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和父母消費的差異很大,你有何感受
和父母消費觀念差異很大,這個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父母都是從苦日子裡過來的,勤儉節約早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其次,父母更多的是為子女考慮,他們省下的每一分錢,將來都是留給子女的;
最後,父母的消費觀念還停留在實用就好,不需要鋪張浪費,和年輕人確實不太一樣;
所以要尊重父母的消費觀念。
⑵ 與父母消費觀差異很大怎麼辦
畢竟年代不一樣了,兩代人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在父母那個年代他們的消費觀是適用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消費觀的,反而他們會覺得是社會變了,怎麼跟以前不一樣了,從而不認可現在的消費觀人生觀,我覺得沒有必要強迫父母認同自己的人生觀消費觀,就像你不能改變自己想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消費觀人生觀一樣,努力強大起來,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能承擔自己的消費和自己的生活,最好是還能一起幫父母改善生活,能不時的帶父母出去看世界,時間長了父母看你過的很好,也就不會多說什麼了,主要是你能負擔起自己的生活,讓父母放心,你這樣的消費觀人生觀是ok的。
⑶ 父母的消費觀和我們不一樣,怎麼辦
尊敬,孝敬父母是必須的。父母都是為了兒女好,但時代不一樣的成長,很多觀點,觀念不一樣是正常,相互寬容,相互理解,理解萬歲。如何解決觀點不一樣,多溝通,講理由,多說好話,有些不重要的不讓父母知道。我覺得父母的消費觀對孩紙影響真的超大的。。。。好心酸。。。上午跟媽媽說大學時期的幾個同學來我家鄉玩,我出去跟他們聚聚。然後我媽媽一臉嫌棄的說,又出去花錢,有什麼好聚的,你又吃不了多少 。難過了好久,本來我就不怎麼出門的,偶爾出一次還被說。從小到大都這樣,家裡也不是沒錢,但是媽媽就是不舍花,水果買都是最最普通的香蕉蘋果梨,從來不出去旅遊,偶爾帶她下次館子,吃完還是絮絮叨叨:這些東西要幾百,還不如在家裡吃呢,能買一大桌
導致我現在出門,買東西都不敢買貴的,吃東西也不敢吃貴的,相比一下,我朋友,家境跟我家差不多,但是從小她爸媽好吃好喝供著,在外面想吃啥就買,不會計較很多,人也大氣開朗,感覺自己又陰暗又自卑。。。。
⑷ 你和父母的消費差異 體現什麼樣的消費心理 對於個人和父母的消費建議 和理由[聯系生存和發展]
首先,來這兩代人成長的背自景條件不同。那時候中國的經濟並不像現在那麼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並不是很高,所以父母那代人比較清苦,而且比較節約。基本上上輩的人節儉意識比較強,家中要買的一定買,但是可有可無的堅決不買。從來不 浪費任何資源。就拿有句話說,之前父母輩的人東西壞了都是拿來修的,而現在的人們東西壞了,基本上就是丟了再換。現在的生活條件確實比那段過去好的多的多。現在酒足飯飽之際,需求的是精神生活,品質生活。這就是父母輩和我們這代人的最大矛盾之處。想要改變父母的消費觀念很難,但是可以讓他們在他們不花錢的基礎上,盡可能的讓他們慢慢適應和享受你給以的這種生活環境。
⑸ 你和父母在消費觀念上有差異對此你有什麼感觸
其實現復在的人都爭把自己制調到高層次,而忘記了,上一輩所受的苦,錢是難賺的。所以其實就算再有差異,你有本錢後就可以自由消費,但還是在用別人錢的時候,就要省!因為賺錢真得不容易!無論是哪個層次,都要有計劃過日子,越有錢,就越有規劃,而無止境的只會消費,而不會存,不會用在實處,是不可能做大生意的。
⑹ 舉例說明你和父母長輩的消費觀念差異說說青年人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
我母親消費的特點是不買太貴的,買東西要貨比三家。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挨過餓,媽媽比較喜歡囤積東西,例如當季用的毛巾如果便宜她會買三條。好的東西也捨不得用,一直囤積。媽媽也特別喜歡攢錢,平時能省就省,也特別會修復一些物品接著用。年輕人在消費中要節約,不要重復買一些沒用的東西。買的東西要實用。要有適度的攢錢意識以應對不時之需。如果有喜歡的東西也可以買下來,有些東西只是適於目前的年齡段的,錯過了以後沒機會用了。
⑺ 父母與孩子的消費差異
父母與孩子的消費差異有以下幾點:
1、使用方式不同:
當代很多小孩都是月光族,每個月都沒有什麼存款,反正覺得如果沒有錢了就可以問父母要,所以在花錢上很少有小孩會對比價格。
父母大多都會多考慮一下家庭的經濟情況,在購物等方面會比較節制,有時候如果沒有必要的開支會選擇不購買,其實很多父母為了多給孩子點錢,自己都捨不得花錢買衣服。
2、對生活的理解不同:
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很簡單,可以任由自己快樂地玩耍。而大人則覺得這個世界是非常復雜的,並且有很多不可預知的危險時刻威脅著自己。
3、考慮方式不同:
小孩都是社會經驗比較少的,所以很多時候做事會比較沖動,不怎麼考慮後果。父母因為社會經驗比較多,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會把後果都考慮清楚再做打算。
(7)父母與我們消費習慣的差異有哪些擴展閱讀:
