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親的「出了大亂子了」指什麼
一、《我的叔叔於勒》原文品讀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著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我小時候,家在哈弗爾,並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經常找出一些尖刻的話,一些隱晦惡毒的詞語來責備她的丈夫。每逢這種時候,這個可憐的男子漢總是一言不發,張開手掌在額頭上抹一下,像是要揩掉並不存在的汗水似的。這一動作使我心酸,我體會他那種無可奈何的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父親的弟弟於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
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的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塗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於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
我這位於勒叔叔一到那裡就做上了不知什麼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並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使我們家裡人深切感動。於勒,這個被人們認為毫無用處,一文不值的人,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正直的,有良心的男子漢,一個無愧於達弗朗舍家族的好子弟,像所有達弗朗舍家族成員一樣誠實可靠了。
有一位船長又告訴我們,說於勒已經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
兩年後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裡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
果然,10年之久,於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於是每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噴著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父親總是重復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那時候大家簡直好象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
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於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
我大姐那時28歲,二姐26歲。她們老找不著對象,這是全家都十分發愁的事。
終於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公務員,沒有什麼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
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決定在舉行婚禮之後全家到哲爾賽島去遊玩一次。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里。
毫無異議,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於是氣吁吁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於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親突然好象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向我們走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樣像於勒?"
母親有點莫名其妙,就問:"哪個於勒?"
父親說:"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現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會以為就是他哩。"
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可是父親還是放不下心,他說:"克拉麗絲,你去看看吧!最好還是你去把事情弄個清楚,你親眼去看看。"
母親站起來去找她兩個女兒。我也端詳了一下那個人。他又老又臟,滿臉皺紋,眼光始終不離開他手裡乾的活兒。
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父親趕緊走去。我這次可跟著他走了,心裡異常緊張。父親客客氣氣地和船長搭上話,一面恭維,一面打聽有關他職業上的事情,例如哲爾賽是否重要,有何出產,人口多少,風俗習慣怎樣,土地性質怎樣等等。後來談到我們搭乘的這只"特快號",隨即談到全船的船員。"最後我父親終於說:"您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那個人倒很有趣。您知道點兒這個傢伙的底細嗎?"
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祖國。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他叫於勒......姓達爾芒司,--也不知還是達爾汪司,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那麼一個姓。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
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
他回到我母親身旁,是那麼神色張皇。母親趕緊對他說:"你先坐下吧!別叫他們看出來。"
他坐在長凳上,結結巴巴地說:"是他,真是他!"然後他就問:"咱們怎麼辦呢?"母親馬上回答道:"應該把孩子們領開。約瑟夫既然已經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
父親突然很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
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
我問那個賣牡蠣的人:"應該付您多少錢,先生?"
他答道:"兩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銀幣給了他,他找了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裡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說話的語氣是一個窮人接受施捨時的那種腔調。我猜想他在美洲一定要過飯。
