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為父母應該做好哪些事情
當孩子們剛剛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時,除了他們的父母,他們還需要結交自己的朋友。如何快速交朋友,兒童的情商起著關鍵作用。平時,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如何禮貌待人,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例如,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即使別人不知道你是誰,你也需要勇敢地幫助別人,因為這是友誼的開始。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學習,還要教孩子的情商,所以提高孩子的情商是非常必要的。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孩子們往往希望父母和他們一起玩。這並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只需要父母有一種願意與孩子玩耍的態度,願意與孩子成為朋友,而不僅僅是父母。放鬆對孩子的要求,盲目讓孩子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會有一種無聊的心理。勞逸結合是正確的學習方法。也許你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但你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業余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這足以讓孩子們感到非常滿意,讓他們覺得你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而且還想和他們一起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必擔心病情惡化。
❷ 家長可以對孩子做什麼
父母會祈求並期待孩子活著,也許健康地活著,也許多一點兒——健康又美麗地活著。倘若日復一日,孩子的確看來健康又美麗,父母會有進一步的渴望:最好比別的孩子聰明一點兒、努力一點兒、順遂一點兒……設若一路這么盼下去,終究有一日,父母必然會要求孩子比旁人更有道德、有智慧、有成就,甚至有錢有勢。讓父母暫時不要那樣貪婪,讓父母在健康這個詞上暫停一下。可是,無可避免,人都是貪婪的。當人人都想出人頭地,只想做個普通人的人反而顯得有些另類了... 1、也許你有很多夢想沒有機會實現,別讓孩子代替你實現。 記著,那是你的夢想,不是孩子的夢想。如果你剛剛為人父母,其實還有時間實現自己的夢想,就當給孩子做一個榜樣。 2、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對於孩子而言,更要給予足夠的「尊重」,換句話說,對於超過3周歲的孩子,你就不能把他當作「小孩」,而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來對待,如何平等呢,身高先平等吧。 3、小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他們之間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他們爭吵也好,打架也好,我覺得都是他們的事情,父母千萬不用摻雜於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小孩嘛,打完就打完了,一點也不會記仇,不過5分鍾又玩到一起去了,而大人往往就不是這樣,同時,大人也不應該過於用「言語」上去「教」孩子對付這種事情,能做的,就是一種積極的引導。 4、耐心陪孩子玩游戲,即使你真的認為他的游戲內容很無聊。 她喜歡和我躲貓貓,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躲。還喜歡讓我陪她打仗,也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打,不過我喜歡她游戲的還願意找我玩。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所以,我們都應該做好孩子的大玩具。 5、試試和孩子一起輪流朗讀一本經典的故事。 等到孩子大的時候,可以試試,感覺上很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玩樂」其實就是一種很不錯的「熏陶」,孩子就是大人的縮影,你怎麼做人做事,他也會如何做人做事。 6、每個月帶孩子逛一次書店,每次兩小時以上。 7、讓孩子付出一點努力或等待才滿足他的願望,這樣他才容易學會珍惜。 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條件」,他們的優越感很足,缺少的是「挫折感」,或者說一種「艱苦」環境的鍛煉,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或許不知道什麼叫珍惜。 8、除了贊美,要有懲罰,不過懲罰教育不等於簡單的棍棒教育。 這個挺難的,個人覺得,懲罰不能多,但要「狠」,就是說一定要有效果,否則沒有記性。 贊美和鼓勵還是比較推薦的,但不應該是無原則「說好」,而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到「好」。 9、當他耍賴時,絕不妥協。 絕對不能妥協,但是有老人的時候,就難辦多了。一般如果只有我們三口在家,比較好辦,因為思想比較統一,久了,孩子也知道沒有意義了,就好辦了。 10、記住父母的弱點是,孩子越大,我們越是絮絮叨叨他的缺點。 請一直用他剛出生時候的眼光去欣賞他。多鼓勵,一定要多鼓勵,類似的話一定不要說(你怎麼這么笨啊;別人都會,你怎麼就不會呢?),對人的打擊很大,換位思考一下,別人對你說了這些話,你感覺如何? 1 1、別害怕電腦,沉迷於電視的人遠多於電腦,請讓孩子遠離電視,珍愛生命。 思想比較「深入」,其實很多事情都應該這么考慮,宜「疏導」而不宜「堵」。 1 2、最遲從小學開始,一定要分點家務給他做。 