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喪偶後,心理反應一般要經過哪些階段
看當事人具體情況。性格內向、情緒波動大、感情深厚、弱病、年邁的老年人版最容易產生輕死的狀態。陪伴大半權輩子的伴侶逝去了,這對老年人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讓人悲傷欲絕,往往痛苦地沉浸於回憶之中。回憶完畢陡然發現自己也活得夠了,再活著也沒意思,不必再拖累家人,也該追隨伴侶而去,一了百了。所以家人要做的就是延緩、淡化他的離去想法或者是把他過於悲傷的情緒穩定下來。密切關注老人的心理變化、多溝通、多做思想工作、多關懷。要知道他的大概或具體原因。老人還是對後代有不舍,你可以用他喜愛、關心的人來鼓勵他。
『貳』 因喪偶使老人感覺對生活失去意義怎麼辦
因為喪偶,老人非常傷心,這是有一個時間過程。我覺得咱們應當關注,老人的這個健內康,就是要從關愛開容始。作為子女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通過一段時間,他會度過這個悲傷期。如果有條件的話,咱們可以跟老人協商 ,老人同意,重新給老人尋找伴侶,讓老人快樂的生活。.................
『叄』 怎樣勸慰喪偶老人
由於配偶失去來,舊的依戀關系已不源復存在,悲傷的情緒開始向他人發泄。他們常常會不顧別人是否願意聽,對一切人訴說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他們已清楚地意識到,配偶已永遠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徹底打亂了,整個心被絕望占據。他們開始從絕望中撤退,嚮往正常的生活並開始重新組織新的生活。這一階段,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動地壓抑悲痛的情緒,從表面上看,情緒上完全恢復正常。
『肆』 如何關愛喪偶,失偶的獨居老人
多陪陪老人,讓老人吶,每天一睜開眼睛看到的就是你,這樣老人每天心裡都會暖暖的哦。還可以多陪老人出去走走啊。
『伍』 老年人喪偶後心理調適該如何進行
在中國,老年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這種消極心態常見的有: 過度悲傷型 失去親人悲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過度悲傷、長期悲傷,將悲傷作為一種穩定的心態持續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不能自拔者,就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了。 例如:有對老夫妻感情甚篤,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無思想准備,聽說後悲傷得暈了過去,醒後哭得死去活來。丈夫的喪事辦完了,妻子卻長期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解脫。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中醫的「七情」學說認為,「悲傷肺」。老年人的機體功能本來就處於退行之中,老年人喪偶,過度悲傷可使老年人肺氣郁悶,上焦不通。不但會降低老人適應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體的代謝功能減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叢生,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懷念戀舊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是老年愛情生活的調味劑。老年人喪偶會使未亡人強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觀的老年人感到無助、焦慮,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這時,留戀追憶過去就會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丈夫身體不好,內外都非常依賴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養成的對妻子的依賴性,在妻子去世之後馬上轉化為強烈地無助感和孤獨感。悲傷之後,他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變得感情脆弱,回憶過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內容。 當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時,死亡就會迅速逼近。因此,對過去的追憶和懷戀絕對不應成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礙。 後悔自責型 時常可以聽到一些喪偶之人自責地講這類的話,例如:「都怨我,當時如果我能及時注意,他(她)就不會走得這么快了。」把親人的死歸結為自己的責任。不過有的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如果真的過敏地把那種自責與親人的去世等同起來,使悲傷之情長期縈繞心頭就成為問題了。 因為過去夫妻間的磕碰,妻子死後,他在悲傷之餘產生了強烈的自責、罪惡感。他因為無法補償過去,就用這種持續的悲傷不斷地責備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喪偶後切勿過度悲傷,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使「老年人意識」更迅速地到來。