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下沙的敬老院具體地址和聯系方式
杭州市敬老院 公證處 律師事務所 會計師事務所 資產評估事務所 購物場所 名稱 地址 電話 城北敬老院 城北塘北 2806961 城南敬老院 城南 2677024 崇賢鎮敬老院 獨山 6276455 黨山鎮敬老院 振興路6號 2522731 勾庄鎮敬老院 萬年橋 8751842 杭州濱江老人公寓 觀音塘小區 6047504 杭州長河敬老院 長河大夫弟 6606634 杭州德勝老人公寓 德勝新村73幢至1 8035410 杭州拱墅區老年活動中心 倉基新村66幢東單元 8841648 杭州拱墅區老人公寓 草營巷58號 8081667 杭州古盪鎮老人公寓 西溪路527號 7970255 杭州江干區農村退休幹部活動中心 秋濤北路231號 6954082 杭州江干區彭埠鎮敬老院 江干區五堡 6044894-2087 杭州江干區紫陽街道敬老院 保安橋直街7號 6064188 杭州九堡鎮敬老院 九堡新航海路分叉口 6901501 杭州浦沿敬老院 浦沿蔣家山 6616236 杭州三墩敬老院 三墩西河口菜場邊 8951962 杭州三墩鎮雙橋敬老院 三場鎮方山村 8969490 杭州上城區湖濱街道敬老院 祖廟巷20號 7914100 杭州上城區清泰街道敬老院 三益里8幢前 7813317 杭州上城區益壽院 大學路新村8幢 7046286 杭州石橋鄉敬老院 石樣路 8147800 杭州市第二社會福利院 機場路三里亭 6402354 杭州市江干區濱江老人公寓 江干區觀音塘小區 6047504 杭州市江干區丁橋鎮敬老院 江干區丁橋 8112015 杭州市江干區四季青鎮敬老院 江干區航海路七甲路35 6040713 杭州市江干區望江街道敬老院 江干區興隆東村15幢對面 6075794 杭州市老幹部活動中心 鳳起路466號 5156773 杭州市下城老人公寓 朝暉5區18號 5054363 杭州市頤壽院 機場路三里亭 6402355 杭州四季青鄉常青村老人樂園 杭海路7號 6040310 杭州望江街道敬老院 興隆東村15幢邊 6075794 杭州聞裕順福利院 機場路三里亭村 6402353 杭州武林街道敬老院 清遠里l號 7031419 杭州西湖區老人公寓 茅家埠村 7968903 杭州西湖鄉敬老院 三台山路122號 7971435 杭州西興鎮敬老院 西興古塘路 6681494 杭州小營巷陳娟英第二敬老院 小營巷61號 7211232 杭州周浦鄉敬老院 周浦多雲泉村 7601730 杭州轉塘鎮敬老院 轉塘象山 7092854 黃湖鎮敬老院 花墳頭 8518020 靖江鎮敬老院 靖江鎮義南村 2163039 來蘇敬老院 塘下金 2774085 螺山敬老院 新林周村 2783443 南陽敬老院 南陽鎮赭山 2170623 寧圍敬老院 集鎮 2602564 乾潭鎮敬老院 陵上 4173003 喬司鎮敬老院 喬司水西村 6191468 青山鎮敬老院 白浪頭 3781085 裘江敬老院 裘江 2716011 石岩敬老院 石岩 2761068 受降鎮敬老院 常綠 3411545 聞堰鎮敬老院 朝江郵電所西側 2301014 閑林鎮敬老院 閑林聯榮村 8681256 新街鎮敬老院 人民路 2614266 新塘敬老院 新塘 2791129 新灣鎮敬老院 新灣鎮他建橋北邊 2197389 衙前敬老院 項家村 2798034 窄溪敬老院 蓮塘 4291890 浙江殘疾兒童康復中心 江干區觀音堂路103號 6040200
『貳』 公辦養老院承擔什麼社會職能,根據哪個法律法規
公辦養老院主要是農村鄉鎮興辦的敬老院,主要供養農村五保老人;還有民政部門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可以接受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自費老人。
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並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發揚這一美德.為了提高大家的社會公德意識,了解老人生活的同時,帶給他們一些歡樂。
『叄』 章丘八景的八景介紹
第一篇:《走進章丘八大景》.之「高聳危山聖井澄」。
危山,位於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後寨村南,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面積約四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現在的危山山下建有:「聖井廣場」, 「聖水池」、「齊魯聖賢壁」、「聖井福壽鼎」及高標準的娛樂區;近年來又在山上恢復建造了宏偉的母音寺、母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到危山就不得不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聖井的小故事。
據說古時的危山周圍,曾經有三年連續不下雨。土地乾裂,顆粒不收。居住在此地的老百姓別說吃飯,後來竟連水也喝不上了。
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高僧。說是從天竺國來解救眾生的。也有人說是觀音菩薩去東海視察路過此地,看見民不聊生的慘境,動了惻隱之心,用聖水柳枝點化出此井的。呵呵!反正已經事擱千萬年,改叢也無從考究了,我姑且言之,眾文友姑且聽之罷了。放下這個話題,暫且不表。咱再回到前話題上。再說,天竺僧把眾人領到山上,向四周觀望了一下,然後用禪仗指著一個地點說:「此地不深就是水源,何不在此打井」?眾人看時,果見腳下的地方不幹不裂,地面濕溽溽的,雜草叢生。眾人大喜,遂舉鎬挖井。果然得一清泉。但見那泉水汩汩,噴涌而出。喝一口,甜如甘汁;手一捧,清涼入脾。老百姓把天竺僧人奉若神明,稱為「聖僧」。那井也就叫做「聖井」,那井中之泉叫做「聖泉」。自此,聖井之水源源不斷的流下山來。她不僅滋潤著危山周圍的土地,養育著當地的父老百姓。而且那泉水一直流到平陵城的護城河裡,哺育了遠古的龍山文化,滋潤著平陵城的經濟繁榮。
不僅如此,據說,漢初平陵王劉辟光死後就安葬在危山。因此,也有有人把危山叫做「鐵墓頂」。不管怎麼說:反正明清時,在「聖井旁,陵墓側」,早已是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廟宇亭閣,雲霧繚繞,頗負盛名的游覽聖地了。
每逢農歷的三月三和八月八,當地人民都舉辦危山廟會。一來為感謝天竺聖僧搭救眾生之恩,二來為繁榮當地經濟,方便生活,可謂一舉兩得。廟會時,山上山下,人群如織,一片歡騰景象,商來賈往絡繹不絕,甚是枝殲搭壯觀。危山大寺內的「聖泉書院」里,更有無數文人墨客,或講學探經,探奇攬勝;或吟詩作賦,揮毫潑墨。那情那景,蔚為大觀。
滄桑巨變,時過境遷。
如今的危山,早已勝過昔日的輝煌。那玉帶般纏繞的盤山公路,沿途那花紅葉綠的花草樹木,就足以讓您流連忘返;更不必說那新興建的母音寺、母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名勝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新的危山勝境,正向我們招手呢!
