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曼華的《我們正在老去》
今年83歲的李奶奶,獨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來陪她吃一頓飯。
北京汽南社區建設協會的王會長,今年已經80歲了,他認為,中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問題,他在20年前就養老提出一個設想,他一直為這個設想四處奔走。
遠在北京郊區的一家民辦敬老院,住進來的大多數是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們是一群處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圍充滿了死亡的氣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在維護著他們最後的尊嚴。
這家建立了11年的民辦養老院,時刻面臨資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產的邊緣。 從2008年開始,我放下了即將開拍的第二部女性電影,決定用五年的時間,做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和電影。
身邊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你還沒到養老的年紀,為什麼會對養老題材感興趣?
我居住的小區是新式小區,年輕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見的一幕情景是:一個小嬰兒,後面跟著四個大人,甚至六個大人。
這種排場讓人驚奇,但很快了解:這些小嬰兒是「獨二代」!身為「獨一代」的80後也做父母了!
獨二代」一出生,就是六個大人爭搶的超級寶貝,三個家庭傾盡所有的財力和精力都放要到這個寶貝身上。
與備受寵愛的「獨二代」相對應的,卻是一組令人驚訝的數字,中國目前有1.76億老人,並以每年800萬速度增長。
中國,以跑步速度全面進入老齡化。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的是要撫養4個老人。
而「獨二代」們要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事實,未來要撫養6-12個老人。
「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這種在中國沿續了千年的傳統,不可能滿足高速老齡化形勢了。
偶然看到一首《寫在養老院的詩》,不禁落淚。
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們都要老去,我們該怎麼辦?
一則新聞報道,讓我悲從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親才被發現。
這件事讓我產生極大的震動,決定要為老人做點什麼。
目前中國養老的最大困境是什麼?老人每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未來怎麼養老?
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尋找答案,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人民日報: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科技日報: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網 :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網易公益: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呼籲給力養老業
中國軍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年輕女導演呼籲社會給力養老業
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和訊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網易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網路電視台: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焦點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傳媒大學網「電影時光」系列活動——《我們正在老去》紀錄片放映及導演李曼華交流會圓滿結束
西城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展:公益紀錄影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圖片走進汽南社區首展
南方健康網:一項針對全球12.5萬多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攝影展主要報道
中國婦女網英文版:Chinese Director's Photography Exhibition Features Senior Citizen Life
養老網:《我們正在老去》受邀參加首屆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中國軍網:攝影作品《我們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引關注
Ⅱ 敬老院在幼兒園的什麼方向
晚年入住養老院,相比於在國外已經是流行的養老方式,我們國家的老人還是很抗拒去養老院。除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外,他們還怕一件事:一旦走進養老院,就此脫離社會待在一個小范圍的世界裡,直至身體「枯萎」到死亡。
為此,有人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設計理念:將幼兒園和養老院結合在一起,讓在幼兒園學習的小朋友們和生活在養老院的老人家們一起相處。
當小孩子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在一起時,兩個對外認知不足的個體待在一起,會有什麼意外情況發生不?
