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代中學生與父母有哪些方面的溝通障礙
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價值觀產生背離,互相不認同對方的觀念和想法,造成代溝。 ...外向型的善於溝通,內向型的不善溝通,在溝通上處於被動狀態,雙方只要有一...
2. 和父母的溝通有非常大的障礙,如何打破這種局面
首先,我們要從矛盾的根源入手。父母越是上了年紀,越容易喜歡嘮叨。可能是喋喋不休的抱怨,也可能是,細致入微的體貼。小孩子從小到大,從內到外會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他的思想行為意識,因為不斷地接觸新事物,尤其是網路時代的影響。而父母通常並不喜歡上網,如果還是用老一套嘮叨子女的話,總是陳詞濫調。這樣每當父母一張嘴,子女大多都會感覺如同唐僧念緊箍咒一樣,翻來覆去,煩的不行。甚至很多時候,年輕人回到家裡如同變了啞巴一樣,一聲不吭,只是埋頭玩手機。因為年輕人和父母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年輕人的個性張揚,而做父母的通常比較保守。溝通出現障礙,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3. 與父母溝通心理障礙原因是什麼
不知道你的年齡,年齡不同人的心理是不一樣的。
但是和父母良好的溝通是必須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好好溝通,找個合適、充足的時間(第一次,這個比較重要),一家人聊一聊,談談自己的想法,長大了要善於和別人打
4. 講講和父母的溝通有非常大的障礙,該怎麼辦吧
你只能去適應,盡量去迎合父母的節奏,畢竟他們已年邁。很多人覺得跟父母溝通有障礙是因為代溝,兩代人之間的想法差異很大,但我要說其實不然,只要你用心真誠的溝通,我相信還是能夠好好溝通的,當然我覺得最大的障礙就在於你是否足夠耐心,不要不耐煩即可,耐心足以搭個好溝通平台。很常見的例子就是父母對於新鮮產品不太懂,問兒女的時候,兒女總是覺得這也不會啊,我剛剛不是說了么,很簡單的,你看這樣操作下即可。但我要說你以為簡單的其實並不簡單,父母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還真的不能跟咱們相比。多一些忍耐,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我相信,溝通沒問題。
5. 講講看,和父母的溝通有非常大的障礙該怎麼辦
溝通出現障礙,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子女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父母也要充分考慮到年輕人特有的觀點不成熟的想法。彼此如果都不知道對方每天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那麼就會缺乏交流空間。平時即便是沒有因為某件事產生分歧,也要經常的在一起聊天拉家常。這樣的話,能夠及時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感。
6. 目前小孩(8到12歲)與父母的溝通主要有那些障礙,造成這些問題的主客觀原因
哪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喜歡模仿大人的言談舉止的時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人用命令的方式去說教他們``而大人呢正好是相反的都喜歡用命令或者挖苦譴責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著就是障礙```其實可以用探討的語氣和方式來和他們溝通```因為這樣孩子們會覺得是在與朋友聊天``很放鬆``
7. 說說和父母的溝通有非常大的障礙,該怎麼辦
跟父母的代溝,不止一點點,我這幾年跟母親住了幾年,發現了很多的問題。首要就是花錢的概念,老一輩有人,花錢都很節儉,甚至是有點過了頭。這里不能花,那個不應該買,說實話,來了老人生活質量差了很多,其實都明白,她也是為了我們好。但現在年輕人的概念就是生活質量還是要提高的,該改善要改善一下,該出去吃飯還是要偶爾要有的。這是最難溝通的問題。老人家還有一個問題,他們覺得冰箱是萬能的。冰箱里的肉類,用年頭放到年尾, 不能丟哦,丟了能跟你打架。沒辦法,只有聽她的,做了我就叫小孩別吃,自己陪著她吃。蘿卜青菜買得能放一周直到葉子爛了為止,不能說,說了也生氣,丟了又說浪費,怎麼辦?生活要是也能像手機一樣屏蔽他,我也想。但畢竟是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見過父母抱怨我的奶奶:東西不收拾,滿屋子都塞滿花花綠綠的膠袋就是不丟。今天我看到我的父母也在犯我奶奶之前的毛病,只能說,人老了,會有很多問題,記性不好 ,行動緩慢都出現了。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怎麼辦呢,接受吧,接受他們的老 就像當初他們接受我們的幼小無理一下。現在,我父母在家裡角落塞膠袋,我就跟在他們後面撿走丟掉。只能互相理解了!
