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開封市回民敬老院

開封市回民敬老院

發布時間:2023-07-06 18:24:14

敬老院

京郊有個回族敬老院

早就聽說北京通州衛星城南有個於家務回族鄉,三年前那兒建起了一座相模相樣的回族敬老院。有的回族老人為躲開城市的喧鬧,放棄城裡的敬老院不去,偏偏選擇了它。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饒有興趣地驅車來到於家務回族鄉福泰敬老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獨特的穆斯林建築:寬敞的大門、幽深的廊道、合抱的石柱、穹窿型的屋頂造型,還有醒目的經文標志,使你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老人的住所一律平房,全部向陽。前後共有三排,一排一個小院,栽種各種花草。根據不同需求設有普通間、高檔間和夫妻間,每個房間都有電視和日常生活用品,高檔間還設有浴室和衛生間,十分舒適。為了方便可以自理的老人,園內設有食堂、餐廳、浴室、洗衣房、棋牌室、閱覽室,最具特色的是還設置了男女禮拜室,以滿足穆民作禮拜的需求。據邵秀珍主任介紹,福泰敬老院佔地面積45畝,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可提供床位100多個。
筆者欣然漫步,這里鮮花綠草,竟顯生機;瓜果蔬豆,點綴生輝。更讓人驚喜的是三排住所的後面是一個果園,由一個姓何的師傅精心管理。果園生產出的香甜的玉米、鮮美的瓜果、可口的紅薯等綠色食品全部供給園內的老人享用。這里的空氣清新透明,氛圍和諧自然。老人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真是一種享受!
(一)丁爺爺的誇獎
走進辦公室,牆壁上掛滿了一面面錦旗,有家屬敬贈的,也有單位送來的,異口同聲頌揚福泰敬老院服務周到,「不是兒女勝似兒女。」筆者被一面於家務西垡村黨支部、村委會送來的錦旗吸引住了。只見旗面寫著「替天下兒女盡孝,為孤寡老人送終。」這面錦旗的後面敘寫怎樣的故事呢?
原來於家務回族鄉有六位孤寡老人,2003年福泰敬老院開辦時,六位老人就進園了。六位老人情況各有不同,共同的一點是生活不能自理。
筆者走訪了其中的一位叫「丁爺爺」的老人。丁爺爺今年73歲,雙目自幼失明,一輩子沒有結過婚,別看他是位盲人,頭腦清晰、說話風趣,是個非常爽快的老人。當問起「吃的怎麼樣?身體還好嗎?」時,他竟然像背食譜一樣告訴筆者「周一早上吃油條,周二到周日每天一個雞蛋,每周兩次包子或餃子,炒菜從來不重樣。」為說明他按時吃降糖葯,他打開抽屜讓筆者看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兩排黃色葯片的小碗。當提到為老人服務的話題時,老人更是打開了「話匣子」。
他說,隔壁屋裡有個姓馬的老人患腦癱、半身不遂,拉屎撒尿全得用人,「邵三姐」(即邵秀珍主任的官稱)總是帶頭把老人從床上抱上抱下。去年夏天,她還為這個姓馬的老人洗澡,「一個婦女為他洗上洗下的,太難得了!」
丁爺爺說,這里的服務員不管年紀大的還是年輕的,全部能做到為老人洗腳、洗臟衣服, 甚至為老人擦屁股,從不嫌臟怕累,對待每一個老人都像親人一樣。
