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幸福滿意度
目的:探討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等心理狀況。
方法:使用生活質量調查量表和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對60例不同程度失眠症患者進行評估,並將30名同齡且無明顯軀體疾病的人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正常組與短期失眠組,以及短期失眠組與慢性失眠組之間的幸福度總分通過q檢驗進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正常組與短期失眠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而短期失眠組與慢性失眠組之間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生活質量調查結果顯示心理衛生、生活習慣、居住條件、體檢狀況、生活滿意度等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在多元回歸逐步分析中,個性特點、病程、性別等三個自變數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幸福滿意度的顯著因素,其檢驗結果P<0.05或P<0.01。
結論:失眠症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且失眠持續時間越長,問題越嚴重。關注慢性失眠症患者心理紊亂的個性特點,改善居住條件等綜合性措施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
2. 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平時能從哪裡得到
住在沙東鎮車斗村的長沙部再次踏上新建的沙東鎮社會福利中心。他想把75歲的老母親送到中心養老金,彩電、熱水器、空調等設施齊全,職員的服務也非常專業細致,決心為老母親申請入住。「農村老齡化加速,同時面臨勞動人口向城市流動的『空巢』,養老問題對農村來說更加迫切。」據張東鎮相關人士介紹,當地還有很多老人,照顧這些農村老人要從提高老年生活的幸福感開始。「中心11月末正式投入使用後,硬體和軟體設施都得到了認可。」
對於目前部分農村老年人面臨「底線生存」的現狀,專家們認為,不僅要從「孝道衰落」或「倫理危機」的角度來看,還要從我國農村變化的大背景來看。隨著農村現代化轉型的加快,農民家庭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是家庭再生產目標正在從過去單純的傳承向發展主義目標——實現社會流動、實現城市化,這一目標僅靠子家庭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動員家庭內的所有資源。
3. 你認為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幸福或快樂嗎
心理學家認為,人天生有一種負面偏向,即人們更傾向於關注消極的事情。比如,對有關謀殺和婚姻的新聞,人們更為關注的是前者。然而,最近幾年,研究人員發現,當人變老時,對周圍世界的反應變得更為積極,「老人脾氣古怪」的傳統印象毫無道理。相比於年輕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獲得幸福感。但是,這究竟是因為負面偏向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弱,還是大腦更容易對積極的事物做出反應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米歇爾?凱瑟琳將小寵物、撞車、烤麵包機等物品的圖像同時給51個實驗對象分別看一秒鍾,這些人從18歲到81歲不等。他們都同腦電圖儀電極相連,並且通過按按鈕將這些圖片分為積極的、消極的以及中立的。當年輕人看見「負面」事物比如撞車時,電波信號加強;但是,老年人的大腦幾乎沒什麼反應。在面對「積極」事物比如小寵物時,兩者的反應沒有太大區別。凱瑟琳說:「數據顯示,負面偏向隨年齡增長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