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幾個維度和類型
在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1、權威型
在多數情況下,權威型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
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2、專斷型
專斷型父母則要求孩子絕對地服從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提出很高的行為標准,稍有不順,非打即罰。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常常表現出焦慮、退縮和不快樂,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性都比較差,缺乏社會責任感。長此以往,將會與父母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3、溺愛型
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但對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採取忽視或接受的態度,很少發怒或訓斥兒童。
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兒童表現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缺乏自信、恆心、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對父母缺乏孝心。
4、忽視型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有時會對孩子流露出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這種極端的忽略也可以視為對孩子的一種虐待,這是對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剝奪。
它會使孩子出現適應障礙,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感情冷漠,並且在長大後會表現出較高的犯罪傾向。
(1)學前兒童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為,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社會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 要報備去哪裡玩、見什麼人,早請示、晚匯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
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才是真心關心你。」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 而這份「為你好」背後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著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麼事也幹不成!
3、經濟把控
經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於控制了孩子的行動范圍以及活動內容,就算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多麼順暢的催眠,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餘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後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後續的愧疚感,一氣呵成。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⑵ 學前兒童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哪些
教育孩子尊重長輩,自覺遵守規矩,對孩子許下的承諾要兌現,這樣孩子長大才能夠守誠信,還有教育孩子到什麼年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孩子會有責任心。
⑶ 學前兒童家長應該持有怎麼樣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
摘要 您好,學前兒童家長的教養方式,有粗暴的打罵嚇唬,這都是不對的,而有經驗的家長多誇贊,多表揚激勵他,抓住她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孩子,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⑷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包括
一、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養方式分成三類,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
1.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兒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控制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甚至不誠實的人格特徵。
2.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兒童過於溺愛,讓兒童隨心所欲,對兒童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尊重兒童,給兒童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兒童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研究也發現,在這種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偏低。
二、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指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准,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准。反應性是指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四類,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1.權威型
一般而言,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並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並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2.專制型
專制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
3.放縱型(溺愛型)
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於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恆心和毅力。
4.忽視型
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對於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⑸ 都有哪些類型的教養方式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影響孩子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到孩子的餘生。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兩個維度來評定,x軸為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和溝通,y軸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通過這兩個維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在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中,權威性無疑是最理想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⑹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特點有哪些
5種父母常見錯誤教養方式
1.過分嚴格
有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育很嚴厲,有時甚至達到殘酷的程度,他們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稍不順心或寶貝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願望,就斥責甚至打罵孩子。
後果: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寶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極情緒,或產生不能剋制的逆反、攻擊和沖動行為,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2.過度溺愛
這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養方式與上面剛好相反,他們對寶貝過分的溺愛和寬容,對寶貝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的接受。
後果:這容易使寶貝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格。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貝由於自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聽從自己的命令。當他們接觸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會時,可能會因挫折而拒絕接觸社會,因被忽視而嫉妒和仇視他人,因不能自控而與人沖突,甚至產生嚴重的侵犯性行為問題。
3.支配
這種情況多見於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的家庭。這些爸爸媽媽總喜歡直接替寶貝拿主意,直接告訴寶貝做這做那,對寶貝自己的意願漠不關心。
後果:雖然直接向寶貝發出命令可以節省許多時間,提高生活效率,但長此以往寶貝會養成過度依賴、服從的性格。由於事事都由爸爸媽媽決定,寶貝自然也無須主動的思考自己的事情,這樣長大以後寶貝就會缺乏主動性,性格自閉,且對父母產生過分的依賴感。
4.不斷拒絕
有些爸爸媽媽為了讓寶貝長大後對社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有意識的對寶貝進行過度的挫折教育,增強寶貝的「抗挫能力」。
後果:過度的「挫折教育」,對寶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拒絕,又不對寶貝解釋拒絕的原因,讓寶貝長期生活在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研究表明,當個體長期處於挫折中,會產生強烈的神經質傾向,並且會伴隨反社會和侵犯性行為。「挫折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寶貝的心理衛生,在「拒絕」後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讓他們有安全的感覺。
5.忽視
在一些家庭中,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看寶貝,寶貝的護養工作大多由保姆或親屬代勞。
後果:寶貝由於沒有太多的機會與爸爸媽媽接觸,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由於在情感上被忽略,寶貝會傾向於用各種問題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如生病,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為。
⑺ 劉金花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劃分為四種哪四種
當允許滑向另一個端點——控制的時候,接受與控制結合形成了另一種教養方式,那就是溺愛型。溺愛,是愛的不理智,對孩子的控制不足。
比如:一位下崗的媽媽,平時買菜總是和小販談價還價、斤斤計較,但是給孩子買東西時卻「慷慨大方」,孩子要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感,甚至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當他們長大以後,沒有人像父母一樣寵著他們,他們會產生一種全世界都針對他的感覺,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當拒絕與控制組合後,就是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專制的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控制力,但是缺乏足夠的愛心。孩子放學後,不允許他和小區里的小夥伴們在樓下玩,必須回家做作業。可能他一開始是反抗的,時間久了,也就很自覺地一放學就回家,但是這樣卻仍然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誇獎,因為父母會認為孩子就該聽自己的。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的父母這樣對待我們,我們是不是會對他們產生恐懼呢?
最後一個是拒絕和允許的結合,也就是冷漠型或者叫忽視型的教養方式。親子間的互動很少,父母對孩子缺乏最基本的關注,對孩子的行為缺乏反饋,且容易流露厭煩、不願搭理的態度。如果孩子提出諸如物質等方面易於滿足的要求,父母可能會對此做出應答;然而對於那些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長期目標,如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的社會性行為等,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與放縱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一樣,具有較強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這類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有可能出現不良行為問題。
每一個父母都不容易,不容易就在於他們把寶貴的時間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既然已經投入了,那麼為何不讓這樣的陪伴有一定的效果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民主的父母,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愛的呵護下健康成長!
⑻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簡述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傾向,
它是對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
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
幼兒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發展的,
因此,
幼兒的自信心與父母的教養行為有很密切的關系。父母通過具體的教養行為及態度,
向幼兒傳達父母對生活的態度、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等。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幼兒自信心的發展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的主要類型
溺愛型。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把幼兒放到特殊的地位,
一切服從、服務於幼兒,
不適當地滿足幼兒生活上的要求和慾望,
處處遷就,
事事代勞。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
幼兒往往情緒不穩定,
自私自利,
自傲或自卑,
能力低下,
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容易形成依賴、懦弱、自卑的性格。當幼兒長大後面臨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
則會無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和獨立性。
專制型。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往往強迫幼兒按自己的意願辦事,
不容許孩子有差錯或失誤,
頻繁採用懲罰來強制執行。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幼兒,
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放任型。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幼兒採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由於父母沒有給予幼兒必要的行為准則和強化,
對孩子沖動的行為缺乏約束,
致使孩子缺乏社會責任心,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同時,
由於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
幼兒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
因而失去歸屬感。
民主型。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幼兒信任、尊重和平等,
重視啟發引導,
孩子的成長有一個自主和自由的空間。這類父母與幼兒之間有著積極的情感交流,
既尊重、理解幼兒,
又對幼兒提出嚴格要求;
既高度關注幼兒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幼兒獨立自主,
激勵幼兒去做他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既讓幼兒敢於發表意見,
又循循善誘,
對幼兒的幼稚和錯誤不是無端訓斥。因此,
在民主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幼兒,
往往性格開朗,
意志堅強,
積極向上,
有自信心,
能與人和睦相處。
金色雨林整理發布。
⑼ 學前兒童家長應該持有怎麼樣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
摘要 1,熱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