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父母依賴性太強怎麼辦
下面說說我對前四點的意見。
一,關於主見。主見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身和外界所發生的變化或事件不斷去思考,不斷去提升自己後,形成的看待自身和其他事物的看法。這也就是說,主見不是天生而來的,要經過歲月沉澱、經過困境歷練、不斷保持著思考並不斷改進後,能夠達到的一種狀態。我真正覺得自己有主見是30歲以後的事,而你這樣年輕、困境經歷的又比較少,覺得自己沒有主見,這實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如果你希望自己變的有主見。建議你嘗試以下幾點:
1、多看書;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親密關系、了解你工作所在行業專業領域內的書。看到認為正確的話語,不僅要記下來,更要在生活中嘗試去實踐。
2、多和有主見(但正能量、不偏激)的朋友接觸,經常請他們吃飯,和他們聊天,問問他們看什麼書,怎樣看待問題。與人交流時,如果遇到不明白的或是自己無法理解的,一定要不恥下問,問原因,了解他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3、自己在生活中不斷去培養思考的習慣,一方面思考原因,另一方面思考改進的方式:我為什麼心情不好?是什麼擾亂了我?我究竟在害怕什麼?當前的工作流程為何這樣安排?能否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對於已存在、考證答案的問題思考後去比對;對於無正確答案的比較重要的問題,過一段時間翻出來再想想再完善。
關於這一點,還想提醒的是:有主見未必就是好事,主見與偏執的界限非常模糊,而且表達主見意味著你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殊;而執行主見則意味著自己要擔當最後可能不如意的結果。不要只看到有主見的人看似游刃有餘非常自信,很多有主見的人都嘗過自己帶來的苦果。永遠辯證的看待每一件事物,才是成熟的標志之一。
二,關於自信。周圍大多數人似乎都是不太自信的,我覺得深究為什麼不自信可能不如嘗試建立自信更有意義。我願意把我培養自信的方式與你分享。我認為一個人自信的基礎:是不斷的成長,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一點點進步,那我就有了自信的基礎,我的自信來自於相信自己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能夠做到,而不是我能做到的事情比多少人強。我的天賦不是聰明,而是勤奮,可能雄鷹飛到金字塔尖很容易,但是作為蝸牛,只要我能堅持不懈的一直爬,終究也會有實現我的目標。
可以嘗試如下培養自信的方式,我都用過:
1、每天睡前在本子上寫下3-5件你今天感恩的事情和自己小小的進步,沒事翻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你自己很重要,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在提高。日積月累,正面暗示的效果就會非
⑵ 高中生17歲如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自己,從小都特別依賴父母如何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先從做事開始練習,自己的事自己做,家中的小事,比如掃地,刷碗洗衣服。都要親力親為。能力就會慢慢的增加。小事做好了,其他的事情也就可以學會了。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自信。
⑶ 怎樣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呢
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
「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⑷ 如何擺脫對父母的心理依賴
要讓孩子獨立,要從家庭教育著手:
一、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人品
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你的孩子分數是好是壞,進北大還是進普通大學,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別。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系的人品問題。人品的樹立來自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我們要求孩子的東西沒有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
二、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愛心——心情的教育
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班裡,有的孩子永遠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確實高。而我們的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在中間,甚至後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應該怎麼辦?
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教育孩子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
孩子是有區別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沒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進教室上課,就能夠做出重要的大事來。我們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督促孩子進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你要保證孩子得第一名高興,得最後一名也高興,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養孩子對於生命的熱愛,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⑸ 子女怎麼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變得獨立
子女只有強大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就可以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⑹ 如何讓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要讓孩子獨立,要從家庭教育著手:
一、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人品
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你的孩子分數是好是壞,進北大還是進普通大學,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別。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系的人品問題。人品的樹立來自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我們要求孩子的東西沒有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
二、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愛心——心情的教育
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班裡,有的孩子永遠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確實高。而我們的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在中間,甚至後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應該怎麼辦?
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教育孩子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
孩子是有區別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沒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進教室上課,就能夠做出重要的大事來。我們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督促孩子進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你要保證孩子得第一名高興,得最後一名也高興,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養孩子對於生命的熱愛,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三、給適當鼓勵,激發無限潛能——鼓勵教育
老師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為孩子更加看重家長的一言一行。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准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惟一的標准。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勵教育。
⑺ 對父母比較依賴怎麼辦
這個是性格的原因改變不了不如順其自然,可能你們一家比較隨和相處的時候讓人比較舒服,也可能是你媽媽做的菜比較好吃😊
⑻ 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的一個人如何擺脫這種依賴性
我們總需要一個可以全心依賴,信任的人,你想擺脫 「依賴性」,其實是因為心中並不信賴父母吧,不信任他們可以幫助你,理解你,但又感覺自己一個人無法生活的矛盾。這種感覺是每個人成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建議多交流
⑼ 如何脫離對親人的依賴
要想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如果是來自陌生人的,那麼可以直接的方式進行拒絕,這樣不會讓對方產生誤會,從而也不會過度的依賴你。
要想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如果是來自朋友的,那麼可以告訴其自身的感受,委婉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過度依賴給你時間和精力上帶來的困擾,這樣不僅能夠擺脫朋友對你的依賴,也能夠增加彼此的感情。
要想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如果是來自親人間的,那就要理智的分析是正向依賴還是負向依賴,正向依賴就要給予親人相應的支持,負向依賴要讓親人知曉自己的能力范疇,不要過度依賴。
要想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如果是來自同事之間的,那麼在工作上要明確的告知自己的工作范疇,要學會拒絕,否則讓對方產生依賴的心理,會給自己的工作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要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如果是來自戀人之間的,要理解戀人之間互相依賴是正常的,尤其是在情感和生活上,但是兩個人要共同的發展和進步,也是需要一定的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幾種方法是我們擺脫別人對你的依賴幾種常見的狀況,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狀態採取相應的方式,也可以採用其他更適合的方式,比如溝通或者婉言拒絕等等
⑽ 男孩對父母的依賴心理該如何消除
父母關心、愛護孩子不是錯,滿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也是父母的天職。但是,如果父母都像小宇媽媽一樣,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攬,不僅父母累得心煩,也束縛了孩子的手腳和頭腦,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的依賴心理,缺乏起碼的責任感。
很多父母覺得男孩依賴性太強,什麼都不會做,很讓人著急,可沒想到孩子「長不大」的最根本原因往往就在自己身上。孩子的成長是身體和心理成長的組合,大多數孩子吃得好,長得壯,心理的「營養」卻被忽視,生存能力得不到鍛煉,這樣的孩子或許在學習上是優等生,可一旦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就會成為寸步難行、困難重重的「劣等生」,甚至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