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居家養老建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與機構養老相比,社區居家養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養老模式,同時也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最大短板。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是 「十三五」 期間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於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提升社會養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0XX年灶行,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對山東省東、 中、 西部的48個社區及1200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項問卷調查, 調研組認為,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並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供需錯位。老年群體作為異質性群體,存在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老年人對體育娛樂、上門看病、文化學習和助餐等服務的需求和利用率較高,需求比分別為56.1%、 54.1%、 47.3%和39.7%。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對上門看病和助餐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對體育娛樂和學習活動方面的需求不斷減少;
男性對於上門看病服務需求最高 (61.5%),而女性則對體育娛樂活動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大清務在供給數量、質量或結構上較為趨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為主,缺少專業化的醫療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務。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醫養資源結合不夠。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患病幾率的增加,他們對自身健康更為關注,對醫療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為迫切,但目前醫養結合不足導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其主要表現有:一是對醫養結合重視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種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腦血管疾病和運動系統疾病, 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區健康檔案;
二是缺少專業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區缺乏醫療健康服務人員,包括全科醫生和專業護理員;
三是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執行力度,只能為老年人開展定期體檢、舉辦健康講座等常規服務,上門看病、康復護理、心理咨詢、應急救助等專業性較強的服務無法提供;
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識相對薄弱,社區健康管理滯後,缺乏正確合理的健康行為和生活習慣引導。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雖然近年來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養老服務政策仍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東省老年人主要收入來源為退休金(或養老金),平均水平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為2377元,農村平均水平僅為1343元,購買服務的能力相對不足;
二是城鄉和地區差異明顯,農村地區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地區,東部地區所享受的各項補貼要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
三是服務設施不足,雖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的數量增速明顯,但由於運行機制障礙和政府補貼不足導致作用發揮受限;
四是信息平台建設滯後,目前只有10.4%的社區擁有養老服務平台,難以實現老年人需求和養老服務資源的無縫對接。
(四)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足。目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仍存在一些體制和政策障礙:一是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的政策有待完善;
二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機制及配套法規不健全;
三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監管薄弱。此外,社區志願者和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服務機構以及社區之間的關系鬆散,聯動性不強。
(一)釋放需求,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利用率。一是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地位,社區居家養老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的核心與重點,居家養老是基礎,社區養老是依託;
二是加大服務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路、電視、電台、報紙等主要媒體,傳播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務內容,以提高公眾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知曉度和重要性認識;
三是平衡各地區間的經濟差異,提高老年人整體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費意願,擴大服務購買力,通過建立資金補貼方式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老年人潛在服務需求向顯性需求轉換。
(二)提高質量,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性。
一是服務對象精準化,滾辯前通過建立老年人動態評估機制,對老年人信息進行個性化追蹤,為實現服務分類精準供給提供有效支撐;
二是服務內容標准化,通過對養老服務內容重新定位,明確日常生活服務、醫療健康服務和精神文化類服務等三大類服務的不同責任主體;
三是服務組織專業化,將醫療健康類服務納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范圍是當務之急,通過大力培育專業化的組織和企業, 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
四是服務平台智能化,基於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需要,充分發揮信息網路化服務平台在資源整合、服務轉介、標准化評估方面的功能,引進智能居家養老服務技術手段,以普惠性為目的,切實為老年人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三)完善制度建設, 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長效發展。一是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制度,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和部門職責,通過增加保障收入與健全服務體系兩方面,對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支撐;
二是建立統一的服務質量標准和評價體系,制定出台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老年人能力評估、養老服務需求評估等具體標准,並加強對社區居家養老工作的管理和監督;
三是加快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鼓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嵌入型小型養老機構的發展;
四是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顧者支持以及相應的財政津貼等家庭養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養, 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待遇。一是政府出台養老人才激勵政策,培養服務人員的為老服務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
二是建立服務人員資質認證體系和持續培訓制度,加強對專業人員的職業規劃和引領;
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發揮社會組織、公益團體、志願服務和專業社工的力量,逐步實現社區志願服務規范化和常態化;