臨別時,丁爺爺指著身上穿的藍色「唐裝」服說:「這是邵三姐送我的,」又摸索著從櫃子里拿出一件半新的羽絨服,說這也是邵三姐送的,老人十分感慨地說:「你說,邵三姐和我不沾親不帶顧,人家為誰啊,我知足了!」
(二)戴鄉佬的心願
筆者接著走訪的是一位姓戴的88歲的高齡老人。老人精神矍鑠、滿面慈祥,頭戴白色禮拜帽。互道「阿色倆目」問候語,便攀談起來。
老人是從商業退休下來的職工,有退休金,兒女也孝順,在市內的晚輩常來看他。他說,他來福泰敬老院為的是不給兒女添負擔,是他自己的意願。他說,在這里生活安定、舒適,有服務員周到的服務、細心的體貼,起居很有規律,所以順心舒暢。最讓他滿意地是園里的領導特別重視穆民的信仰和生活習慣。他說:「一個人整天過飯來張口的日子,沒意思。」所以他每天在園里虔誠地做五次禮,每逢主麻服務員小李準保蹬三輪車送他到附近(也就一里地)的於家務清真寺作禮拜,聽阿訇講卧爾滋,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三)白奶奶的故事
「穆民連心安居所,頤養天年福泰園」這是白秀茹老人暨子女最近送來的錦旗贈語。白奶奶今年97歲,患老年痴呆、重度白內障,身體卻還很硬朗,能吃能喝。老人一陣明白一陣糊塗,經常失控罵人,讓子女束手無策。
去年3月老人來到福泰敬老院,住進了高檔間,得到了一對一的護理。陪白奶奶住的護理員也姓白,她照顧老人很有耐心,吃喝拉撒睡,寸步不離老人。無論白奶奶怎麼嚷怎麼罵,她從不嫌棄、厭煩。每次白奶奶的子女安慰她時,她總是說:「沒什麼,白奶奶這是病鬧得,不罵人時好著呢。」
九月初,白奶奶意外得病,園里領導格外重視,派車派人,兩次轉院,找最好的醫生,派最得力的服務員二十四小時精心護理。老人便血止住了,血色素上去了,奇跡般地轉危為安。在一個多月的治療中,白奶奶的子女被園里領導和服務員的真情打動了。正如白奶奶的三兒子在贈錦旗時所說:「我們把老人送到福泰敬老院送對了!」
(四)董事長的情懷
筆者在零七年元月二日專訪了董事長邵秀榮。這位年僅39歲的「一把手」著裝得體、舉止大方。她的直率和自信,從始至終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後代,她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於家務回族鄉度過的。她天性好強,擅長體育,中學時代曾獲通州區中學運動會中長跑冠軍,體育師范學校畢業後,當上了中學體育老師。
伴隨著改革大潮,她不甘寂寞,斷然舍棄了她熱愛的工作,白手起家、自籌資金,先後辦起了「北機貝樂康」等四所幼兒園,入托幼兒達七百多人。用她自己的話說,辦公益事業既服務社會又能掙錢,「人不能白活一世。」當她得知於家務回族鄉政府要辦回族敬老院的消息時,她又先聲奪人,斷然投標。資金不足怎麼辦?求助!她的行動得到了哥嫂的大力支持,同意拿出住房作貸款,加上她辦幼兒園的資金積累,共籌集資金70多萬。2003年8月8日,這所民辦公助的回民敬老院開業了。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掀開了造福一方,造福廣大回族老人的新篇章。
邵董事長告訴筆者,回族鄉政府領導非常重視福泰敬老院的工作,經常深入考察;每逢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總要為敬老院老人送油送面,還有水果、牛羊肉。