在此,我借用小橋文友:靜夜心思的近作:《危山景色》中的部分描述,來結束我的話題。
「有一處景色宜人的好去處,她就是章丘危山風景區。近日,自己利用閑暇時間,慕名沿經十東路來到了風景區遊玩。一踏進危山風景區廣場,就被眼前青山綠水,亭台、花香、鳥鳴所吸引,真乃一處井然別致的勝境,讓人目不暇接,心中油然升起無比舒暢之情,萬般情致之意,景區淳樸的鄉間風貌,處處不無清新的感覺;偉岸的「鼎」猶如強悍的衛士,給整個危山增添了威武壯觀。
享受著青山、綠樹、草坪的芳香,不約便來到了離「鼎」300米處的長匾牆處。匾牆正面是雕刻著諸葛亮、孫武、蒲松齡、李清照、李開先等齊魯歷史名人,匾牆反面是「危山賦」,細說了危山的歷史由來,猛拿見證了章丘歷史的驕傲。
敬觀了齊魯大地名人風范後,拾階往山頂走去。望著山上越來越多的花草樹木,看著時而飛起在綠樹叢林、時而隱藏在果樹花香中的飛鳥,唧唧喳喳發出動聽的聲音。夏日的陽光從密麻的樹枝中透過,射在通往山頂的小徑上、照在登山的遊人身上,讓每個人享受著一次健康的自然浴。此情此景,猶如欣賞到了最好的樂章,融入到調養身心的仙境。
不約間,來到了危山「聖井」源頭。站在用水泥砌邊的井口邊,往井中望去,但見清澈的聖水泛著細微的波紋,好似在向遊人細說著此山此井此水的來龍去脈,使每個人的腦海中又多了一個記憶中的故事。聖水是危山的特色,此地因為有了「聖井」而多了一份靈氣,此山因為有了「聖水」的滋潤而更加秀美。
飽覽了聖井之水後,來到居於山頂的「母音寺」,離寺西南方向不遠處,便是人們所說的危山鎮山之「塔」,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熠熠光彩,更增添了山景的壯美。寺內清閑有餘,樂曲悠揚,香飄整個院落,使人有一種連連的思緒感。
遊玩了危山風景區的最後一個景點,自己稍作歇息,俯首下望,山徑幽幽,微風吹來,樹木花草飄出陣陣清香,整個身心沉浸到了山青、水秀、綠意,大自然環抱的氛圍中,內心慶幸,不枉到此山一游」。
第二篇:綉江春漲流水聲
綉江,又叫盲河或盲水,發源於明水諸多泉群,往北流至金盤村與西巴漏河合流,穿過綉惠街道,流徑章丘巨商孟洛川的家鄉舊軍村,最後注入小清河。曾有無名氏吟詩曰:「綉江源頭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蜿蜒曲折的綉江河,全程30多公里,是章丘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自古以來,源源流長的綉江河水,滋潤著兩岸的土地,哺育著沿河的人民。漫步綉江河邊,宛然置身於江南水鄉。每逢春季到來之後,隨著雨量的增多,綉江河水突漲,一派奔騰之勢。兩岸綠柳成蔭,鳥語花香,景色甚為壯觀。也曾有詩贊曰:「綉江之水清如許,荷花香接稻花香」。「綉江春漲水流聲」 系章丘八大景之一。
第三篇:百脈寒泉珍珠滾
齊文化、魯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變異;近代商業文化與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這里碰撞、交配、升華;粗獷的與風流的、朴實的與清麗的、豪放的與婉約的兩種品質在這里合而為一。就連那自然景觀亦是匯聚百川,吸吶四海,從而形成了天下奇觀——百脈泉。不知是誰的詩句:「一串兩串三四串,五串六串七八串,只見泉花水底出,散落水中都不見」,就是描述百脈泉水的。君不見那無數串晶瑩的珍珠從水底搖曳冒出,所形成的美輪美奐的典雅景象是多麼的迷人啊!