更甚的是,一些老人變老了他們會隨之變成好人了嗎?
Ⅲ 30歲了還不結婚、不生娃,這代年輕人將來如何養老
可以有三種方式選擇:去養老院、住養老社區、組養老互助群。
其實,養老問題不只是無子女的人要面臨的問題,即使已有子女的父母,隨著子女對養老觀念的改變,父母老了以後也要面臨同樣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說說這三種養老方式給我的感觸。
住養老院的舅姥爺
我的舅姥爺因為患有帕金森,家人把他送進養老院生活。養老院每月6000元,因為舅姥爺是一個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特殊護理,所以收費相對高一些。
我和我媽去探望他的時候,總感覺他情緒很低落,工作人員只能保證舅姥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不會特別關心他的心情。所以他每次看到我們的時候就顯得很高興,我也願意陪他說話,哄他開心,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他還會掉眼淚,眼裡充滿了不舍和委屈,也期待著我們能再來看他。
我感覺,人一旦住進養老院,有子女的老人比無子女的老人除了多一份對子女的期盼,其他的區別並不大,總有一種被親人拋棄的心情,更談不上享受晚年生活,所以我將來老了除非迫不得已,不會選擇養老院度過餘生。
同我媽參觀養老社區
現在很多保險公司都開設了養老社區的服務,我爸媽買保險的這家保險公司也有這樣的服務,他們有一個免費參觀養老社區的機會,我就和我媽一起去了解了一下。
工作人員大致給我們介紹了養老社區的內容,讓我對這種新的養老模式產生了興趣。
可以花錢購買使用權也可以通過購買保單的形式擁有使用權,使用權是可以繼承可以轉讓的;因為是養老社區,所以裡面的配套設施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需求而設計,比如老年人關心的看病,吃飯問題都被周全的考慮到,同時為了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還提供了很多娛樂的設施;就像住在普通的樓房一樣,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因為享受了更好的服務,所以就價格來說也會比住養老院更加貴一些。
聽了介紹後,我覺得這樣的養老方式更加符合我們這代人追求享受美好生活的養老觀念,相比於住進封閉的養老院,我更加傾向這樣的晚年生活。
阿姨組建的互助養老群
阿姨生大病住院手術需要兒子簽字的時候,他的兒子正在和老婆在泰國享受熱帶風情,這一點讓阿姨徹底醒悟,養兒防老已成過去,養老還是要靠同齡摯友們的相互幫助。
阿姨在郊區的高檔小區買了一套花園式洋房,和她買到同一個小區的還有另外三戶摯友。他們打算老了以後不再依靠子女養老,而是採取互助養老的方式。平日身體健康的時候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各家輪流做飯打牌聊天,身體不好的時候又可以依靠朋友送醫喂葯。因為處在近似的境遇中,又有友誼的加持,所以照顧起彼此也會更加上心。在最脆弱的時候,有好朋友們在陪身邊,心裡也不會感到孤獨。
阿姨的這種養老方式也是我很嚮往的另一種養老方式,脫離了養老機構的限制,晚年生活會更加自由、更加灑脫。但是要享受這樣的養老方式,需要滿足一些條件,比如有一定資本做基礎,還有一群和自己一個圈子的摯友。
對於養老的問題,我們年輕人也不用過於焦慮,相信隨著養老產生的不斷升級,將來我們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養老服務,也會有更多的養老方式供我們選擇。
Ⅳ 李曼華主要經歷
李曼華
導演,編劇。2002年到2007年在央視擔任《人物》紀錄片導演,她曾拍攝了多部人物紀錄片。從央視辭職後,她創辦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多年來專注老年和女性題材影像作品的創作,致力於老齡問題以及關注女性成長。她深入調研老年生活和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在創作中成為了諸多老年人信賴的朋友。基於對老齡社會的深入洞察,2012年提出了「享老主義」的理念,並拍攝了唯一為父親節定製的電影《金色時光》定檔2014年6月14日。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2016年完成系列紀錄片《享老浪潮》。
中文名:李曼華
外文名:ManhuaLi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西
出生日期:9月2號
職業:導演,編劇
畢業院校:北京廣播學院
主要成就:第五屆美國國聖地亞哥女性國際電影節提名
中國西安民間國際影像節最佳導演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5年北京市孝星
代表作品:《我們正在老去》、《金色時光》
個人簡介
李曼華,女,紀錄片、電影導演。現居住中國北京。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亞洲女性發展協會理事兼影視專業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2002年進入CCTV文化專題部《人物》欄目,擔任人物紀錄片導演,在五年間拍攝數十部人物紀錄片。
2007年4月,成立電影工作室,策劃、編劇完成女性電影三部曲《閉上雙眼》、《自言自語》、《名存實亡》。並完成同名女性小說。
2007年7月,作為編劇,導演,製片人完成女性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長片《閉上雙眼》,入圍第五屆聖地亞哥女性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單元,第三屆印度女性國際電影節等多個電影節。
2011年7月,作為導演的人物紀錄片《范長江》獲得中國西安民間影像節最佳導演獎。
2008年至今,致力於推動女性進步,關注老年事業。
目前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對現代女性生存狀態進行調研、梳理,觀察、思考,希望用紀錄片、電影、小說、攝影等多種方式呈現,使一些陷入生存或精神困境的女性得到關注,從而這些女性獲得幫助。