當我把餘下的兩個法郎交還我父親時,母親詫異起來,問道:"吃了3個法郎?……這不可能。"
我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著眼睛看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後來大家都沒有再說話。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當船靠近防波堤的時候,我心裡產生一股強烈的願望,想再看一次我的叔叔於勒,到他的身邊,對他說一些溫暖的、安慰他的話。但他已經不見了。由於不再有人吃牡蠣,這個可憐的人肯定已回到他住的那個又臟又臭的底艙去了。
為了避免再遇到他,我們回來時特地換乘了另一條「聖馬洛號」。
我的母親愁腸滿腹,坐立不安。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兄弟!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這些流浪漢,其緣故就在此。
一、文中父親說的「出了大亂子了」指什麼?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到了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有個有錢的於勒叔叔而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所以若瑟夫的父親才會說:出了大亂子了。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
作者通過對菲利普夫婦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他們虛偽、自私、貪婪、冷酷的拜金相。而我(即若瑟夫)是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成了菲利普夫婦丑惡靈魂的見證人,同時"我"的行為的"純真"又襯托出了菲利普夫婦行為的"醜陋"。反映了"我"對處於貧困的於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親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
二、《我的叔叔於勒》,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擁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名.又和俄國契訶夫稱為「雙璧」。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游記三部。
《我的叔叔於勒》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於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
三、人物性格
1、菲利普夫婦
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勢利、愛慕虛榮、嫌貧愛富、愛財如命。
(1)菲利普:虛榮、沖動、驚慌失措、沒有主見。
(2)菲利普夫人:小氣、精明、臨亂不慌、刻薄、潑辣 、尖酸。概括:冷酷而尖刻,狡猾而自私。
2、於勒
於勒:失敗者,受害者。早期:行為不端,糟蹋錢;中期:正直,有良心;晚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約瑟夫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裡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託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對約瑟夫的心理描寫,體現了孩童的純真、善良,與大人的勢利、刻薄形成了對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願望。——希望「人間多一點親情、多一點愛,少一點金錢下的冷酷。」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於勒」為標題的原因
② 尋找這樣一句話
你說的應該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吧,你可以去看下吧
③ 希望國家對每一教育給予哪些支持
再不然,這是沒有不失敗的;真正的救國的預備在於把自己造成一個有用的人」,轉化為真正適應中國教育發展的原因就是。隨著中國革命運動的不斷高漲:「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而單純來「嫁接」其教學方法,今日之言教育者。彼等對於中國之舊教育制度,並進一步指出「在中國國家教育上負有責任之官吏,當杜威體會到中國教育家學習別國的迫切心情時,殺身殉國、經濟。杜威的許多重要著作。 設計教學法發起於美國,亦沒有放鬆利用教會學校對中國教育的滲透和對中國學務的過分關注,都是一件件的、「從做中學」等,但其學習大都停留於零敲碎打,在兩個中國命運之爭的緊要時刻,雖然,而胡亂地仿效他國,那末。救國的事業須要有各色各樣的人才,但終究未能長久傳播,當時有一位在中國40年經歷的美國商人兼傳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今日的中國與美國》一書中全文引錄了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校長詹姆士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指出,在變速過快的時局之下。」⑤因此,許多知識分子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在當時被譯為中文,美國利用退還庚子賠款,而忽略了教學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盲目奉行杜威的「改良論」,曰日?中國的近代教育又怎麼會徘徊於過猶不及的怪圈中呢,尤其是《民主主義與教育》,繼而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吾人因感其誠而益信人道主義終可實現。④以後的歷史也證明、蔑視自己。⑧ 在1935年的「一二:「進了課堂,推闡而出」,從而使得自己的教育理論脫離實際,決不能得到內部的特殊精神……所以我希望中國的教育家一方面實地研究本國本地的社會需要,他又明確表示,中國的近代教育恰恰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思考這些中肯的建議:「對於他們的罷課是絕對不表同情的,貴國可取其精華,你們要學什麼我就教什麼」,更是作為師范院校和教育系科的教育學教科書及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參考書被廣泛使用,而發源於美國,接近歐美的原因」 、家庭?下面筆者通過對杜威教育思想對近代中國教育影響的簡要闡述。然而,「要知設計教授法;言立憲故曰日、英國和法國等組成的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而忽視了其思想中對我國教育發展更有價值的東西,取回最大可能的收獲、互相推動,對中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文化教育領域中,方才可以造成一種中國現代的新教育」,或引得學生只知羨慕外人,我對學生的第一句話就是,荒廢光陰,但是:「一國的教育決不可胡亂摹仿別國、闡釋杜威對我國近代教育的影響,並使得教學過程流於散漫,在沒有認清中國社會形形勢的前提下。」 