊重。
曾有讀者留言說,自己中年喪偶,一人含辛茹苦將兩子女撫養成人,並將他們送到了國外生活。
可面對空盪盪的房子,卻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十分寂寞。
後來通過婚姻介紹所,他結識了一位離異女幹部。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兩人決定再婚。但子女卻堅決反對,認為他臨老入花叢,為老不尊。
就這樣,好好的一段姻緣被生生拆散,讀者為此非常傷心。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年輕人要追求愛情,老年人也一樣,這並不是什麼醜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選擇,對老年人交友橫加干涉,只會徒增痛苦。
婚姻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關系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一方強大,另一方弱小,一方決策,另一方服從的關系。
即便在身體功能受限的情況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選擇的自由。
▼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傾聽和了解老人的真實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裡,年齡只是數字問題。
能走能跑能折騰的話,誰不想像個小夥子小姑娘一樣,接觸多姿多彩的世界。
實際上,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老年人也能成為人群中最閃亮的明星。
2019年中國國際時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開場大秀。
表達中國女性的時尚和無齡感,也改變人們對「中國大媽」的刻板印象。
一些藝術家用手中的鏡頭,展現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廈門攝影師小野傑西,為85歲爺爺拍攝了一組帥氣時尚的照片,使其被喻為中國最帥氣老伯伯。
80歲的烏鎮老婦胡暉,不僅會網購、在線交流養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輕松玩轉,「網紅奶奶」名不虛傳。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人跳起來一樣青春洋溢。
公園硬漢大爺,秀出6塊腹肌,行走的荷爾蒙,絲毫不輸小鮮肉。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綁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尋自由。照樣能綻放人生的光彩。
▼
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
老人也曾有過夢想與追求,或因生活壓力暫時擱淺,或為了家庭選擇放棄。
但時光荏苒,年齡並沒有剝奪他們的意願和尊嚴。步入晚年後,他們的心願更應得到每一個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說,老人其實就是小孩。
他們不喜歡被約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訴大家,我能行!
別以為他們老了,就什麼也做不了。他們有夢想的時候,千萬別歧視,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就像他們當初給我們造夢一樣。
Ⅱ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樣去關心自己的父母
一是要多和父母溝通,如果不和父母住一起也要經常打電話回家。有些子女可能不太會和父母溝通,不知道聊什麼話題。其實我覺得聊點日常小事,讓父母知道你過得挺好的他們也會很開心。比如你最近吃了什麼,去哪裡玩了,工作咋樣了,還有天冷天熱叮囑增減衣服,每個節假日還有生日記得問候。
二是要關心父母的身體,父母老了身體比較容易出毛病,可以定期帶父母體檢,平時多注意一下飲食(比如高血壓飲食要少油少鹽,年紀大的盡量吃易消化食物等等)。有經濟能力的話可以給老人家買點保健品(比如年紀大了容易缺鈣,可以從飲食或者保健品中補充),但注意一定要仔細分辨,畢竟現在市場上的保健品良莠不齊,當然保健品也不能當葯和飯吃哦。
三是要多幫父母做家務,或者得空給他們捶捶腿、按按摩、揉揉肩。還有換季的時候給父母買衣服、鞋子等等。家裡可以買點血壓儀等等一些老人家可能會用到的儀器或葯品等等。
最後,如果是學生還沒有經濟收入的話,一定要自主學習,無論學習成績好不好,都要自覺,而不是讓父母白天上班,晚上時刻監督、操心我們的學習。
Ⅲ 獨生子女以後怎麼照顧好雙方的父母
獨生子女先要照顧好雙方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須做一個選擇。有一個人負責養家,有個人負責照顧家。才可能會平衡這種狀態。或者也可以找保姆。
Ⅳ 小朋友父母住院應該怎麼對他關心
小朋友父母住院,你想對她進行關心,首先應該讓他感到你對他父母住院的關心,更主要的是,你應該及時的去探望他父母,並得到他父母對你的認可
Ⅳ 小孩的童年父母應該怎樣做
家長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更多時候,並不善於與孩子相處,有時候你們會用自己的父母曾經對待自己的方式,去錯誤地對待孩子,從而讓孩子與自己產生隔閡,這就是所謂的來自「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天下最難父母心,每個家長肯定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和最好的精神生活,這就要求家長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孩子,並且能夠讓自己平衡家庭與事業,這是對你們來說,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中,最忌諱的是,家長對孩子有一種「我賺錢養你,你必須全部聽我的」的想法,因為孩子並不是你的所有物,孩子們有他們的人生。我覺得,對家長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值,因為往往很多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把自己曾經沒有完成的事情,或是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都一一寄託在孩子身上,比如媽媽曾經想成為鋼琴家,但是因為手指受傷而無法實現,於是媽媽在生了孩子後,就強迫孩子每天練鋼琴,而罔顧孩子本身的意願。給孩子造成了無形中的壓力。
