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
北京敬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1、北京通州區徐辛莊敬老院
床位:120張
收費:1600-3000元/月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徐辛庄鎮東大龐村村西
→→點擊查看徐辛莊敬老院主頁←←
徐辛莊敬老院由原徐辛庄鎮政府始建於1995年,在當時政府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按照高標准建設,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有2層小樓,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床位120個。2000多平方米的綠地,成為當時老人們養老休閑的首選。
2、北京海淀區羊坊店敬老院
床位:67張
收費:5200-9000元/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路5號院12號樓-3
羊坊店敬老院地處海淀區北蜂窩路5號院內(鐵道部羊坊店住宅小區),院內環境優美,健身設施齊全,院旁邊設有兒童樂園,老人可以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盡享天倫之樂。
3、北京大興區禮賢民族敬老院
床位:286張
收費:2900-5100元/月
地址:北京市大興區禮賢鎮禮貿路60號
→→點擊查看禮賢民族敬老院主頁←←
北京市大興區禮賢民族敬老院與北京市大興區康家樂老年病醫院實為一體又同在一處,只需交付普通敬老院費用,在此住院的老人們,尤其是患有各樣疾病的老人們,既可舒適養老又可得到充分的醫療和護理,直至臨終關懷,達到醫養結合,樂享天年。
4、北京市豐台區嘉祥敬老院
床位:390張
收費:5400-30000元/月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西鐵營東路2號院1號樓
→→點擊查看嘉祥敬老院主頁←←
北京市豐台區嘉祥敬老院是由嘉祥工貿公司投資,由北京匯安國際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是一家公辦民營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5、北京海淀區金山敬老院
床位:150張
收費:1200-2800元/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周家巷村村口
→→點擊查看金山敬老院主頁←←
金山敬老院是海淀區優秀民辦敬老院,建院20餘年。歷史悠久、經驗豐富、服務周到。秉承:「替政府分憂,為兒女盡孝的宗旨」。
6、北京昌平區長陵鎮敬老院
床位:200張
收費:1600-7500元/月
地址:長陵鎮景陵村鎮政府北側
→→點擊查看長陵鎮敬老院主頁←←
7、北京基督教愛德敬老院
床位:160張
收費:3000-5000元/月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傅家窯南區3號
→→點擊查看基督教愛德敬老院主頁←←
北京市海淀區愛德敬老院坐落於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百望山腳下,毗鄰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投資建設的集養老、休閑、健身、文體娛樂、宗教生活於一體的非盈利性養老服務機構。
8、北京雲居敬老院
床位:50張
收費:2200-3500元/月
地址:北京市密雲縣太師屯鎮小漕村2號
→→點擊查看雲居敬老院主頁←←
北京雲居生態敬老院,在精心的籌備後終於開始入住啦。老人將於入住後,開始他們的愉快的養生之旅。我們要讓聚集於此的老人,吃的最好,住的最好,玩的最好,體驗最貼心的服務,享受最快樂的老人生活。
9、北京仁達敬老院
床位:150張
收費:1400-4000元/月
地址:北京市順義區楊鎮沙嶺中學
→→點擊查看仁達敬老院主頁←←
仁達敬老院以專業照護為主,尤其杜腦梗,偏癱,腦癱,老年痴呆,認知,記憶,行為障礙者擁有豐富的照護經驗。
10、北京懷柔區懷柔鎮敬老院
床位:150張
收費:2000-3200元/月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懷柔鎮東四村
『貳』 敬老院對聯大全
上聯:春風盪漾生枯草
下聯:晚霞絢麗照黃昏
橫批:夕陽正紅
『叄』 絕代商驕里的老人院院長的真名
呂慧儀 香港小姐,曾經上過美女廚房。
『肆』 中國古代老人家是怎麼養老的
實在,怎樣養老並非古代才有的麻煩。在中國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先秦期間的《禮記·王制》紀錄:50歲以上的白叟可供應粗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則白叟可布置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現「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孤老院」各類養老機構??
