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需要掌握溝通技巧 1、學會理解和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父母需要躬下身來主動傾聽孩子說話,這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與尊重。父母在傾聽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孩子在傾訴過程中可以逐漸明確自己的問題,最後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法。有時,孩子的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但因為有人接納、理解他,就能使他消除不安和焦慮。當然,有時孩子的觀點、判斷可能很荒唐,父母可以反對,但要告訴孩子您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2、建立友好信任的關系,盡量避免與孩子沖突。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沖動,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有時由於方法、言辭不當,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引發抵觸情緒並有礙溝通交流。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宜採取疏導的方法,讓孩子把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如果發生語言沖突,家長一定要冷靜,要採取適當方式主動停止爭辯,待雙方冷靜後,再來開導孩子,這樣效果會好得多。 3、利用贊美,縮短心理距離。每個孩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贊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看孩子成績單時,不要只盯著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從優點看起。 4、及時充電,不要落伍。我們經常聽到家長當著自己的孩子說,「現在的孩子真了不得,他們懂的我都不懂」、「我們思想落伍嘍」。家長可能是無心,但向孩子傳達的信息卻是「你跟我說的我聽不懂」。這滋長了孩子輕視家長的惡習,覺得與父母溝通是沒有價值的。正確的做法是家長也要及時充電,帶著興趣去了解孩子的世界。
㈡ 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溝通
和青春期孩子溝通和交流也不用過於敏感和焦慮。
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平等感,目前情況下多給孩子成人的意識,而且比較平等的與其交流,接受其意見,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重視和尊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包容和耐心,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問題,容易出現各種矛盾沖突,跟自己的父母有時也可能會大突小叫。這時不能過分的苛責,甚至總跟孩子過不去、反反復復嘮叨,容易把孩子推向矛盾的另一邊。也應該多一些鼓勵和陪伴,比如陪伴孩子做運動,陪孩子出去逛街,每天晚上一起散步,或者陪伴孩子讀書等等,這些陪伴的活動都可以增進親子關系。
㈢ 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青春期是孩子必經階段,因此作為父母不要擔心,你的孩子只是長大了,進入了特殊的時期,心理學上稱為心理閉鎖期。心理閉鎖期是通常說的青春期,一般指12—14周歲的孩子,這個時期孩子情感豐富,思想要求獨立。作為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首先應該改變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接受孩子的成長,並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首先要改變孩子教育方式,家長以往強硬的教育方式一定要轉換為引導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變從以下四點著手:
1、以往的一手包辦轉變為放手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2、變以往愛嘮叨的性格,說話當說則說,有理有節,常講常新。
3、記不可強迫命令式口吻,改變以往要求孩子言聽計從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意見。
4、打擊式教育為鼓勵式教育,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多給孩子鼓勵,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他們的感情,關心他們的意願。
㈣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父母該如何進行溝通
好好的 跟他們說,不能打罵。現在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性格非常古怪,而且非常的叛逆有很多的父母都感覺非常頭疼,應該怎樣能和他們去溝通了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說一說。
我們要採取一個正確的辦法來指導和引導孩子的成長,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不聽話的,只要我們家長認真地和他們去交流還是很好的,他們會理解苦衷的有的時候不是孩子的錯誤,而是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正確以上就是小編說出來的兩個階段不能去打罵孩子希望能夠對大家教育孩子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㈤ 父親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換位思考,盡量不要用家長的身份去壓孩子一頭。交流首先要的是尊重,而尊重更多是互相的,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把ta當作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來溝通的,讓ta感受到平等,然後才會信任和有下一步的溝通。我在讀高中,父母一直很堅持這樣的觀點,所以家裡平時交流都沒有問題,希望可以幫到你。
㈥ 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脾氣都比較大,你不能夠事事都順著孩子,不知道你家小孩現在多大了,如果年齡還小的話,可以用機器人陪伴孩子的童年
㈦ 父母該如何處理好與處於青春期孩子的親子關系
