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怎麼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孩子懂事以後,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父母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父母靠近。他們對父母世界的事情發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是非常可貴的。
這時,父母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和壓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斷他們;不要總是以父母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出生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他們住在紐約美麗的哈德遜河谷的海德庄園里。小時候的富蘭克林與外界沒什麼接觸,但是,他卻在庄園里玩得很開心。
幼年的富蘭克林非常幸運,媽媽總是非常尊重他的意願和想法。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媽媽只是給富蘭克林提些建議,她完全尊重富蘭克林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這不僅促進了富蘭克林與媽媽之間的關系,而且使富蘭克林從小就非常有主見。
母親薩拉在富蘭克林出世後不久就開始記日誌,20年來從未停止。
在日誌上,薩拉記錄了富蘭克林2歲半時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一家人圍在餐桌邊吃飯。調皮的富蘭克林把盛牛奶的玻璃杯邊沿咬掉了一大塊,我立即將他推出餐廳,從他嘴裡掏出碎玻璃片,並嚴厲地教訓了他一通。
當我覺得他已經認錯了才讓他回到餐桌上來。可是一會兒,他又拿起剛換上來的高腳玻璃杯,閃著調皮的目光假裝再去咬它。『富蘭克林!你的順從哪裡去了?』富蘭克林庄嚴地答道:『我的順從已經上樓去了。』」
薩拉經常自豪地對周圍的人說:「我的兒子是德拉諾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羅斯福家族的人。」
幼年的富蘭克林長著碧藍的大眼睛,鼻樑挺拔端正,一頭金色的卷發,顯得英俊、神氣,很招人喜愛。媽媽很喜歡富蘭克林這頭漂亮的卷發,並喜歡用各種服裝來打扮年幼的富蘭克林。但是,媽媽為他選擇的衣服,富蘭克林卻並不喜歡。
有一次,媽媽想給富蘭克林穿縐邊的套裝,富蘭克林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
還有一次,媽媽想說服富蘭克林穿蘇格蘭短裙,富蘭克林又拒絕了媽媽的好意。最後,富蘭克林和媽媽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關於這段故事,薩拉在她的《我的兒子富蘭克林》一書中這樣寫道:「父母們做媽媽的對於衣飾的品味雖然高雅,可是父母們執拗的兒女卻並不喜愛。」可敬的是,富蘭克林的媽媽並沒有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薩拉是這樣解釋的:「父母們從來不曾試圖對他施加影響,來反對他的喜好,或者按父母們的模式規定他的人生道路。」事實上,富蘭克林在這方面確實有很大的自主權。在5歲的時候,富蘭克林憂郁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快樂,因為我並不自由。」薩拉想是不是對孩子太嚴格了,導致孩子反抗媽媽對他的管制。於是,薩拉決定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薩拉就開始這樣做了,她對兒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規定,讓富蘭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富蘭克林似乎很高興,並開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結果,富蘭克林發現,受人忽視的自由其實一點都不好玩,後來,他又開始了讓媽媽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後,薩拉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的:「他對我們置之不理,以此證明他對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個疲憊不堪的臟小孩,累得拖著腳回了家。我們也不問他去了哪裡或是幹了什麼。第二天,他自願地按平時的日程作息,並且覺得心滿意足。」
正是因為薩拉尊重富蘭克林的意願和想法,才使這場母子之間的戰爭沒有爆發,這無疑是薩拉教育的成功之處。
後來,漸漸長大的富蘭克林想把自己的卷發剪掉,盡管薩拉非常喜歡兒子的卷發,但是她還是同意了富蘭克林的請求,把他的卷發剪掉了。薩拉說:「父母們想培養他具有獨立精神與責任感,而波浪似的卷發確實與這些品質不配。」薩拉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幫助兒子實現了走向成熟的一步。但是,薩拉保留了兒子的幾縷卷發,並把它們與富蘭克林幼年時期的其他紀念品放在一起珍藏著。
富蘭克林的母親知道怎樣尊重孩子意願和想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使孩子在無拘無束中鬆弛一下,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富蘭克林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處的。
這個案例告訴父母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事件,媽媽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把孩子置於平等的地位。
許多父母也想孩子組中孩子的意願和想法,但往往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更好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首先,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意願和想法,給孩子一個自主決定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權利,就是要徵得孩子的同意,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並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引導,這也是民主家庭中父母為孩子負起的一個責任。
其次,父母在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尊重他的選擇。現在的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如果讓孩子學,一定要仔細觀察,再選擇一種比較適合孩子性情及興趣的才藝。千萬不要讓他一下子接觸太多,或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後學習的信心和慾望。
賞識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當孩子想要向你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吧。
當孩子在你和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擊和壓制他們。你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
當孩子主動和你談起他對某件事情的意願和想法,不要不耐煩地敷衍了事,而應該對孩子說:「父母們一起聊聊。」
B. 家長如何尊重孩子
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並適當的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自主權而不是被要求。培養孩子的責任子心,自己做出的決定就要承擔到底。給孩子適當的表揚和肯定。