周朝規則家有90歲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觀點和規范已被明白。《禮記·曲禮上》紀錄:「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約意義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能夠指令人幹活;70歲身材各項性能進一步健康,該當交接家事,把該布置的都布置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白叟??
?1?
先秦期間怎樣養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飲食。《禮記·王制》曾具體紀錄:從50歲起,就該當給粗糧吃;到了60歲,還要預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添加副食;到了80歲,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於90歲的白叟,因舉動方便,飲食消耗已沒紀律,大概隨時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遊,最好是帶著食品隨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二月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放食糧等生存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奉養白叟,周朝實施給有白叟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歲以上的白叟,兒孫中能夠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歲白叟,則百口都能夠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次如果對「家庭養老」形式所做出的規則,先秦期間還提出了「國度養老」觀點。能享用國度養老報酬的次如果四類白叟:一是相當於百姓品德榜樣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於義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於離休老幹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於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間的「收費醫療」出格「實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養疾之政」。事先,在官府體例中專設「掌病」一職,擔任給白叟「問病」。據《管子·入國》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官方白叟,每5天問一次。
關於患沉?白叟,掌病要實時向國君報告請示,國君會布置出時光,親身前往探望白叟。可是,這項軌制在厥後名不副實,成了白叟的一種希望。
漢代呈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軌制構成和開展的主要期間,推出了一套絕對齊備的軌制,出格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則和請求,對怙恃、祖怙恃等晚輩不敬不養,在漢代算重罪。
為包管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則,不奉養白叟者或被「棄市」。漢代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代更貼切。因而,漢代將「白叟」的規范提早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白叟。《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義。
56歲以上的人,能夠享有響應的白叟保證權益,如免去稅賦。漢代規則,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便可免繳這筆錢。關於90歲的白叟,以至連家眷都能夠享用免去徭役的報酬。
除去減負免稅,朝廷每一年還會間接給官方白叟(庶老)發放食品。如漢文帝劉恆即位昔時即下詔:80歲以上的白叟,每個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代最讓白叟有威嚴、以為幸運的處所,該當是發放「老年證」。固然,這類老年證不是今日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種叫「鳩杖」的適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望文生義是帝王賜賚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別權利的意味。從史料和考古發明來看,給白叟「賜杖」的軌制在漢代被正式建立,建國天子、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予高齡白叟,開了漢代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軌制,規則但凡80歲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干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1?
鳩杖首
為了包管鳩杖的權威性,漢代出台了響應的法例。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前後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則了70歲以上白叟該當享用的生存和政治報酬,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此中有一項規則:70歲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夠免予告狀,承繼了先秦期間白叟「雖有罪,不加刑焉」的軌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體健壯
魏晉南北朝期間,養老軌制又呈現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創了「存留養親」軌制,此軌制不斷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軌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求賜顧幫襯,答應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親」,等家裡白叟逝世後再服刑。
在唐代,養老軌制備受天子注重。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計,唐代列位天子下發有關養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此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並不全,實踐不止73次。
唐代承繼了漢代給白叟「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所謂「尚齒」,就是尊老的意義。
唐代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軌制,官府收費給官方白叟布置護工(侍丁)。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則的配給規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白叟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體養老」一說。事先,盛行一個名詞叫「色養」。所謂「色養」,說得淺顯復雜一點,就是奉養怙恃時要和藹可親,不克不及讓白叟不高興。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奉養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樣」,昔時房玄齡「色養」白叟極其到位,《貞觀政要·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恭謹過人」。
?1?
