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確定老年人的行為能力是否有效
只要老人沒有被確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行為能代表自已的真實意思,且表達與反映的思維符合一般的邏輯思維與常理狀態,其民事行為即屬於有效的民事行為。其親屬或其它人以年事已高行為無效不能成為抗辨理由。
完全行為能力人必須是精神正常、表達清楚,意識清醒及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否則不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1)老年人的行為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實質要件有: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為能力則有所不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須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應的能力范圍內才能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意思表示真實。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與其真實意志相符。如因欺詐、虛偽、脅迫、重大誤解而發生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該行為則依法無效或被撤銷。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的行為內容(權利義務關系)、動機、目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
(4)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依照法律規定」。
2. 老年人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有哪些
老年期是人生歷程中的最後一個轉折。這一時期,不僅機體衰老加快,疾病增多,面臨著死亡的考驗和挑戰;而且,老年人的職業狀況、家庭結構、婚姻形態、經濟境遇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情感、性格、興趣等不同層次的心理都將產生影響
一、生理因素:(一)感官的老化、(二)疾病的增加、(三)死亡的威脅
二、社會因素:
(一)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二)老年人的家庭狀況
、(三)老年人的婚姻狀況、
(四)社會環境因素
3. 老年人的行為習慣、心理特徵的問卷調查的題目
老年人的行為習慣:
1。老年人都習慣早睡早起
- 老年人的生物鍾已經開始定點了! 除非他更改睡覺時間!
2。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 習慣性的在廁所里打發時間,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歡清閑著
-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種花等等。
4。老年人行為舉止有時或者常常表現得像小孩子
- 老人開始功能衰退,固執、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和過程,要研究老年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出現的心理變化,首先應了解什麼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統稱,那麼,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狀況,就要分別從老年人的心理過程和老年人的個性心理等角度來著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智力、情緒、情感、性格、需要、興趣、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變化。
一)老年人感知覺的變化
人的心理活動是外界刺激通過感覺器官作用於大腦的結果,沒有感知覺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心理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感知覺是論述所有心理活動的出發點,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也是從感知覺的漸變開始的。老年期感知覺變化的一般特徵是:各感覺系統出現普遍的退行性變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敏銳度下降,感知時間延長。在第二節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老年人的感覺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皮膚感覺的生理變化,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只舉些例子來說明。
1、視覺 老年人的視力水平,在60歲以後急劇衰退,據統計,70歲健康老人的視力超過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離視力比遠距離視力減退得更為明顯,出現所謂的「老花眼」,老人們讀書看報時常常要將書報拿得遠遠的,或者需佩帶老花鏡(凸透鏡)來糾正。
2、聽覺 聽力上,老年人的高音聽力比低音聽力衰退得更顯著,這就是為什麼老人更喜歡聽中音和低音音樂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對聲音的辨別能力也在減弱,特別是在不良聽覺條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況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現,與家人一起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旁邊有人閑談時,老人對電視情節的理解能力往往會下降。
3、味覺 我們常聽到老人抱怨現在的食品食之無味,事實上,食品的味道並沒有變差,而是老人對甜、酸、苦、辣、咸五種味覺要素的敏感程度減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錯誤地認為過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現在都變得乏味了。老人對食物的抱怨還有一個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覺功能的衰退,老人對食物散發出來的香氣的感受性變差了。
4、皮膚感覺 老年人的皮膚感覺也逐漸老化。比如觸覺,老年人的眼角膜與鼻部的觸覺降低得較為明顯,所以,他們對流眼淚或流鼻涕常常毫無知覺,需要別人加以提醒。在溫度覺方面,老人對低溫的感覺變得遲鈍,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溫降低時也往往不覺得冷。
(二)老年人記憶的變化
記憶是指人們將感知過、思考過、體驗過、操作過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頭腦中,以後又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再認、再現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回憶起來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的研究認定了記憶和年齡之間存在這樣的一種關系:假定18-35歲的人的記憶成績為100,那麼,35-60歲的人的記憶成績就為80- 85,60-85歲的人則為65。可見,人的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記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記憶過程來看 瞬時記憶(即保持1-2秒的記憶)隨年老而減退,短時記憶(即保持1分鍾以內的記憶)變化較小,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即所記內容在頭腦中保持超過1分鍾直至終生的記憶)。實證研究發現,老人對年輕時發生的事往往記憶猶新,對中年之事的回憶能力也較好,而僅對進入老年後發生的事遺忘較快,經常記憶事實混亂,情節支離破碎,甚至張冠李戴。
2、從記憶內容來看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即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保持較好,而機械識記(即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減退較快。例如,老人對於地名、人名、數字等屬於機械識記的內容的記憶效果就不佳。
3、從再認活動來看 老年人的再認活動(即當所記對象再次出現時能夠認出來的記憶)保持較好,而再現活動(即讓所記對象在頭腦中呈現出來的記憶)則明顯減退。
