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有必要去了解孩子的一切信息嗎
父母是孩子是人生中第一個比較親密的關系,有時父母會想當然的以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會想盡辦法了解孩子的一切信息,但每一個人都是要有隱私的,不能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愛而隨意的去侵犯孩子的隱私,作為父母如果強行了解孩子全部的信息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們無法與他們真正的交心,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父母應該去了解孩子們的想法,而不是任由自己“愛”的理由去籠罩孩子們全部的生活,並且有時過分了解孩子們也會對自己工作產生困擾,如果想要了解孩子應該從孩子日常的動作細節中觀察他們,看他們是否有什麼煩惱,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讓他們對自己毫無隱藏,這不僅是對孩們的折磨也是對於父母的折磨,我們要認識到人是因為獨立的思想而存在於世界中的。
❷ 普通家長對自家的孩子有多少了解
一般都不會很了解,每天給完孩子生活費就不管了,這就是普通家長,就像隔壁的老王一樣,每天就知道打牌,給完孩子錢就跑,孩子在哪個班他都不知道,他的孩子們上的是三年時間,但是他去了四年級2班,搞得非常尷尬。
❸ 做父母的真正了解孩子嗎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
理論家就像專家一樣,對整體毫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乾枯無情。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么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正確的教育,在於了解真實的兒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將我們認為的他「應該如何」加諸他的身上。
將他圍困於「理論」的框架里,是鼓勵他的順從附和。如此會滋生恐懼,在兒童的心中產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應該具有的面目」之間的不斷沖突;而一切內心沖突,都會向外表露於社會。
理論,是我們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實際障礙。
一個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並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愛孩子,他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某種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如此一來,由於要求孩子成為這樣的一種人或是那樣的一種人,一個人的野心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如果一個人愛的不是理論,而是孩子,這時才有幫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一個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並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愛孩子,他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
譬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撒謊,那麼把「誠實」的理論,擺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們必須找出他為何撒謊的原因。要幫助孩子,我們必須花費時間去研究他,觀察他——這就需要耐心、愛與關懷。然而,一旦我們沒有愛,沒有了解,那麼,便會把孩子強迫納入我們稱之為理想的某種行為模式中。
理論是一種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論的教師無法了解他的學生,無法明智地處理他們的問題。對這種教師來說,未來的理論,「應該如何」是比眼前的孩子更為重要。
理論的追求,排斥了愛,而缺乏了愛,任何有關人的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
教育的另一個任務,要製造新的價值。
教育者必須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關懷和情愛,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和智慧的培養,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後,能以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問題。
生活是一口深井。一個人可以帶著小桶來到井邊,只汲取少量的水,也可以用巨大容器汲取足以滋養的充足水分。一個人年輕時是探究和從事一切實驗的時候。學校應該幫助青年去發現他們自己的天賦和職責,而不要僅以事實和技術上的知識填塞他們的內心。學習應該是一片沃土,使學生可以毫無恐懼、快樂而完整地生長於其間。
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它們引起太多的痛苦——中解脫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便要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與他之間的關系。父母和教育者 ,借著他們自己的思想和 行為可以幫助孩子自由,使他如花一般地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
正確的教育,依賴於對孩子的愛。然而,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為了他們而野心勃勃——也就是說,我們為了自己而野心勃勃。
附和與服從,在正確教育中沒有任何價值。
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格,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對他尊重,卻不太尊重學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漠視和不敬。如果缺乏對人的尊重,知識只會導致毀滅和不幸。
我們年輕時,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里,恐懼便滲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師都沒有耐心、時間或智慧,去驅散我們童年時本能上的恐懼——當我們成年時,這種本能上的恐懼便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和判斷,製造出許多問題。正確的教育,必須考慮到這項恐懼的問題,因為恐懼扭曲了我們對生活的整個看法。解除恐懼,是智慧的開端,只有正確的教育才能使人解脫恐懼的束縛而享有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
教育上的真正問題是教育者。
如果教育者利用權威作為免除自己麻煩的手段,如果他把教育當做一個擴張自我、滿足自我的方法,那麼即使是一小群學生也會成為他私人野心的工具。