在古代,後代給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離經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鑒於此,唐律規則:「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義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孫不克不及遠走家鄉,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項規則較好處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間梁武帝蕭衍曾建養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注重養老的同時,也全都依據本朝的實踐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老辦法。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四年的詔令規則:80歲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老規則差不多,但年齒提早到了70歲。並且,從宋代開端,還呈現了養老院等慈悲機構。
建「養老院」起源於南北朝期間,遐齡天子梁武帝蕭衍曾於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興辦了「孤獨園」。到唐代,這么的養老機構被推行,在武則天期間,唐代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
但真正讓「養老院」這類養老方法盛行起來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後有「居養院」,南宋則叫「養濟院」等。固然名字差別,但都是慈悲性質的養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齒,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官方養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僵持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解散家中奴僕,拿出全盤財富興修「孤老院」。
?1?
元代異樣注重養老,元世祖忽必烈曾採用漢臣劉秉忠的倡議,逐漸樹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養救援軌制,事先各路均設立養濟院1所,救援、收養「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持續開展官辦、民辦等各類方法的社會養老機構。明朝朱元璋還規復了漢代軌制化的「賜杖」與「賜爵」軌制,在物資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後兩次頒布詔令,實施孤貧白叟畢生養老。
清代則注重古老的「賜食」軌制,屢次請天下白叟到紫禁城內去吃大餐,並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伍』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專別是對「屬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系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賦稅。漢朝規定,13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免賦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就下詔: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陸』 朝陽區哪家養老院好!
北京朝陽區的養老院,供你參考,比如:北京英智老年公寓,北京東方綜合養老院,朝陽區寸草春暉養老院、仁愛敬老院、聖澤峰老年公寓、嘉德老年公寓、北京市朝陽區豆各庄鄉老年公寓、北京康夢圓國際老年公寓、來廣營敬老院、朝陽區社會福利中心等。北京朝陽區登記注冊的有二十多家養老機構,建議到網上再找找看,有沒有更全面的。希望能幫到你。
『柒』 敬老院老人接受捐贈儀式感謝詞
1、各位來賓、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班的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代表我們受助的同學們發言。首先感謝湖南省工業大學全體師生,感謝你們熾熱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同時也感謝象鄉政府辦主任王虎哥哥一樣為此次活動奔波勞累的幕後英雄們。
我們是革命老區的貧困學子,我們的家庭或各有各的苦,或各有各的不幸,全都還不夠富裕。但是我們並不感到悲哀,因為有你們無限的關心和愛護激勵,讓我們學會自信、自立、自強;因為有你們高尚的義舉、慷慨的資助,讓我們感受到愛無處不在,讓我們可以沐浴著陽光的溫暖,無憂地享受著學習的快樂。我們在學校、社會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
人們常說:人窮志堅,為了不辜負幫助過我的好心人,在學校里,我是老師心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同學眼中熱心助人的好同學。我知道只有用心學習,用自己的力所能及,幫助周圍的人才能報答那些關心愛護我的人。今天,當我雙手接過湖南省工業大學來的老師親手遞給我棉被時,我的心裡感到無比的溫暖,眼淚也忍不住偷偷地滑落下來,此時,我多想撲到你們的懷里說一聲:謝謝!您們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叔叔、阿姨的一片深情與厚望!雖說大恩不言謝,然而,我們又能拿什麼回報你們呢?在此,請讓我代表接受捐贈的同學們向熱心捐贈的叔叔阿姨們鄭重承諾:我們一定會刻苦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你們的愛心捐贈,我們也一定要向你們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像你們一樣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世界上最美麗的言辭也代表不了行動,請你們看我們的實際行動吧!
最後,我再次代表全校師生向你們致謝,向你們致敬!謝謝大家對我們的關懷和鼓勵。感謝你們為貧困學子們所做的一切!我們一定不辜負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和學校寄予的期望,努力學習,奮勇拼搏,懷著感恩的心成長,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為學校爭光添彩。衷心祝願湖南省工業大學全體師生和在座的各位來賓健康、平安、快樂、家庭幸福!祝願湖南省工業大學越辦越輝煌!
謝謝大家!——————
2、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貴賓、全體老師、同學們:
下午好!