由此可見,老年人的記憶衰退並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長時記憶、機械記憶和再現記憶衰退得較快。以美國前總統里根為例,他在晚年時患有嚴重的老人痴呆症,記憶力急劇下降。當里根的養子去探望他時,里根常想不起養子的名字,只當他知道他是誰時,才緊緊地擁抱他。里根對他的護士說,他覺得前來探望他的前國務卿舒爾茨好像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記不起他叫什麼名字。里根的這一系列表現說明,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主要是信息提取過程和再現能力的減弱,而識記的信息事實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儲存在大腦中。根據以上生理規律,如果能夠經常提醒老人回憶往事,是有助於減緩記憶力的衰退速度的。
當然,記憶力的下降也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時候眼鏡明明架在鼻樑上卻到處找眼鏡,出門經常忘帶鑰匙,燒開水不記得關火,飯煮熟了卻忘了關煤氣,記憶不好在無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險。
(三)老年人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大腦的功能,是由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各種能力有機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觀察、想像、思維、實際操作和適應等能力,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它保證了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智力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點,它是在人們具體的行為活動中顯示出來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這是老年人十分關心的問題。科學研究發現,人出生時的大腦細胞有140億個左右,隨年齡增長,人的腦細胞不斷死亡。進入老年期後,腦功能逐漸衰退,但由於生存著的其它腦細胞的代償作用,大腦的活動功能仍能維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並非人們所以為的那樣會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減。有學者認為,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分為「晶態智力」和「液態智力」兩種。晶態智力主要是後天獲得的,它與知識、文化、經驗積累和領悟能力有關。例如知識、理解力等,由於老年人閱歷廣,經驗多,這種智力易保持(甚至會增長),只在80歲以後才有明顯減退;液態智力主要與大腦、神經系統、感覺和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有關。例如記憶、注意、思維敏捷性和反應速度等,這種智力減退得較早,也較快,一般在50歲以後就開始下降,60歲以後減退明顯。以上兩種智力的變化並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籠統地說智力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還體現在老人的動作性智力下降得較為顯著,60歲就開始衰退,而語言性智力則保持得較好,80歲以後才有明顯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許多老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到年邁時仍然「寶刀未老、威力不減」,但動作表演能力就難免有些「力不從心」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事實上,我們不能否認,老年人一生閱歷廣博,經驗累積,具有豐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精細程度,對復雜事物的高度洞察力,與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並不遜色。許多事例證實,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在古稀之年創立了「新人口論」,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81歲時獲得了他的第1033項發明專利,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90歲時還在繪畫雕刻,孫思邈在百歲高齡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醫學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勝枚舉。
有人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內的名人進行過年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後出成果的人數比例從高至低依此為:哲學、醫學、美術、文學、自然科學等。可見,凡與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即晶態智力)關系密切的領域較多出現大器晚成的學者和科學家。換句話說,老年人的智能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間,活到老,學到老,是可以增進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過持之不懈的學習、鍛煉和積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發揮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緒、情感的變化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不斷互動,與現實事物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對現實事物也會產生一定的態度,這些態度總是以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喜、怒、哀、樂、懼、愛、恨等,情緒、情感指的就是這種內心的主觀體驗。
進入老年期後,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老化和健康狀況的衰退,離退休後脫離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家中子女又逐漸獨立並成家立業,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角色地位發生了較大改變,因此,老年人的情緒和情感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其一,老年人關切自身健康狀況的情緒活動增強。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老年人變得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對於疾病較為重視。尤其是老年女性,懷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現象的顯著多於男性。
其二,老年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表現和情感流露更傾向於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如遇喜事,他們不再歡呼雀躍,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極悲觀的負性情緒逐漸開始占上風。例如,提及社會中的腐敗和不道德現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風日下,今不如昔;談到舒適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嘆「只是近黃昏」。一項調查顯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詞中,老年人用以表達喜悅情緒的用詞明顯少於中青年人。
一般來說,老年人比較多地表現出下列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1、失落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覺。離退休後,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家庭,他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一去不復返,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一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 從客觀上講,由於子女逐漸獨立,老年人又遠離社會生活,自己體力漸衰,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在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人際關系范圍逐漸縮小,從而引發封閉性的心理狀態,這是老年人孤獨情緒形成的重要原因。有專家曾對13693名城市老年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