C. 父母應如何去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落後於人,又是請家教,又是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孩子每天晚上十一點前別想睡覺,連雙休日也被安排得滿滿的。有的孩子只有十來歲就已經考取了好幾十種證書,這樣的孩子已經被無情地打磨成了一台學習機器。事實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由此可見,玩對孩子是多麼重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中融入娛樂,必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在快樂的時候,最易於開放思維,接受新事物。玩是緩解孩子壓力的最佳途徑。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的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不會休息和放鬆,孩子精神上的弦綳得太緊,就可能造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成龍成鳳,盡量地減少孩子的娛樂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可結果有時卻恰恰相反。我們發現,許多發生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沒有適當的娛樂時間所致。因為,玩最能釋放孩子的壓力,最能放鬆孩子的心情。為了培養孩子成才,有些父母常常限制孩子玩,即使允許孩子玩,也得是與學習相關、對學習有益的活動。孩子的整個生活就都圍繞學習這個中心了。要知道,玩也能使孩子成才。 我們並不提倡無限制地玩。有些孩子因迷戀網路而無法自拔,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孩子整天東游西盪,惹是生非,學習一塌糊塗……,孩子因為缺乏自製力,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活動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玩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它同時也是孩子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們要吃飯穿衣一樣,他們也需要玩,但不能否認,有些玩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益處。中3國教8育集2團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玩的天性,但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指導和幫助。 父母應該如何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呢?現給出幾點建議: 了解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玩的東西往往與他的興趣有關。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經常與他們交流。這樣,就可以在與孩子玩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指導和幫助。 鼓勵孩子和別的朋友一起玩。父母不可能整天陪著孩子,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但是可以鼓勵孩子和別的朋友一起玩。孩子們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因此他們也很樂意一起玩。在和別的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怎樣與人和睦相處,如何處理臨時沖突等知識。 與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時間。有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制定作息時間的,孩子無法實行或者是根本就不願意實行。父母應該注意讓孩子參與到制定過程中,因為孩子最了解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能否做到。 玩和學要結合。有些父母總希望孩子學習,一看到孩子在玩就特別不高興,甚至出面制止。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因為孩子有可能會因此而產生厭學情緒。父母可以常常帶孩子出去玩一玩,或者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不能讓孩子連續學習很長時間。
D. 父母應該如何如何去尊重孩子你知道嗎
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在孩子還沒有解釋的時候,就會直接斥責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受到了傷害。而在父母說完之後,孩子也沒有了解釋的心情,親子關系越來越差。
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要怎樣才能夠讓孩子信任父母呢?孩子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讓父母來幫忙,而父母要是不及時幫忙,反而直接責備或者冤枉孩子的話,孩子只會越來越委屈。父母應該如何如何去尊重孩子?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認真傾聽,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最好辦法。
E. 孩子尊重父母,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到尊重孩子
引言:父母想要尊重孩子,首先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平時要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帶孩子一起去參加家庭活動,這樣是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其次也要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一個成員,避免家庭出現一言堂,這樣對於教育孩子也會順利一些,也會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最後家長也要多尊重孩子,問問孩子的想法,不要強迫孩子做一些不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學會和孩子商量,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否則可能會讓孩子喪失個性。
最後家長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當中要知道的是,哪怕是比較小的孩子,他們都是有自主性的,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格,從心理上去尊重孩子,不要哄騙孩子,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些才是尊重孩子。
F. 怎樣讓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
人生會面臨很多的選擇 ,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往往會給孩子,設計孩子的未來。家長自作聰明的認為,我們在為孩子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也是幫助不懂事的孩子選擇自己的未來。父母往往想讓孩子照大人的意願去做,做一個好孩子,乖孩子。其實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的未來需要他們自己去把握。不需要我們象小孩一樣的呵護他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慾望也就欲強烈。孩子的選擇在學會走路和說話之前,家長什麼都可以忍耐,甚至是破壞的動作,你也會原諒他們,甚至認為孩子有本事。可是孩子的年齡一天天見長,家長的耐心在逐步的消失,有寬容大度鼓勵,變成了狹隘苛求訓斥,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的選擇與家長的意見相左時,遭到訓斥的肯定是孩子,家長從來不會從自身找原因的,因為家長自認為自己高明,孩子什麼都不懂,於是就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孩子沒有了選擇權,也就沒有了生活動力,會逆來順受的,養成懶的習慣,習慣於家長給他們築好的巢。這對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情,畢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長不過是階梯或者是孩子的拐杖而已。
G. 怎麼尊重孩子
父母該如何做到尊重孩子?