另一方面,主要關注中國養老問題以及全球老齡化問題,准備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如拍攝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電影,圖片攝影等,呼籲全社會關愛老年人,希望推動中國養老改革。
2011年10月,製作完成中國首部反映中國高速老齡化養老現狀,中國空巢老人生存狀況的紀錄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展。
2013年1月,製作完關注「失獨老人」的電影短片《樓梯》。
2013年到2014年,製作完成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並定檔2014年6月14日全國公映。
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同時,《金色時光》獲得第四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紀錄電影提名
獲得國家新聞廣播電影局2014年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
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
2016年完成系列紀錄片《享老浪潮》。
北京迷影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
亞洲女性發展協會理事兼影視專業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主要作品年表
2002年導演人物紀錄片《古琴大師----李祥霆》、《神經外科專家—韓濟生》
2003年導演人物紀錄片《中醫專家----劉保延》、《海洋科學家—翦知敏》
2004年導演人物紀錄片《著名作家----王小波》、《國際著名義大利建築設計師--卡納第》、《國際著名導演—張元》
2005年導演人物紀錄片《國際整形醫生--範金才》、《環境藝術家—米丘》《新聞家---范長江》
2006年導演人物紀錄片《麻風病專家---李桓英》、《人獸共患病專家----於恩庶》、《影視明星—張靜初》
2007年導演劇情片《閉上雙眼》
2008年編劇劇情片《六個大人和一個小孩》、《藍蓮花》
2009年導演女性口述史《我是誰?》
2010-2011年導演紀錄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攝影展
2013年,拍攝製作電影《金色時光》。
2014年6月15日,電影《金色時光》全國公映。
2015年《金色時光》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5年10月,舉辦中國夢享老夢首次享老分享會。
《我們正在老去》
故事梗概
今年83歲的李奶奶,獨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來陪她吃一頓飯。
北京汽南社區建設協會的王會長,今年已經80歲了,他認為,中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問題,他在20年前就養老提出一個設想,他一直為這個設想四處奔走。
遠在北京郊區的一家民辦敬老院,住進來的大多數是我們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們是一群處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圍充滿了死亡的氣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在維護著他們最後的尊嚴。
這家建立了11年的民辦養老院,時刻面臨資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產的邊緣。
導演闡述
從2008年開始,我放下了即將開拍的第二部女性電影,決定用五年的時間,做一系列養老題材的紀錄片和電影。
身邊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對,你還沒到養老的年紀,為什麼會對養老題材感興趣?
我居住的小區是新式小區,年輕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見的一幕情景是:一個小嬰兒,後面跟著四個大人,甚至六個大人。
這種排場讓人驚奇,但很快了解:這些小嬰兒是「獨二代」!身為「獨一代」的80後也做父母了!
獨二代」一出生,就是六個大人爭搶的超級寶貝,三個家庭傾盡所有的財力和精力都放要到這個寶貝身上。
與備受寵愛的「獨二代」相對應的,卻是一組令人驚訝的數字,中國目前有1.76億老人,並以每年800萬速度增長。
中國,以跑步速度全面進入老齡化。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的是要撫養4個老人。
而「獨二代」們要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事實,未來要撫養6-12個老人。
「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這種在中國沿續了千年的傳統,不可能滿足高速老齡化形勢了。
偶然看到一首《寫在養老院的詩》,不禁落淚。
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們都要老去,我們該怎麼辦?
一則新聞報道,讓我悲從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親才被發現。
這件事讓我產生極大的震動,決定要為老人做點什麼。
目前中國養老的最大困境是什麼?老人每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未來怎麼養老?
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尋找答案,帶給大家一些思考。
媒體報道
人民日報: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科技日報: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
網易公益: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呼籲給力養老業
中國軍網:首部關注空巢老人的紀錄片問世年輕女導演呼籲社會給力養老業