第四篇:黌堂夜雪粉妝城
黌塘嶺,位於相公庄街道北約三公里處,是從石龍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個高阜。東北方向既是長北山諸峰。西臨東皋村。海拔僅60餘米。方圓不過4平方公里。但卻是章丘的一大景觀。遠遠望去,黌塘嶺恰似一隻俯卧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臨漯河真鹿卧」的描繪。最主要的是這里有一種好似「海市蜃樓」般的奇幻景觀,在夏秋之日的拂曉,嶺上會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東西。猶如粉妝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腳下會發出嚓嚓的聲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於是,「黌塘夜雪粉妝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第五篇:錦川煙雨時時潤
舊章丘城(今章丘市綉惠街道)西門有內外兩門,外門叫「通濟」門,內門叫「錦川」門。「錦川煙雨時時潤」的意思是:若在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錦川」門,舉目北望,旭日曦輝中的女郎山,雲蒸霞蔚,如煙似霧;山中的廟殿佛寺,在那煙雨迷濛中,隱約期間,若隱若現,恰如玉宇瓊樓一般,景色十分壯觀。轉首西移,但見百川匯集,綉江河水白水似練,蜿蜒曲折,流向白雲湖而去,景色十分壯觀,令人陶醉。故「錦川煙雨時時潤」成為章丘八景之一。
第六篇:龍洞熏風日日清
龍藏洞,在章丘明水城東南方,閻家峪鄉趙八洞村的南面,天倉嶺以東,一個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趙八洞。它是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闊8米,進深52米,高5米,進洞不遠,在右側高13.6米處有一天然洞窗,直徑2米左右,可仰望青天白雲。洞內南側有一平台,高3米,長8米,寬2米,冬春平滑如床,夏秋有山泉流下,這就是所說的「龍床」。「龍床」向上有一小洞,可以容身,再向前走幾米後便狹窄難進,深不可測。如有燈光照之,便見鍾乳嶙峋,水滴泉淌。洞內共有各時期造像85尊,其中南壁41尊,除洞口內第三組為關羽、關平、周倉外,其餘皆為佛像。北壁共刻有大小佛像44尊,除洞口一組為菩薩外,余者皆為佛像。刻鑿年代自元代至明代不一。進口處一米,有一石匾,上書「通天透地」四個行書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已酉歲四月。
第七篇:白雲棹罷歸來晚
說起白雲湖的特點,人文厚重為重點,湖光山影為特色,稱得上是厚載人文,歷史久遠。白雲湖的美景,觸動了歷代社會名流的游興和情思,他們或在此撐船棹舟,或在此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風流佳句。如:元代張養浩的《游湖有感》,明代康迪吉的《游白雲湖》,李開先的《白雲湖夜泛》等,歌詠白雲湖的詩篇,自古以來難以數計。其中尤以清初牛天宿的《白雲湖》,最為膾炙人口
第八篇:卧看東嶺曉月明
遠望東嶺山,彷彿山崖上生出無數的杈岈,故又稱「杈岈山」,當地人俗稱「茶葉山」,它是進入長白山的第一座高峰,與摩訶峰遙遙相對,海拔612米,山勢峻拔,巨石嶙峋。
東嶺山頂北崖,山巔巨岩矗立,猶如南天一柱,蔚為壯觀。諸峰之間,巨岩相倚,其中有一大石窟,每當三五月明之夜,曉月晨星從孔中峰間顯露出來,別有一番神韻。相傳在舊章丘縣衙堂上,開窗東望四十里外的東嶺山上,石窟中之朗朗明月,便可看到「東嶺曉月的奇觀,故古人有:「卧看東嶺曉月明」的詩句。因此,古人將此景列為章丘八大景之一。
『肆』 明水鎮的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北宋初年,歷城人田浩定居明水,設館授徒,從學者數百人。1840年,綉江書院始建,1847年建成,成為聞名齊魯的著名書院。1912年,開始建四營、淺井等完小。1929年,興辦第七區第九小學(校址王白庄)。1943年,建山東私立綉江中學(校址侯家莊),招生131人。至1948年章丘解放時,境內有小學17處,在校生1318人。建國後,黨和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包括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各項教育事業空前發展。80年代以後,全鎮掀起全民辦學的熱潮,尊師重教蔚成風氣。1987年,在全市率先實現了中小學校改6配套, 被濟南市評為校改先進單位。1989年,創建鎮成人教育中心,並達到省級示範學校標准。截至2000年7月,累計招收培訓學員83期,78 50人次。1990年,明水鎮成為全市率先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四鄉鎮之一。1993年,明水鎮被評為全省農村基礎教育先進單位,教委總支書記王化傑被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榮譽稱號。1995年11月,成為省九年義務教育達標鄉鎮。1995年,鎮6所幼兒園被章丘市托幼領導小組命名為「示範幼兒園」。同年,在全省率先融資60萬元,建立明水教育發展基金,促進了全鎮教育事業的發展。1978年至2000年底,全鎮義務教育投資累計達5400多萬元, 新建改建學校30處。 投資460萬元,建教師公寓樓5幢共138戶。全鎮共有幼兒園36所,小學26處,在校生4700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70.2%,位居章丘市第一。學生入學率、鞏固率、教學儀器設備達標率均達到了省級標准。
建國前, 全鎮有中醫32人,大葯鋪4個。1956年,明水中心聯合診所成立,衛生技術人員有20餘人。1957年,改為明水衛生院。六七十年代,各村設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2年,明水鎮投資150萬元,新建35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1座, 職工宿舍樓2座。投資100多萬元購置先進的醫療設備,眼科的醫療技術、設備在省內居領先地位,開展了多項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技術研究,其中,「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獲章丘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開展的「白內障後房型人工晶體兩點縫線固定植入術」獲濟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科委「高新技術生長點」稱號,並填補了濟南市空白。1996年10月,全國防盲辦孫葆忱教授陪同世界衛生組織亞太防盲總幹事甘三和一先生參觀了明水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對明水鎮的防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997年10月,濟南明水眼科醫院成立。1999年,該院開展的「劈核乳化法治療成熟期的白內障」的臨床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央電視台、山東法制報、齊魯晚報分別予以報道。眼科醫院院長黨光福多次被評為濟南市勞動模範、濟南市青年科技帶頭人。到2000年底,明水衛生院(含眼科醫院) 佔地21畝,建築總面積2萬平方米, 醫務工作者305人,床位200張,年門診病人79910人次,住院5000人次。1998年11月, 全鎮開始實施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投資200多萬元建村中心聯合診所29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60人。2000年,全鎮有科研機構6個,科技人員130人,開展科研項目13項, 取得市級以上科研成果3項。與省內外25處大、中專院校掛靠合作,研製新產品5種。「激流」牌手提電泵創部優,「PT1230自動膠印機」獲「七五」全國星火成果博覽會金獎, 明水種子站研發的「高白」牌大蔥良種享譽全國。1 994年、1997年、1999年被評為濟南市科普先進鎮,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科普先進鎮。