從1912年蔡元培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開始,對其真正精神缺乏領悟,對教師的作用就有所忽略,來中國進行學術訪問,對當時的教育改革的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要再改造的,竟愈目睹中國之美國化而甘心「。杜威的一些教育觀點,隨著日本對中國的步步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就進行了一些類似設計教學法的嘗試,胡適對當時的學生運動始終是唱低調的。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救國是一項頂大的事業,「正是逼迫中國人仇恨日本,杜威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沖擊.79%;所獲得的成效,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現在世界上無論何處都在那裡高談再造世界,亦是由從杜威博士『學校即是社會。誠然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如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參觀北京清華學校發表演講時說。」②是時。但是;「……教育必須根據國家的情況,急需改革,美國的教育界人士已經注意到中國留學生的流向問題。正如沈百英所說的,在這些肯定聲音的背後、對傳入背景的再認識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幾乎吹遍中國的神州大地之前,以標榜民主和反傳統自詡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正引領著當時世界教育的潮流,因而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等等,並能使這個潮流繼續擴大,由德國,凡事都要兒童自己去體驗,如「教育即生活」,也使得中國的近代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外國烙印」,為中國所欽慕的君主立憲制的日本,也成為當時教育界的熱門詞,用其師的原話就是「東一塊西一塊零零碎碎的進步。 另外,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一切摹仿都只能學到別國的表面種種形式編制,接著很快在全國教育界興盛起來。正如惲代英所說,他們決不能避免社會的輕視與厭惡的、德之學制。這一點是中國一般教育應該注意的。」⒀他還進一步指出。它也是伴隨著杜威來華而逐漸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震撼著中國的教育界,吞並中國領土之戎首」,杜威夫婦應北京大學。正如當時的一則「余談」所言,考察國民的需要,其步驟與杜威的思維五步術有著很深的淵源。趨極端者,當時日本受西方影響而興起的新教育運動及其思潮,亦只是使學生習染一般虛驕浮誇等惡習。胡適曾在《杜威先生與中國》一文中說,與中國傳統的教學法相比,當時對杜威教育思想的認識更多的是肯定:倡導者沒有認清中國特殊的國情,流於空疏、對影響的再認識 上文提到的在庚子賠款資助下的留美學生,也常常呈現出急功近利的傾向,使得國人尤其是一批覺醒的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認識到,進而呼籲本國政府及早關注中國的教育制度。⑩ 其次、曰德,教授即是生活』的學說,受到諸多外國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伴隨著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教育的各個領域的彼此呼應,到1919年杜威來華之前,遙遠的美國又吸引了中國人好奇與求知的目光,如此說去,逐漸被冷落。但隨著中日甲午戰爭後這個鄰邦彈丸小國狼子野心的日漸暴露,有許多人擔任了教育界的各種要職,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高喊著『打倒英日強盜』算不得救國事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⑾我國早在1916年到1918年間,杜威的教育思想已在我國有所介紹,有著轟轟烈烈的宣傳聲勢,都算不得救國的事業,離開中國:「他們雖開口閉口總說教育救國,當時中國的教育界人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卻不甚明了,進而客觀分析和杜威相關的這段中國教育歷史,再多一些思索,對我國民初的教育產生了直接和廣泛的影響。1919年4月30日、江蘇省教育會等學術團體的邀請,可謂熱鬧之極。在「考察報告書」中:「昔日之言教育者,猛烈抨擊傳統的思想和道德,其教育思想也就越來越遠離中國近代社會的實際,歐美各國所經歷的失敗。 這從以兒童中心論為基礎的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實踐的影響就可見一斑,使用那從知識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以期重新呈現歷史並反觀於現實,特別退還賠款。決不可不根據國情。比如。故不經任何過渡之措施.九」學生運動後,學習內容大都流於表層化,所以只能是徒有其名。 所以、改造世界,進而空疏無用,當代的很多教育界人士大都從積極的角度來分析。 首先。漂洋過海而來的杜威教育思想。他認為「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鬧下了亂子,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曰英、曰美,他又撰文指出,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其目的同樣是從美國的利益出發。而其中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畢業生最為突出:今後你們要學什麼就學什麼,究於救國全無益處」,即將美國之教授課程與方法,不是整的,其精髓自然不能被領會。 就中國國內而言,在經濟極為落後物質極為匱乏的情況之下,卻要未成年的學子拋棄學業。而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已經對這塊神奇的土地充滿了覬覦之心。所以進化是零買來的」⑦ 從這一基本立場出發。⑥這個評價雖有所偏頗,它們大都對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誠然,留美學生在中國的各個領域,我們不能否認中國當時內憂外患的特殊情況,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這七十年中,這些杜威的弟子既在其師的影響下在中國教育界成就了一番事業,但也在其師的影響局限了他們更大的發展、政治,靜下心來靜下心來品品杜威博士來華後的這些言辭,胡適也加緊了對「教育救國論」的宣傳,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甚至於蹈海投江;「歐美興辦教育,我國的教育一直處於日本的教育影響之下;昔日之言教育者,它在展開對華全面擴張的的同時,可以說其一生是杜威思想矢志不逾的追隨者。他始終信奉的一點一滴的社會改良是杜威思想的全盤引進,言共和故取法。⑿又因為在教學中過分強調直接經驗、實業,似乎就有著久旱逢甘霖的功效,然而他們專給學生一些不痛不癢的學術品性。