采訪結束了,筆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由得想起了老子在兩千多年前說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家務回族敬老院的全體工作人員用他們眷眷愛心、殷殷付出,服務老人、創造和諧,這不正是老子名言的真實寫照嗎?

❷ 開封敬老院哪個條件好點

金陽光老年養護中心條件好點。開封市金陽光老年養護中心,是經開封市民政部門批准設立的一家新型的、綜合型老年養護機構,可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生活需求,中心一期共設置床位200張,按入住老人身體狀況評估服務級別,根據老人的評估級別提供相應的服務項目,生活起居、日常娛樂、醫療護理等服務。

❸ 藕塘鎮的沿革

「藕塘」源於鎮內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
小鎮東北有一口方塘,塘內滿植蓮藕,中間橘緩含豎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圓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別有風韻。傳說:石荷中藏有珠寶,使石荷能隨水漲落而沉浮,神韻奇秘,引人暇思,預示干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清風正氣,剛正不阿。 藕塘的歷史可追溯到漢,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是東漢楚相令狐子伯的發祥地,其少年時代避難讀書此地一廟中,於公元72年(東漢永平年15年)稱相。
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間),藕塘便有市井,商賈雲集。民間流傳著塔山娘娘、包公審烏盆、牛皋大戰藕塘關等民間傳說。另有明靈宮、真武廟、元封寺等古跡,後毀於兵燹。東漢楚相令狐子伯為酬謝藕塘父母和廟主的思賜,在塔子山上建造的文峰塔,毀於1966年8月「文革」中,後於1998年8月重建。於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群眾自發組織令狐山廟會,燒香許願,表達虔誠,客流量達十萬人左右。 藕塘鎮按照「工業強鎮,農業富鎮,旅遊興鎮」的思路推進發展,革命老區實現破繭成蝶、華麗轉身。工業經濟實現從無到有,經濟總量穩步提高。該鎮自21世紀以來為全省重點扶持的中心鎮,是滁州市經濟強鎮。
2010年引進資金達3.39億元,實現利稅1600多萬元。2010年全鎮GDP總產值達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79億元,較2006年增長95.1%。基礎設施實現由弱到強,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實施集鎮綠化、集鎮亮化集鎮凈化、集鎮美化等「四化」工程,集鎮面貌一新。 花生加工、規模養殖和商貿旅遊三大支柱產業成為藕塘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花生產業已做大做強,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氣候,並建立了皖東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是江淮地區最大的花生集散地。
該鎮擁有「吉凱宇」、「令狐塔」、「藕果」、「錐子山」等優質農產品遠銷浙江、山東等地。
依託令狐山。新集湖、朗峰西澗等獨特的綠色旅遊資源和烈士陵園的紅色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經濟。令狐山廟會遊客達30萬之眾。 藕塘清真寺始建於清朝初期,現有回民256戶,1108人,滁州市黃峰巔回民村民組和仁和圓笑鄉回民在內,均屬藕塘清真寺管理。 藕塘清真寺曾文明皖東,歷史悠久。一九三八年日寇入侵中國,請針寺被燒成廢墟,國民黨統治時期歧視少數民族,更不關心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鄉老們自己籌集資金蓋了兩間草房充當大殿,請來了阿訇以維持宗教活動。解放後各級黨委、政府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對少數民族關懷照顧,撥款修建大殿水房、阿訇住房等,並請來阿訇,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可是1966年文革期間,又被當作封、資、修,把清真寺搞的支離破碎,宅基地全部被亂人佔用,清真寺落得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落實了民族政策,有關部門給鄉老楊保榮在清真寺東側蓋了兩間草房,後因多種原因賣給上海人李金全,又轉賣中學凌老師,凌老師要拆草房在清真寺宅基建瓦房,寺管會及鄉老強行制止不種蓋屋,於1986年千方百計籌款1300元付給凌老師,把草屋要回歸清真寺所有,又請來阿訇應酬回民風俗。由於清真寺條件差,阿訇全靠回民籌款過日子,每月僅有60元生活費,先後請來八位阿訇均因生活無法維持辭位回家。