為了盡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變更來改變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遊、改變居住環境、暫時與兒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積極參加各種老年人社團的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等。懷念逝者並不妨礙尋找新的人生伴侶,如果有條件,可以重新組織家庭。 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老年喪偶,會對未亡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所以老年喪偶後一定要及時的調整心態。(編輯:樊雪嬌)
『陸』 喪偶老人如何進行心理調整
暮年喪偶,可謂老年人的一大不幸。雖然人們都明白「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是,當相依為命數十載的老伴撒手而去的時候,生者的悲痛之情依然難以自持。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姐剛剛退休,與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老大姐的精神當即崩潰了,她和丈夫恩恩愛愛、感情甚篤,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她原有多種慢性疾病,以前總害怕治不好,現在卻企盼病情急劇惡化,好早日到另一個世界與老伴重新團聚。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溝溝坎坎和磕磕絆絆,兩個人正應心手相攜,安度幸福晚年的時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傷,甚至會喪失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據心理專家分析,喪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 自責。與老伴灑淚告別之後,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死自己負有主要責任,於是精神恍惚,心理負擔沉重,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反常現象。 懷念。老伴逝世後,生者在劇烈的情感波濤稍稍平息之後,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凄涼和孤寂。 恢復。在親朋的關懷和幫助下,自己終於領悟了「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這個道理。於是,理智戰勝了感情,身心漸漸恢復了常態,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又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為了能夠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消除悲痛在心靈上造成的陰影,老伴過世後的當務之急,便是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首先,欲使自己盡快地從悲痛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盡情地宣洩一番,如在親人摯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場,也可將自己的眷戀懷念之情,用詩文、書信或日記等形式寫出來,以抒發胸懷並作為永久的紀念。其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盡管宣洩對於維護身心健康有益,但是,無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為的精神消耗。所以,過一段時間之後,要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親朋處小住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只要生活的視野開闊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會隨之淡化和消失。
『柒』 老年人如何擺脫喪偶之痛 如何撫慰老年人心理創傷
摘要:人的一輩子都是辛辛苦苦過來的,最痛苦的莫過於失去了心愛的人,如果失去了老伴,就陷入了傷心的陰影中,那麼老人該如何擺脫喪偶之痛呢,今天買購網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有哪些心裡調節辦法。
人到老人都會經歷喪偶之痛,心理學家也說明,喪偶是震撼人心的事情,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非常沉痛的打擊。
那麼如何應對喪偶引發的心裡障礙呢,看看下面幾種心裡調節辦法吧!
5、轉移注意力。
經常看到老伴的遺物會不斷強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遺物暫時收藏起來,把注意力轉移到現在和未來生活中去。
『捌』 喪偶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是什麼
