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怎麼才能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我們要想和父母更好的溝通,那一定要保持好心平氣和的狀態,願意做一個傾聽,能夠聽懂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關心,哪怕是父母說的東西我們並不認同,那這個時候也要試著去理解,然後平時要多和父母分享我們的生活,將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B. 如何與父母溝通
1、首先在和父母的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能擺出一種你們什麼都不懂的姿態。
父母在你生命的大半部分,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你的老師,一直是他們教自己的孩子一些生活和學習中的技巧,其實很多時候,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很厲害的代名詞,父母對於這種角色也是非常高興的。
C. 如何跟父母溝通
一、尊重家長、理解家長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長。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我們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長接觸的短短時間內讓家長喜歡自己,但我們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談方式,使家長產生一種願意跟你溝通的的慾望。因此再跟家長溝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備好學生的材料,諸如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及老師近段時間的評語等。同時在腦海里預想一下家長可能遇到的問題,力求自己在回應家長的問題時做到准確無誤,以增強家長對自己的信任感。而對於少數文化程度較高或教育孩子經驗豐富的家長我們本著虛心求教的態度,跟她們交流和請教管理孩子的方法,這樣既便利我們工作,同時也讓家長覺得我們比較民主隨和、誠實可信,從而更願意跟班主任聯系溝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長。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家長對孩子造成的一些過失或者為了孩子與老師發生的矛盾等問題。事實上,我們從家長那裡會得到學生的各種信息,同時老師還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如果教師與家長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會把孩子引向好的發展。
二、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
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其知識結構、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班主任可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對於知識型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學生情況,在充分肯定家長的合理化建議的同時,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溺愛型的家長,班主任一般在交談時先肯定孩子的長處,然後用懇切委婉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溺愛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使得這類家長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並主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強調家長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班主任要及時將學生的點滴進步反映給家長,激發他們對孩子的信心;對因離異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義務。其實無論與何種類型的家長溝通,最關鍵的還是要以誠待人,將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建立家校聯系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家訪。通過家訪,班主任能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文化素質、家庭教育狀況等基本情況,從而對學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訪中,班主任宜與家長共同商洽教育學生的方法,樹立家長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過多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削弱家長對子女的信任。由於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通訊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優點,使得電話或簡訊溝通成為一種新的方式。班主任通過給家長打電話、發簡訊的方式,既便捷,又宜於與家長的情感維系。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與家長電話交流時,語氣要和藹,要親切。對學生的近期表現,要多肯定,多鼓勵;對於不足,要委婉表述。隨著現代網路事業的發展,網路平台也日益成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過Email、網路博客等方式與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是家校聯系中佔主導、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家長會的定義是由學校或教師發起的,面向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交流、互動,介紹性的會議或活動。通俗講,就是「學校同家長聯系的一種方式」。召開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長與老師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家長會卻存在形式單調、內容雷同、方法陳舊等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新型的家長會模式。首先,班主任在召開家長會時應學會換位思考,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體會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的感覺。其次,家長會的內容應具有豐富性。家長會上除了傳統上的匯報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進步、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醒家長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最後,家長會的形式應多元化,且要具有研討性。改變教師一言堂式的傳統形式,變為研討交流式,使它成為老師與家長和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討論會和交流會。
四、要正確地評價學生
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評價學生。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可以先請家長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而後班主任談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對學生的評價有以下幾點:
一是進行發展性評價學生,即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表現是否進步,是否一天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向上發展。以此來評價學生,使學生在遷移默化中走出分數的怪圈,從而全面提高整體素質。
二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使家長聽後,覺得這是教師的肺腑之言,感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與家長的願望相一致的,從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學生。
三是講究方式。在共同語言上多交流,注意語言技巧,切忌挫傷家長的自尊心。因為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莊稼別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們心裡,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假如,我們教師在家長面前盡說學生這不好那也不好,把學生看扁了,會嚴重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畢竟最差的學生也還有他的閃光之處。
五、讓家長感受到你是一個認真負責師德高尚的教師
班主任在與家長的談話中,始終能反映或體現老師對學生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體現出他把孩子交給你放心,家長非常信任你!