四是明確服務標准,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規范化考核指標。
(五)改革創新,激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和增強政策優惠導向,通過市場化機制使養老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是樹立大社區、大整合、大服務的理念,以社區服務覆蓋養老服務,真正發揮社區在資源整合、服務生產與轉介中的功能作用;
三是對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的功能進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志願者參與」的運營機制。
(六)擴大社區參與,增強老年人的自身價值。一是進一步引導老年人樹立自力更生、老有所為理念,增強通過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感;
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重點幫助有意願且身體狀況允許的貧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崗位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三是鼓勵引導老年人參加基層老年協會、老年志願者組織等基層社會組織,讓他們在社區治理創新中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服務社區。
B. 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具體措施(要簡潔的)
1、鼓勵生育。適當放開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人們生養二胎,從根本上增加勞動力人口數量,解決老齡化問題。
2、延遲退休。改革退休制度,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讓老年人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緩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3、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完善居民養老福利保障體系,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之外提供其他的養老保障體系,如養老基金等商業的養老保障。
4、醫療健康改革。改革醫療保障體系,讓老年人充分享受醫療條件進步的福利,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延長老年人的壽命。
5、發展經濟。大力發展經濟,通過經濟的增長抵消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6、發展老齡產業。布局老齡產業,開發老年人產品市場,既滿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同時可以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
(2)如何開發老年人資源擴展閱讀: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嚴重老齡化。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國出現了關於老年人的市場,這就是所謂的「銀發市場」。老年人是有市場需求的,比如對健康的需求,以及對一些衣食住行等的需求,那麼針對於老年人的需求,就會有市場供給,這便形成了老年市場。
比如,保健品市場,醫療服務業,敬老院,以及現在的高校培育出來的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和照顧的專業人才,這都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迅速發展。老齡化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老年人的市場。
C.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有哪些
戰 略 對 策
1、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 實現老年人與其他人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2、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社會救濟
3、 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 老年福利服務、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務的硬體和軟體建設
4、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規體系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6章50條
5、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安老、養老安全網 家庭保障安全網 社區養老服務安全網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網 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社會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機制
6、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營造健康老齡化的環境
D. 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一是繼續完善生育政策,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相銜接。當前具體的政策選擇包括: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途徑滿足青年及新家庭的住房需求;完善婚育相關假期制度,推動家庭工作平衡;依法保障婦女就業權益,改善婦女就業環境;合理配置社會服務資源,改善兒童照料服務供給;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切實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在此基礎上,建議進一步推進生育政策的調整,盡早盡快實現自主生育。
二是可考慮根據漸進、彈性原則盡快出台延遲退休年齡方案,並採取多種方式促進老年人就業,大力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三是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推進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盡快出台科學透明的養老金調整機制;繼續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等等。
四是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實現供給主體多元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實現供給機制市場化。
老齡化帶來的後果:
人口老齡化將帶來勞動力供給的持續萎縮和養老負擔的快速增加。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必然趨勢。根據預測,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減少約200萬,到2020年至2025年期間可能上升至每年減少500萬以上。勞動力供給的快速下降將會深刻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形勢,對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
與此同時,養老負擔將快速增加。根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將大幅上升。老年人口撫養比的快速上升,將加大養老金支付壓力和全社會醫療費用,同時帶來養老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探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經驗」
E. 如何從積極的角度來激發老年人的能力
首先要和老年人在一起陪伴他們,而且也要鼓勵他們去做一些事情,才能激發他們的。
F. 什麼是老齡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未來半個世紀,老年人口數量和人口老齡化水平將同步快速推進。根據聯合國人口預測方案推算,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在2034年超過4億。歐洲國家用100年時間、發展中國家用60年時間達到的老齡化程度,中國只需20年。
在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的同時,高齡老年人口增加將使中國面臨的老年人口問題更加突出。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預測,到2050年中國高齡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1億。由於中國人口老齡化發生在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復雜性。目前中國家庭趨於核心化和小型化,家庭規模平均只有3.1人,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其中農村留守老年人口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態帶的37%。此外,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與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步,社會物質財富積累和精神文明程度、養老服務體系、社會保障水平還遠沒有準備好,即「未富先老」。
