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將全部積蓄給兒子買房導致女兒與父母反目,真的是父母的錯嗎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既是生他們養他們的人,又是對他們付出全部愛的人。但是過了這么多年,還是有一個現象存在著,重男輕女還是不少見。父母將全部積蓄拿給兒子買房,這件事是對是錯呢,女兒與父母因此反目,又是否正常。大家心中可能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但是於我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偏頗。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來說,心中肯定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他們好吃好喝的養著兩個孩子長大,其實沒有少了對誰的愛。父母兩個人攢了一輩子的錢,卻最終選擇給兒子買房,還因此將自己的養老錢搭出去,這未嘗不是一種溺愛,也是愚昧之舉。兩個孩子本來就已經長大,有著自己的選擇權,也能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責任。父母這樣做確實是出於愛,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其實外人又怎麼有資格去評判,在沒有了解事情的所有真相的時候,沒有人可以說誰對誰錯。但是也但願和重男輕女沒有關系,只是家人之間愛的誤會。
❷ 一般家庭父母能給兒子將來攢多少錢
難得活一輩子可不可以為自己考慮一下,孩子花錢培養是應該的,為他們攢錢這是助長敗家子之風。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❸ 父母為什麼把錢給兒子女兒想要一毛都難
首先不要去埋怨自己的父母,現在雖說男女平等,但在很多農村還是有養兒來防老的思想,所以父母有天宰人禍,老了需要人照料,兒子有百分之八十的責任,所以父母似乎合理的把錢都給了兒子,這也是平等中的不平等。
❹ 父母拿出全部積蓄給兒子買房,女兒應不應該給父母養老
說到這個問題,大家都避免不了的想到了重男輕女。的確,現在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父母,將所有的包容、關愛、錢財,全部都給了那個他們視若珍寶的,可以傳宗接代的兒子,而把他們所認為像小草一樣無用的女兒忽略了。在這個事件中,父母把所有的積蓄都用於給兒子買房,這在我們很多人眼裡,都覺得那個女兒就不應該給父母養老,但這不是我們想不想的問題,這個是有相關法律的,不是以我們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但我們這個問題還是沒有達到那麼嚴重的,我覺得雖然父母對她是忽視的,但她要讓自己的心靈強大起來,正確妥善的處理她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做到一個子女應該做到的,贍養父母,回饋父母。
❺ 父母真的有必要把所有的積蓄給孩子嗎
眾所周知,在之前中國的傳統中,是非常重男輕女的,因為他們認為女兒終究是要嫁給別人家的,但是兒子卻能給自己養老,這也就是所謂的「養兒防老」。
在曾經的家庭中,兒子與兒媳婦都是要和公婆住一起的,並且都要孝順公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年輕人的思想與老年人的思想不一樣,並且都非常的想逃離父母,所以現如今很少有能和父母一起住的了。
如果兒子和父母在一個城市還好,可能十天半個月的能回家一次,但要是不在一個城市,可能一年都見不了幾回面。
以上這三位爺爺的做法,想必大家都能看出來誰是聰明人吧!對於兒女,父母只要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就好,不能一直的幫助,不然孩子永遠長不大,並且在父母沒錢的時候,還會覺得是個累贅。
老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以兒女為中心,不然是沒辦法真正的快樂的,父母給孩子養大就已經很辛苦了,到了晚年就應該是享受的時候,而不是繼續受累。
❻ 父母明明說的很愛女兒,可是把所有的積蓄為何都給兒子
很多老一輩的父母都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女兒非常出色,而自己的兒子很無能沒有生活保障,所以才資助他。
❼ 為什麼一些父母一般不會告訴孩子自己家的存款有多少
家底不告訴子女,不是自私、不愛,而是想讓孩子樹立自我,走好自己的路才是道,父母的錢也是孩子的,當孩子有困難時,父母才出手。父母只是靠工資維持生活的,不隨便花費,其實家庭是有積累的。
不想子女因為存款的事明爭暗鬥,傷了和氣現在家有一個或多個子女的老人,最擔心的就是子女間因為爭財產而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所以,有些老人就向子女隱瞞手裡有多少存款,主要就是不想孩子因為存款的事明爭暗鬥,傷了和氣。
(7)父母有多難把多少積蓄給兒子擴展閱讀;
通常來說存款期限越長,利息越高。目前銀行存款有多種方式比如活期、三個月、6個月、一年、兩年、三年、5年期存款。
不同的期限對應的存款利率是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存款的期限越長,對應的存款利率會越高,比如目前央行的基準利率最高的是三年期的2.75%,但在實際辦理的過程當中,有些銀行三年期的利率可以給到3.85%,而有些銀行5年期的甚至可以給到4.5%以上的利率。
當然具體是不是存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這個要看具體銀行。比如對於國有4大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銀行來說,內部實行的是FTP,所以去存款的時候,更傾向讓大家存三年期以內的期限,而不是5年期,因此5年期的利率跟三年期是一樣的,甚至比三年期的還要低。
❽ 爸媽平時看起來喜歡女兒,但把所有財產全給了兒子,一分錢都沒有給女兒,父母到底愛誰
其實,這也是從古至今的傳統老思想,女兒畢竟是嫁出去的,生出來的孩子畢版竟是外姓的,而兒子再不爭氣再權不爭氣生出來的孩子還是自家姓的,說大的也是自己家族的,說小了是自己的一脈的
這么一說就明朗多了,也就是說,不管有多少財產,給了女兒的話,那麼就等於沒了,和自己家族,或者自己這一脈一點好處都沒有,哪怕是自己女兒,或者自己女兒的後人有了這筆財富能有一番大作為,那也和自己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了,自己女兒和外孫在自己死後會來和自己上個墳,但是如果自己女兒也百年之後呢?自己的外孫還會來嗎?自己的曾外孫呢?更加不會了,曾外孫的孩子呢?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吧
而兒子就不一樣了,怎麼說都是自己一脈的。但是這父母做的也太偏激了點,不說有多少財產吧,小有小留,大有大留,錢不多的話,留個一兩萬給自己女兒也是個事,錢多的話,留個一套房也是個交代,可是你非要說疼不疼自己的女兒的話,就看這樣的話真心沒法說。但是天下父母大部分還是疼自己家孩子的
❾ 那些說很愛女兒的父母,為何最後把積蓄都留給兒子
因為,很多父母還是傳統的封建思想,他們認為兒子才是自己生命和祖制的延續,因為,兒子始終和自己一個姓氏,兒子的孩子也還是跟隨自己的姓氏,子孫後代都是如此。
而女兒嫁人之後生下的孩子隨夫姓,很多地方都說女兒是外人,外孫也是外人,這樣的觀念讓很多父母都在最後把所有的積蓄留給了兒子,認為兒子才能夠傳承下去。
好不容易年滿十八歲,自己出去找了一份工作,每個月的工資還要打給父母,因為,要供她的哥哥讀大學,最後,自己找了一個男朋友遠嫁了,她說:「女兒終究在我的父母眼中是外人」。
前幾年她的父親走了,什麼都沒有留給她,全部都給了她的哥哥和嫂子,本是預料之中,卻讓人覺得十分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