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劃分以及其消費心理:
1、少兒期雖然沒有消費能力,可是他們的消費意識會影響到大人的消費心理。此階段的孩子所具有的主動感和信任感會要求大人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甚至有的孩子為博取家長的信任和誇獎而自己主動挑選商品和購買。家長也因希望鍛煉孩子,而其消費心理也受到影響。
2、青少年期主要任務是學習,購買能力普遍不強,消費行為多數在學習上。由於渴望消除自卑感和建立同一感,在消費時較易產生攀比的消費心理。
⑻ 如何調節與父母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自爆差點得抑鬱症
俞敏洪曾表示,他繼承了父親的寬厚,又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由於來自農村,進入北大學習的俞敏洪由於普通話不標准,家庭貧困以及形象不佳曾經一度心情郁悶,「差點得抑鬱症」,後來他努力閱讀,才慢慢克服了心魔。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俞敏洪堅信,母親的素質決定孩子的一生。他以自己個人的例子和 「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博士的教育方法,建議媽媽們要懂得發展自我,不僅有能力養育孩子,還要有能力引導孩子。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只有書香門第涌現優秀人才。
猶太家庭戶均2000本書
父母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從孩子出生到八歲,家長每天都跟孩子一起進行半小時的閱讀,八歲以後,這樣的孩子今後的發展就不需要家長操心了。」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和猶太人是聰明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閱讀好習慣卻慢慢喪失了,震撼的是,猶太人幾乎每戶人家都有2000本藏書,進門的屏風就放滿了書。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重復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成命運。
幫助孩子建立夢想
中國的父母們應幫助孩子建立夢想,而不是強制興趣。夢想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動力,是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對生命極限的超越,最高分數、名牌大學只是奮斗目標。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學習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能夠預見未來,而犧牲眼前的樂趣;充滿好奇、熱情,探索未知世界。
建議家長與孩子分享「有質量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時,對他們進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們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寬闊的胸懷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打開更為廣闊的思想天空,讓孩子獲得自我心情教育的能力,培養更加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人。
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九大素質
對於中國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在於要養成九大素質,分別是:真誠高尚的人格、開朗豁達的個性、勤奮向上的態度、獨立勇敢的精神、敢於吃苦的習慣、不怕失敗的心理、善於交流的能力、寬容大度的處世、終身依賴的技能。
美國對於孩子的研究,成功具有七大要素:堅毅、自控、合群、熱情、感恩、樂觀、好奇。「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 意志力具體體現在對於自身的控制能力上,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未來容易取得成功。
做一個完善的人,需要培養個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學校應探索核心價值觀的可操作體系,需要培養智商:學習能力、考試能力、研究能力;情商:被人信任,善於分享,樂於助人;逆商: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等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鼓勵能力。父母做到:真愛,不是溺愛;尊敬,不是害怕;規矩,不是打罵;鼓勵,不是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