總而言之,班主任和家長的交往非常重要,班主任和家長良好關系的建立需要靠老師的責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溝通,而它又建立在對學生正確評價的基礎上。班主任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學習、總結他人的成功經驗,以創新思維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開創新的局面。
D. 人應該如何對待父母
我其實也是一個對父母不怎麼好的一個叛逆期的少年 我經過了4年的艱難磨礪 終於成熟一點了 相對家長好一點了可是啊 我平時不怎麼讓家長省心 所以 我經常和父母大吵特吵 弄的家裡好不和諧 所以呢我覺得 你如果適合我一樣問題的學生的話 咱倆可能有相同話題可以說說 我認為啊 對父母首先是尊敬 然後才是孝順 不論你得父母多爛 多不齒 可狗不嫌家貧 子不嫌母醜 再讓人生氣的 女人 只要是母親 都是善良得對你起碼是 所以呢我覺得我應該對你進行一些提示 反正我是想明白了 只要你對家長 尊敬 愛護 呵護 體貼 不要把父母做的都想為 應該的 所以嫩我認為 你對家長 可以試著接觸 他們了解他們得想法 不要老討厭他們的那些老套的詞語 老套的理論 老套的人生 老套的教育 其實父母的出意都是好的 你要試著相信他們 如果這還不能讓你和你得父母關系變得融洽 那就一定還有 其他的原因 你得學習成績 其實家長不會太看得 只要你努力了 他也不會說你什麼的 我有2個同學他倆的 家長 為他倆 補課花了不知道多少錢了 但是他倆都考得十分不好 但他們的父母都沒有罵他們 只是會心平氣和得和你講的 寫下這些字 我勇氣也頓時升起來了 我也要和我的父母進行 理性的溝通 謝謝 我也提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啊
E. 怎樣與家長建立良好關系
許多家長表示,他們其實很希望能與老師溝通,但是不會、不習慣與教師進行主動、積極的交流。
一、家長協助老師縮短了解與認識孩子的時間:當孩子換新老師時,可以讓孩子或在親自拜訪老師時,攜帶上跟孩子一起製作的自我介紹卡。上面貼著孩子與父母的合照或自畫像,以幽默的方式所寫的有關孩子的優、缺點,家長的聯系方式,以及想對老師表達的話,如讓老師知道對他的支持、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理念等等。
二、化被動為主動與老師保持交流互動:許多家長都怕去跟老師做交流,認為沒事最好不要去拜訪和跟老師打電話,覺得這是麻煩老師,和打攪到老師的工作或休息。的確,老師的工作並不輕松,不過,如果家長秉持的是幫助老師縮短去摸索了解教導孩子時間的態度;而不是拜託老師多照顧、孩子就全權委託你啦、請老師讓他能乖乖上課、用功讀書…的這種托重任或告孩子狀的事,都不會被老師認為被麻煩到。家長要主動與學校取得聯系:家長應經常進行校訪,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情況,同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以便學校家庭共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所採用的聯系方法:
1.書信或電話來往:定期或不定期都可以,由孩子帶信給老師,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其的關心和信任,或可常與老師通通電話,互通情況。多找機會向老師表達你對他的感謝與敬愛:如在電子家庭聯絡簿上,回以謝謝老師、辛苦啦、聽孩子(寫下自己孩子名字)說,老師今天臉色不太好耶,請多保重…等等溫暖的問候、熱情的鼓勵、真誠的感謝;或稱贊老師某一項新規定,支持他的想法,讓老師感覺到他的努力你這個家長看得見。
2.登校拜訪:一學期至少一至兩次去學校拜訪老師,拜訪老師切忌送禮討好老師,以免造成老師壓力。我自己是從未送禮給兩個孩子老師,只有在教師節或老師生日時,陪孩子一起製作卡片,或代買上幾朵花,跟孩子一起用緞帶漂亮包紙去包紮送老師,費用都孩子的零用錢來做支付,很便宜的。因為是教他的老師,是他要表達敬師之意,父母陪他一起准備,是傳達對他敬師之舉的重視和贊同。
F. 怎麼與父母溝通
你覺得你和父母有隔閡、難溝通嗎?且看專家的觀點:兩代之間,穿越時空的愛:
現在的青少年,一旦和父母產生隔閡,鬧出別扭,立馬道出兩個字:「代溝」!這個說法,有時像一柄長矛,有時像一塊盾牌,有時又不免自相矛盾。 「代溝」一詞,做父母的很少說,似乎一說就理虧;他們自己也不愛聽,尤其聽兒女這么說,更使他們傷感,受刺激,甚至惴惴不安。
一個說法,兩種反應,這本身莫不就是一道代溝?
