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年人手抖是怎麼回事
手抖醫學上稱為震顫來。源它僅是一個症狀,它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手抖主要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
臨床上手抖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
❷ 特發性震顫老年人容易得嗎
特發性震顫的發病率差異較大,在年輕人群當中是1.7%以下,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是專5.5%,等到65歲以上的人群中就達屬到10%以上。所以老年人應該盡量做一些體能鍛煉,飲食方面多吃抗動脈硬化的食物,高脂肪、高熱量、高糖食品要限制,防止震顫性疾病的發生。
❸ 老年人頭部震顫怎麼辦
建議去大醫院做一下全身檢查,確定病因,這樣才能有治療方案。
引起頭部顫抖的原因也很多,除了顫抖還有沒有其它症狀,這都非常重要。
這樣考慮還是腦供血不足,導致的頭部顫抖,這時候就要注意個人休息,不要吸煙喝酒,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可以服用丹參小腸溶和血栓片進行治療。
這種病症治療效果一般不會特別明顯,而且症狀持續時間長,有的患者十多年之久。
具體病因並未明確,有時患者,精神緊張,亢奮,疲勞,寒冷都會造成這種情況。
❹ 老年人手腳不由自主的抖動
肢體甚至頭頸的不由自主的抖動,醫學上稱為震顫。它僅是一個症狀,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臨床上又將其細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 靜止性震顫即肌肉在鬆弛的情況下出現肢體抖動,睡眠時消失,較有節律。帕金森綜合征即屬此類。 運動性震顫是在靜止時不出現,運動時才發作。表現為無節律、振幅大,常因情緒激動、精神刺激而發作。這是拮抗肌協調障礙的結果。常是小腦病變的反應,如小腦腫瘤、結合臂病變、腦血管硬化等。 姿勢性震顫又稱意向性震顫。其實此種震顫歸屬運動性震顫,即指身體處於某一特定姿勢(如卧或坐時)或從事某種目的運動或保持某一姿勢時才出現,靜止時消失。 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臨床上的病因有帕金森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肝性腦病,小腦、腦干病變,腦動脈硬化,腦缺血,葯物中毒,痴獃等。 老年人如果出現手抖症狀,且日益嚴重,應該及時求醫做適當檢查,明確病因,正確治療。 有些人進入老年以後手就會發抖,這是為什麼呢?醫學上稱這種老年人手發抖的現象叫做老年性震顫。一般與下列因素有關: 首先,據科學驗證:趨於年邁者,腦細胞減少20%,進入高齡期減少30%。腦細胞的衰亡,神經細胞的老化,會導致小腦萎縮,引起協調共濟功能異常。 其次,由於老年人動脈硬化,新陳代謝障礙,加之活動量小,體內血液中的氧氣和養料對肢體供給較差,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肌肉變硬,肌力減退,肌肉的收縮不規則,張力過低,也會引起產生肌肉的縮張不協調。 那麼,如何來預防和緩解手發抖呢? 注意用腦衛生,加強腦的鍛煉,可推遲腦細胞衰老,延緩小腦萎縮的進程。 適量運動,加強關節、肌肉鍛煉,可以增強體內的新陳代謝,使組織器官充滿活力,有助於各關節、各肌肉群之間的相互協同運動,推遲衰老的進程。 關於兩腿打顫,在老年人中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症狀,亦是人體老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多數是因為脊髓腰段前角細胞和所屬神經纖維的變化或萎縮,屬於一種細微的局限於一些肌束的極其快速而短暫的收縮,不伴有關於的活動。濕度和機械刺激常可誘發,與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無直接因果關系,醫學上叫「肌束顫動」。「肌束顫動」要積極預防,主要方法是:加強體格鍛煉,增強皮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促進下肢神經和肌肉的細胞代謝,防止衰老的進程。也可服用一些營養神經和肌肉的葯。此外,理療、按摩、針灸、氣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❺ 老年性震顫與帕金森病有什麼區別
很多老來人出現頭部或四肢不自源主抖動,會懷疑是否得了帕金森病?其實出現震顫這一症狀不一定是帕金森病。老年性震顫是一種良性震顫,多數學者認為是遲發的特發性震顫,震顫是唯一表現,往往見於一側上肢或雙上肢,頭部也常累及,下肢較少受累。老年性震顫為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在吃飯、寫字、做事時震顫明顯,在精神鬆弛或休息時,震顫會減輕或消失。部分人飲酒後震顫會減輕。老年性震顫進展緩慢,病程長,也可長期緩解,只會對老人生活產生一定影響,但不會導致無法活動,威脅生命。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帕金森病震顫為靜止性震顫,隨意運動時減輕或消失,睡眠時消失。一般震顫多始及一側上肢,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再波及對側上肢及下肢。除了震顫這一症狀外還有肌肉僵直,運動遲緩(比如解紐扣等精細動作無法完成、面部表情缺乏、寫字越寫越小),走路不穩,出現小碎步等症狀。病情進展到晚期時可能會影響吞咽發聲,翻身困難,肌肉攣縮至卧床不起。