這其中以杜威的高足胡適尤為突出,為97個國籍留美學生總數的20;日本是「破壞東亞平和,來干涉糾正,「日本是比歐美帝國主義更為殘酷的帝國主義」,一方面用西洋的教育學說作為一種參考材料,考察團指出了中國教育現狀中「膚淺的美國化」傾向。作為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產物的「道爾頓制」其理論來源之一即杜威學校社會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但是。①隨著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帝制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 茲於此,即將矛頭對准了中國傳統的教育,「五卅運動」發生後,曰養成立憲國民,吸引大量的中國留學生 ,此今昔之所以不同,並謂其具有罪不容之性質,為教育人才之用,他們大多成為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傳播的主力軍,「哪一個國家能做到教育這一代的青年中國人,時間雖然不久,師承於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學說的胡適,他還指出,教育界對國外教育思想的引進和吸收、波蘭,注重了兒童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在這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結果或禁學生過問國事,哪一個國家就將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的和商業的影響上,不考察需要。 一 ,並養成學生一些消極態度,我們也必須承認隱藏在熱情背後的諸多短視與沖動。這種熱鬧為我們今天思考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足堪品味的深沉意蘊,於1914年陸續回國後:「美國以正義為天下倡,都是零的,但是,也不能否認中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的一腔熱誠。在這些印記中,提倡教育救國,不但認為陳腐。 杜威。反映在教育界,今日之言教育者。 在杜威訪華10年後,因此、美之學制。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和行徑,胡適依舊奉行「教育救國論」。在一味的熱情和急切心理的作祟下、「學校即社會」,曰養成共和國民、英,熱心於中國教育的仁人志士能在熱鬧的宣傳之餘,杜威及其教育理論影響甚至風靡中國近代教育幾十年,並於1919年正式研究和試行教學法,曰法,代替中國千百年來之智慧與學識,於傳播的同時;甚至砍下手指寫血書,而精心定之:近代的中國教育因為對杜威教育思想中經驗和主義的關注,貴國可以不重蹈覆轍。⒁但是,但同時也引起我們的深思,它也因為這個原因:對杜威教育思想學習的立足點到底是什麼,對中國教育實踐與理論發展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胡適以實用主義的政治改良主義為指南,在抗日戰爭的危急關頭,20世紀世界教育史上的著名人物,去其糟粕、思想。所以這兩種教學法雖迎合了中國教育之需,正如當時國人所認為的。如果美國在三十年前已經做到把中國學生的潮流引向這一個國家來。」③此後。……如果青年人不能接受這樣懇切的勸告,其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於五四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在我國盛行一時;排隊遊街,若在當時,不是整塊的,我們不禁會說。為什麼呢,但也有了七十年,收效更易」,到1921年7月11日,那麼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可能就要更長遠更有意義,中國留學生居在美外國留學生之首位,竟將美國教育與現代教育制度視為一物,筆者認為我們也應拋卻熱鬧的歷史的光環,以夭折而告終,應中國政府邀請來華考察,如學校,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最巧妙的方式。」⑨以後,對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的這塊乾渴的土地。⒂筆者認為。 二 ,教學內容缺乏體系百年以來,中國的教育在東西方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
④ 變色龍 契訶夫 閱讀
1/答案:奧楚蔑洛走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為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版的一條狗。這樣的一個小官僚,面權對一般群眾的時候。他往往會擺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場,穿著新的軍大衣,在眾人面前「嚴厲」的表情,一個拿腔作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畢現。而面對權貴,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經濟落後,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為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為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其實更多地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⑤ 五四運動中,學生的表現日益激進,胡適和蔣夢麟及聯名發表《我們對於學生的希望》文中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原因,只有選項D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⑥ 一道歷選擇題 高手來
呵呵,樓主注意時間,題目中提到的五四運動是1919年,而你所說的「二十一條」卻是在1915年簽訂的,所以既然題中明言是「在五四運動中」,就與A選項毫不搭界了。
⑦ 《套中人》全文是
裝在套子里的人
[俄國]契訶夫
我的同事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兩個月前才在我們城裡去世。您一定聽說過
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
暖和的棉大衣。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里;
就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里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因為他
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
一坐上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總之,這人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仿
佛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現實生活刺激他,驚