今天的天氣雖然有些陰冷,但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感到熱乎乎的。此時我的心情也萬分激動。因為我們迎來了尊貴的客人,同時收到了重慶市南岸區委統戰部、南岸區僑聯向我鄉接龍小學捐贈的貴重的體育器材,二十名貧困學生得到了愛心資助。再此,我謹代表接龍學校五百餘名師生,向慷慨無私的重慶市南岸區委統戰部、南岸區僑聯表示深深地謝意!感謝你們對我鄉教育的支持和關注,感謝你們對山區貧困學生的幫助和關愛。你們的善舉和愛心,將使得接龍學校全體師生獲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豐收。真心的謝謝你們!。
接龍學校有輝煌的歷史。她誕生於舊社會,成長於新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被譽為「豐都小學教育的先鋒」。在「普九」浪潮的推動下,破舊低矮的瓦房被嶄新的樓房所取代。接龍學校是幸運的,近幾年,在各級部門和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學校硬體設施在發生巨大變化。今天,我們又得到重慶市南岸區統戰部、南岸區僑聯捐贈的體育器材,這將為我校增光添彩,二十名貧困生得到了愛心資助,這將使他們插上騰飛的翅膀。我相信:有各級領導的關注,有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接龍學校將迎來輝煌的明天……你們的善舉將永載接龍學校史冊,你們的愛心將永遠銘記在每位學生的心中。
關愛孩子,關愛教育,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我們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全校師生將永遠銘記各位領導的愛心,積極進取,勇於開拓,以加倍的工作熱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全體學生將會更加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回報各位有識之士。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貴賓,有了你們的大力支持和熱情的關注,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崇興鄉全體教職員工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把握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走出新的路子,開創新的局面,譜寫新的華章,用敬業和奉獻讓希望從這里升起,用勤勞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陽。
山區教育的發展需要有更多有識之士的支持。我們熱切地期盼各界仁人志士繼續關注崇興鄉教育的發展。
最後,我再次代表崇興鄉全體師生向了重慶市南岸區委統戰部、南岸區僑聯表示最衷心地感謝!
謝謝大家!————
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今天是濟康葯店隆重開張的大喜日子。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葯店向恩施市實驗小學捐贈了一套背投彩電,支持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建設,這充分體現了濟康葯店對教育事業的關心、支持和鼓舞,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對濟康葯店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今天,濟康葯店還向我校患白血病住院的匡正同學獻愛心捐贈了2000元治療費。白血病----多麼可怕的病魔,可這病魔的魔爪卻偏偏伸向了實驗小學五年級(8)班一個年僅十一歲的男孩匡正同學。就在不久前,已嚴重感冒的匡正同學,連續低燒不退,上課時感覺頭暈、全身乏力,——當他的父母把他送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檢查,確診他患了「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眾所周知,白血病是十分頑固的,治療這種病需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巨額花費,而匡正的家庭是遠遠無法承受的——媽媽下崗了,爸爸做一點小生意……此時此刻,匡正就像一株在寒冬中泛綠的小草,他多麼需要我們陽光般的溫暖與關愛啊!濟康葯店率先向匡正小同學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這一義舉既鮮明地詮釋了濟康葯店的經營宗旨——濟康濟康,救死扶傷!這必將激發社會各界的愛心——社會各界的朋友們,讓我們發揚中華民族扶危救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敞開我們善的心靈,伸出我們愛的雙手,為挽救匡正同學幼小的生命獻出我們的一份真情與關愛,讓我們和濟康葯店一起用連綴的愛心虔誠地為匡正同學祈禱:願匡正同學早日康復,重返校園!
最後,我再次代表全校師生對濟康葯店的捐贈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向葯店的隆重開張表示熱烈的祝賀——祝你們不斷發展壯大,創造輝煌的業績!
