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葩說》中關於「父母提出去養老院,要不要支持」的話題,你是怎麼理解的
我選擇支持,老人去養老院不代表孩子不孝順,畢竟住養老院也是花錢的,不過那裡都是年齡大的同齡人,老人在那裡可以找到同齡人,能和他們聊天,至少不會那麼寂寞,如果跟著孩子住,有婆媳關系也是很麻煩的,倒不如不給他們添亂呢
2. 奇葩說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
我感覺住養老院挺好的啊
以後我老了也想住養老院的
3. 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 奇葩說 哪一集
第四季第九期
4. 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嗎
個人認為送父母去養老院不是不孝。
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中年人必須努力工作,才能讓父母和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可現在多數老人不願跟孩子一起住,而子女又沒有時間照顧老人,所以只能將老人送進養老院。
有些老人年事已高,已經失去了自理能力,甚至出現屎尿失禁的現象,而養老院有看護人員照顧老人,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些年邁的老人,已經失去了老伴的陪伴,所以晚年生活只能獨自一個人過,如果留他獨自在家,老人內心會十分孤獨。針對這種情況,倒不如送老人去養老院,那裡有很多年齡相同的老人,可能父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平時跟其他老人一起下下棋、聊聊天,也能調節一下枯燥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養老機構的健全和完善,老人進養老機構養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把老人送進養老機構不是不孝的表現,反而是為老人考慮的一種孝道。我們不應當將其斥之為不孝,而應該正確地認識、慢慢地接受這種方式。
畢竟,孝順是要讓老人快樂,舒心,真正的孝順,不是掛在嘴邊、不是旁人眼中,而是要尊重老人的意願,選擇一種真正合適老人且老人也願意的生活方式。
(4)奇葩說關於是否送父母去養老院擴展閱讀
選擇養老院的注意事項:
1、看醫療保健服務
人到晚年,或多或少都有些疾病或存在突發疾病的可能,所以選擇養老院一定要看該養老院是否設有醫務室,配設有專職醫生,備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和物資。養老院是否具備在院內或就近及時診療老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能夠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突發性疾病和其他緊急情況。
2、護理照料服務
工作人員是否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查看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是否具有上級主管部分頒發的從業資格。要求能夠按照合理的時間間隔,為老人提供洗澡、理發、剪指甲、換洗床單被套、衣服等起居照顧服務。
3、心理和社會交往服務
既然是頤養的場所,豐富的娛樂社交活動就必不可少,所以需要看養老院是否給老人提供這樣的空間和平台,比如:興趣小組、活動團體等,這些條件都有利於孤寡老人情感上的交流,給老人帶去心理上的慰藉。
4、膳食服務
是否設有單獨的老人食堂,能夠根據老人喜好以及醫療、保健上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是否考慮到不同老年人的飲食習慣,是否尊重少數民族飲食習俗。具體考察當中,可詢問並查看該養老院以往的食譜,看其是否符合老人要求,有無整體計劃。
5、環境設施
考察該養老機構是否有供老人進行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的專用場地,有符合老人身心特徵及需要的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用品、設施、設備,比如:健身房、圖書與電腦、棋牌室等。
5. 為什麼子女會選擇送父母去養老院
子女會選擇送父母去養老院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老人、平時老人生活孤獨、看好養老院的專業性。
1、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老人
養老院會接受完全生活能夠自理、老年性痴呆、精神病、柏金森、造瘺術、偏癱、完全卧床、長期注射胰島素、插尿管,胃管,氣管切開。處於生活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的狀態下的老人最好選擇入住養老院。有不少老人80歲還能夠生活自理,有的人50多歲就偏癱了,總之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可送到養老院。當然,老人住養老院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2、平時老人生活孤獨
平時老人生活比較孤獨的,入住養老院是個很好的選擇。有些老人喜歡熱鬧,有個老年群體,聊聊天,打打牌,會使這些老人感到快樂。還有獨生子女夫妻,或者兒女確實沒有時間照顧的老人,與其一人在家獨居不如送到養老院齊樂樂。
3、看好養老院的專業性
身邊確實有不錯的養老院,比如管理正規、收費合適、護理專業等,把老人送到這里,比在家裡強,養老護理員都受過專業的訓練,護理工作都有規范,還有人檢查工作,如果在家裡,有專業護理技能的保姆費用高,沒有專業技能的護理不好,在家工作還沒人管,既花錢還沒有安全感。
(5)奇葩說關於是否送父母去養老院擴展閱讀
不是非要親力親為的照顧才是孝順
現代社會,年輕人壓力大,時間少,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能為父母做的真的太少了,這份愧疚直到父母高齡,自己退休了才有機會選擇默默親力親為的照顧父母起居來彌補,這些都是孝順的體現。
但這並不代表著那些不能親力親為的照顧父母就是不孝順了,時代在改變,就如現在產婦坐月子,都會請月嫂照顧新生兒和產婦,但這不代表家人們不愛產婦和新生兒,反而是因為更愛她們,才想讓她們享受最專業的服務。同樣,子女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不能親力親為的照顧也是想給父母最好的照護,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這當然也不是不孝。
6. 獨生子女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我的奇葩說第三季報名
