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要如何引導情感

父母要如何引導情感

發布時間:2022-03-25 02:45:35

㈠ 在子女面對青春期的感情時,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

青春期的到來。在我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也就是他們初中生活的開始,他們又會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都是孩子們即將面對的新的生活。但隨著孩子們的青春期的到來,他們的思想以及情感也開始慢慢的發生變化。在這之前孩子們心裡更多的依賴的是家長。而進入青春期之後,他們開始慢慢的轉移到朋友身上。這都是每一個孩子的必經過程。在這期間我們就不能如同對待以前一樣對待她,因為他開始已經慢慢的變成了一個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行為方式。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不能跟以前一味地替孩子做主意,可以慢慢的像和一個大人一樣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並且適當的聆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給彼此之間建立起信任的橋梁,並適當的支持,不要盲目的否定孩子們的意見,找機會給孩子提出不足,並給孩子一點自己的建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家長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

㈡ 父母要做到哪5點,能幫助孩子提升情緒意識,且培養情商

有些孩子的情商本能地會與成長同步,比如他們會更加輕松地准備好應對新的不同的人和事。另一些孩子,則需要我們以一種更專注的方式來教他們。但不管怎樣,所有的孩子,在成長和駕馭新的情感體驗時,都需要得到足夠的培養和支持。

幫助孩子建立情商,是對於他們一生健康和幸福的基礎投資。作為家長,不必對此不知所措,而是要意識到我們自己也在學習如何在情感上更敏感,無論我們是3歲還是33歲!建立高情商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這點成為孩子和家庭的日常練習,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探索自己的情感。同時設定每天的活動,比如在睡覺前,回顧這一天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困難的,並學著開展和孩子的友好對話,讓他們每天意識到自身感受和經歷。作為父母,你可以建議孩子下次嘗試開始管理情緒,以此了解孩子需要支持的點,以及他們在情感上的適應能力。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在家裡可以公開討論彼此感受,慶賀每一次情商的成長,同時和你的孩子一起學習,這些都是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的好方法。

研究證明,學習情商讓你的孩子在生活中處於領先地位。

從一項由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CASEL、羅耀拉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共同完成的82次涉及約100000名學生的研究里,主要總結發現,有過接觸社會和情感學習提升情商的孩子,他們在18歲後比同齡人能在學業、工作和社交有更好表現。在青少年和成人中,接受過情商訓練的孩子,他們的個人問題更少、不良情緒更少、吸毒也更少。從幼兒時期中建立情商,將幫助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個好的領導者,他們能為團隊和社會做出個人和職業上的出色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在一生中建立起出強大的、持續的良好人際關系。

從數十年的研究關於情商研究中,有個對於父母來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至關重要的整合——情商在整個孩提時代需要持續的、不同場景的聯系,包括在教室里,或者其他活動,比如體育和音樂,還有在社交場合等比如課外學習中心,以及與父母和祖父母在家的時間。這種方法保證了一個「完整孩子」的教育,每一次互動都有助於他們的情商提升。

㈢ 當孩子遇到情感問題,家長該用什麼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呢

引言:如果孩子遇到了情感問題,家長就要跟孩子耐心的分析一下。孩子如果遇到了情感問題,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孩子可能會進入一個誤區。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當孩子遇到情感問題,家長該用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去引導呢?

㈣ 為什麼做個善於引導情感修養的父母

由於情商對於孩子的成才至關重要,因此,對孩子情商的培育與提高,也就自然而然地擺在了父母面前。為此,父母需要掌握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探索出情商培育的規律性,只有這樣,才能澆灌出燦爛的情商之花,促使孩子早日成為21世紀的有用人才。

陳揚和蘇玫夫婦倆正在教5歲的男孩洋洋玩電動玩具,但他們過度的熱心使男孩無所適從,只聽到一連串相互矛盾的指示。

「向右,向右……停,停!」母親的聲音愈來愈焦躁。洋洋咬著嘴唇,兩眼盯著屏幕,努力遵照母親的指令動作。「你走歪了……快向左!向左!」父親也下達了一串急促的指令。

同時母親無可奈何地翻了個白眼,大叫:「快停!快停!」

洋洋發現父命與母命都無法遵從,小臉綳得緊緊的,眼睛一眨,淚水就要掉下來。

父母卻未看到他的眼淚,自顧自吵了起來,母親氣急敗壞地對父親說:「他按按鈕太慢了。」

洋洋的眼淚慢慢滑下臉頰,但父母似乎都未察覺,洋洋用手抹去淚水。父親叫道:「快把手放到按鈕上……要准備射擊了。好!開動!」母親也一邊吶喊:「好,移動一點點就行了!」