於是,許多好心人出以善良的願望,提出「填平代溝」 。有一次,一群中學生出現在熒屏,主持人讓他們討論「理想中的爸苦媽媽該是怎樣的」 ,有名男生排開其他同學的七嘴八舌擲出一言:「這個問題根本不值得討論。為什麼硬要父母符合我們的想像? 」順著他的意思往下想,恕我直言:事實上,誰也無法將代溝填平。
代溝,並非不可逾越的鴻溝,它並不可怕,在這里可以架纜車、可以建橋梁,對開直通車也行,信步往來則更好。那樣,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溝通,相互信任,就會實現一代一代的傳承與跨越。
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溝通對於人來說真的是越來越重要了,沒有溝通,人與人就無法去交流;有了溝通,才能交流進步!對於溝通難這一說法,我很不認同!在我看來,溝通其實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以真心相待,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去看一看,你會發現溝通其實並非難事!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和家長要學會溝通,任何人都需要。那怎樣溝通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溝通交流。
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孩子認為父母總是用一個長輩的身份去壓他們,不能理解他們;而父母呢,總認為學習最重要,其他的愛好不值一提,只有把學習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他們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反差,隨之產生了隔閡,溝通就困難起來。
其實無論是誰,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關心的對方,去欣賞、接受他們喜歡的東西,只要是健康的、好的東西,就不會有人拒絕溝通!
家長去接受一些新的東西,和孩子聊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孩子去了解一些父母年青時代的事情,多和父母聊一聊。長此下去,還愁無法溝通嗎?
G. 要怎麼與父母溝通
父母是需要調教的。這句話說出來或許顯得有些大逆不道,但這的確是達到最佳溝通效果的路。
我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父親25歲,母親才20歲。他們很年輕,除了一腔發自血緣的愛之外,完全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當然,也沒有為人夫或者為人妻的經驗。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在婚後的一地雞毛之中,爆發了多次戰爭。我對五歲之前的記憶比較模糊,隱約記得兩個場景:一個是我入學之前,父親手把手教我寫字和簡單的算數,寫的好了,他便長舒一口氣,彷彿卸下了什麼重擔;還有一個場景是父親和母親吵架,母親赤腳站在新買的沙發上,將手中的碗高高舉起然後摔到地上,父親坐在門口罵罵咧咧。這之後,便是長達六年的分離。
我從五歲到十一歲的這段時間,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實際上如果認真分析的話,這對我來說反而是好事。我外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雖不算讀過萬卷書,但也行過萬里路,極有才能,又生性淡泊。外婆則是那一代典型的賢妻,溫柔和順,最擅長用各種或豐或簡的美味佳餚將飯桌擺滿。雖有錯位,但我外公外婆的確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家長」角色。
正因為如此,我和父母的矛盾,是從十一歲開始的。
初中時期我和父母相處的第一個階段:毫無任何溝通。一個被老人帶著在農村半散養長大的孩子,在十一歲那年突然被父母帶回家開始管教。也許是半散養的成長氛圍,亦或是時常和老人討論歷史時政的原因,總之我成了一個早熟的孩子。面對突然出現的父母,我並沒有天然的親近和親昵。仔細回想當時的表現,大致是恭順、疏離、警惕的。父親對此非常滿意,我的好成績和順從的態度滿足了他內心對後代的期望,於是他主動許下很多自己不會兌現的承諾。而母親則更加敏感一些,她意識到了這種疏離,試圖做一些什麼拉近與我的距離。但她似乎並不太擅長這件事,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強勢在逐漸消磨我對他們的恭順。我因為好奇而去早戀,因為覺得有趣而宣誓保護某個被排擠的女孩子,並為此帶頭煽動全班男生去和別的班打群架,因為想維護自己班的人而找去校長辦公室對著校長面不改色的撒謊並且成功讓參與群架的孩子逃過懲罰……這一切,我的父母毫不知情。在他們眼裡,初中的我是一個不喜歡與人交往但成績很好的乖孩子,僅此而已。 這個階段的主題是「面具」,我和父母是沒有任何實質溝通的。