3、疑慮感 盡管年歲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無從發揮,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於是空虛、寂寞、受冷落之感襲上心頭,往往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久而久之就會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忡,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4、抑鬱感 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例如,遇到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吁短嘆、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者鬱郁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5、恐懼感 隨著身體的老化,老年人變得越發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擔心生病後自己生活難以自理,給家人和晚輩帶來麻煩,變成家庭的累贅,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別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覺離死神不遠了,因此,老年人對疾病和死亡通常會產生恐懼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變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會性的需要兩種,一般來說,進入老年期以後,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現在老年人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縮減,性慾也有所減弱,但在社會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我們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老有所養 《論語》有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即讓老人過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養。老有所養是指人年老後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時有子女等後代贍養和照顧。具體來說就是無衣食之憂,無住行之慮,生活上有人給予照顧和扶助。老有所養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層的心理需求。
2、後繼有人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孫滿堂被認為是老人幸福的標志之一,即所謂「多子多福」,相反,「無後為大」,無後為不孝之最。在當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越接近生命歷程的尾聲,這種願望就越強烈。這種願望常常反映在許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兒孫結婚時必備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自從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後,「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已在逐漸改變,許多老人更注重於後代的素質,而不再是數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後甘為照顧下一代而充當家庭教師和保姆的角色,雖操勞辛苦,但樂在其中,他們希望能給兒孫以最好的照顧和教育,希望他們長大後能有出息,以實現其後繼有人的心願。
3、老有所歸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有歸屬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時,家庭完整,父母在世,這種需求表現為對家庭的依戀和對父母的依賴;而進入老年期後,子女紛紛「離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獨感油然而起,這時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以排解孤獨。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多老人在退休後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安度晚年。這體現的就是老年人葉落歸根的心理。
4、老而有愛 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體現了老年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從夫妻關系來看,老年人對愛情的需求並不比年輕人少,只是他們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戀方式取代了年輕人那種轟轟烈烈的熱戀。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對於老年人來說,愛情在老年夫妻之間更多地表現為相敬如賓、相互扶持和照顧。當然,老年人不僅需要夫妻之愛,也需要子女的關愛。子女過於投入自己的事業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會使老人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擁有親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 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與中青年人那種因能力、業績、財富而受他人羨慕和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別人能夠聽取他的意見、看重他的經驗、肯定他的過去。實際上,這種尊重經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中。例如,出門讓老人先行,坐車為老人讓坐,赴宴時讓老人就上座等,對於這些照顧,老人其實可能並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從這些細節中老年人獲得了一種受人尊重的心理滿足。但是,老人也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和尊重年輕人,不能倚老賣老。
(六)老年人興趣的變化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特別是新事物表現出的熱情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老年人興趣方面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淡化、對事物的關注面趨於狹窄,對新事物缺少激情。由於老年人見多識廣、經歷復雜,加之高級神經活動反應的減。
4. 老年人犯罪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涉性犯罪突出,且侵犯對象多為兒童及精神病人等特殊群體。強奸罪等涉性專犯罪每年均屬居首位,犯罪行為指向全部為兒童、精神病人等特殊群體。
2、60-70歲人員為老年人犯罪主力。這部分人在該群體中尚保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
3、犯罪總量不大,但呈增長趨勢,且類型多樣化。老年人犯罪總數占涉案總人數的比例不大,但隨著犯罪總人數的增加,老年罪犯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4、多為男性農民,文化層次普遍偏低。
5、作案手段比較隱蔽。受年齡及體力因素限制,老年人犯罪的作案手段比較隱蔽,行為較少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性,即使是故意傷害罪的情節較輕微。
5. 老年人病態的懷舊行為有什麼特點
形象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
對社會抱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嚴重迴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採取迴避現實的態度,「眼不見心不煩」,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6. 老年人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有哪些
1
、感知衰退:隨著年齡增長,感知覺的適應性變化最明顯。表現為視力明顯減
退,出現回所謂的
「
老花眼答
」
;聽力下降,尤以
70
歲以後明顯;味覺、嗅覺、皮膚
覺在
60
歲以後都有明顯下降;
2.