這時,洋洋卻已孤單無助地輕輕啜泣起來。

以洋洋而言,這個痛苦的經驗告訴他,父母都不關心他的感受。

許多父母就像陳揚夫婦一樣,對孩子總是命令式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煩地提高聲音,有的甚至會罵小孩子笨,其中的輕蔑與厭煩正是許多孩子失去熱情和自主性、積極性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的父母極具耐心,能協助孩子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自覺學習,而不是動不動拿出父母的權威。親子之間一起進行游戲的時間簡直是測量父母情感模式的溫度計。

父母親要成為稱職的情感教練,本身必須具備基本的情商。譬如說,孩子要學習的第一課是分辨不同的感覺,身為父母,如果無法分辨自己的悲傷情緒,又如何教導孩子區別失落的悲傷、看一出悲劇的效果以及親近的人發生不幸的悲傷。此外,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課程,譬如說告訴孩子憤怒常源自被傷害的感覺。

隨著孩子日漸成長,他們需要的情感教育也隨著改變,父母應該始終能給以適當引導,幫助孩子提早充實情商的基本條件。包括學習認知、管理、駕馭自己的感情,培養同情心,人際關系的處理等。

父母的引導對孩子的影響非同小可。擅長處理情感的父母與不擅長處理情感的父母比較起來,前者的親子關系比較和諧,情感深厚,摩擦也較少。不僅如此,這些孩子也較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較懂得安撫自己,較少產生負面情緒。從生理上來看,這些孩子較常處於放鬆狀態,壓力荷爾蒙及其他情緒激昂的生理指標都較低,這種模式如果能持續一生,對健康很有幫助。其他還有很多社會性的優點,比如這些孩子在同學間人緣較佳,在老師眼中社交能力較強,父母與老師都認為這些孩子較少有行為上的問題(粗魯好鬥等)。而且還有認知上的優點,就是較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學習能力較好。以智商相當的6歲孩子做比較,父母較善於做孩子的情感引導,到3年級時數學與閱讀能力都較好。這些足以證明教導孩子的情感技巧不僅是人生的修養,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善於引導情感修養的父母,對孩子的幫助是全方位的。

父母的引導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產生影響力。研究者以一個簡單的測驗測試嬰兒的人生觀,他拿出兩塊積木給八個月大的嬰兒看,告訴他們如何拼在一起。樂觀的嬰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他的反應是:拿起一塊積木來咬一咬,拿到頭上前後摩擦,然後丟到桌上,看看你會不會幫他撿起來。等你撿起來了,他才願意完成拼積木的任務。最後他會仰頭看著你,明亮的眼睛彷彿在說:「贊美我的聰明吧!」

這種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受到大人的贊揚與鼓勵,面對人生的挑戰也是充滿信心。反之,如果孩子是來自一個黯淡、混亂、沒有多少愛的家庭,孩子拼積木時便顯得毫無信心。事實上他們完全聽得懂指示,也可以拼得很好,但做的時候就是垂頭喪氣,彷彿在說:「我根本不夠好。你瞧,我要搞砸了。」這種孩子對未來往往持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從來不期待老師會鼓勵或注意他,也不認為學校生活會有任何樂趣,最後甚至中途輟學。

以上兩種不同的心態,在孩子極小的時候便開始成型,並在此時形成他最早的情商。

一項研究顯示,要預測孩子在校表現的標准,不是看孩子累積多少知識,或是否比別人更早具備閱讀能力,而是看其情感與社會性的因素。諸如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心與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種行為較恰當並能剋制不當行為的沖動,是否能夠耐心等候、遵從指示及向老師求助,是否與其他孩子相處時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幾乎所有在校表現不佳的學生都缺少上述能力的一項以上,而這些恰恰都是情商的基本成分。

成功的父母培養出的高情商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

(一)自信。感覺能駕馭自己的身體、行為及周圍世界,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也相信別人會提供幫助。