高中時期以及大學的前兩年,我和父母的溝通進去了另外一個階段:各執己見的爭吵。若說小學時期的好成績是為了外公獎勵的零食、玩具和好故事的話,初中的好成績就是一種繼成的習慣,而高中則是用來和父母討價還價的底氣。前文也有說到,我的父母並不是很成熟的父母,我也不是擅長和他們溝通的孩子。疏離恭順的面具在父親持續的主動承諾然後毀諾以及母親強烈的控制欲下瓦解,我對父母缺乏情感基礎的一面終於暴露。每次父親習慣性的做出承諾時,我會嗤之以鼻;母親給我灌輸她的價值觀時,我會嘲笑她價值觀的落後和迂腐。我盡可能保持冷靜,但很可惜經常失敗,和他們的交流過程總是硝煙彌漫。那時候的我是多麼矛盾和自大啊!我看不到父親的毀諾背後,是他想要拉近父女關系卻不知從何下手的不知所措;看不到母親的強勢和控制欲,是她固有價值觀和對女兒的愛的混合產物。我的經濟來源,是他們唯一能讓我低頭的手段;我的學習成績,是我質疑和責怪他們的底氣。他們不知道我和他們爭吵只是想要溝通,不知道我高考前的漫不經心是偽裝,不知道我報考遠離家鄉的大學不是賭氣而是理性考慮後的結果。因此,這個階段的我在父母眼中,是陰晴不定、聰明但不努力、愛鑽牛角尖的孩子,也許在爭吵中說過一些好像有些道理的話,但那都是小孩子的氣話,做不得準的。 這個階段,主題是「戰爭」,溝通效率和初中階段一樣,幾乎為零。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大二以後到現在的階段:平和溝通。大二之前的暴躁易怒實際上並不是我的本性,與此相反,我其實是一個溫和理智的人。上一個階段戰爭的原因,除卻對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怨念和不知如何溝通的茫然之外,還夾雜著我一些三觀未成熟時期的混亂、自身人格認知的障礙等等一系列復雜的東西。當自身的三觀建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連與自身人格都無法建立有效的聯系,何談與父母溝通? 而在第三個階段,我能夠說出「調教父母」這樣看起來兒戲又大逆不道的話,正是因為已經學會了如何與父母溝通。調教父母的前提是,你自身是可靠可信的。如果你在父母面前總是表現為任性、沖動的小孩子形象,那接下來的東西就不用說了,沒用。我們需要在父母那裡塑造一個成年人形象,冷靜、理智、自持,以這樣的姿態去溝通,比發脾氣的效果好太多。如果自身經濟獨立,那更是加分項。
父母和我們一樣都是凡人,凡人註定不完美。而父母和孩子這種親緣關系註定他們會試圖把自己認為對你好的東西強加給你,即使你不想要 (也有一部分父母會先從自身利益而非孩子的利益出發,不過極少)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他們說「不」。不管這件事是小到讓你多穿一條秋褲,還是大到讓你和誰結婚,都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否則小事不拒絕,大事就輪不到你拒絕的份了。但怎麼說「不」,這才是重點。我認為,分析父母強迫你的動機,從這里下手,才是正解。
逼你穿秋褲,動機是什麼?怕你冷,怕你生病。這個時候,你如果說「我不冷」,他們信嗎?恐怕得到的回應是「不冷才怪,穿上!」但如果換個方式,拿他們信奉的某中醫或者某長輩的話來說「誰誰說秋凍春捂才養生呢,對身體好處很多的,要是真的太冷我會加衣服的。」效果就會好很多。原則是,只要確認自己的做法沒錯,那就分析父母的動機從他們能接受的立場拒絕被干涉,如果此方法失敗,就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不做無謂的爭吵,但也不做妥協。
其他所有的事都是同理。比如我和母親說這輩子不結婚的時候,初期她是「小孩子家家懂什麼」的態度,覺得我幼稚,後面再次提起時她仍老神在在「到了年紀你自己就想結了」,這是第一個階段:否認。又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說起這個話題,她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憤怒。「別人都結你不結,你就那麼特殊嗎?」這個時候我接收到的信息是,她讓我結婚,是因為世俗大眾都如此,於是我和她探討了「和世俗大眾一樣比較重要還是自己幸福更重要」,她依然憤怒,但我堅持闡述自己觀點的效果在過了兩年之後體現出來了。大約大二,也就是我和父母的溝通方式進入成熟階段之後,母親又提起了結婚這個話題。她說:「你可以不結婚,但必須要生孩子,不然老了怎麼辦?」這是第三個階段:討價還價。說實話這個時候我是很開心的,能讓我的母親做出這樣的讓步,已經是溝通的一個重大成果了。但這不夠啊,結婚和生孩子,這是我絕對不會做的事,我沒打算妥協。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母親討論「在如今的形勢下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有多麼難」以及「階層的跨越難以實現,我自己只能終生做一顆螺絲釘,那麼有沒有必要明明不願意的情況下還要生一個孩子讓ta繼續作為一顆螺絲釘活一輩子」這樣的話題。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卻不低,當我用身邊的例子來解釋這些理論時,她很清楚地接收到了我想傳達的訊息(當然為此我也耗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去解釋)。這時候,母親迎來了第四個階段:抑鬱,或者說低落期。她意識到了我的想法不會改變,而她什麼都做不了,這時候她開始自責。她認為如果自己能在我小時候給我一個普通的快樂的童年,也許我就不會成為如今這樣「不正常」的人了。