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和訊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網易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新浪新聞中心: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網路電視台: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焦點中國網:關注空巢老人紀錄片問世
中國傳媒大學網「電影時光」系列活動——《我們正在老去》紀錄片放映及導演李曼華交流會圓滿結束
西城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展:公益紀錄影片《我們正在老去》暨同名攝影圖片走進汽南社區首展
南方健康網:一項針對全球12.5萬多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比誰都怕老
攝影展主要報道
中國婦女網英文版:ChineseDirector'
養老網:《我們正在老去》受邀參加首屆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
中國軍網:攝影作品《我們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引關注
《金色時光》
故事梗概
86歲的李安格是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技術顧問,後來曾受命組建中國少年女排希望隊,寄望通過培養新生力量有一天把冠軍再奪回來。壯志未酬人已老,退休後的李安格聽到張雨生的歌《我的未來不是夢》,有感而發,改編了歌詞,寫出了《我的希望不是夢》,沒有受過任何音樂專業訓練的他自此迷上寫歌,並組建了「金色時光」老年合唱團。85歲那年,他決定要在自己86歲生日的時候搞一場個人作品合唱音樂會。電影《金色時光》以真實紀錄的方式跟蹤拍攝了李安格和他的平均年齡超過75歲的老夥伴們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這個音樂會夢想的追夢之旅。片中也貫穿著他跟80歲還在堅持每天打網球的老伴以及天生智障的46歲女兒之間的親情故事。全片歡樂勵志,有人說是「大陸版的《不老騎士》」,也有人說是「草根版的褚橙故事」。
媒體報道
2013年秋季刊《綠公司》雜志享老主義
2013年12月《孝行天下》欄目曼華享老主義
2014年3月31日京華時報我們可以選擇「享老」的方式老去
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報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
2014年5月19日《快樂老人報》時間老了,帥哥依然年輕
2014年5月31日搜狐人文影展《金色時光》昨舉行講勵志故事
2014年5月31日新華網老人也過兒童節《金色時光》61特別放映溫情滿滿
2014年6月6日1950電影網電影《金色時光》首映老年人追夢故事感人至深
2014年6月6日新華網首部「享老」紀錄電影《金色時光》亮相北京電影節
2014年6月6日新華網《金色時光》首映鼓勵退休的「咱爸咱媽」重新出發
2014年4月21日搜狐網「享老」紀錄電影《金色時光》定檔六月獻禮父親節
2014年6月9日中國新聞網電影《金色時光.》首映呼籲年輕人幫爸媽追夢
2014年6月9日北京晚報《金色時光》:86歲排球老將出演電影男主角
2014年6月10日《天津日報》中國紀錄片最缺現實題材」---專訪《金色時光》導演李曼華
2014年6月11日中老年時報享老比養老更重要
2014年6月11日廣州日報「快樂大叔「的秘密
2014年6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愛電影》欄目金色時光
2014年6月11日今視新聞《金色時光》6月14日上映老年觀眾看後飆淚
2014年6月11日南方日報《金色時光》看哭觀眾廣州
2014年6月12日深圳特區報《金色時光》致敬父輩
2014年6月14日新華社深圳站國內唯一一部父親節定製電影《金色時光》14日上映
2014年6月14日《京華時報》:老人題材《金色時光》導演李曼華:選擇"享老"方式老去
2014年6月14日《北京晚報》:86歲排球老將上銀幕拉橫幅宣傳電影求「上頭條」
2014年6月14日《京華時報》:首部「享老」電影將在父親節溫暖上映
2014年6月14日《快樂老人報》:時間老了,帥哥依然年輕
2014年6月16日鳳凰娛樂《金色時光》導演:享老的核心就是做自己
2014年6月刊《中國老年》雜志80後導演拍「享老」片一起享受金色時光
2014年6月刊《電影世界》導演李曼華專訪:沒夢了會很怕老
2014年10月刊《金色年代》追逐夢想任何時候都是「金色時光」
2015年12月28日北京晚報「享老主義」新理念活出精彩
《閉上雙眼》
故事梗概
在小玉的成長記憶中,父親每天都出去喝酒,經常喝醉後和母親吵架,甚至打母親。終於有一天,母親張藝和父親離婚了。母親很快再嫁,小玉判給了父親。這一年,小玉十七歲。
母親的第二任丈夫王亮是一個小老闆,他因為欠了賭債,逃跑到北京,和張藝開了一家服裝店。服裝店生意冷清,為此夫妻倆關系日益緊張。
幾個月的一天,小玉突然從鞍山到了北京,出現在母親和王亮面前。母親極力勸小玉回鞍山,但王亮卻熱情地挽留了小玉。
小玉的到來,似乎給這個瀕臨解體的家庭帶來一絲希望,但很快,三個人的關系迅速錯位,事情的發展變得不可控制
造成這個家庭的悲劇,是現實的殘酷,還是人心的無力,每個人可能自有答案。
導演闡述
在我們這個信仰匱乏的國度里,家庭一直扮演著宗教的角色,對於大多數中國人,家庭或愛情曾經幾乎是生命個體唯一的心靈慰藉。
如今,家庭倫理的失范和愛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導致這一代人的肆無忌憚和無所敬畏。四處都是已經無所皈依,無所依戀的人,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女性電影三部曲,是希望通過女性視角講述三個不同年齡段、生活背景、地域的三個家庭故事,來展示中國大時代變革中,由於價值觀的瓦解,信仰的淪喪導致集體心靈焦慮和家庭危機。
這三部電影,看似是發生在某個地方、某個家庭、某個人的特殊故事,背後卻隱藏著整個大時代的人們,物質極大豐富同時,精神也貧困到極點。往日的家庭早已不在,愛情亦消解,我們每個人正在面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