(二)好奇。喜歡探索世界,而且可帶來樂趣。

(三)意圖。有發揮影響的意願、能力與毅力,具體而言就是一種能力與效率感。

(四)自製。具有與其年齡相稱的自我控制能力。

(五)人際關系。能與他人達成互相了解,據此建立人際關系。

(六)溝通能力。具備與人交流觀念及感覺的意願與能力,能信任別人,並從人際交往(包括與大人交往)中獲得快樂。

(七)合作。能夠在個人需求與團體活動之間取得平衡。

孩子是否具備這些能力,與在家庭中是否得到基本的情商教育有關。

情商在社會中的作用不是智力所能替代的,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情感教練。

㈤ 父母要怎麼做好情感連接,才能避免孩子平時總是情緒失控

情緒失控的行為,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尤其是小孩,在不懂得情緒為何物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因為控制不住情緒,像個「火葯桶」般,到處宣洩著情緒。

馬上就要進入到青春期的小吳,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以往他從來都不會頂撞父母的,父母在教育他的時候,他都是乖乖的聽父母說的話。可就是在最近小吳變得特別的暴躁和不耐煩,就是父母在說他的時候,只要時間超過了十分鍾,孩子就會緊握著拳頭,然後不斷地喘著氣,似乎隨時都會爆發。



孩子的情緒失控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硬碰硬,還有忽略孩子的感受,花點時間耐心的引導一下孩子才能幫到他

㈥ 讓孩子多交點朋友,擁有愉快心情,父母需要如何引導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教朋友,我們應該樹立孩子的三觀。 首先,兩個人思想上的統一可以算是他們最好的朋友。至少,他們會達成共識並產生結果。這樣一來,兩人就不會為大事小事操心,而是從他們身上找到感覺。 二、價值觀,兩個人的價值取向很重要,決定了孩子喜歡對方、欣賞對方、贊美對方可以增加友誼的長久。很多孩子在交朋友上有很嚴重的問題,或者孩子無法達成共識甚至找不到朋友,多半是因為價值取向的問題。 第三個方向是兩個人志同道合,方向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因為結果需要兩個人去思考和討論,而兩個人需要的是一個方向一致的核心。 研究表明,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多於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同齡人也會有相同的成長經歷和情感感受。

㈦ 如何促進父母情感上的交流

當一個可愛的小生命降臨到人世間,他第一個看見的人是自己的父母親,第一個說話的人也是自己的父母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由此,家長與孩子的正確溝通至關重要!現在的家長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與孩子的溝通甚少,也不知如何與其溝通。下面就自己如何與愛子溝通談幾點體會!

一、 肯花時間、親密接觸

任何父母感覺與孩子相處愉快和諧是因為他們肯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玩、做游戲 、畫畫、運動、聽音樂、家務勞動、製做手工、旅遊、聊天、探討問題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方可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

二、全身心投入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為理由,忙家務、忙事業、忙看電視、忙打麻將、忙自己快樂享受等等,忙得忘記了孩子是父母為社會貢獻的最重要的產品。機器出了廢品可以報廢,可孩子如果是廢品將遺憾終身。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才能產生同頻共振的良好交流。

三、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教會孩子做人、生活、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於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孩子不會照父母說的去做,但他們一定會照著父母做的去做。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首先做到,否則就別挑孩子的毛病。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父母。無論孩子怎樣,都是父母培養的傑作。欣賞優點,包容缺憾,允許孩子的缺點和不完美。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家長、老師、偉人都有缺點,何況我們的孩子。父母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四、多贊美、少批評

贊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營養品。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與欣賞。」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同時也教會孩子了解、欣賞、贊美、鼓勵父母、親人和他人的方法。父母與孩子不斷運用此法,溝通進入良性循環且非常愉快。當一個孩子的優勢因不斷的被肯定而發揮到最佳狀態時,孩子的劣勢會自然減弱。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五、 傾聽孩子的心聲

從小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回家後講一講幼兒園、學校里發生的事情。父母蹲下來,以全神關愛的眼光看著孩子,分享學習的過程、小朋友或同學的故事、老師的故事。這樣長期傾聽的好處:

(1)孩子在慢慢提升敘事、講故事的能力。

(2)復習了當天所學的內容。

(3)為長大後的溝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他們已習慣與父母聊天,他們很自然的敢把心中的疑惑拿出來問、聊,這樣父母才能在輕松愉快的閑聊中聽到孩子的心聲,聽到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渴望、好奇。從而輕松愉快地解決好關鍵的問題。切記:傾聽高於教導。