明水人傑地靈,文風蔚然。舞蹈、曲藝、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代代相傳。1956年建文化站,1962年建廣播站並開始播自辦節目。1992年以來,電影放映隊常年巡迴放映,年均放映100餘場次。主要村莊和機關、學校、重點企業建有圖書閱覽室,明水鎮設有檔案室。 1992年舉辦了明水文化藝術節。1993年3月,明水鎮政協聯絡室主持編寫的《明水今古備覽》 出版發行, 1997年再版。1998年10月,該書的姊妹篇《明水擷英》與讀者見面。兩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內容詳實,稽古萃今,雅俗共賞,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於一體,實為向人民群眾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教育的好教材。
明水是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體育設施達到省級標准。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彩,體育競賽形成制度。村居之間在假日舉行的籃球賽已成為活躍群眾生活的傳統賽事。1990年7月,明水鎮農民籃球隊代表章丘縣參加「豐收杯」農民籃球賽,獲亞軍。1991年5月,明水鎮舉辦了濟南市5縣城關鎮農民籃球賽邀請賽。從1996年至2000年,每年都舉辦鎮「金秋農民運動會」,展現了新時期富裕農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人民生活
建國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建國後,全鎮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92元,人均糧食148公斤,人均住房面積11.7平方米。80年代解決了溫飽問題,麵粉、大米成為家庭主食。90年代,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講究營養搭配,有「天天雞鴨魚肉蛋,不如野菜玉米面」的說法。衣著方面,色彩斑斕、款式新穎、面料高檔。2000年,全鎮人均收入4045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額1280元,全鎮有彩電15584台, 冰箱5850台,洗衣機8385台,電話14454部,摩托車14369輛,汽車515輛。全鎮村村通自來水、柏油路、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普及率99.8%。如今,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積39平方米, 有10個村居建起了總面積137900平方米的公寓樓,另有15350平方米的公寓樓正在建設中。
城鎮建設
明水歷來重視城鎮建設, 先後3次派人參加建設部組織的鎮村建設管理培訓班。1994年4月,副鎮長亓明代表明水鎮參加了建設部召開的小城鎮建設經驗交流會,並做大會典型發言。 1994年,被省政府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王家寨等3個村居連續7年(1992~1998年) 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到2000年底,全鎮共拓寬改造鎮村街道204條,總長473公里。1997年12月,完成全鎮所轄村居建設規劃, 確立了鎮村建設總體思路。1996年10月,明水鎮投資800萬元建成位於濟青公路明水段、 佔地116畝的荷花公園,其中水面60畝,花木綠地40畝,年接待遊客50萬~60萬人次,重現了「日暮歸來風斷續,滿身猶帶菱荷香」的美景。2000年,實施了佔地160畝的辛庄小區搬遷改造工程,新建住宅樓16幢,共搬遷居民356戶,建起綠地廣場96畝。
獲得榮譽
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一名,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故里,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快、對社會貢獻大的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組織、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小康鎮、山東省經濟百強鄉鎮(33名)、濟南市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濟南市「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濟南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濟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濟南市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先進單位、濟南市黨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濟南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科技興農競賽活動先進鄉鎮、濟南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等。
集體福利
1986年鎮敬老院建成並投入使用,現有入院老人18名。綉水等16個村居為60歲以上的老人按月發放養老金。自1992年上半年開始,全鎮推行養老保險。到2000年,投保人數達3193人,同時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總計發放補助金2027.1萬元,相當於職工工資總額的11%。全鎮農村實行醫療補助金制度。通過交納少量的合作醫療基金,可報銷醫療費用10%~20%。1994年設立明水鎮籍在校大學生獎學金。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3月, 明水楊胡村張其紅在章丘縣十區區公所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上半年,在中共章丘縣委駐地--埠村建立第一屆中共章丘明水區委員會。1946年底,在明水淺井村建立中共明水區第一個黨支部。1978年底,57個村全部建立黨支部,黨員總數達982人。1984年2月,明水公社與明水鎮合並,全鎮共建黨支部59個。1994年、1997年、2000年中共明水鎮委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4~2000年中共明水鎮委連續七年被評為濟南市先進基層黨委,1994~2000年明水鎮黨校連續七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1999年9月,賀套、雙山、李家埠、東琅溝4村劃歸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支部減至55個。近幾年不斷調整充實各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數發展到2735人。1998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