8. 為什麼和父母溝通越來越有障礙了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會出現困難,究其原因,是在於很多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態和行為。下列這些情形,常常是引發親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導火索:
1、命令、指揮、支配:
許多父母為了快速實現對孩子的管教預期,常以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行動。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溝通而非雙向溝通,只是一昧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而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及困難。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的語氣常常是這樣的:「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講條件、「現在就給我吃!一定要吃完!」,孩子雖然暫時屈服於父母的威權之下,但是也關閉了溝通之門。常常看到許多父母因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而沾沾自喜,父母說一孩子不敢說二,卻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權,乃至於誤入歧途,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
2、警告、威脅:
「你不聽話的話,給我試試看。」、「不去洗碗的話,今天就不讓你看電視了。」這是警告、威脅的語氣。還有說狠話來威脅孩子:「再說就打斷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來!」以這種強勢的手段來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種方式一樣,短期或表面上雖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從,卻會逐漸失去孩子的心。
3、批評、斥責:
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父母常常會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期待而動怒,斥責孩子:「你怎麼動作那麼慢!皮又癢了是不是?」或是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台階下,批評他:「看看你這樣子,全身都讓我看不順眼!」。甚至是惡狠狠的辱罵:「死孩子,生了你,也不知道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父母宣洩怒氣的無心話語,會讓孩子感覺更大的挫折,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抵觸和逆反心理。
4、譏諷、挖苦、羞辱:
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望時,有時候父母會在一時沖動之下,以譏諷、挖苦、羞辱的語氣來表達失望,比如責罵孩子:「廢物,沒用的東西1、「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腦袋,不是讀書的料。」或是嘲諷:「上次兩門不及格,這次三門不及格,下次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指桑罵槐:「真是和你爸爸一模一樣,沒什麼出息。」一句無心的話,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失去努力的動力。
5、盤問、審問:
對孩子懷有成見或敵意。「又在騙我了,又在找借口了!」父母以嚴厲的口氣。
像審問犯人一般問孩子:「你是不是在學校做了什麼壞事?為什麼這么晚才放學?」這樣的話常見於緊張型的父母。不適當的盤問:「你出去幹嘛?和誰在一起?在一起做什麼?幹嘛不待在家裡?」因擔心而脫口而出的盤問,常讓孩子自認為自己在父母心中就是負面的形象或對父母起反感,因而感覺受挫,進而放棄與父母溝通的想法。
6、訓誡、教條、矛盾:
這是傳統父母表達望子成龍的心情,急於向孩子說教的方式:「當一個學生就是要上學,難道你不知道嗎?」雖然這是父母在表達關心,但是教條式的說詞,並不能真的安撫孩子當下不想上學的心情,甚至會激起孩子的不耐煩和反感,無法解決問題。還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自身態度很矛盾:買電動玩具給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卻又罵他。
7、否定、拒絕、疏離:
拒絕孩子:「你的事我不管!」;疏離:對孩子漠不關心。或者把孩子總當小孩看,未能尊重孩子也是完整的個體,常會使用這樣的否定來回應孩子:「不要再說了!都是借口!」每次總是會有一大堆捏造的理由,關閉了與孩子深入互動的管道,當孩子不斷被父母否定,他也就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了。
8、比較:
「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麼乖,要多和人家學學,不要每次都讓媽媽沒面子。」父母原本是希望鼓勵孩子,卻使孩子在比較中不斷失去了自信心,反而自甘墮落。
9、自以為是:
主觀性強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什麼情況時,總是自做主張為孩子下定論:「你一定是功課沒寫完,要麼就是和別人打架了,才不敢去上學,是不是?」讓孩子覺得百口莫辯、有口難言,或覺得挫折、不被了解,而懶得理父母。
10、宣洩委屈:
父母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腦兒向孩子宣洩:「我辛辛苦苦賺錢是為了什麼?怎麼生出你這種不長進的孩子?」孩子將同時背負自己與父母的壓力,一旦有一天承受不住而爆發,將更不可收拾。
9. 與父母存在矛盾,溝通的障礙是什麼如何去溝通
很同意「TOP小倪子」的看法,不過有很多事情還真不是就這樣兩反面的。打個比方,我是個大齡北漂屌絲男士,和左眼皮跳跳裡面寫的歌詞寫得很像,事業上真的是合作經營自己單挑都已試過了,12年初本打算回到家裡的省會做點買賣,最後被老鄉坑的事一敗塗地,記得有個電視劇里有句台詞寫得真好,失敗不可怕,因為時間長了就習慣了,最可怕的事是你覺得看到希望就在眼前的時候,卻發現那隻是希望,你永遠都實現不了它的時候最可怕。在外面呆的時間越長越不敢回家,不是因為他們用嚴厲的言語去說我,而是怕家人對我的關系,他們越是對我關心,我的心裡越是難受。
看到身邊的朋友同學要麼是事業有成,要麼是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好像都是在印證著自己的失敗,他們也成了每次回家父母和我談話的內容。每次也是總是因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和父母意見不同意而爭吵。就是他們不了解我的想法我也不了解他們的想法。
「TOP小倪子」的說法很對,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可是那有那樣的簡單啊,所幾個問題,在北京工作好找么,家裡又嫌離家太遠,自己創業么又離不開北京的關系,按照我父母的想法就是趕緊找個女朋友結婚然後做點小買賣,但又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現在真的不像以前的那個說法,歲數大了沒什麼挑了,是個人都行。發現隨著閱歷的增長自己也對另一半越來越挑剔,有朋友說了那也啥泡尿照照你自己什麼條件你還挑人家,是啊咱既不是官二代,也沒有富二代的爹,自己一個北漂,父母就是退休工人,有什麼資格挑別人啊,不過這可能也是和我一樣在北漂的想法吧(這里僅代表個人觀點和猜測)。
不好意思沒有為樓主解答問題,我也是想多找人探討一下,我現在也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