可以說,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速度快、空巢化、「未富先老」等特點,將使中國遭遇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供給減少、贍養老年人口增多、中青年人口負擔加重的危機,並引發多種社會問題。
關於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口的問題,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面對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是否可以通過生育政策調整來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在中國生育文化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即便實施「單獨兩孩」乃至未來「全面放開兩孩」的生育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稀釋老年人口比重方面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仍然存在較大變數。二是現在的「四二一」家庭結帆讓蘆構會不會影響老年人口的供養問題,由於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滯後和公共政策的不足,老年人口的養老、醫療、長期照料等一系列問題均考驗著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和代際穩定。三是對於老年人口絕對數量的增加在處於發展階段的經濟水平上所產生的壓力認識不足。面對快速的人口老齡化,中國在養老、醫療、長期照料服務和公共資源分配等社會管理和社會政策體系還處在「未備先老」狀態,這一定程度上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形成巨大壓力。四是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老年人口的再就業與現實已經存在的就業壓力之間的矛盾如何妥善處理和協調。五是如何建立和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滑兆養老保障的滯後問題。
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這反映出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受到高度關注。老齡社會將遭遇養老、醫療、長期照料等多種困境,但如果用一種更加積極和具有建設性的態度來認識老齡社會,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則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並成為解決其他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礎和條件。
圍繞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過去更多關注的是老年產業的發展問題,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內含了倫理、法律、社會等諸多問題。因此,當前針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尚須關注以下問題:
一是文化困境:「歧視—尊重」的文化悖論。
由於儒家文化「尊老」傳統的影響,老年人口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在人類學和社會學意義上出現「歧視—尊重」的悖論。其體現在:一方面,儒家文化提倡的「敬老尊老」傳統滲透在中國日常代際回饋模式中,要求為老年人口提供安享晚年的保障條件;另一方面,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碾壓導致傳統文化對老年人口的崇拜與敬仰弱化甚至消失,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反而固定了「老化」的邊界,老年群體被視為靜態的、需要幫助的、不具生產力的依賴人口。這是傳統文化與社會大眾以年齡作為劃界並以此對老年群體進行的一種負面形塑,老年歧視使老年人口在社會上處於一個劣勢地位。
二是政策困境:老年政策的限制性和滯後性。
社會政策是國家為解決社會問題以實現公正、福利等特定社會目標而制定的,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限制性和滯後性。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的「限制性」主要表現在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採用限定性的語言按照年齡、性別等指標對老年人口進行識別,老年人口積累的閱歷與價值被賦予落後、撤退的標簽。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的滯後性則是指老年政策的統一性和延續性,缺乏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性長遠發展規劃以及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支持系統。
三是市場困境:現代化勞動市場的排斥。
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信息化、網路化提供的信息和咨詢手段對老年人口而言相對陌生,家庭核心化、微型化導致可以直接提供「文化反哺」的孩子也不在身邊,「數字鴻溝」在老年群體體現得非常明顯,老年人口在傳統社會通過時間周期的延長而積累的經驗、技能價值大幅下降甚至毫無用處,這成為實現老年人力資源進入全球勞動市場的主要阻礙之一。
四是代際困境:代際之間就業機會「擠壓」。
在教育得到普及和人力資本收益較高的情況下,延長受教育年限已成為普遍選擇,勞動年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不斷延遲,加之人口預期壽命大幅增加,如果退休年齡保持不變,這無異「擠壓」勞動年齡人口的工作時間長度。然而,中國目前並沒有出現大規模、大范圍的勞動力短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唐鈞認為,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在2000萬人左右,每年新增崗位只有1000萬個左右,在新增崗位中,有30%是老年人口退休讓出來的位置,在中國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和勞動力市場規范性有待加強的背景下,延遲退休年齡或許會給勞動適齡人口就業帶來某些不利的影響。因此,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還不具備全面延長退休年齡的條件,可考慮逐步調整延長退休年齡的時間長度和就業領域范圍。
G. 低齡老年人怎樣再就業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如何推動
麥當勞招聘退休人員的消息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可以從崗位當中看出對老年人沒有排斥的現象。人老了之後便會選擇在家裡面過著無聊的生活,碰陵納很難會進入到公眾的視野。那麼日益龐大的低齡老年人沒有辦法實現老有所為,必須要將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現在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結婚,其實就是因為自己還要父母進行贍養。假如能夠給他們找一份工作的話,那生活上肯定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總的來說國家通過這種方式其實就是為了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希望替老年人謀奪一個職業。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勇敢的,做什笑沒么事情從來不需要去仔細思考。因為年輕應該要敢拼敢闖,老了之後才能出現享福的現象。有的老人根本沒有享福的能力。平常在家裡面根本坐不住,找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做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H. 如何提高全社會對開發老年人人力資源的認識
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存在以下問題:老年人才資源開發發展不平衡 首先,由於老年人才以往從事的職業所形成的習慣、觀念、人際關系、思維方式和其他專長不同,因此決定了老年人在離退休以後參加工作機會的多寡不同。根據目前情況來看,老年人才資源開發主要是集中在較高的知識分子、離退休的領導幹部和經驗豐富的科技工作者,而對於其他領差孫並域的老年人才資源,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才資源還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這是因為農村老年人才資源由於歷史條件和凱漏地理原因,其文化素質非常差,智力資源也較之城市相對比較匿乏。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下,農村經濟的發展呼籲著老年智力的開發,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農村老年人才資源中蘊藏著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能工巧匠和各種技術專家。這些長期置身於農業生產之中的科技示範戶、農村農技員以及新興起的農業專業協會中的技術人員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的發展基礎甚為了解。同時,還有許多具有長期經驗積累、知識積累的老年土專家、技術人虛跡員。這些人都是農業科技隊伍中的「智囊團」,是連接農民與國家農技人員之間的媒介,也是傳播農業科技信息、推廣農業示範科技成果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