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能多吃粽子嗎
老年人不宜多吃糯米類食物,不易消化。
⑵ 家中去年有老人過世今年端午節不可以包粽子嗎有這類說法嗎
家中去年有老人過世今年端午節可以包粽子。
⑶ 老人可以吃粽子嗎 老人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老人可以吃少量的粽子,
不過吃太多,容易不消化!
吃粽子時應注意:
1、胃病患者應少吃
2、應趁熱吃,不宜涼食
3、慢嚼細咽
4、不要一次吃的過多
5、吃後不要馬上做劇烈運動
6、食後如有不適,可就醫
⑷ 老人中暑能吃粽子嗎
中醫認為,包粽子的葦葉及荷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葯,糯米在中醫里也具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葯效。中醫認為,端午節後,天氣越來越炎熱,人們常會有上火、中暑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葯食同源的解暑良「葯」。 端午節吃粽子 專家為您提個醒 端午節臨近,粽子開始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吃粽子是我國傳統習俗。而不少市民更是喜歡把粽子當早飯吃。醫院消化科專家提醒市民,吃粽子要適量,亂吃粽子易引發疾病。 最近,有幾位市民因為早上起來吃未加熱的冷凍粽子感到胃腹脹痛,送到醫院急診發現是急性胃炎。由於粽子是糯米做的,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裡的時間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專家建議,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每次不宜多吃。另外,吃粽子最好選擇清淡一點的,一些過於油膩、脂肪過高的粽子,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脹氣。 粽子是解暑良「葯」 雖然市場上粽子餡是林林總總,其中以紅棗、栗子做餡兒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極品」。以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 中醫認為,包粽子的葦葉及荷葉均是清熱解暑的良葯,糯米在中醫里也具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葯效。中醫認為,端午節後,天氣越來越炎熱,人們常會有上火、中暑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確實是葯食同源的解暑良「葯」。 早餐吃粽子不容易消化 不少市民喜歡吃粽子,而且每天還把粽子作早飯吃,個別酷愛粽子的市民甚至放棄了正餐,頓頓都把粽子當飯吃。 食物消化從胃到腸,至少需要停留6個小時。粽子是糯米做的,本來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裡的時間則更長,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慢性胃病、胃潰瘍的人發病。雖然粽子可以冷食,但會比較硬,建議從冰箱拿出來後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能吃。 值得注意的是,臨睡前絕對不能把粽子當夜宵,否則一晚留在肚子里不容易消化。 有些人不宜吃粽子 大連水產學院食品工程系曲敏老師介紹說,粽子,食之不當也會傷人。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過食會因傷脾胃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強者,也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如果過節家裡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現包、現吃」的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粽子,應蒸煮透了再吃。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有幾種人是不適宜多吃粽子的。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製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胃腸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蘸糖,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 綜上所述,除了以上四種人不可多食粽子之外,健康人一旦食用後感覺胃部不適,就應立即停止食用,以防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⑸ 老年人吃粽子會便秘嗎
不能哦,糯米本身就不是容易消化的食物,老人家身體機能退化,更不容易消化
⑹ 家裡有老人剛去世三年內可以吃粽子么
這個看你們那的風俗有沒有規矩說不能吃的,我們這邊是沒關系的,可以吃的,而且當年就可以吃
⑺ 同樣是端午節,唐詩和宋詞中有什麼不同的描寫
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又稱作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 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終於來臨了。盡管目前關於這一節日的起源時間、原因等問題,還存在很多爭議。端午節的節日元素,也存在著時代、地域、民族的差異,但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被眾多朝代、諸多地域、民族比較共同認可並遵奉的,包括悼念屈原、龍舟競渡、掛菖蒲或艾葉、喝雄黃酒、吃粽子、佩戴長命縷,等等。唐宋時期,詩人、詞人們滿懷激情,寫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描述端午節日習俗的詩詞。
一、憑吊屈原,忠貞志潔屈原是戰國晚期楚國貴族,他忠君愛國、志行高潔的情操,為世人傳頌、景仰。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終絕望,於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自投淚羅江而死。悼念屈原,也成為端午節起源的主流觀點之一。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們,也創作出一首首謳歌屈原、抨擊奸佞的端午詩詞。
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們,也靈感噴涌,創作出一首首端午賽龍舟的絕佳詩詞,為後人留下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競渡美景。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競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僅用字,既描繪了天氣晴朗、鮮花盛開、燕鶯鳴啼的自然閑靜美景,也惟妙惟肖地描畫了一幅端午競渡的激烈比賽盛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南宋詞人劉克庄也撰作《賀新郎·端午》,描繪出端午節時石榴花盛開,人們佩戴艾虎等辟邪飾品,人山人海觀賞龍舟競渡的熱鬧景象。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⑻ 吃粽子太多對人的身體有哪些壞處
粽子是糯米做的鹼性,吃多了對腸胃消化不良,會引起胃痛以及腹泄,不能多吃
粽子是傳統的美食佳品,也是一種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糖尿病、腎病、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由於自身患病的原因,在吃粽子時往往比較謹慎,所以因吃粽子使病情加重的情況越來越少。一些年輕人,或者平時比較健壯的人,由於對自身體質的過於自信,忽視了對疾病的預防,和老人兒童一樣也會在節後罹患上「粽子病」。下面三種情況最為多見:
1.過期:許多人因經不住粽子美味的誘惑,在端午節前就開始買來食用,因此在節後一小段時間內對粽子都提不起太高的興趣。而中國傳統習俗中,為了顯示節日的豐盛,往往要准備大量的超過食用量的粽子貯存起來。這些粽子雖然是在冰箱里存放,但由於食用不及時,仍會有細菌滋生。尤其是一些從冷凍室里拿出來後吃不完又被反復加熱的粽子裡面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細菌會越來越多。還有一些老人喜歡吃剝開皮後拉黏絲的粽子,認為製作這種粽子的糯米比較好,其實當粽皮與粽囊之間有黏絲出現的時候,證明粽子已經開始變質了,最好不要再食用。
2.過量:在各種粽子中,以豆沙及一些蛋黃、糖類為餡料的最容易發生腐化變質。節中貯存的粽子一時吃不完,但扔了又很可惜。一些家庭就把它當作主食或替代米飯來頓頓食用。製作粽子的糯米性味甘平,少量食用具有健脾生津益氣的作用。但是糯米的質地黏滯,長期大量的攝入會延長排空時間,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引起消化吸收障礙,產生惡心、打嗝、腹脹、腹瀉等症狀。並且每天以高熱量、高糖分的粽子作為主食會使身體迅速肥胖,或者引發諸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他疾病。
3.過時:製作粽子的餡料和糯米在胃腸道完全消化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交感神經不興奮、胃腸蠕動較緩慢的時間內食用,更會增加對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酸大量分泌,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早上起床後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較白天慢得多,因此把剩粽子當早餐或夜宵來吃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從冰箱里拿出來未經加熱的剩粽子,更不能在這個時候吃。例年醫院里都會接診到因在不適當的時間吃糯米食物發生窒息的危重病例,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和兒童中比較多見。
因此,提醒各位在節後吃剩粽子時千萬要當心。在吃的時候可以搭配一些水果、蔬菜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如果您吃的是肉餡的粽子,還可以加食一些山楂片以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