試著與孩子交朋友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頑劣叛逆,家長們常常懷念他們幼年時聽話、乖巧的模樣。隨著心理的成熟和發展,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將人際關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同輩群體中。為了顯示自己的成人感,他們往往會疏遠父母。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往往一時難以接受孩子因為成長而對自己不再那麼依賴。與此同時,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客觀原因,也使得兩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彼此缺乏互相的理解和認同,溝通起來困難重重。
周燕江建議,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識明顯增強,父母要想與其進行良性溝通,必須將其作為成年人加以對待,並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尊重,運用共情的能力,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平等交流。
關鍵詞1:信任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它具有雙向性。父母要想獲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放低姿態,坦誠自我。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中,父母往往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權威形象出現。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大多數的父母自我壁壘性強,不願意向孩子敞開自己,習慣用「你不能做」、「你應該做」的句式教育孩子,這種強硬的命令式口吻,往往會帶給孩子一種被打擊、被輕視的不平等感。
要想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父母應抱有一種與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願,以開放、民主、自由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時遇到的困惑、做過的傻事、遭遇的壓力,甚至心儀的異性,展現一個真實的、不完美、可親近的家長形象。
美國經典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母親麥琪為了拉近與女兒卡蘿爾的關系,主動坦白了年輕時做過的囧事,順利地讓女兒接受自己成為朋友。可見,蹲下來與孩子處於同一高度,以平和的姿態與其交往,將真實的自己呈現在孩子面前,這才是信任之道。其實,父母敞開自我,也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與支撐,獲取愛的力量。
關鍵詞2: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但是作為獨立個體,每個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都願意將自己想像為成人,父母要理解這種心理,並像對待成年人一樣給予其充分的尊重,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成年人,為人處世的稚嫩與不足必然存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觀察,從側面感受孩子的情感、行為,再給出自己的建議。任何強行干預、直接侵入的行為,比如翻動日記、偷看手機等,都會讓孩子覺得被輕視、被侵犯,從而失去對家長的信任。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要做到客觀評價孩子行為的對錯,不能簡單地將錯誤都歸咎於孩子,類似「都是你的錯!」、「我覺得你不行!」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極度反感。
關鍵詞3:共情
「共情」是指一種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在青春期教育中,父母也要做到共情,即理解孩子當時當下的情緒。
比如說,孩子向父母抱怨「這道題目好難啊,我怎麼做也做不出來!」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可以有兩種:一種是:「肯定是你沒動腦筋,自己再去好好想想!」另一種是:「是的,這些題目確實不容易,你再嘗試著動動腦筋,好嗎?」在前一種的回答中,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無視他們的苦惱,將問題推回給孩子,使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的困難,安慰並鼓勵他們再次進行思考,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
兩種立場和態度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由此得到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會不同。顯而易見,充滿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與孩子的隔閡,有利於雙方進行深度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點,一旦他們在家庭無法得到理解和認同,那麼他們會漸漸向父母關閉心門,轉而選擇向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網路等傾吐自己的痛苦,由此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典型案例
如何將以上的親子溝通原則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周燕江結合青春期「偶像追星」和「網癮」兩個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
案例一
偶像追星
我們的身邊不乏一些痴迷的粉絲,他們在機場徹夜等候為偶像接機,在偶像見面會上瘋狂尖叫,掏錢支持偶像的演唱會……其中,青少年無疑是粉絲群體的主力軍。相較於成年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熱情來追星。
通常,父母大多不會支持孩子的追星舉動,還常常導致家庭矛盾的不斷發生。事實上,偶像對於孩子具有特殊的意義,偶像是孩子理想中的自我,他們通過偶像來標榜自我。當孩子的追星不可改變的時候,父母不妨嘗試著去接受,並加以利用,引導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崇拜偶像一定是有其原因的,父母可以嘗試加以了解和理解。除了美麗和帥氣的外表,偶像吸引他們的一定還有其人格特質和個人魅力。比如,有的明星堅持夢想,非常敬業,熱衷公益……這些都是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品質。家長可以加以利用,引導他們學習偶像的良好特質,並找到在學業內外的成功動力。