一九八八年鎮黨委書記王德群、鎮長劉世局率黨政一班人親臨林場,從大楊村規劃20畝地作為回民公墓地,墓地規劃後,林場少數群眾對規劃墓地不滿,背地破壞墳墓及墓地碑。事件發生後,哪盯寺管會成員及鄉老到鎮政府找到時任藕塘鎮的梅信仁鎮長,把毀壞墓碑及墳墓情況作了反映,梅鎮長當即通知派出所,所長穆和平開車找大楊村幹部查明問題真相,給當事人嚴肅批評並寫保證永不再犯。
墓地解決了,阿訇的住房及生活卻無法解決,清真寺沒有阿訇,回民就沒有領頭人,宗教活動就開展不起來,無常人沒有阿訇送,同時清真寺內黃篙等雜草長有一人多高,死了人抬金柙都無法進出。當時是在沒有好的辦法解決實際困難。一九九八年藕塘信用社調來徐大多主任,回民、二龍人,他的家庭很講教門,眼看清真寺這種狀況,宰割沒有阿訇,無常人沒有阿訇送殯,主動找到管寺人,解決了一些問題,開車到二龍鄉請來徐愛虎阿訇,徐阿訇不計較報酬,熱心為清真寺辦事,克服重重困難,一心幫助把寺建好,這至現在仍在清真寺坐位。
徐阿訇到位後,地方政府、回民村,尤其是在黨委書記范銘貴的安排下,鎮民政辦主任葛勝虎對清真寺的關心,經常給與救濟補阿訇生活不足的地方。
2000年黨委書記張鍾美上任後,多次到清真寺並請副縣長戴穎、人大副主任江道明等縣領導到清真寺視察,幫助聯系有關部門解決了經費等實際問題,副鎮長戴勇親自帶土地、城建等部門拆除了兩戶佔用清真寺的建築,打通了直通府前街的西大門,方便了回民群眾,清真寺在修建的關鍵時候找到鎮長戴勇,他給於了大力支持,真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幫助解決阿訇生活困難。
2004年,鎮黨委書記李科明帶黨政一班人到清真寺調研,問長問短,問有什麼困難,問寺人提出公路距回民墓地有100米土路,回民死人送葬、走墳、盤墳,交通不方便。鎮黨委、鎮府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1000元修砂石路,路修通了,解決雨雪天氣送葬、盤墳、走墳的困難,為清真寺藕塘回民辦了事實。
2005年,在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梅俊華爭取和協調下,省民委撥款一萬元贖回了原阿訇常家余,鄉老梁文斗在清真寺宅基地蓋的七間瓦房。目前清真寺現有15間房屋即:大殿三間,廚房一間,水房一間,阿訇住房三間,空房七間租給學生住作為清真寺收入,大殿、阿訇住房有電扇,水房有浴霸,通自來水,通電話,院內通水泥路,水井兩口,並立有重建清真寺的碑文,院內栽花種草,路旁種樹,空氣新鮮,環境優雅,阿訇每月200元生活費,鎮府還經常給與其他救濟。2004年開齋節,市水利局、縣統戰部、宗教局、地方黨委政府、各個村支部、藕塘中學、藕小、民族小學,到清真寺參加開齋節,縣電視台還進行了攝像。阿訇的生活基本解決了,宗教活動也正常開展起來。
藕塘鎮黨委、政府和縣民委、縣宗教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藕塘寺管會一班人把團結穩定放在第一位,真心實意為回民,辦了幾件看得見、摸得著、能收益的事。為進一步改善回民老人的生活環境,寺內打算利用七間空房辦一所回民敬老院,以解決回民老人之所需。

閱讀全文

與開封市回民敬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表揚老年大學學員 瀏覽:473
父母如何讀懂幼兒園孩子的語言 瀏覽:988
孝敬父母心懷感恩的作文 瀏覽:987
徐州市農村養老保險繳費時間 瀏覽:187
社保機構發退休金 瀏覽:694
我媽50歲以後我突然特別依賴人 瀏覽:678
父母要強是什麼原因 瀏覽:556
富士康每月體檢多少錢 瀏覽:266
老人睡著的時候為什麼腿在抖 瀏覽:359
惠州個人繳費的退休金多少 瀏覽:385
延遲退休年齡不是要工作到死 瀏覽:491
北京市企業退休職工2016年漲工資標准 瀏覽:230
駕照換證自助體檢機怎麼測視力 瀏覽:908
體檢怎麼檢查肝炎 瀏覽:779
男子名下有車怎麼交養老保險 瀏覽:847
保定市高檔養老院 瀏覽:653
再苦再忙孝順當頭 瀏覽:149
19歲男生該如何養生 瀏覽:818
父母結婚30周年送什麼花多少支 瀏覽:988
養老金會計存在的問題研究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