記憶衰退:
記憶力下降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均減退。
3.
思維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質量和腦細胞數減少,萎縮,思維遲緩
遲鈍。
4.
智力變化:受許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影響,智力也
不同程度下降。
5
、情緒情感變化:老年人由社會人變成自由人,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短期內
可能不適應,情緒易變而不一定外露,隨之而帶來情緒上的變化,表現為消沉、
郁悶、煩躁等。
6
、人格行為變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經濟保障兩方面。由於權勢
的失落而誘發的孤獨感;
由於子女關心照顧的較少,
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導致的
孤獨和苦楚。
適應性差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趨於被動,
依戀已有的習慣對新
環境很難適應,拘泥刻板,速度減退,趨於保守,會產生多疑、依賴、易激動的
情況。
7. 汪俠老人的行為體現了一個什麼道理
行百里路,半九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古人貴在朝聞夕死 現在的學生更應當珍惜學習的機會
8. 老年人心理衰老有哪些表現
人進入老年期後,生理衰老明顯加快,與之相對應的心理衰老也隨之而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表現千變萬化,一些老年心理學家歸納出10餘種較為明顯的變化特徵,其主要表現有:(1)感覺、知覺衰退
眼睛老化,聽力不如從前,味覺遲鈍,以前很好吃的東西現在感到淡而無味。
(2)記憶力衰退
熟人的名字老是記不起來,讀書前看後忘;電話號碼總要反復看幾遍才能記住;剛說過的事,一轉身就忘了;常常記不起隨手放的東西。
(3)想像力衰退
理想逐漸喪失,幻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言語能力衰退,講話變得緩慢,而且啰嗦。
(4)思維能力衰退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點害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
(5)情感變得不穩定
較易動感情。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對喧鬧聲感到很煩躁,看不慣年輕人的言談與行為。
(6)意志衰退
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喜歡憑老經驗辦事,下決心要做的事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動,進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
(7)反應能力下降
動作不如從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勞,恢復得較慢。睡眠時間也比以前少了。
(8)興趣愛好減少
生活中感興趣的范圍變小了,不再有興趣看小說、電影、電視,不再喜歡參加各類活動,特別是集體活動。
(9)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總感到自己老了,經常想到自己已臨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親友,又聯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0)性格更容易發生變化
性格易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郁、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1)容易焦慮不安
很多人在度過更年期後,情緒逐漸趨向穩定,但是焦慮不安一直持續到老年期。當環境中有不利因素時,就更容易出現焦慮不安。
(12)情緒明顯地變化
老年人情緒反應的變化一方面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使人易產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面遭到重大刺激,情緒的反應卻特別強烈,難以抑制。
(13)敏感多疑
感覺器官不敏銳,對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卻很認真,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做對他的傷害而感到傷心不已。
(14)易產生孤獨感
原因主要是我們老年人本身衰老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社會疏遠老年人及老年人自己退出社會也是原因之一。他們的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於交際。
(15)容易自卑
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遇到生活以及疾病等諸多困難時,均可使老年人過分傷感,自卑情緒也就隨之加重了。
(16)習慣心理
鞏固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決定了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很鞏固。年齡越大,形成的習慣越固定。
(17)個性心理特點明顯
人的個性心理特點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老年人比起青年人與中年人更顯得個性化,例如,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9. 關於老年人的行為習慣,愛好,特徵
你是想從老人的行為習慣,愛好,特徵去關心他呢?還只是從客觀上了解一下?如果內是前者,那麼你跟他容生活的時候你可以從他的細節開始了解,去讀他的世界,去關心他,老年人一般都會有怪癖,雖然在我們這代人看來是多餘的,但老年人他懂得他們那個年代的艱辛,他們很會節約。什麼都捨不得花錢,好的都會留給小的,自己捨不得吃了或者用了,我老爸老媽就這樣,我很對不起他們的。現在只想好好對他們,讓他們晚年幸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