❻ 什麼是老年人震顫
老年性抄震顫只會在上肢和頭部,很少會波及到下肢;而帕金森症會從上肢慢慢波及到下肢。老年性震顫只有震顫這一種現象,帕金生病除了震顫以外,還有肌肉僵直,行動遲緩,走路不穩等等。老年性震顫,在休息或者精神鬆弛的時候會消失;帕金森病震顫會在運動時減輕或者消失。
❼ 老人的手為什麼總是不由自主地抖動哆嗦
身體虛弱,有氣無力,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帕金森病也有這種症狀,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神經系統。
❽ 老年人震顫是什麼病
湖南 王屏湘 王屏湘讀者: 老年人震顫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有兩個大病——帕金森病和原發性震顫。 帕金森病的特點是:①靜止性震顫,越是在安靜時震顫越明顯。②動作減少,並沒癱瘓,但總不願動彈,話也不願說,連面部表情也不多,瞬目動作少,就像個面具臉,很少笑。③肌張力增高,四肢就像灌了鉛,活動時感到特別費力,醫生檢查可發現在任何角度肌張力均很高(又稱為鉛管樣肌張力增高)。④慌張步態,剛起步時很困難,起步後越走越快,步子很小,身體前傾。 原發性震顫的特點是:①安靜時震顫減輕或不震顫,而緊張時或從事某種動作時,如寫字或敬酒等震顫非常明顯。②動作不減少,不緩慢,行動自如,表情自然,會笑,沒有面具臉。③肌張力不高。④心情舒暢時或少喝一點酒會發現震顫減輕。 以上這兩種不同的震顫,在省級醫院的神經內科,由擅長錐體外系疾病(編者註:帕金森病、小舞蹈病、手足徐動症、扭轉痙攣等都屬錐體外系疾病)診治的專家檢查,是不難作出鑒別診斷的。不同的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帕金森病常用美多巴、息寧、安坦等;而原發性震顫常用心得安或小劑量氯氮平等治療。但這些葯物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長期服用。以上這兩種震顫治療起來均比較困難,只能使症狀減輕,但目前尚無根治措施。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叢志強
❾ 什麼叫老年性震顫
老年人在生活中會遇到非常多的疾病,這是由於身體老化造成的抵抗力低下而引起的,因此,大多數中老年人身體都面臨這極大的健康風險,對生活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而老年人的疾病以神經性或者肌肉型疾病為主,例如,老年性震顫就是常見的症狀,下面就來看看老年性震顫的症狀有哪些呢?
生活當中有的老年人平常坐著的時候也沒感覺怎麼樣,但一旦起來拿東西、端水杯,或夾菜時手就不停的顫抖。此種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多屬於運動障礙疾病,以前常叫作良性震顫、家族性震顫或老年性震顫,現在稱為特發性震顫。
症狀表現: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發病,此時期也是特發性震顫的多發年齡,因此許多特發性震顫被誤診為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患者合並PD幾率高於普通人群,研究發現,PD患者親屬發生震顫至少是正常對照組2.5倍,PD合並特發性震顫患者的親屬發生震顫幾率高達10倍。說明特發性震顫與PD雖是兩個獨立的疾病,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聯系。PD震顫以靜止性為主,可合並動作性震顫,常伴動作遲緩、強直、步態異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腎上腺功能亢進
引起生理亢進性震顫,對肢體施加較大慣性負荷時,震顫頻率可減少1次/s以上,特發性震顫無此表現,可伴食慾亢進、多汗、心率加快、體重減輕、神經興奮性增高和甲狀腺腫大等甲亢表現,伴滿月臉、向心性肥胖、高血壓和多血質等腎上腺功能亢進表現。
3.直立性震顫
表現站立時軀乾和下肢姿勢性震顫,可累及上肢,伴體態不穩和小腿痙攣(肌肉高頻強直收縮所致),坐下或仰卧後緩解,行走時減輕。家族性姿勢性震顫患者合並直立性震顫幾率較高,PET檢查兩者都有雙側小腦、對側豆狀核和丘腦功能異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聯系。與特發性震顫相比,直立性震顫頻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加巴噴丁可顯著緩解。
❿ 老年人震顫手抖會不會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會對生活自理造成嚴重影響。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部隨意的顫動,常為專永久性的。主要分屬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症。運動性手抖是只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於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臨床上引起病理性手抖的常見病有:上肢神經疾病與損傷、腦組織疾病和葯物中性手抖。
手抖是老年人的常見現象。兩只手抖個不停,吃飯、寫字都受到嚴重影響,令老人們非常苦惱。醫學上將這種抖動稱為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