共同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老年夫妻,無論年輕時是甜蜜恩愛還是吵吵鬧鬧,到了老年都是對方心中最大的依託。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說人到老年,必須要有愛人的陪伴才會過的幸福滿足。但兩個人當然不能夠「同年同月同日死」,總有一方要先於另一方謝世,那麼剩下的一方就會受到嚴重的精神打擊,並派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1.孤獨絕望從前同進同出的愛人離世,突然只剩下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巨大的孤獨寂寞感使老年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和悲涼,尤其再看到別人成雙成對,共度晚年,心裡就更加的不是滋味,甚至感到繼續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只是一種痛苦。從而造成他們身體上心理上的嚴重創傷。
2.性情古怪從工作崗位走下來,老年人已經感到寂寞孤獨,如果再喪失愛人,他的生活就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其心理、性格、行為方式也會有所改變。通常會變得懷舊、傷感、孤獨、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從而顯得性情大變,行為怪異,古怪而不容易接近。
3.面對死亡老伴走了以後,老年人會經常想自己也許馬上也要走向死亡,加上身體各器官衰退給他們做出的「警告和提醒」,比如失眠,食慾下降,免疫功能減退,神經系統失調而導致的各種疾病,更容易使他們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和生存的目標,從而更加消極,衰老,心情沮喪。在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將受到極大危害。
『玖』 高齡喪偶老人怎樣克服孤獨和寂寞
中老年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說說高齡喪偶老人應該怎樣克服孤獨和寂寞。我認為對老伴等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也是一個人的道德素質的表現。 第一,要面對孤獨和寂寞。人生本來是孤獨的。記得10幾年前,一位旅美的朋友給我寄來一張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托爾斯泰孤身一人背著行李、拄著木杖出走在小路上的照片。托爾斯泰的目光是孤獨的,當他感受到世人無法感受的世界時,他才稱為一個大師。我們凡人自己沒有托爾斯泰這種高級孤獨,真正的藝術都是孤獨的產物。我認為孤獨永遠是人生的伴侶。每個人都是孤獨地來到人間,最後又孤獨地離開了人間。多麼了不起的偉人在他的晚年也是孤獨的。人到老年,孤獨感會隨著年齡日增,只是不同境域的人感受有所不同。我有時翻翻老的電話本,好幾位好友都離我而去了,一種孤獨感油然而生。我個人晚年感受最孤獨的有兩次。一次是1992年春節除夕,我從美國一位朋友家吃了晚飯回來,獨自走進大學的賓館,靜極了,一個人也沒有見到。那個地方天氣很暖和,院內有個小游泳池,我回到房間換上游泳褲下水遊了兩圈,也是一個人沒有。回到房間,月光已經照到我的床前,想起李白的詩句……第二次是1997年,我應邀到香港科技大學作訪問教授。校方給我個人安排了一間辦公室,那裡的習慣是有事都在辦公室談,等晚上回住宿的房間從來沒有人找過我,因為是屬於你的私人空間,神聖不可侵犯,而我在學校的公寓里幾乎沒有見過人。每天我孤獨地走到辦公室,又孤獨地走回宿舍,感受很深。我曾在天津日報上以「孤獨走一回」為題發表過一篇散文。夫妻兩人,總有一個先走,留下來的哪能沒有孤獨感。我在電話里曾請教過王金銘老人,他也這樣說,說我們總得面對客觀現實,不能和自己過不去。人們都希望長壽,可是百歲老人眼看親人紛紛離去,怎能沒有孤獨和寂寞?除非他腦痴呆。 第二,就是老同學、老同事講的要「動」。這里我建議要五個「常」。一是常堅持晨練。晨練不僅鍛煉身體,還可以聯系老朋友和結交新朋友,排除孤獨和寂寞。二是常出去轉轉。有一首歌兒叫「常回家看看」,那是讓青年人唱的。老年人天天在家裡,則需要常出去轉轉。這要因人而異,有條件的可以外出旅遊,沒有條件的就在街頭巷尾。三是常參加活動。老同學聚會、老同事聚會、親朋好友聚會,社區居民活動,原工作單位活動,能參加的盡量參加,這是排除與社會隔絕的一種辦法。四是常找人聊聊。心裡有什麼話兒,不要一個人憋在肚子里,向知心朋友說說。其實,不僅是知心朋友,要善於向大家敞開心扉,讓心靈對外開放。五是常打打電話。我有好多朋友就是靠平時電話聯系。 第三,要知道時間是消除懷念親人的淡化劑。一般的情況是,初期懷念親人十分悲痛,隨著時間的延長,人的悲痛感會逐漸降低,這是毫無疑問的。誰也不會忘掉親人,但是時間久遠了,人們懷念故人,不僅不那麼悲痛,而會產生一絲溫馨。
『拾』 老年喪偶的心理干預有哪些注意事項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人生,本該相攜共度幸福的晚年,卻痛失相依為命的伴侶,這對老年人無疑是最沉重的打擊。雖然人人都明白「老夫老妻總有一個要先走」的道理,但當老伴真的撒手而去再也不能相聚時,痛苦之情是不可名狀的。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師在與她共同生活了40年的丈夫因突發心肌梗死去世後,陷人了深深的悲哀中。她在日記中寫道:「老伴死後,我活得很痛苦,家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幸的場所。看到我和他共同擁有過的每一樣東西,都會使我想到他。這種痛苦無休止地折磨著我,這樣活下去真是太可怕了。也許我怕死,但有時我真想去死。」從這篇日記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年人喪偶後那種孤獨和絕望的心情。