『捌』 求一篇暑期個人在敬老院做義工的社會實踐報告。。2000字以上,,急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時期,肩負成為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為了加強對自身的思想培養,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我們特地參與了學院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前往敬老院開展關於杭州敬老院情況調查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我眼裡,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棲息之所。但通過這次的調研,我改變了總結的看法。現在,許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動走進了敬老院。他們有的以前是教師、工程師、幹部,也有藝術工作者。選擇敬老院,因為子女工作忙、家裡樓層高、沒人陪自己聊天;而且因為在這里與同齡人朝夕相伴,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人生觀念,更能讓他們感到夕陽無限好。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走了好些敬老院,感悟很多!
這些經過了歲月滄桑的老人們,毫無疑問,面臨著工作能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精神生活貧乏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成為了弱勢群體。從一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中,也可以瞥見其文明程度。一個健全的社會,該為一切成員提供健全的空間,提供維護。作為當代大學生,傳達社會對弱勢群體進行人文關懷的理念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本著「關愛弱勢群體,弘揚志願精神」的活動主題,了解敬老院運營的問題及困難,了解敬老院內老人的生活現狀及心理,並對空巢老人社區進行走訪,從而達到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我們實踐的主旨。我們通過和護理人員的溝通對老人進行了解,一定程度了解了老人的生存現狀和心理情況,還和老人進行溝通了解一些他們的具體情況,並對負責人進行采訪以便對敬老院的情況有個整體了解。知道了老人老年人進敬老院的原因:1、子女方面:無法照顧老人,請保姆不放心
2、老人自己:(1)不想給子女增加壓力 (2)不喜歡做家務 (3)現有居住條件差 (4)孤單寂寞 (5)家裡無醫療設施和無緊急醫療措施 (6)不喜歡與子女同住 (7) 餐飲 (8)養老院管理規范(9)五保戶老人。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1)、個別老人缺乏精神動力和生活積極性,精神狀態不佳,過一天算一天,生活沒目標沒追求; (2)、院內沒有可供老人娛樂的活動和設施,部分老人感到精神空虛;(3)、少數老人認為在院里生活接受政府的救助,感覺自己是受人可憐和同情的對象,雖對政府有很大的感恩,但心裡存在一種壓抑之情,心理上有很大矛盾;(4)、部分老人之間關系不夠融洽,個別老人之間會經常吵架甚至打架,破壞了院內老人的和諧氛圍;(5)、個別老人對敬老院沒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希望回家居住。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其實老人們在敬老院的生活還是差不多的,老人一般都是5點多起床,然後敬老院也差不多都是7:00左右吃早飯,差不多都是吃稀飯,中午晚上一般都是一葷一素,開飯時間也都差不多,老人們一般睡的也比較早,一般晚上8:00就睡覺了,白天老人的娛樂活動就是看看電視,看看報紙,打打牌,打打麻將,互相聊聊天,偶爾社區會搞搞活動參與參與。總體來說老人們的生活條件還是差不多的。這次的調研活動很好的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一方面培養當代大學生關心他人,敬老愛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他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老人,是需要我們關心的一個弱群體,我們應該不懈努力的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以報答他們曾經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也將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繼續更好的傳承下來!
調查活動結束後,通過深入了解老人們的生活,與老人們對話。我們收獲最大的是與老人們的心。雖然他們面對坎坷的人生總是一笑而過,但從他們的言語中,我真正體會到了他們的艱辛,一路走來有著太多的悲歡離合,有著太多的辛酸,是啊,他們已經很累了,他們需要休息,老人們其實不需要多麼豐富的物質生活,他們最需要的是晚輩對他們的孝敬,是社會對他們的關心。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人的和諧。老人,特別是敬老院的那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們,作為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社會應該有責任承當孝敬那些老人的義務,使他們有一個溫馨祥和的晚年。那些老人的微笑就是和諧,那些老人的幸福就是和諧!更作為大學生,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關注並最大限度地幫助老人們!本次調查讓我們看到了杭州市在對待孤寡老人和社會福利這兩個方面做出的措施還是很不錯的,如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服務態度,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等等許多方面都做的相當不錯,這代表著我國在面對現老年人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的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但是調查結束後,我在網上尋查資料時又發現了一些對敬老院一些不好的反映,說明雖然杭州在這個方面做的不錯,但是仍有不足的地方。希望以後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在對待「我國老年人現狀」的這個社會問題上能更加關心並及早作出對此方面的相應措施,搞好老年人醫療保健事業,並在社會上廣泛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發揚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使老年人生活過得更加豐富精彩!
