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大家都說「送到敬老院老人死得快」
為什麼大家都說“送到敬老院老人死得快”?
很多比較孝順的子女都不願意給自己的父母送到敬老院,因為在大家的印象里敬老院是不衛生的,是服務態度不好的。大家都對敬老院充滿了不信任,甚至是出現了比較強烈的排斥心理,認為敬老院里生活是說明自己沒有很好的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而且有一種說法就是送去敬老院的老人老的會更快,為什麼這樣說呢?又有什麼理由呢?這樣的說法可信嗎?
而老人們平時也都會有各種活動安排,平時可以和自己敬老院的朋友一起打打牌跳跳舞或者看看電視,沒事的時候也可以互相聊天,而且年齡合適的人交流起來也更不費勁,能夠有很多共同經歷的事情,有很多能夠討論的事情,可以說在課外生活來看,敬老院還是很讓人滿意的。老人們湊在一起,能夠一起打打麻將,嘮嘮嗑,比自己待在家裡沒人交流要開心愉快的多,還有很多節假日敬老院也會組織各種活動表演,比如包餃子包粽子的活動,或者各種廣場舞比賽等等。在敬老院裡面,老人們不存在無聊這種問題,往往他們在一起都能相處的融洽,並且都能夠很好的娛樂和休閑。
很多人都對敬老院的印象並不好,但是我們也都應該辯證的看待養老院,那些真的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的子女確實可以考慮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和自己同齡人一起休閑娛樂,而不是自己在家,生活照顧不好,心理也要出現問題。
⑵ 「粽葉飄香話端午」主題班隊會活動
「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葉飄香時」,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讓孩子們體驗端午的傳統內涵,崇川區虹橋小學、城西小學、二廠工小學、五山小學、西郊小學、通師一附、通師二附等學校,以突出傳統習俗為特徵,以增強民俗體驗為重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端午主題活動的始終,引導全體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拳拳報國之心,在全社會唱響時代主旋律,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落到實處。孩子們在活動中知端午、憶端午、鬧端午、曉風俗。
一、知端午
孩子們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從書本、網路搜尋端午節的相關資料,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初步的興趣,從中了解了屈原、秋瑾等先烈事跡,對其產生崇敬之情。
二、憶端午
低年級學生誦端午童謠,中、高年級學生利用班會課,開展「講屈原、秋瑾等先烈的故事,朗讀與端午有關的詩詞名篇」等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讓故事、美文、真情浸潤孩子的心田,續結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情素
三、鬧端午
學校邀請部分家長,讓他們和會包粽子的老師一起擔任輔導員,耐心為低年級學生介紹包粽子材料,手把手地教高年級學生包各種形狀的粽子,把煮熟的粽子讓孩子嘗一嘗,並讓他們親手分送給貧困孩子、父母、敬老院的老人,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氛圍從中「分享快樂、學會幫助、懂得感恩」。
在操場上開展「賽龍舟」趣味運動會,感受「端午時節賽龍舟」的氣氛,孩子們熱情高漲,一支支隊伍服裝整齊,氣勢逼人,觀者搖旗助威,比賽高潮迭起,賽出了熱烈與喜慶,賽出了團結與奮進。
四、曉風俗
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吃粽子、 掛香袋,插艾葉」體現它有著獨特的風俗。
5月26日,許多學校的教室里都插滿了艾葉,香味飄滿了整個校園。走進低年級的教室,老師們為同學們講解端午節的來歷、傳說,艾葉的作用……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來到三、四年級教室,同學們親手製作的小香包一定會讓您愛不擇手。五、六年級的同學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裡充滿了成功的喜悅。他們高興地說:「往年都是吃著媽媽包的粽子,今年我們吃自己了,這是我們過的最高興的一個端午節!」。
五、獻愛心
同學們還將親手包的粽子送給社區孤寡老人、交警支隊的民警和學校的保安、工友等,表達對他們平日辛勤工作的感激之情。
做香袋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掛上了媽媽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裡樂滋滋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做香袋,看誰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做法:
(1) 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動物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葯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學生動手做香包,然後進行評比。
附活動資料:
1、故事概況。
①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②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③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④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了解的有關於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附:習俗的傳說。
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②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③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④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⑤劃龍船競賽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舉辦劃龍船比賽,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⑥游百病
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⑦佩香袋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