喪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靈的事件,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因為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時,心理功能也隨之老化,心理防禦和心理適應能力也相應減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這樣強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活動的平衡,持續下去就會引發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各種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軀體疾病,甚至導致死亡。有資料報道,在近期內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導致死亡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可見,了解喪偶老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使他們盡快擺脫和體相當。
夜理健服的具體標准
心理健康其中重要的有5個方面:一是智力正常,即智力水平和大多數人一樣。二是情緒良好,即一個人處在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中。三是人際關系和諧,即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美國曾對10000名大學生做過調查,問什麼是取得成功的原因,20%說是取決於他的聰明才智,80%說是取決於他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西方國家最近流行一個「情商」的概念,「情商」即人際關系。四是適應環境,即人要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五是人格的完整,即人的自我意識與社會融合的程度。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一是隨著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記憶力在下降。但老年人在思維上,在定向上,下降的程度不明顯。因為人大腦的可使用量,相當於一個圖書館的信息量,但實際上人一生中大腦的使用量是很小的。二是「空巢綜合征」。老年人一般都很孤獨,因為子女都已經離自己遠去了,出現了孤獨的心理。三是權威心理。因為老年人經驗很豐富,成就也大,希望人們尊重他。一旦出現人們不能採納他的意見的清況,老年人容易發脾氣。四是男女同化的趨勢,即老年化後,男性的老人易嘮叨,很像女性。老年女性則更加愛嘮叨,即男女趨同。
夜理健服的保持
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有3個因素,一是人的生理狀態,即人的情緒好壞與人得沒得某種疾病很有關系。二是環境因素,即周圍環境好,其他人的情緒好,那麼這個人的情緒也跟著好。三是認知評價,即自己怎樣去看待所遇到的事情。有這么一個著名的實驗:把一群人分成兩組,都注射一定量的能使人血壓升高的腎上腺素,爾後讓他們都通過高興和憤怒的兩個環境。通過前,有一組被告知所注射葯物的作用,另一組則被告知只注射了增加營養的維生素。結果是被告知注射腎上腺素的一組人,在通過高興和憤怒的環境時心情更平靜一些,原因是這組人有一定的認識准備,對環境有一定的認識評價。情緒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中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老年人容易發脾氣,容易看不慣周圍的許多事情。那麼怎樣保持情緒平穩呢?
我們認為,一方面要以良好的情緒面對生活,另一方面要防止那些不良情緒的產生。老年人的情緒有3個特點,一是情緒很強烈,發起脾氣來有時比青年人還要厲害。二是不穩定性,即老年人的情緒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三是心境化,即有的人會長時間地處在一種比較低沉的心境當中。有這樣一些方法可幫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情緒:一是培養幽默感,就是能在氣氛緊張的環境中,用一些輕松的語言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緒狀態;二是增加愉快生活體驗,經常想想自己過去的成功及所做的有益的事情等等,多想一想高興的事情;三是使自己的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即適當的宣洩;四是善於從光明一面觀察事物。「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善於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會不斷保持平靜的心態。喪偶後因過度悲傷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對維護喪偶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多麼重要。
心理狀態恢復正常往往要經過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承認
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後,都會表現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雞。這種麻木不仁並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現。麻木不仁可以看作是對這個壞消息的排斥,也是對這種無力駕馭的強烈情感的制服。這個階段可能持續幾個小時至一星盡了最大努力,恰當;幫助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她)改變不現實的想法,學會原諒自己,以積極的方式消除內疚。