有時候我在想,當我年老之後,若腿腳還靈活,或許對家人對社會還是有些價值;若腿腳不便了,那將如何呢?假如我是一個作家,或是一個科學家之類的有思想、有豐富科學知識的人,那麼即使我腿腳不便了,但思想還在,科學知識沒丟,也還能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倘若連思想、科學知識也不在了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去想,因為如此一想,人老了,腿腳不便了,思想含糊了,彷彿就成了社會的負擔,就會拖累社會。如此的話,人老了豈不就成了罪過了。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能逃得過呢?每個人都會老,但老了也不應該被社會遺棄。老人們在年輕的時候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或大或小,可能僅僅是養育自己的子女,但無論如何,他們付出了。雖然他們不求回報,但作為子女,我們決不能忘了他們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孝敬他們,讓他們幸福快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朝歷代都有這方面的楷模,如《二十四孝》里孝感動天的虞舜,卧冰求鯉的王祥,嘗糞憂心的庚黔婁等。其實作父母的,他們並沒有什麼大的希望、高的要求,也不在乎什麼金山銀山,他們只希望兒女生活美滿,能常伴在他們左右,一家人有說有笑,和和睦睦的,這樣,他們就滿足了。敬老院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兒女,但社會沒有拋棄他們,而是給與了他們極大的關懷。他們沒有家庭,幸福指數也許會低一點,但他們應該覺得滿足了,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是殷勤的工作人員,是仁愛的政府,是團結強大的中華民族。如此一來,敬老院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兒女,但其實兒女眾多,因為所有關心他們的晚輩都是他們的兒女,因為社會把他們當成了父親母親!艷陽普照,光載千秋,一個偉大的時代正向我們撲面而來,展望新的時代,共青團將成為青年習文練武的大學校,錘煉自我的大熔爐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施展才華的大舞台,團結友愛的大家庭。讓我們在黨的正確指引下,在學校黨支部、上級團委的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老人,是需要我們關心的一個弱群體,我們應該不懈努力的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以報答他們曾經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也將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繼續更好的傳承下來!
『玖』 現在的大家工作都很忙,把父母送養老院行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跟自己的父母說清楚,將他們安置在養老院並不是不想照顧他們,而是因為工作忙自己照顧得不夠好,而養老院有專人照顧,還有很多老人可以相互陪伴,並且自己會經常去看他們。
但有的人想法就不同,雖然自己有兒有女,但是孩子常年因為工作的原因,自己主動要求去養老院。因為她認為那裡老人多,還有專人照顧,比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多了,熱鬧一些。平常沒事兒還可以跟其他的老人一起聊聊天、下下棋什麼的。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自己的想法,當你跟她講清楚其中的利弊之後,再由他自己個人決定,不要強求。但是最終無論父母怎樣選擇,都應該多回家陪陪父母。
『拾』 敬老愛老尊老的古詩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
九日應製得歡字
李嶠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九日言懷
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
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歡字
宋之問
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
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九日五首
杜甫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
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
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九月九日
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過裴舍人故居
劉長卿
慘慘天寒獨掩扃,紛紛黃葉滿空庭。
孤墳何處依山木,百口無家學水萍。
籬花猶及重陽發,鄰笛那堪落日聽。
書幌無人長不卷,秋來芳草自為螢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白居易
愛菊高人吟逸韻,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擬廢重陽一日齋。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張說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