小家務,2-3周歲就可以了,比如擦擦玩具什麼的,孩子比較喜歡做呢,一種「被承認」的感覺,我兒子總是拿大大的拖布或者小抹布,到處擦。 1 3、一開始別太在乎孩子成績,要關心他是否喜歡學校。 成績並不代表什麼,一是關心他的「興趣」,是否喜歡在這個學校學習,而對於成績而言呢,個人感覺,更多看重的是,一是持續地進步(一次比一次好),二是努力去關注和反思「錯誤」的題目。 1 4、別上奧數,那裡最擅長用培養天才的口號折騰普通人。 個人觀點,日常的很多班,鋼琴班,跳舞班,跆拳道班,等等吧,適可而止吧,快樂的童年就那麼一個,而城裡的孩子本來就已經早早地將「童年」扼殺了(3周歲就上幼兒園),快樂健康地成長,養成一種很好的習慣比什麼都重要。 1 5、下棋,游泳,騎自行車,打升級,K歌,這些普通人都愛玩的項目可以早點教會他。 1 6、為他培養一種終生受用的興趣,不論是高雅還是通俗,不論是大眾還是小眾。 音樂,美術,文學,寫作,集郵,手工,這些都很好,但請不要僅僅為了考級或升學去學。這些的確很重要,要不然和別人無法「溝通」,自己也會比較無聊,而這種無聊會伴隨很長的時間,這些從小就應該培養。 1 7、讓他堅持一樣大家都能參與的體育運動,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都好。 從小鍛煉身體,重要的是引導去「喜好」體育運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況且這些體育運動一直都貫穿著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受用。 1 8、愛他,也要一樣愛他的爸爸(媽媽),永遠。他會記住的也學會愛他的愛人和孩子。 同樣,對待老人也一樣,愛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也會記住將來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 補充幾個: 1、統一思想,尤其是家裡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大家思想不統一,孩子很難教育。 2、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多教他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主動地幫忙將事情做好,多引導,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做好。 3、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對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4、說到做到,答應的事情就要做到,否則不要輕易答應。
❸ 父母在家庭中養育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呢
引言:父母在家庭當中教育孩子時首先應該要做到言傳身教,因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向父母的品行好的習慣都會影響著孩子。其次父母也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像很多孩子做事情都沒有時間觀念,尤其是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的拖拉,所以家長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是能夠幫助孩子很好的控制時間。最後家長也應該多一些陪伴,要知道家長對於孩子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是能夠滿足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和孩子建立一個比較親密的親子關系,也能夠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總結
最後孩子是一個家庭當中的希望,作為父母在對孩子充滿希望的同時,自己也是需要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夠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❹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到哪些事情
在孩子出生以後,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全程參與其中,許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家的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那麼在生活當中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哪些事情呢?
家長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許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教會孩子如何去明辨是非,有些家長還總是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去說臟話,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到處吐痰,隨地亂扔垃圾,雖然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在孩子眼中做這些事情已經成為習慣,對於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根本沒有任何概念,孩子耳濡目染家長的這種做法也會對他的成長不利。
❺ 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應該做哪些事情呢為什麼
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應該做哪些事情呢?為什麼?