第二階段——內疚
在接受了怎麼幫助喪偶老人走出陰影安慰與支持在剛剛得知老伴去世的消息後,老年人可能會出現情感休克。這時家屬在安慰與關心的同時,還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如輕輕握住他(她)的手,或摟摟他(她)。這樣做不僅使老人感到他(她)並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鼓勵他(她)戰勝孤獨的信心。由於承受了巨大的打擊,居喪的老年人往往難以對關心和安慰做出適當的反應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絕人的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學家認老伴亡故的消息後,很多老年人會出現內疚、自責的現象。總覺得對不起逝者,甚至認為對方的死自己要負主要責任。一位老先生在妻子去世後常常感到內疚。這是因為那段時期他自己的血壓比較高,在最後的日子裡沒能在醫院里守護她。後來他經常回想這件事,覺得自己太自私、太冷酷了。為此,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整天精神恍惚。內疚在所有居喪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強烈,這一階段最終會度過的。
第三分階段——懷念
居喪的老年人在強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後,又會產生對死者的深深懷念。這時,在他們的頭腦中會反復出現老伴的身影,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後,自己是多麼的孤獨。上面提到的老教師,就處於這個心理階段。這個階段可能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年。
第四階段——恢復
當居喪的老年人逐漸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對老伴最好的寄託和思念是保重身體、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戰勝了感情。
怎樣幫助喪偶老人擺脫心理陰影
可安慰與支持
在剛剛得知老伴的消息後,老年人可能會出現休克。這時家屬在安慰與關心時,還要陪伴在老人身旁,如握住他(她)的手,或摟摟他)。這樣做不僅使老人感到他)並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勵他(她)戰勝孤獨的信心。承受了巨大的打擊,居喪的老人往往難以對關心和安慰做出當的反應或表示感激,甚至拒絕人的好意。這時,家屬及其子女千萬不要放棄對老人的安慰,堅持去對他(她)是非常有益的。家在安慰老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他料理家務、處理後事,提醒病人的飲食起居,保證他(她)得充分的休息。
誘導發泄
我們應該允許並鼓勵居喪的老年水反復地哭泣、訴說回憶,或鼓勵他(她)用寫日記等形式寄託自己的哀思。當然,這對做對家庭其他成員來說可能是十分辛苦的,但對老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傳統的觀念把哭泣當作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因此,有的老年人在痛失伴侶後,在外人面前強忍悲傷,從不失聲哭泣。這樣會使他(她)感到更加壓抑或消沉。家屬應該告訴他(她),人在,而不是軟弱。家屬也要鼓勵的老年人說出他自己的內疚感引起這種內疚感的想法、事件等,幫助他(她)分析,自己是否已最大努力,幫助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她)改變不現實的,學會原諒自己,消除內疚。
轉移注意力
過度悲哀會使人心身憔悴,所以在照顧好老人飲食起居的同時,還可以建議他(她)讀讀書、聽聽音樂、做做體育鍛煉,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而且可以防止因悲哀誘發的其他身可以建議他(她)心問題。同時還做一些有利於他的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學家認為,利他行為可以有效地減輕居家者的悲哀。居喪者若經常看老人的遺物,會強化其思念之情,我們可以建議老人把遺物暫時收藏起來,這樣可以減輕精神上的痛。我們還可以建議老人到親戚朋友家小住一段時間或到外面走一走,視野開闊了,悲哀的情緒也隨之減輕。
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過世,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無情破壞了。我們應該幫助他(她)重整生活方式,讓他(她)與子女、親友重新建立和諧的依戀關系,使他(她)感受到雖然失去了一個親人,但家庭成員間的溫暖與關懷依舊,感到生活的連續性,也有安全感,從而使他們盡快走出喪偶的陰影,投入新的生活。在安慰喪偶老人的時候,不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這是因為居喪者往往把悲哀的時間和強度等同於對死者的感情。這時我們應該讓老人明白,痛苦和悲哀不是衡量某種關系價值的指標,正常的悲哀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化,悲哀的正常淡化並不意味著對死者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