我和她的溝通自然還在持續,我告訴她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童年本身就是快樂的,告訴她我是一個正常人,只是對於大多數人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的問題很感興趣,所以思考的比較深入而已。我告訴她不結婚不生孩子這件事可以為我減輕多少負擔、可以讓我多麼快樂,告訴她我對自己年老後無子女的生活有什麼實際可行的計劃。她提出的所有疑問,我都以她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她關心的所有細節,我都告訴她實際可操作的解決方式;她的吵鬧和蠻不講理,我用理智和平靜來應對。終於,我等到了她的那句「要不要結婚生子隨你吧,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後悔就行」。
在這樣的「調教」下,他們逐漸意識到和我溝通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講道理。除此之外所有的威逼利誘、所有的胡攪蠻纏,除了開啟我的「非暴力不合作」模式之外沒有任何效果。
如今,我經濟和人格都很獨立,與父母能夠平和、平等且有效地溝通。我可以告訴母親她的強勢對妹妹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可以和父親討論他的中年危機甚至提出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來緩解危機感,他們對我提出的合理建議我也會認真思考改進。我為了獲得這種良性溝通付出了很多努力,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它也的確極大地增進了我和家人之間的感情。因此,值得。
H. 怎樣和父母和諧相處
「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好好學習,為我自己而學,增強自己的實力,」這個決定做的真好,「遠離這個地方,這座城市! 」不管你在哪裡你的父母都會想你的!
「我以前是個很聽父母話的孩子,我們曾經也是個和睦的家庭,我們以前就像朋友一樣交流,」真羨慕你曾經擁有過的快樂。
也許是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父母呢,還是停留在原地,他們有些跟不上你的步伐,他們覺得以前的那個小小孩怎麼有那麼多與自己不一樣的想法呢!這也許會讓他們恐慌著急不知怎麼面對。畢竟身為父母每個人都是第一次都是沒有經驗的。
還有現在的社會現實,每個人的工作家庭壓力都很大,這你理解並有所行動,而且現實生活的高節奏使很多人心情煩躁不寧沒法靜下心來和人交流,同時你的父母又過分注重你的學習,恨不能你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就是你有計劃的玩下電腦也會不加區別的訓斥,更何況聊天取樂,他們也許都在想你快點完事去看書去。說真話學習是要勞逸結合的,過分疲勞反而效果不佳。但是他們太在意了就有點喪失理智。我還是希望你能好好的安排時間不斷的取得進步,不說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但一定要有所進步,比原來的你。
「我在學習這方面有些自卑, 但他們也從來不鼓勵我,每次考完試,不管是我進步沒,都會說我考的不好,」這是很多父母的缺陷,不滿足,好了看不到,只看到不好。我們只能自我安慰自我鼓勵,因為父母有他們從小的生長環境影響,他們沒有受到過鼓勵,所以他們沒有認識到鼓勵的重要性自然也不會去做,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養成了是很難改的,只要我們知道了,給予理解並能自己加以處理就行,不必強求的。
I. 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這個你說的太籠統了,作為一個已經有孩子的人,我也籠統的說說吧。
家長有的時候是沒法溝通的,父母有父母的想法,你有你的想法,只要父母對你還有期望他們就是最固執的,沒法溝通的。
以前我父母對我也滿嚴厲的,但現在我也有小孩了,他們對我期望就是安心上班,養家糊口,期望相對沒結婚的時候已經很小了,還有我現在獨立了,所以現在能和父母很好的溝通,交換意見了。
再說我對我兒子吧,我很不喜歡他老是看電視玩電腦,我是怕他散心了,對眼睛也不好。從他的角度看,休息了作業做好在家多看看電視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還是不允許,這個時候我就是固執的,說不通的,不允許就是不允許。怎麼辦?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出去玩,雖然我也不喜歡他在外面玩的像個泥猴一樣回來,但是相對看電視來說,我情願他玩成泥猴。
和你說這個事,我是想對你說,盡量順著你父母,對他們不允許的你可以少做,對那些他們看來可以也不可以的你可以多做點,父母也不是真想把孩子當勞改犯一樣看著的失去了自我。
千萬不要再父母嚴厲禁止的地方和他們講道理,沒用的,講不通的。你只能在他們眼裡可有可無的地方盡量爭取。
我這樣說你能理解嗎?
如果覺得對你有用,請頂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