1.家長在輔導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不知道問題就不要亂教孩子。有些家長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只是為了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但這種不正確的教孩子的方式對孩子並沒有好處。所以,家長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知道就教,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4.保證安靜的學習場所,提供合適的文具等資源,慢慢灌輸積極的學習理念。不管孩子是小學還是初中,都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只有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才能在出現問題時冷靜下來思考。
❻ 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什麼形式的教育才是正確的
教育風向以鼓勵教育為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神奇的默契的達成了一致,對待孩子統一都是「你是最棒的」,「我們家寶寶好優秀」。
我表姐一家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堪稱是表揚式教育的典範:孩子乖乖的吃了一口飯,媽媽說真棒;孩子畫了一幅畫,爸爸說我女兒畫的真好看,好優秀。孩子跟我一起玩成語接龍的游戲,接詞的過程中規則是改了又改,一會說同音就可以,一會是詞語就可以,一會不允許我說這個詞一會那個詞,可是孩子的爺爺在旁邊還是一個勁的誇孩子「寶寶知道好多詞語啊,寶寶真的是太厲害了!」家長通常認為通過鼓勵表揚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我們想讓孩子自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盲目的誇贊會讓孩子無法客觀認知現實,耐挫能力會比較差,同時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孩子會用固定的而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不願意迎接挑戰。
家長幫助孩子糾正不合理思維方式,讓孩子可以更加理性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評價自己。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能夠勇敢的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成為更好的自己。
❼ 想培養一個性格好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鏈接: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雖然不一定完全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形成的,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性格,父母從小應該怎樣培養呢?下面的一些巧虎好性格故事館或許可以供各位家長參考。
❽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曾有一位心理專家說:「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沒有誰天生懂得為人父母,養兒育女本是一場自我的修行,在這場修行里,我們不斷學習教育之道,實則也在不斷自我探視、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更好的言傳身教。
1、做好孩子的領路人
不斷前行尋找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認識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才能理清自己的優勢與短板、才能了解自己的潛力與局限、才能更好地處理自身與外圍環境的關系,進而制定自己前進的策略。未來,是一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場景,如果要從無數種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對自己擁有充分的了解不可或缺,否則容易迷失自己。
自我意識強的人樂觀自信、開朗活潑、富有進取心,所以容易成功,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寄望。育兒先育己,能將「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提升」的路先探好的父母,必定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充分的指導,讓孩子少走彎路。
2、擁有持續的學習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互聯網文明以及移動互聯網文明齊驅並駕的「四大文明」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焦慮感普遍而強烈,是因為一切迭代太快。所以,上海交通大學海外學院執行院長王紅新說:「這是學習革命的時代,也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淘汰有學歷的人,但不會淘汰擁有學習力的人,保持好學的態度,才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沒有學習力的父母,他同樣沒有辦法激活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因為兩者無法產生深度交集:孩子不懂的,我們不懂;孩子懂的,我們不懂。
孩子不求父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碼我們要做到「日有所知,日有所進」,定期不定期地給孩子帶來些思想的小火花、給孩子捎回你在外面見到的小驚喜、給孩子分享你獲得認可的小喜悅,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不斷學習新知識,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這么有意思。自然而然地,被燃起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動力。
3、與孩子並肩前行
在兩個人的相處中,默契度越高,他們的關系就會越穩定牢靠。如果我們要與孩子並肩前行幾十載,默契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器。
如何培養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默契?攻略見三步曲:
◆ 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針對他的生活習慣偶爾為孩子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孩子對於給過自己感動和驚喜的人會特別帶感。
◆ 觀察孩子的語言習慣,讓自己懂得辨別孩子的情緒狀態,能在孩子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將話說進孩子的心坎;或者留意孩子在什麼場景會說哪些頻率高的話,你可以嘗試跟他異口同聲說出來,這會讓孩子產生「你懂我」的感覺。
◆ 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對對方的行為具備一定的預測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會有一個固定的前奏動作,當這個前奏的出現你就能知道他接下來要做什麼,在這時如果你能提前幫他將這個事情做好,在孩子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
簡而言之,培養與孩子的默契感需要從父母做起,不讓「你一點都不了解我」成為孩子與我們疏遠的理由。
陪伴是培養默契、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楊瀾每次出差或者下班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專心致志地和孩子交流,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世界;閑余時間還會和孩子玩拼圖、講故事、打鬧、看電影。
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話題、陪他們做喜歡做的事情,往往是教孩子道理的最佳時機;與此同時,放鬆的狀態可以讓你看到更立體的孩子。
前路迢迢,「往事不回頭,餘生不將就」就是父母的高級臉,在孩子懂事之時,除了血濃於水的愛,他對父母必然還有一份不能辜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