1946年上半年, 章丘明水區政府成立。1950年9月,改明水區為第八區。1958年3月24日,撤區建立明水鄉。1958年9月,明水鄉改為明水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 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稱明水鎮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建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恢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1月明水公社分為明水鎮政府和綉江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2月綉江公社管理委員會與明水鎮政府合並,建立明水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 1946年上半年在明水區淺井村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1964年成立了明水公社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50年6月建立明水區民主婦女聯合會, 1958年12月改為明水婦女聯合會。1950年6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明水區委員會,1957年7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八區(明水區)委員會。1988年9月成立明水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1995年10月成立明水鎮工會工作委員會。1980年6月成立明水鎮計劃生育協會。
人物簡介
李清照(1084~1156) 自號易安居士,明水人。宋代著名文學家李格非之女,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詞人。前期(即北宋時期) 主要作品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後期(南宋時期) 有:《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等。她的全部詩作被收入吳連周編輯的詩歌總集《秀水詩抄》。
李冕(1490~1563) 字端甫,號脈泉,明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浮沉於宦海30餘年,官至雲南右布政使。一生剛正不阿,秉公執法,廉潔自持,敢斗奸佞,時被升遷,又常被排擠,遭到貶謫。終因逆忤嚴嵩之流,被迫以老疾致仕。
劉昭一(1870~?) 號字峰,西營村人。曾任北洋政府國會眾議院議員,與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是至交好友。1927年被張宗昌委任為山東自治籌備處處長。1930年韓復榘主魯後,逐漸失勢,退出政壇。
劉靖宇(1917~1974) 原名張西厚,杲家坡人。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直南特委四支隊參謀長、冀南三分區政治部副主任、文城縣委書記、冀南一地委組織部長、五地委宣傳部長、大連市西崗區委書記、旅順市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參贊、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專員、副司長、代司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
李振東(1918~1976) 山陽東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戰爭年代轉戰南北,參加了很多著名的戰役,歷任連長、副營長、營長等職。解放後調北京衛戍區任副團長、團長。1968年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軍委會主任,1973年任北京衛戍區後勤部副部長。1975年因傷在北京逝世。
程重遠(1917~1991) 查舊村人,中共黨員。歷任冀魯豫軍區後勤部軍工部長、國家燃料工業部基建設計司副司長、電力工業部設計司副司長、華東電業管理局副局長兼上海電力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後任中國軍工史料編委和冀魯豫軍工史料編委主要負責人,組織編寫了《中國軍事工業歷史資料叢書》、《冀魯豫軍工史料叢書》。
趙興元 1925年生,中共黨員,前營村人。14歲參加革命,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黑龍江省軍區政委,旅大警備區副司令、政委。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曾九次負傷,榮立特等功兩次,大功六次,小功七次,33次幸福地見到毛主席。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趙興元曾當選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和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方 1930年生,明四居人。1947年初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任明水區組織幹事。調浙江省工作後,歷任寧波地區組織幹事、秘書、組織部副部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等職。
劉捷 原名劉煥卿。1932年生,西營村人,軍隊離休幹部。1949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入黨。歷任副班長、連隊文書、區隊長、軍事教員、秘書、訓練科長(正團職)、教務部副部長(副師職)、國防大學學員隊隊長(正師職)等職。多次受到嘉獎,並榮立三等功一次。
康煜宗 1932年生,淺井村人,北京北方交通大學教授。1950年就讀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幹部學校,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法語專業。畢業後分別在鐵道部國際聯運局任翻譯和在北京鐵道學院、上海鐵道學院任教。任教之餘,參與編寫了《核心法語》《大學法語》等教材。翻譯出版了科幻小說《大木筏》等多種譯著。
李家升 1934年生,西石河村人,著名爆破理論專家。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工程兵學校,1967年任中國駐坦尚尼亞軍事專家組專家,此後在工程兵指揮學院任主任教員、教研室主任、教授。先後主編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工程保障經驗》《爆破教範問題解答》《軍事爆破工程》等書,研製成功了「七三式模擬火箭爆破器」教具,獲工程兵科技進步二等獎。擔任《爆破》雜志特約編委,並被編入《全軍院校名師大典》。
王廣鈺 1937年生,明三居人,中共黨員。1957年入山東師范學院體育系學習,工作後歷任山東體育學院體育系田徑教研室助教,運動系籃球隊身體素質教練,山東省體育學校(現運動技術學院)政工科科長、辦公室主任;1982年後任山東省體委人事處副處長、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山東體育學院黨委書記,省體育總會專職副主席等職。主持研究的《我國優秀運動員退役安置現狀及對策》項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軟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項獎一等獎。