對待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孩子也會把你當作自己的朋友,告訴你他的想法。家長們別不信,孩子們許多時候比大人想得還多、還成熟,當父母們跟孩子能夠成為朋友,而不去強迫孩子不願意做的事,就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地度過他的成長歷程,更自主地支配他的人生。
Ⅵ 有關孩子照顧父母的真實故事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深愛自己的兒女;天底下的家長又都不一樣,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現選取部分「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故事、經歷,希望能對同為家長的讀者朋友們有所啟發。 我給學生20塊錢一次,我教的班上一個寄宿的學生把身上僅有的20元丟了,自己在教室里掉眼淚,我看到後,把這學生帶到我家去吃飯,並送給他20塊錢,解決這個學生的吃飯問題。我的小孩當時正好站在一邊,他看到了這一幕。不久,學校發動師生給特困生捐款,我的小孩把存起來本想用來買書包的錢共36.56元全部捐了出去,她還是背著那個已經破了的舊書包。 (家長:黃文向) 激勵孩子「殺敵立功」 我的女孩和男孩小時候學習都不好,女孩提出不想上學,男孩經常逃學玩電子游戲,我為此傷透腦筋。後來我堅持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教孩子把課堂當戰場,學會一個生字,就是消滅一個敵人;寫一篇好作文,就是打一個勝仗;期末考得優秀,就是打一個大勝仗。激勵孩子「殺敵」立功,多打勝仗。現在我兩個孩子,分別在讀清華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家長:池鵬青) 基礎打牢什麼都不愁 我教孩子注重抓基礎,孩子從小學習,我就要求寧可分數不高,也要把基礎知識打牢。我的育子經是:愛學習、會做事,有愛心。分解開來就是要熱愛學習,目的明確;不能作書獃子,要善於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體現自己的組織能力;要有愛人之心,助人之德,要愛父母、老師、同學、親友,不能自私自利。 我的女兒從海口一中被選送到新加坡讀書,後被新加坡國立大學、劍橋、諾丁漢等6所大學同時錄取,女兒現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 (家長:李景子) 數豆子「數」出數學興趣 教孩子最好不要強迫他做這做那,孩子容易反感。有一次,我利用豆子、鈕扣、硬幣和豌豆等跟孩子玩數數游戲,我發現孩子從此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孩子愛提問,我不打擊他的積極性,教孩子將一些字組成詞語,教他們會用字典等工具書。 我在家裡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說臟話,不抽煙、喝酒和打牌等。小孩學習的時候,我堅持不看電視,就讀報紙,寫教案,批改學生作業,在孩子的心中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家長:吳傳祥) 讓女兒承擔自己惹的「禍」 女兒林源4歲時,有一回,朋友出差,把她4歲的女兒詩晨托我照顧。我讓孩子們到衛生間洗手,過一會,聽到衛生間傳來了哭聲,詩晨跑來告狀,說林源往她身上澆水。我把她們帶回房間,問明了情況之後,我先讓詩晨脫下濕漉漉的衣服,又讓女兒脫下自己的襯衫。我拿起詩晨的濕衣服給自己女兒穿上,讓詩晨穿自己女兒的衣服,然後叫她們坐到地毯上,聽我講故事。講完故事之後,我問女兒,穿著濕衣服冷不冷,舒服不舒服。女兒一個勁地搖頭。我對女兒說,你想一想,詩晨穿著這樣的衣服會是什麼感覺呢?女兒難為情地低下了頭。事後女兒主動向詩晨道歉,並拿出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和詩晨玩。 (家長:鍾樺) 裝無知讓女兒當老師 在女兒上幼兒園時,為了調動女兒的學習積極性,我一直裝作不懂字,讓她每天用學到的字和故事回來教我,從中檢查她的進步情況。發現她記錯、「教」錯的時候,也不會批評她,照樣裝不懂,假裝撥電話問老師,然後說老師糾正了,告訴女兒正確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女兒對學習有了很濃的興趣,對學校和書本有了感情,每天興致勃勃地帶著知識回來「教」媽媽,學習效果很佳。 (家長:吳多妃) 讓孩子自己去「說情」 上小學時,我女兒畢欣的同桌有段時間總是打擾畢欣,拿走她的鉛筆,上課時也不讓她寫字,甚至故意搗亂,女兒回家後讓我去找老師調座,我知道調座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也希望她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再通過老師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於是對她說:「媽媽認識老師,如果我去找老師,老師肯定會為你調座,但如果你上中學、大學、甚至工作時,遇到類似的情況也讓媽媽去解決嗎?你想想,不讓媽媽幫忙,誰還能幫你解決?」後來,畢欣自己去找了老師,老師通過教育她的同桌,並未調座,順利解決了此事。 (家長:李淑蘭) 用愛感化沉迷網路的兒子 去年,我的兒子迷上了電腦游戲,整天逃學上網,無心向學,老師多次勸導他也不聽。我心急如焚,經過多次思考後決定:用愛去感化兒子。首先當兒子的司機。每天早上先送兒子去學校後再去上班,下午一下班就去接孩子。