要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沖突和痛苦,我們必須擺脫權威而獨立思考。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幫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設下具有權威性的榜樣,那麼,我們只助長了恐懼、模仿,以及各種形式的迷信。
教條、奇跡和儀式,這些都無助於精神生活。
惟有鼓勵孩子對任何他所讀的書加以質詢,對種種既存的社會價值、傳統、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究其真偽,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喚醒,並維持孩子批判性的機警和敏銳的洞察力。
我們年輕時,心懷不滿,不僅不滿意我們自己,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不滿。我們應該學習清晰而無偏執地去思考,使得內心不會依賴,沒有恐懼。需要獨立的 ,不是我們在彩色地圖上稱之為我們的國家的那一塊有顏色的土地,而是作為個人的我們自己。雖然外表上我們互相依賴,然而如果在內心,我們沒有求權力、求地位、求權威的渴望,那麼外表上的互相依賴,便不會變為殘酷或互相欺壓。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學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來才被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慢慢熟知,影響力也逐步慢慢擴大。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❹ 身為家長你對自己的孩子有多少了解呢
我是一名教師,這孩子初中的時候,曾經給他寫過120封信,我自認為自己是非常了解孩子的,非常懂得孩子的內心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孩子讀高中的時候,回家後在家裡學習,我看著孩子在那裡非常認真的學習,就很放心。但是等到孩子高中畢業了之後,我發現在他的抽屜里,竟有那麼厚厚的一些他自己喜歡的雜志。也就是說,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他一直在隱瞞著我,一直在過著擁有他自己的秘密的,他有自己的愛好,可是這些我並不清楚,我只認為他很努力的去學習了,他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是一個按照我的設想去努力的孩子,而事實上,我被欺騙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兒,並且有自己的做事的原則,這種想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並不完全一樣。
❺ 父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在教育方面一直都是每一個家長非常關心的,但是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後都會出現一些逆反心理,同時在與家長爭論的過程中都會影響到他們之間的關系。作為父母如果想要以一個正確的姿態來教育孩子,那麼我們就需要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只有對他們有所了解才能夠更好的與他們溝通。
有時候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因為對他們不夠了解或者是不清楚他們真正的需求,就導致他們的溝通是沒有效果的。其實孩子也想要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這讓他們能夠認真的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也能夠變得勇於表達自己。如果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遭受到了反對或者是不理解他們在接下來就會變得不願意表達自己,所以我們需要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夠釋放他們的自我表達。
❻ 家長應了解孩子的哪些方面
家長了解孩子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1、了解孩子的基本特徵
兒童心理有「三好」:好游戲、好模仿、好奇。「四喜歡」: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贊。這是兒童的基本特徵,父母應當首先了解。
2、了解兒童的心理特徵
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徵。
家長掌握兒童心理年齡階段意義在於:
第一,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是家庭教育工作的一個出發點,家長的任務在於從這個出發點來引導兒童的發展。
第二、在兒童不同的心理年齡階段,要重新確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針。例如學齡前要以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為主;小學階段以學習為主。
第三、根據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保證孩子個性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四,每個心理年齡階段都有一種主導活動,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主導活動。如幼兒階段活動主要是游戲,小學生的活動是學習。
❼ 你對父母有多少了解
我想說的是:我不完全了解父母。在生活中,父母給予我的是安全感和幸福感,在情感中,父母傳遞給我我的是不在身邊的無盡擔心與無盡的愛。但是我只知道父母很愛我疼我,卻不知道他們生活的艱辛與他們的故事。
❽ 有多少家長重視孩子的成長過程
有些家長會封建可能只注重結果 但這時代在變化 我身邊的幾位媽媽都比較注重過程 期待結果
❾ 有多少父母是從內心真正理解孩子,並能給他足夠的耐心呢
一位母親說,我對別人都很有耐心,可是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會發脾氣,自己也控制不住。另一位母親說,我越發脾氣,孩子越不聽話,一天到晚情緒都很差。想到忍不住發脾氣時對孩子吼的場景,也很愧疚,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為何對孩子沒有耐心?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做父母的,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因此愛孩子是父母內心最可觀的一點。因為自身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滿,有時定得太高,當孩子達不到的情況下,就會很失望,內心有氣,那樣的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像氣球爆炸一樣,一瞬間爆發。例如,我讓孩子寫毛筆字的情況下,孩子用心寫得很乾凈、整齊。當發現孩子有的字寫不正的情況下,就會很不開心,而看不見孩子其他寫得好的字了。
讓孩子協助大家
當平心靜氣的情況告知孩子自身的不夠,讓孩子提示大家,不要發脾氣,多一點細心。當孩子一提示,立刻我的內心就勿謂言之不預,漸漸地就好了。
讓孩子多明白事理
這也是治標之舉。孩子明白大道理,依照理去辦事,當然大家就會省許多心。與其說揚湯止沸,比不上聲東擊西。多在孩子的心底里種下仁愛、孝順、心地善良、努力等品行的種子,他們那時候當然就會結果實。
讓愛化為一朵朵花,知易行難,可是,不畏艱難方為唯一途徑。為了孩子,讓我們一起勤奮,滅掉內心的嗔心苦惱之火,讓清爽柔和的山泉水注進去,給孩子一片安靜和諧的家教老師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