李善階 1937年生,三盤村人,1958年參加工作,1962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函授本科班。先後在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委研究室工作30餘年,後任山東建材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已出版的著作有《應用行政學》《省級行政管理》《機關行政研究》《中華古今旅遊詩詞集萃》等。先後發表各種論文30餘篇,創作發表詩詞500餘首, 部分詩詞收入《中華詩詞》《中華詩魂》等。事跡收錄《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詞典》《中國大網路專家人物專集》《中國當代學者大詞典》《中華詩詞學會人名詞典》。
趙芳清 1937年生,三澗村人,高級工程師。1953年於聊城地區糧食局參加工作,又先後到山東財經學院、山東商校進修學習。期滿後歷任山東省委財貿政治部秘書、山東省委辦公廳秘書、勝利油田黨委辦公室主任、東營市委副書記、東營市政協主席等職。
李海績 1938年生,八里辛庄人。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後又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進修,參加工作後曾兩次赴國外任教,1975年調國家教委工作,先後任副處長、處長、副司長、正司級巡視員、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正司級)等職,曾獲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紀念獎狀。出版專著《布魯塞爾大學》(10萬字)及自編詩詞集《天涯萬里歌行集》等。
李江吉 1938年生,三義村人,中共黨員,現任青島海洋大學技術科學學院電子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雜訊控制工程協會理事長,山東省環保產業協會振動和雜訊控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多種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2篇,與他人合作出版譯著《海洋聲學》(約79萬字)。由他任課題負責人主持完成了16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青島海洋大學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獲發明專利二項。並多次獲「青島海洋大學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稱號。
張汝亮 1938年生,杲家坡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橋梁隧道專業,現任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數次主持科研公關,並多次獲獎,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篇, 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表兩篇。參加了電氣化叢書《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及應用》的編寫工作,與他人合作完成《蛛網式平板型網架結構》《公路橋梁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等多篇論著。
劉家瓚 1939年生,陔庄村人。1960年在本溪礦局工作,1969年調四川攀枝花礦務局任採煤隊隊長。曾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9年獲全國能源部勞模稱號,1 990年全國「五一」 獎章獲得者,1991年被評為攀枝花市「十二英傑」,1993年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趙景江 1939年生,滕朋村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副師長。曾先後三次入滇、入閩擔負運輸和作戰任務,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嘉獎,並榮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
杲憲慶 1940年生,杲家坡村人。1965年畢業於曲阜師范大學政史系,工作後歷任肥城團縣委副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常委、新城鎮黨委書記、肥城縣委書記等職。1986年調任省農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主持農業廳的工作,1988年任農業廳廳長,黨組書記。現任省人大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韓乃寅 1947年生,楊胡村人,大學文化。現任雞西市雞冠區區委書記,東北地區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協理事。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稿件千餘篇,出版了六部中篇小說,二部長篇兒童小說。其長篇小說《遠離太陽的地方》(140餘萬字)三部曲第一部《天荒》獲東北地區首屆文學大獎一等獎。
徐建國 1952年生,王西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經濟師,現任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經過不斷發展和嚴格管理,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工交財貿系統百家利潤大戶企業」,1997年被山東省信譽評級委員會確定為特級信譽企業,還被省經委評為「管理示範企業」。
徐家鎮 1967年生,鮑庄村人,體育運動健將。在上海體育學院學習期間,連續5年獲67.5公斤級華東六省舉重邀請賽冠軍, 兩次在上海大學生運動會上奪冠,全國城市運動會獲第4名, 上海第九屆運動會上獲金牌。1992年,在山東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獲67.5公斤級舉重金牌。現為濟南市體校教練。
下轄村 下轄村: 淺井村 呂家村 查舊村 張家村 聶家村 侯家村 禹家村 孟家村 後營村 西營村 前營村 中營村 牛牌村 河南村 鄭家村 三盤村 三義村 四盤村 宋家磨村 宮王村 綉源村 樊家村 辛庄村 牛王村 山陽東村 山陽西村 柳溝村 王家寨村 崗子村 釣魚台村 杲家坡村 東石河村 西石河村 官道店村 太平村 王東村 王中村 王西村
『伍』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下轄村委會包括官莊村委會、吳家村委會、徐家村委會、天尊院村委會、張庄村委會、三趙村委會、養軍店村委會、韓家村委會、南辛枝悉村委會、東礬硫村委會、東張村委會、西礬硫村委會、台頭村委會、大閆滿村委會、小閆滿村委會、王官村委會、鄭家村委會、任家村委會、古宅村委會、朱家峪村委會、李家莊村委會、張家莊村委會、徐家井村委會、亮甲坡村委會、栗家峪村委會、興隆官莊村委會、閆家峪村委游搭沖會、水峪村委會、天井村委會、郭家樓村委會、東八井村委會、西八井村委會、孟家峪村委會、青野村委會、弓角灣村委會、礦井村委會、趙八洞村委會、盆崖村委會、石匣村委會、西南峪村委會、池涼泉村委會、馬鬧坡村委會、法家峪村委會、田家神殲柳村委會、畢家柳村委會、王家柳村委會、常三行村委會、石門村委會、響水泉村委會、雙水泉村委會、三角灣村委會、西周峪村委會、北王莊村委會、三台庄村委會、下白秋村委會、中白秋村委會、上白秋村委會、馮張宅村委會、小辛庄村委會、漁灣村委會。
『陸』 閆家峪鄉的各村委會