總之,在孩子追星的問題上,父母需要利用偶像的積極面,鼓勵孩子學習偶像的優點,完善、發展自己。片面的打擊或是禁止孩子接觸偶像,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只會引發反叛心理。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及時了解孩子的偶像,從側面掌握孩子的價值觀、審美觀和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和孩子拉近距離。
案例二
戀網成癮
網路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與網路的頻繁接觸,使得青少年中戀網成癮的比例居高不下,有的甚至投入了大量的金錢,還荒廢了學業,使得家長憂心忡忡。
事實上,要想完全阻斷孩子與網路的接觸並不現實。避免戀網成癮,控制青少年的上網時間成為必要的手段。建議在孩子上網之前,父母就可以與其就上網時間做好事先的約定。因為對於預設的規則,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等待孩子上網上到一半再加以制止和限制,通常孩子很難聽進去。
網路是把「雙刃劍」,通過網路,家長也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其實,可以嘗試運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與孩子形成積極的互動,不僅可以關注孩子的動向,家長也可以寫下自己對於生活點滴的感受,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從而產生親近感。此外,父母還可以多逛逛孩子喜歡的網站,了解他們的關注熱點,在親子的互動中激發共同語言,深入孩子的世界,實現無障礙溝通。
㈧ 家長怎樣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1、和孩子交流時要多傾聽、少說話。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特別是當孩子在某一個問題上申訴時,家長就以翅膀長硬了為理由,堵住了孩子說話的機會,而這樣的交流,實際上是家長給自己設置了與孩子溝通的障礙。如果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就應當多讓孩子說,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傾訴,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一半。這樣做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當遇到任何煩惱時,回到家裡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當然,孩子也更願意在這種安全感中多與父母交談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傾訴給父母。
2、與孩子一起探討教育的方法。不少父母為教育孩子徹夜難眠,到處打聽教育孩子的方法,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如農民種莊稼,知道莊稼最需要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企業家懂得顧客最滿意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孩子最喜歡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家長不妨找孩子一起探討,什麼教育方法才是受孩子歡迎的。家長應當怎麼做才是孩子感到快樂並願意接受的。教育者父母的行為和態度方式最直接深刻地影響教育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什麼,必須先明確他需要什麼?如現在的孩子追星的問題,有一個家長就特別明智,她的女兒偶像是周傑倫,她說作為我個人並不欣賞周傑倫,但因為女兒喜歡,我只好試著去了解,如果父母看不起周傑倫,哪么他必然形成代溝。家長說我搜集周傑倫的資料,他是奮斗出來的天才,青少年喜歡他是有原因的,他生活在單親家庭,對母親非常孝順,這是很感人的,出售周傑倫的書我是見一本買一本,跟女兒學唱他的歌。然後去與孩子有效地引導,理性地對待偶像,母子之間就有了共同的話題。我認為歌唱得不好並不重要關鍵是與孩子溝通,溝通比水平更重要。
3、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個人空間。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們的生活,只希望父母充當顧問或支持才的角色,過多的干涉他們會有一種被監督的感覺,認為失去了自由,便會產生一種不滿情緒,就會躲避家長,並產生隔閡。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個人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設計去獨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實現自己的願望。
4、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看著是自由、獨立、完整、有獨特個性、人格和尊嚴的人。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報負和志向;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判斷及個人的意願。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父母尊重孩子才會激起孩子的自尊。人性最大的悲哀是缺乏自尊。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沒有尊嚴的人等於是一具軀殼。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才能獲得外界對他的尊重。
5、父母要與時俱進,講究教育的藝術。我們經常遇到一些苦惱的家長,殫精竭慮,什麼招都用了,孩子就是不聽話。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家長落伍了。現今社會是個多元的時代,孩子面前的誘惑很多,從客觀上講教育的難度確實是增大了,但我們的家長沒有與時俱進努力學習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國有70%的家長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養育孩子方面的知識,使用的方法多是上一代養育方法的延續,有的則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來培育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難免在教育孩子時力不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