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如果有這「四不會」,很容易埋下不孝的種子,是什麼呢
② 兒女的四不怨是哪些
即便我們跟父母之間有再大的不愉快,最終也會敗給血濃於水的親情。想要維系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必須要依靠雙方的努力,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比這更珍貴的了。有句老話說得好,叫做兒女四不怨,讓我們來看看這句俗語能給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帶來怎樣的智慧吧。
③ 古代的十大不孝是什麼
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妄毀自身也是
我就找到9個
十大罪是
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④ 不孝是什麼
1.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
形成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齊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即「重罪十條」。具體是指:反逆(造反的行為)、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和宮殿的行為)、叛(叛變的行為)、降(投降敵國的行為)、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不道(兇殘殺人的行為)、不敬(盜用皇帝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的行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的行為)、不義(殺本府長官和授業老師的行為)、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隋朝《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形成了「十惡」制度。「十惡」是: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2.[your son]∶舊時父母喪事中用於自稱。清 田蘭芳《皇清太學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孫)墓誌銘》:「 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十一月初十日,不孝男僩、偉泣血納石。」
3.《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⑤ 八字 四七歲別父母 是什麼意思
四歲,七歲後,因為環境原因要離開父母,或者父母外出工作原因離開孩子等。
⑥ 古人雲:有三不孝,無後不孝。還有是什麼
還有:
一味順從父母不管對錯這是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原文: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譯文:
從禮節上講不孝有三種: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出處:出自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註疏》。
《十三經註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經常要查檢的書。中國文籍,浩如煙海,目前存世約十多萬種,《四庫全書》是這些文籍的精華,其經史子集四部之中,經部又是其精華,而《十三經註疏》則冠列於其經部之首。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註疏》,號稱善本。目前通行本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縮印本(精裝16開本上下冊)。
「十三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來說,它們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網路全書,從古代經書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學派的相互影響。
而且,經學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對於民族凝聚和文化認同,始終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主導作用。當然,「十三經」雖然閱歷千古,凝結著無數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但並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也不能為解決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提供現成答案。
(6)四不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語句: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白話譯文: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⑦ 「父母在,不遠行」的下一句是什麼
「父母在,不遠行」的下一句是「遊必有方」
⑧ 老祖宗說的「四不摸」:姑娘的腰,廚子的刀,剩下的是什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父母就會教育孩子的言行舉止。許多父母都會教育孩子,如果不是自己的東西,千萬不能在沒有得到物品主人的允許下去隨意觸碰他人的物品,給我們立下的種種規矩,老祖宗們也給我們立了一些規矩。 老祖宗說的「四不摸」:姑娘的腰,廚子的刀,剩下的是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什麼東西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基於現在的情況和社會背景,來定下更加與時俱進的行為規范。但有一點是始終不會變得,無論我們的生活怎樣發展,無論社會怎樣進步,尊重他人都是永遠不會變的規矩。
⑨ 父不慈子不孝什麼意思
出自《顏氏家訓·治家》。
原文是: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版婦不順矣。權
白話文釋義:因此父親不撫愛兒子,對兒子不慈祥,兒子就不會孝順父親。兄長不友好的對待弟弟,弟弟就不會對兄長恭敬。丈夫做不道德的事情,妻子也不會對丈夫順從。
中國是一個講求孝義的國家,從古到今,我國歷代君王莫不「以孝義治天下」,萬事以孝為先。誠然,世上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疼愛兒女,視為生命延續心肝寶貝的,但誰都不能否認,這世上也有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有虐待孩子的,也有視兒女為負擔冷漠以對的,那些被父母寵愛著長大的人們大多是不能理解這種事情的。現在的人們曲解古人,認為無不是的父母,可古人認為責任是相對的,從父母為孩子成家立業,然後才能要求兒女奉養晚年這種老風俗就可見一斑。
《三綱五常》里也說,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所以,慈和孝,是相對的。有人會說,父母給予了生命,可以要求一切。坦白說,父母可以選擇不生孩子,可是一旦生下孩子,難道不是為了讓他享受父母百般疼愛的嗎?難不成反而要讓他嘗盡人情冷暖,飽受世間酸楚嗎?沒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