六、拜孩子為師

進入知識信息時代,孩子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出很多倍。孩子比父母學得快、記得快、閱讀速度快。孩子們的英語、電腦、美術、音樂、體育都比大多數父母強,此時的父母要明智地拜孩子為師。孩子可以教父母學英語、學電腦、學音樂、學美術、學體育。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教練,當父母虛心向孩子學習時,孩子會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教你、引導你、愛護你。此時,父母是最幸福的,孩子是最自豪的。父母與孩子就象多年深交的老朋友,無話不講。更可喜的是當孩子是你的老師時,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會增強,同時還可為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㈧ 父母該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呢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必須要注重方法,而且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父母應該如何更好地跟孩子建立情感紐帶呢?

所以家長就必須要採用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而且家長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要多關心孩子,可以主動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這些問題也都是大家應該注意的,這樣的話你才可以成為合格的父母,對於小孩子的成長才會有所幫助,所以家長必須要關注孩子。

㈨ 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進行引導

有時候孩子在產生強烈的情緒之前,會有一個漫長的壓抑情緒的過程。就是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剛開始他顯得很平靜,但是有一點小事,但是突然就爆發了,有時候可能會有過激的行為。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進行引導?通過移情孩子的感受來調節孩子的情緒強度。在家庭中,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回應。當一個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時,他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來自於他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他會通過表達自己的情緒向父母發出信號,要求得到照顧和滿足。


有些父母可能會擔心自己不能准確地感同身受,其實沒關系,他們可以讓孩子自己改正,或者一起交流,問問他們的感受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無論如何,這種理解孩子的努力對於孩子的情感成長是很重要的,而這種溝通方式的不斷運用,有助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強烈的情感聯系。

㈩ 父母怎麼使用「情感連接」,才能搞定總是情緒失控的孩子

前幾天,孩子因為發燒在兒童醫院住了一個星期。兒子隔壁床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因為病情嚴重,醫生要求孩子做個腦部核磁共振。

媽媽抱著孩子去相關的科室來來回回跑了三趟,孩子就是死活都不願意做。孩子抱著媽媽一邊哭一邊喊:「媽媽,我怕,我不去!」媽媽很不耐煩地恐嚇孩子:「那就是個機器,有什麼可怕的,你不去,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下,孩子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不肯撒手。媽媽一臉不悅的表情,用力推開了孩子,跑到了病房外。孩子看到媽媽離開了,哭得撕心裂肺,鞋子都顧不上穿,跑下床哭著喊著要去找媽媽,那場面看了讓人覺得揪心。



這時,媽媽立馬原地爆炸,開始怎麼看兒子怎麼不順眼,於是指著孩子的鼻樑罵:「你看看你,寫個作業都寫不好,寫的字像狗啃的,提醒了好幾次,這么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接下來,孩子的情緒上來了,拿起作業本往桌上一扔,甩出一句:「我不寫作業了,你天天就知道批評我,反正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媽媽一聽,火更大了,氣得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兒子拉過來就是一巴掌。

孩子之所以會鬧情緒,頂撞媽媽、甩作業本,是因為媽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以不當的管教方式激活了孩子「下腦」中的神經元,引發了孩子激烈的對抗情緒。

閱讀全文

與父母要如何引導情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研究生體檢可以做什麼 瀏覽:879
怎麼給長壽花用營養液 瀏覽:661
有關重陽節的短語 瀏覽:866
50歲換了15個工作 瀏覽:508
煙台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怎麼辦 瀏覽:610
最長壽鵝 瀏覽:52
老年公寓入住人員護理標准 瀏覽:54
太平頤泰康養老社區哪個好 瀏覽:239
老年人再婚為什麼不找離婚女人 瀏覽:75
老輩長壽 瀏覽:93
不照顧父母犯什麼法 瀏覽:186
西藏養老金上調西藏養老金上調 瀏覽:571
50歲女人證件照 瀏覽:251
老年人的好處作文 瀏覽:436
家庭老人床什麼牌子好 瀏覽:175
長壽宮廷花怎麼養 瀏覽:379
四川養老保險領取計算 瀏覽:798
女生的長壽 瀏覽:716
在香港養老保險買什麼養老保險好 瀏覽:316
北京養生堂口苦怎麼治療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