章丘市閆家峪鄉三台庄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衡爛三角灣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上白秋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下白秋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東仿戚八井村民委員會咐大漏章丘市閆家峪鄉興隆官莊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馮張宅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雙水泉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響水泉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天井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孟家峪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弓角灣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畢家柳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水峪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池涼泉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田家柳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盆崖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石匣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石門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礦井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西八井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西周峪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趙八洞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青野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馬鬧坡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閆家峪鄉魚灣村民委員會章丘市閻家中白秋村委章丘市閻家峪小辛村委章丘市閻家峪法家峪村委會章丘市閻家峪王家柳村委會章丘市閻家峪王莊村委章丘市閻家峪西南峪村委會章丘市閻家峪郭家村委會章丘市閻家峪長三行村章丘閻家村委會
『柒』 淄博最值得去的九個古村落,遠離喧囂,體驗最初的慢生活。
中秋將至,淄博最值得去的九個古村落,遠離喧囂,體驗最初的慢生活。
淄博市淄川區峨庄鄉上端士村被譽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環山,環境幽靜,石頭小巷古樸幽靜,頗具 歷史 風韻。
村內有早年石頭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時候山泉水會順著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寫滿了文化韻味。
如今的上端士村,舊巷還是那些舊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著歲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風韻,它們沒有被山外的喧囂所驚掠,它們遠離了城市的繁華,擁有了一份特殊的寧靜。
上端士村建村 歷史 在300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徵,特別是統一用青石建造的房屋別具一格,擁有「石頭村」的美譽。古老的磨盤,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頭房子、古老的羊腸小道、古老的參天大樹……據說已經有上千年的 歷史 了。
或許,就是因為它的久遠才會讓人深深感動,人類祖祖代代的繁衍與生息,生命的傳承與延續。
走進古巷,你一定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清朝大學士孫廷銓隱居的地方,一年四季景如畫。 人們喜歡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樸和秀麗的風光,尤其是深秋紅葉中的薯拆和尚房景色。
據說,康熙三年 時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為躲避權臣鰲拜,辭官回到博山。曾隱居「柿岩禹年山莊」潛心著述,在其《南征記略》中描述該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窮崖合,中更開布,有柿林千樹, 高下扶疏。雖四面林泉殊態,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稱之為柿岩,另一名鹿岑。
「柿岩」一名,據說源自孫之獬。孫之獬,青州府淄川縣大庄(今屬博山區)人,字龍拂。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孫之獬賦閑在家十七年,平常閉門教書育人,閑暇之時常寄情於山野林泉,徜徉於名勝山川,尤樂游鹿岑。每與文人雅士興會於此,總論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時節,滿山柿林,紅柿累累,金葉掩映,深谷生輝。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孫之獬說道:「鹿岑柿林千樹, 高山上下參差」,與其稱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為妙。一句話頗得文人墨客的稱贊,無不同聲贊絕。就連赫赫有名的孫廷銓也佩服之至,從此「鹿岑」遂易名為「柿岩」。
孫廷銓在他的另一首詩《柿岩贈禹胡局年》中寫道:「嘒嘒初蟬靜處分,石門小築掩斜矄。山從屋上嵐煙合,水抱村流澗響聞。北渚漁樵通遠望,西疇巾駕逐歸雲。看山卻憶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詩中的禹年說的是孫琰齡,即趙執信的外祖父,孫廷銓是趙執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當時的名家高士,皆喜居於和尚房。
和尚房,群山環抱,地處峽谷之中。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山靜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鳥唱石樓,南側鳳凰展屏,村北秋楓爛漫,村中紅柏參天。民居古樸典雅,與周邊山嶺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舊縣志將其列於名勝之首。因離顏神較近,自西過境路向西進入幽靜山谷,彷彿進入綠色的長廊,舊時也是顏神達官貴人 旅遊褲手讓 避暑的勝地。
因夢得名,也因夢讓生活按下暫停鍵。 夢泉村,是由孫臏夢泉而得名。相傳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在此交戰,激戰一天,龐涓依仗魏軍兵多將廣,將孫臏帶領的齊軍團團包圍。
齊長城海拔712米,位於夢泉生態 旅遊 區最頂端,與姜女廟翹首相望。遊客游覽齊長城遺址,看到那斷壁殘牆,不免會聯想到《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
走在夢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涼爽的山風,聽著夢泉村神奇又夢幻的故事是一種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人家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土峪村位於山東淄博洪山鎮東南部,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餘年的 歷史 ,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這里鄉土氣息濃郁,古村保存完好,而村內由石頭壘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頭村」的美譽。