以前覺得該現在沒屏蔽了隨著年齡的成長會成熟和父母的溝通很重要
7. 要不要送父母去養老院
隨著養老院的普及,記者在廣大青島市民中做了一個調查:在人們眼中,到底應不應該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市民認為在兒女沒有條件撫養的情況下應該送往養老院;百分之五的市民認為無論生活怎樣,老人都應該在家養老;剩餘的市民認為根據情況而定。以上調查表明,大多數人對於養老院的認可是建立在兒女忙碌生活的基礎上的。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作為兒女確實很少有時間去陪父母。尤其對於單個老人的家庭,更是讓兒女擔憂。為了讓老人能安心生活,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唯一的理智選擇。據孝親中國養老網相關數據表明,被送往養老院的家庭大多數為工薪階級。集中為這一人群的因素有很多,一是他們有能力去提供這樣的養老費用但無力去給老人更好的生活條件。二是緊張的工作時間讓他們無法空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老人。由上可以看出,把父母送去養老院是能讓老人得到最好生活的唯一選擇。所以,對於兒女,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把父母送往養老院是理所當然。與其讓老人在家受罪和兒女為之擔心,不如將老人託付給一個有能力的團體。但是對於少數因嫌贍養老人麻煩而把父母送去養老院的人,應該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對於老人,家庭永遠是最重要的歸宿。如果有能力和時間讓老人在家得到更好的生活,作為兒女就應該給父母一個舒服的家安享晚年。另外,即使老人被送往養老院,作為兒女也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去陪老人。給老人一些心理上的陪伴,遠遠貴於物質上的給予。對於兒女,老人傾注了一聲的愛。對於老人,兒女也應該懂得回報。再環境好的養老院,也比不過濃於血的親情。
現在,國內養老院的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有關收費、環境等因素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給予進一步關注。多給老人一份關照,多給社會一份和諧。給老人一個健康幸福的生活環境,是做兒女的重要責任。
8. 送父母到養老院養老是不孝嗎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養老防老傳統老觀念,一方面是固守「養兒防老」老觀念的老人,一方面是被工作、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子女。計劃生育之後典型的中國式「421」家庭模式,讓當下的養老問題避無可避。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老人仍將以『家庭養老』為主。這不單是思想意識問題,更是經濟發展水平問題。現在的老年人不肯去養老院,一方面是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另一方面則與目前養老院的條件設施有關。傳統觀念一般認為老人唯有跟子女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才是幸福。此外,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反倒像個小孩,愛湊熱鬧,愛粘人,孤獨感也很重。如果被送到養老院,在陌生的環境里,很多老人會有自己被拋棄了的感覺,不能適應。於是開始賭氣、耍脾氣,甚至說瞎話,希望得到重視和關心。目前一些養老院的條件設施和服務跟不上,老人在那裡得不到悉心照顧和溫暖,自然更加排斥。 案例一:市民周女士近來十分苦惱。今年,80多歲的公公又輪到到她家住了。他的丈夫程先生兄弟三個,每家一年一輪照顧父親。周女士是名會計,去年退休後又被公司返聘。程先生今年被調到外地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夫妻倆照顧老人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周女士。「我中午都在公司吃工作餐,晚上很晚才回家。可有老人在家,我必須每天按時趕回家做飯。丈夫又不在家,大小事情都落我頭上,我也50多歲的人了,實在覺得累。」沒辦法,周女士和程先生只得商量起送老爺子去養老院。 「聽說養老院的環境還不錯,老人的衣食起居都有專人照顧。而且老人們住在一起可以聊天、打牌,總比老是一人在家悶著好。」可是,這個決定卻遭到了老爺子的強烈反對。後來老爺子雖勉強同意去了養老院,可到了那裡卻不肯吃喝,還到處向周圍的人訴苦。結果等周女士去看望老爺子的時候,被養老院里的其他人指著鼻子罵「不孝」。結果,老爺子只在養老院里呆了不到一個月,就被周女士夫婦接了出來 大部分老人大都表示「死也不願去養老院」。「養老院都是些無依無靠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去的。」71歲的陳老先生說,自己聽說養老院的條件不好,還不能隨意外出。「這不跟坐牢一樣嗎?去了是交錢遭罪!」中國敬老院網發現在這些老人的眼中,養老院似乎就是個與世隔絕、吃喝等死的地方,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踏進那座「牢籠」。而不少年輕人也抱著同樣的態度。30出頭的小敏認為,本來人老了就沒有安全感,去了養老院,看見一堆跟自己一樣的人,還要經常目睹一些生離死別,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最難報,父母恩。父母辛辛苦苦養育了我們一輩子,將他們扔在養老院里,我們於心何忍?」 一方面是固守「養兒防老」老觀念的老人,一方面是被工作、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子女。「等到了一定歲數,我們就自己上養老院去!」今年剛剛退休的吳阿姨說。「我和丈夫都能理解孩子們的苦處。現在的社會,工作、生活壓力這么大,別說讓他們照顧了,到現在我們為他們也沒少操心。反正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什麼都不要孩子負擔,只要他們有空來看看我們就行了。」不少50~60歲年齡段的人和吳阿姨持有相同看法。主動走進養老院,,主要是出於擔心自己給子女帶來負擔和麻煩。 在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模式下,如果再繼續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意味著一個獨生子女要承擔起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養老責任,傳統的家庭式養老,顯然會遭遇重大的挑戰,發展社會養老將成為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