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1.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
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6.等等
㈡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湧泉躍鯉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㈢ 護子心切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中國古代,有位讀書人,名叫周豫。一天,一位朋友送來了他最愛吃的鱔魚,周豫一時技癢,決定親自煮上一鍋鱔魚湯來嘗嘗。
他將魚放入鍋中,那些鱔魚仍悠閑地在鍋里游著,周豫用小火緩緩加熱,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就被慢慢地煮熟了。但鱔魚在鍋中並未察覺水溫的變化,因而不會掙扎,所以口感非常好。
等到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掀起鍋蓋時卻發現一條鱔魚的腹部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沸水之中;一直到死,都把腹部露在外面而不倒下。
周豫十分好奇,便將這條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究竟。在剖開的瞬間,他發現裡面竟藏著滿滿的魚卵。
原來這條母鱔魚竟是護子心切,而情願將頭和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看到這一幕,周豫不禁潸然淚下,想到母親對自己的百般呵護,而自己對母親卻很少關愛,倍感慚愧。遂發誓終身不再吃鱔魚,並對母親加倍地尊敬與孝順。
面對孩子,母親始終都是一棵大樹,任憑風吹雨打,酷暑嚴寒,都毫不猶豫、心甘情願地庇護著自己的孩子。
㈣ 古代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數孟母三遷最為內著名。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容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還有岳飛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將岳飛之母,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像這種母教子女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蔣介石的母親一個平凡的傳奇女性,也是萬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舊將蔣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們不僅僅是養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們成為品德高尚、萬世傳頌之人。
㈤ 請問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歌頌父母對子女的愛的
您好。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閻維文 《母親》 、騰格爾 《父親》
陽光文學城,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㈥ 護子的成語有哪些
護的成語有:
護國佑民
護過飾非
護身符
不護細行
藏頭護尾
絕不護短
官官相護
【成語詞目】:護國佑民
【成語拼音】:hù guó yòu mín
【拼音代碼】:hgym
【成語解釋】:捍衛國家,保護人民。
㈦ 事故中父母保護孩子的故事
歌曲《天亮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外出旅遊,他們乘纜車時發生了事故,纜車飛速而下,很快臨近地面,就在千鈞一發之際,父母用雙手拖住了孩子,而父母卻永遠離開了人世。生命攸關之時,父母為什麼能那麼一致地將孩子托起。() ①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關心子女勝過關心自己 ②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真摯的愛 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④父母的愛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情感
㈧ 有關父母保護孩子的小故事
站著的大米
他6歲,是個干什麼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他經常趕不上公交車,哪怕趕上了,即使是他最先上去,最終的結果也可能是在車上站著。因為,他總是沒有別的孩子動作迅捷。因此,他常常是站著到達遠在十里外的小學。
他的成績並不好。老師喊他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他總是磨磨蹭蹭,近半分鍾後才能站起來,每個問題他又回答得語無倫次,甚至跑題。為此,老師總是懷疑他上課走神,因此他經常被罰站。
和同學們在一起踢球,他是被球和隊友撞傷最多的孩子。有時候,明明看到球朝自己飛過來,他想去接,但總是慢了點,他的鼻子經常被球撞得鮮血直流,腿部也經常被絆得青一塊紅一塊。他曾無數次哭著向媽媽說:「為什麼我那麼笨,別的小朋友都那麼聰明?」
母親微笑著告訴他:「孩子,其實你並不笨。你在公交車上站著,是因為你把座位讓給了別的同學;你上課時並不是走神,而是精力太集中了,入課很深,你總是被別的同學絆倒,是因為你遵守規則……
一切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是個善良的孩子!」
「做一個善良的孩子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都要站著、上課罰站、踢球的時候受傷嗎?」他一臉疑惑。
母親笑了,並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把他領到了一台電飯煲旁,掀開鍋蓋,裡面是一鍋香噴噴的米飯。母親說:「孩子,你仔細看看這一鍋米飯,那些處在最上層的大米總是精神勁兒十足,筆挺地站在電飯煲里,而處在電飯煲底部的大米總是平躺著,這兩種大米哪一種更好看呢?」
「站著的大米!」他聲音洪亮地回答。
「這就對了,你光知道站著的大米漂亮,你可知道漂亮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首先,站著的大米不像卧倒的大米跑得那麼快。鍋開的時候,卧倒的大米總是迅速地跑到電飯煲底部。這是害怕蒸煮的表現,而站著的大米呢,水蒸汽撲過來一次次把他們打倒,它們一次次又站了起來。它們經受的煎熬最多,也沒有人保護它們。但是,正因為經受了這些考驗,它們才成為最有型、最漂亮的大米!孩子,你就是處在電飯煲最上層的大米!」媽媽說這話的時候,目光如一股溫泉,滿含希冀。
聽完媽媽的話,他若有所思,彷彿明白了什麼。從此以後,每每遇到吃虧、磨難、磕絆,他總是告誡自己,要做一粒站著的大米,清醒地站著,漂亮地站著。
時光匆匆,一晃15年過去了。孩子成了一名舉重運動員,代表自己的國家參加比賽,拿了許多金牌,有媒體記者問他:「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他微笑著答道:「並沒有什麼秘訣,我在舉重的時候,只想著一件事情,那就是舉起杠鈴,然後站著,像電飯煲上層的大米一樣站著!」
記者席里響起了一片雷鳴般的掌聲。
其實,有一個秘密母親一直沒有告訴他:由於出生時難產,導致腦子缺氧太久,他成了一個輕度智障的孩子……
算嗎= =。。。求採納
㈨ 父親愛護兒子的典故(越多越好)
俯首甘為孺子牛
《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版而折其齒乎?」。
「孺權子牛」是《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一個典故: 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口裡銜根繩子,讓荼牽著走。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景公死後,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時"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
還有朱自清的《背影》 但好像不算是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