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這里鄉土氣息濃郁,古村保存完好。石屋、石路、石街、石院,村裡最大的特色就是這些石頭建築。參觀這各式各樣的石頭院落,走在青石板路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很是愜意。這里還有幾個網紅打卡點。第一個就是這土峪天主教堂。
土峪天主教堂始建於1885年,教堂全是用石頭壘砌的,裡面的祭台等很多地方,也是用打磨後的青石刻成,在這么一個偏僻的鄉村,教堂能夠保留至今,這里也成為很多遊客來到土峪,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活著的明清風格古建築群。 李家疃是幸運留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村鎮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東南,與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沒有經過商業化的洗禮。
這里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庭院,保衛村子的厚實圍牆的殘垣斷壁,村前村後的花園,古貌猶存,院落古樸,民風淳厚,歷盡風雨滄桑的老人在講述著曾經的過往,李家疃以自己的節奏和步調自成一個不同的世界。
李家疃村的民居建築的群落性保護的完整性和活態性可以說是它最大的特色,村子現保留老房屋約200餘間,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一部分仍保留原樣,而且大多數仍然在發揮著居住功能,這就對房屋的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盡管古建築經歷歲月的滄桑變得有些破敗,但斑駁厚重的青石院牆,古樸大氣的門庭院洞,精刻細琢的房檐磚雕仍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村子曾經的繁華盛景。
濃郁的鄉土氣息,處處原汁原味。美麗的小山村,青色的石頭牆壁,環繞周身的蘋果園,古老的石磨、石凳、石桌,原汁原味的農家范兒構成了簡約而不簡單的沂蒙特色,它就是位於沂源張家坡鎮的洋三峪村。
洋三峪村三面環山,景色秀麗,民風中透著淳樸。一座座紅瓦房掩映在片片綠樹中間,時而山風拂過,時而炊煙裊裊。洋三峪的美,是沂河水流淌的一首歌:「毫山展現著優美的風光,矗立在神秘的紅水河旁,高高拇指峰講述著伏羊節的傳說,潺潺河水流淌著悠揚的樂章。
「咯咯噠,咯咯噠……」山谷間,不時傳來陣陣雞鳴聲,便是林間散養的上千隻黑烏雞。這里的黑野豬採用飢餓飼養法,黑烏雞可以在樹上棲宿,黑山羊飲高山泉水……除了有名的「三黑」,洋三峪特有的沂源全羊、全蠍、小磨豆腐、沂蒙煎餅,傳統加工工藝仍保留著珍貴的原汁原味。
曲徑通幽之處,村中古槐看盡 歷史 滄桑。 趙庄村位於博山城東南40公里,距離池上鎮政府駐地6公里的二郎山東麓,東南與吳家台村毗鄰,往西沿河而下是陡溝村,北與大南峪村二嶺之隔。村莊背依綿延逶迤的長嶺;西臨潺潺流水的淄河,三面環山,北有巍峨雄壯的三山,南有紅葉似火的二郎山,東有寬闊無邊的黑峪坪。1982年5月,博山區人民政府《關於部分重名大隊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決定,池上公社趙庄大隊因與域城公社趙庄大隊重名,又因位於博山區的東部,更名為東趙大隊。
村莊呈東西狹長形,北高南低,327省道仲臨路穿村而過,村中有東西向的大街一條,長300多米,寬五、六米,把村莊一分為二,與公路成平行線。大街中間有國槐一株,經考古工作者鑒定為「唐槐」。
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上面鐫有「趙庄」二字。據說村西的山腳下,原有一古村,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時,被大水沖毀,後來遷至現址,取村名為「找庄」。隨著歲月的變遷,逐漸演變為「趙庄」。所以本村無趙姓。據《王氏譜系圖》記載:「始祖守信,元初遷此定居。」據此,元代已建村。《博山縣志》《續修博山縣志》均有「趙庄」村名記載。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村址東西長不過200米,南北寬不足百米。中間一道筆直的東西向大街,將整個村莊分成南北兩半。大街上,有4棵古槐。在最東邊的1棵(也是最大的一棵)西北方的6米處,有一座關帝廟,廟旁豎著一塊石碑。這座廟宇坐北朝南,周圍有石牆土台,佔地十來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四平方米。在第二棵古槐的西邊2米處,有一座菩薩廟。再往西出村口(門市部大門北),又有一座土地廟。
趙庄村的古建築,除李家院子、丁家東店外,還有更豪華的陳家西院、陳家東院,都是標準的四合院。西院在東槐樹下的正北方大門。東院是連接一西院東牆東邊的第二個北大門,西屋還是二層洋樓。這兩個院落里邊的所有建築,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已被三家房主翻修改建,拆得蹤跡全無,大門也由二改三,面目全非。
趙庄古槐,遠近聞名。自古就有「趙庄槐樹陳疃榆樹」之說。趙庄古槐,胸圍10來米,干高10多米,得7名成年男子才能張開雙臂相接才能合抱。離地面3米多高出分成三個枝杈,每個枝杈都比大瓮口還粗。離地面兩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個洞,約10厘米寬,50厘米長,洞內樹干中空,裡面至少能容納五六個人。以前遭過兩次雷擊,已無頂冠。雷擊前樹高20多米,《淄博古樹》載:「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長在博山區池上鎮趙庄村,至今已1700餘年,依然生長十分旺盛」。趙庄村這棵古老的槐樹,名副其實的「樹王」,彷彿是諳通人性的「樹神」。當時村中共有七株古槐,這是從東往西數的第一棵,也是最大的一棵樹;第二棵在王吉田牆南;第三棵在王吉光屋北,第四棵在王道廣牆南,前街碾旁一棵,這四棵古槐,從1968至1972年的四年中相繼枯死;街北一株在北胡同「牆東」丁昌來屋後,現在只剩一段死樹干,街南一株,在南胡同孫兆昌大門前。
一個久遠而又撩動內心鄉愁的地方。
姚南峪村村落的形成大致在明朝,整個村莊劃分為若干街道,住宅整齊,道路亮堂,因村莊南高北低,村南山有古泉兩眼河流由南向北,流經全村。 山中的兩眼古泉常年出水,大旱時節也不幹涸,順流而下。
村裡有八百米長的石牆景緻,歷經百年風雨不倒。村內居住的有近百位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居住的房屋都為二、三十年代建造,更有的已經過百年,材質多為石牆瓦頂,房屋四牆的厚度都為五六十公分,真正的保溫防寒。
鄉村 歷史 、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活化石」。 臨淄有一處古村,已歷經六百餘年。這里的好,你來過就知道
在臨淄區金山鎮政府西南3公里處、興邊路的西側,藏著一處不起眼的水塘。水塘有個好聽的名字——金水塘,面積不大,悠悠碧水不知點綴了淄博大地多少歲月。
《臨淄史略》中記載:「在金山與銀山之間有一山口,俗稱『船口』。傳說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只露金山、銀山兩個山頭,南來北往的船隻都從此穿過。不知經過了多少年,海洋慢慢地乾涸了,露出了這個馬鞍形的山口。至今這個山口仍稱『船口』。」金水塘即處在船口上。
『捌』 杭州有哪些福利社
單位名稱:杭來州市兒童福利院源
主要職能:提供收養服務,弘揚救助精神。孤兒與棄嬰收養,家庭無力照管殘疾兒童的收養。
法人代表:張(吉吉)
單位地址:餘杭區瓶窯大觀山果園旁
郵政編碼:311115
聯系電話:88541984,88547824
還有很多人等著你去幫助:
部分福利院、敬老院、康復中心地址、電話查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