每天來回四趟,無論天多冷,雨多大,我始終堅持著。在生活上當兒子的夥伴。一到雙休日,我推掉一切應酬,陪他散心、逛街、上書店,買給他最喜歡的衣服,最喜歡看的書,為他做最合口味的菜。有時候還會帶他去釣魚,使他體會到通過勞動獲得食物的艱辛。在學習上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我經常在家陪著孩子看書,適時地跟他談理想,談學習,嚴慈相濟。 功夫不負有心人。兒子感悟到了父親的關愛,遠離了網路,變得勤奮好學。 帶孩子到單位去跟班 我在省網路公司定安分公司擔任運行維護部部長,有一段時間,維護部人手少、但工作量大、涉及面廣,按部就班根本無法完成工作量,我只好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帶領員工加班加點,這樣陪兒子的時間很少。為了讓孩子理解自己,我多次帶著孩子到公司跟班體驗自己的工作,特意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工人,讓他目睹工人勤奮、忘我的工作場景,感受工人們的協作、拼搏精神,使他在火熱的勞動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加深對父輩辛勤勞動的了解和體會。通過跟班,懂事的孩子也理解了父親的難處,從而從內心深處支持他的父親。 (家長:陳世新) 墨水與電腦的比較 一次,家中還有藍黑墨水,兒子非要買一瓶純藍墨水,為此孩子和他媽媽發生了一次爭執。兒子認為他從不亂花錢,而且還拿回過獎學金,他想買一瓶墨水媽媽都不依,認為家長太小氣。兒子很不高興,心急之下和他媽媽頂了嘴,他媽媽傷心地流了淚。其後,我和兒子講道理,給他講此前他特別想擁有一部電腦,家長毫不猶豫地拿出省吃儉用的6000元錢,給他買了電腦,向他解釋,父母為了他,連幾千元都願意花,絕不會捨不得一二元墨水錢,媽媽只是希望他能懂得節儉。通過比較的說服教育,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並向他媽媽道歉。 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吝嗇贊美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變得讓他們無法贊美。」任何一個家長都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責罵他們。畢竟孩子也有自尊心,當他們的自尊心受挫時,便會破罐子破摔,其實只要家長多給孩子一點信心一點鼓勵,或許結局會改寫,孩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優秀,只要你肯給他們機會!偶然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故事,作為一名老師感觸頗深,明天就要開家長會了,想把這個故事講給所有的家長聽。 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座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
Ⅶ 怎樣照顧孩子,家庭,老人。求方法
孩子是愛,自己的肉自己自然知道,而又不能過於寵,又不能太嚴厲,自身結合度把握吧。家庭,丈夫是中間磨合的主要人物,也是溝通和諧的橋梁,有些事和話媳婦說不得丈夫可以說,而夫妻相處需要真誠和同心協力,共同進退。老人需要的是孝和敬,生活往往多的是容忍和寬度,隨著父母年歲增長體能下降慢慢變成老小孩就需要更多的容忍和寬容大度,和對自身孩子一樣。
Ⅷ 父母在照顧孩子時,怎麼做比較好
小孩子的飲食問題,小孩子的吃是比較讓大人頭疼的,一定要按時給孩子吃飯,注重營養搭配,葷素均有,好的營養小孩子才有一個茁壯成長的身體;堅決不要在背上拍打,大人應該拉著孩子的雙手並舉過頭頂,孩子一會就會好;等孩子會走路了,自己摔倒了,做家長的都心疼但不要急著去抱,要鼓勵他自己站起來,這樣的孩子會很堅強的。
這樣對孩子的皮膚不好,春夏秋冬都要注意孩子的睡眠問題,冬天冷要防止孩子踢被子,夏天都喜歡吹空調也要注意冷熱程度,總之,照顧小孩子一定要時時用心,注意方面很多,要多操心因此保護和增強孩子的健康極為重要 ,特別是小孩不懂什麼是危險,常常會出現意外,如果稍有疏忽,就會影響其健康甚至帶來嚴重後果,所以爸爸媽媽要有責任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Ⅸ 獨生子女以後怎麼照顧雙方的父母
獨生子女以後怎麼照顧父母雙方胡岩?
對於過去的年代來說,大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很多,這也就代表著新的希望和蓬勃的朝氣。而對於那個年代來說,贍養老人完全不是問題,更貼切的說是守著父母。因為在那時候,一般家裡的子孫都會繼承家庭事業或者從事與上一輩人工作有關的方面,而且那時候女性只能待在家裡面相夫教子,所以,對於某些方面來說,子孫和老人生活的親近或者媳婦孝敬公婆完全解決了父母被照顧的問題!
我覺得這種模式如果運行的好的話,是可以解決獨生子女雙方父母照顧的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子女的工作效率,提高父母的生活幸福質量,在不失去孩子們的關心的同時也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樂趣!
Ⅹ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孝順老人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盡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媽,陪爸媽聊聊天,買些爸媽喜歡吃的食物,帶著爸媽去旅遊,買爸媽喜歡穿的衣服,教會爸媽上網聊天……
我母親70歲了,我和她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們只能在微信上見面,我會教母親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轉賬,如何發紅包等等。教會父母學會上網聊天也是一種孝順的方式,不能讓父母落伍,一定讓他們學會這種時髦的交流方式,看著他們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