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肺結節
肺結節(孤立性肺結節)通常是指肺內直徑≤3.0cm、單發的、圓形或類圓形的結節性病變。直徑>3.0cm病變叫腫塊,惡性率高達90%以上。肺結節可以是肺癌,也可以是肺良性腫瘤如錯構瘤,肺炎症性假瘤,肺轉移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肺結節的分類依據直徑大小大致分為:微小結節(3.0~5.0mm),小結節(5.0~10.0mm),結節(10.0~30.0mm);根據CT上的密度分為:實性結節,部分實性(混合磨玻璃密度)結節和非實性(完全磨玻璃密度)結節。肺結節的良惡性與結節的大小及患者的年齡密切相關。
肺結節多見於中老年人,通常沒有症狀表現如咳嗽、咳痰及胸痛等。
肺結節在CT影像上顯示為圓形或類圓形的病灶,要通過對結節的大小,結節的內部徵象,結節瘤體本身徵象,結節的瘤旁徵象,結節的生長速度等進行分析判斷。所以對肺結節做出明確的診斷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難點、熱點。
臨床上對肺結節的處理程序是,①發現肺結節;②定位診斷;③定性診斷;④外科手術。
一般認為下列徵象提示良性結節可能性大:3個月、6個月甚至一年隨訪結節大小無改變甚或有縮小者;結節內有鈣化灶或呈現爆玉米花樣改變者;CT動態增強掃描結節增強峰值低或主要表現環形強化者;結節邊緣光滑;有衛星征。若出現下列徵象則高度提示惡性結節:短期(3-6個月)內隨訪結節增大或增多;結節內密度不均勻;有空泡征或充氣支氣管征者;CT動態增強值達20-60Hu;出現深分葉征、棘突征、毛刺征或支氣管血管集束征等。
對於惡性肺結節需要手術切除;良性肺結節可以不處理;難以鑒別的則需要隨訪觀察。
㈡ 65歲男子每月做CT,只因查出肺結節,這病能否自愈
近年來,由於胸部CT的廣泛普及,體檢查出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一小部分後來被證實是肺癌,這難免讓人感到恐慌,以至於有些人一旦發現肺里有肺結節,就覺得自己要生肺癌了。
對此,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陳恩國有著明顯的體會。陳主任說,最近幾年,門診因為肺結節來就診的患者較前明顯增加,幾乎佔到門診就診病人的一半以上。
65歲的老陳(化名)是一家企業的老總,前段時間體檢,被查出肺部小結節,醫生說問題不大,建議他三個月後復查就行。但老陳等不及,他心慌意亂,忍不住每個月都去查一次。每次結果出來前,他都很緊張:擔心情況變糟了,每次結果都是與前相仿,他又擔心下個月會不會變糟。
像老陳這樣的患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陳恩國主任醫師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其實老陳的結果蠻好,三個月後肺部CT復查,顯示他的結節明顯變小。
「只是炎症。」陳恩國主任說。老陳長出一口氣。
直到今年,這位患者咳痰時,出現血絲,到醫院檢查時,已經是肺癌晚期。所幸,現在肺癌的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他接受治療後,治療效果還不錯。
體檢發現肺小結節、磨玻璃影的人越來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劑量螺旋CT檢查越來越普及,這對於疾病的早發現、早監測是一件好事。
「大部分肺小結節是不需要處理的,即使和肺癌相關性高的一定大小的磨玻璃結節,也只有20%左右的患者屬於高危。」陳恩國說,可以說絕大部分肺結節都不是肺癌,如果檢查查出肺小結節,積極配合醫生的建議,堅持規律復查即可,「另外就是,如果有條件的話,4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都能做一次肺部CT檢查。」
㈢ 老人肺部實性結節10mm,不能手術怎麼辦
有結節多半都是生氣得來的,老人不能手術,可以找個中醫看一下喝些中葯調理一下,讓老人保持開心的心態。
㈣ 六十歲的老人經常咳嗽,肺部一個小結節
您好,歡迎咨詢。一般來說,影像學檢查是不能定性的。肺部出現小結節,多見於炎症,結核,腫瘤等情況。也可能是之前的炎症或結核留下的。建議結合血常規,血沉,腫瘤標記物等檢查協助排除其他情況。必要時做穿刺活檢或支氣管鏡明確情況。
㈤ 八十歲老人肺患彌漫性結節,呈毛玻璃狀要緊嗎
很多人肺內都有小結節,一般都是做CT時發現的。絕大部分為良性,尤其在年輕人身上發版生更增加了良性的可權能性。小結節的具體形成原因很復雜 。診斷肺內小結節最可靠的辦法是進行穿刺活檢(一般要大於1-2cm以上的),取出一定的組織進行病理學化驗。
建議是密切觀察,一般良性結節的生長極其緩慢或不生長。 3個月復查一次比較保險,1年後可以6個月復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