領居家孩子,很尊重孩子,看看別人家父母是怎麼做到的?
1、不要對過度的要求孩子
台灣著名繪本作家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你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需要相互包容,辛苦堅強地活下去。當沒有變成你們希望的樣子時,那麼請喜歡我最初的模樣。
人存在與世間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時光轉瞬即逝,容不得我們過多的計較和留戀。我們為什麼不真實的活著,非要苛求完美,而摒棄真實有趣的生活的。生活中正是因為不完美才變得有趣而生動。所以,我們不要對孩子過度的要求完美了,讓孩子真實的活著,我們也做一個會發脾氣,會哭,會累的真實的食人間煙火的父母。
2、不要總是催促孩子
爸媽們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帶來的眾多壓力,倍感焦急。所以,想著讓孩子從小學會很多的知識和機能,將來考上好的的學,有份安穩的工作。爸媽們在孩子出生不久之後就開始變得很焦躁,各種的擔心變應運而生了。剛開始擔心孩子長不高,缺營養;到後來擔心孩子學不會,成績不好,考上好的大學。
所以,在孩子兩周歲時開始了知某數識某文的學習生涯。有很多的孩子在三周歲時已經能夠流利的背出十幾首古詩,認識近百個漢字,會讀幾十個英語單詞。這種情況都是焦躁的爸媽在給孩子進行的早期教育。等孩子到四周歲時,開始焦急的給孩子報各種的班,舞蹈班,美術班,口才班等。
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催促孩子完成老師留的作業後,家長在給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業,比如每天背誦一首古詩詞,每天做幾道奧數題等。孩子一直在家長焦急的催促中成長,很是壓抑。
3、不要強制孩子順從
當孩子提出與爸媽意見不同的想法時,很多的爸媽會一口否決,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如果,孩子沒有按爸媽的意願去做,就會被扣上不聽話,難管教的「罪名」。
久之,孩子內心就會對爸媽產生意見,不願意理會爸媽,而且孩子的內心很壓抑很難受。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和不良的情緒。長期會影響到親子關系的和諧相處,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就會培養出什麼的孩子,而如今社會的發展不再只是單一的注重學習成績,而是全方面的發展。也就是將學習成績和素質教育相結合,才更有利於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才,才能更適應社會的發展。
H. 家長如何學會尊重孩子之一:尊重孩子的感受
同樣是人類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為瞭然孩子更好的做到這一點我覺得 家長應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雖然年齡小,個頭矮,可他們有思想,有頭腦,我們成年人不妨蹲下來和他們對話。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第四個層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所以,作為老師、家長,應尊重每個孩子的人格,尊重他們的生命。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如果孩子在學習上已經盡了力,流了汗,我們做家長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礎上設法多交流。兩代人之間有一種心理隔閡,叫「代溝」,消除「代溝」,莫過於平等交流,加強對話。比如,孩子回到家隨便問問;今天學校有什麼新鮮事?你的同桌有換了嗎?喜不喜歡他?你的語文老師講課有什麼特色?你的課本中有哪些優美的短文,讀兩段美文給我解解悶,等等。尋常的交談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產生親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錯誤,不要遏制個性。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一生要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曾經有一個小孩喜歡動手。有一次他把媽媽剛買回的新表當玩具拆了。媽媽氣壞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頓。恰好老師來家訪,媽媽數落了孩子拆表的錯誤。沒想到老師幽默地答: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媽媽感到不可理解。老師說:「孩子這種行為雖然沒有理性,但卻蘊含創造力,你不該打罵他。」老師建議採取補救措施,帶孩子去鍾表鋪,滿足他的好奇心。這位老師就是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正是他積極倡導「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讓他任意翱翔。」 中國的傳統教育比較注重群體性,忽視個性發展,因而阻礙創造性思維培養。 第四、鼓勵。有時候家長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是刻骨銘心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隨意指出幾名學生,對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天賦,非常聰明。後來這些孩子果真越來越聰明了。其實,是因為老師相信了羅森塔爾的話,經常鼓勵誇獎這些孩子。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可見,正面的鼓勵賞識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徑。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與其嘲諷他:瞧你這模樣,還有什麼出息。不如換一個角度,效果會大不同:這么難的題目,也得了60多分,不錯呀! 希望能夠幫助您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