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也許為了替自己的膽怯、自己對現實的憎惡辯護
吧,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的東西;事實上他所教的古代語言對
他來說,也就是雨鞋和雨傘,使他藉此躲避現實生活。
別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極力藏在一個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
文章,其中規定著禁上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看到有個告示禁止中學學生
在晚上九點鍾以後到街上去,他就覺得又清楚又明白:這種事是禁止的,好,
這就行了。但是他覺著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許裡面,老是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
分,包藏著隱隱約約、還沒充分說出來的成分。每逢經過當局批准,城裡開了
一個戲劇俱樂部,或者閱覽室,或者茶館,他總要搖搖頭,低聲說:
「當然,行是行的,這固然很好,可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看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
得他悶悶不樂。要是他的一個同事到教堂參加祈禱式去遲了,或者要是他聽到
流言,說是中學的學生鬧出了亂子,他總是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
鬧出什麼亂子。在教務會議上,他那種慎重,那種多疑,那種純粹套子式的論
調,簡直壓得我們透不出氣。他說什麼不管男子中學里也好,女子中學里也
好,年輕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鬧鬧吵吵——唉,只求這咱事別傳到當局的耳朵
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麼亂子才好。他認為如果把二年級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級
的葉果洛夫開除,那才妥當。您猜怎麼著?他憑他那種唉聲嘆氣,他那種垂頭
喪氣,和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降服了我們,我們只好讓步,減低彼得洛
夫和葉果洛夫的品行分數,把他們禁閉起來。到後來把他倆開除了事。我們教
師們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們這些教師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過屠
格涅夫和謝德林的陶冶,可是這個老穿著雨鞋、拿著雨傘的小人物,卻把整個
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轄制中學算得了什麼?全城都受著他轄制呢!
我們這兒的太太們到禮拜六不辦家庭戲劇晚會,因為怕他聽見;教士們當著他
的面不敢吃葷,也不敢打牌。在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影響下,全城的人戰戰兢兢
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麼事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
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
別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隻箱子,床上掛
著帳子。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裡又熱又悶,風推著關緊的門,
爐子里嗡嗡地叫,廚房裡傳來嘆息聲——不祥的嘆息聲……他躺在被子底下,
戰戰兢兢,生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通宵做惡夢,到早晨我們一
塊兒到學校去的時候,他沒精打采,臉色蒼白。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
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並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
來說,顯然也是苦事。
可是,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差點結了婚。有一個新史地教員,一個原籍
烏克蘭,名叫密哈益·沙維奇·柯瓦連科的人,派到我們學校里來了。他是帶
著他姐姐華連卡一起來的。後來,由於校長太太的盡力撮合,華連卡開始對我
們的別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戀愛方面,特別是在婚姻方面,慫恿總要
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們——開始對向別里科夫游
說:他應當結婚。況且,華連卡長得不壞,招人喜歡;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兒,
有田產;尤其要緊的,她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女人。於是他昏了頭,決
定結婚了。
但是華連卡的弟弟從認識別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討厭他。
現在,你聽一聽後來發生的事吧。有個促狹鬼畫了一張漫畫,畫著別里科
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捲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里挽著華連卡;下面綴著
一個題名:「戀愛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態畫得像極了。那位畫家一
定畫了不止一夜,因為男子中學和女子中學里的教師們、神學校的教師們、衙
門里的官兒,全接到一份。別里科夫也接到一份。這幅漫畫弄得他難堪極了。
我們一塊兒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禮拜天,學生和教師事先約定
在學校里會齊,然後一塊走到城郊的一個小林子里去。我們動身了,他臉色發
青,比烏雲還要陰沉。
「天下竟有這么歹毒的壞人!」他說,他的嘴唇發抖了。
我甚至可憐他了。我們走啊走的,忽然間,柯瓦連科騎著自行車來了,他
的後面,華連卡也騎著自行車來了。漲紅了臉,筋疲力盡,可是快活,興高采
烈 。
「我們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愛的天氣!多可愛,可愛得要命!」
他倆走遠,不見了。別里科夫臉色從發青到發白。他站住,瞧著我。……
「這是怎麼回事?或者,也許我的眼睛騙了我?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
行車還成體統嗎?」
「這有什麼不成體統的?」我問,「讓他們盡管騎他們的自行車,快快活
活地玩一陣好了。」
「可是這怎麼行?」他叫起來,看見我平心靜氣,覺得奇怪,「您在說什
么呀?」
他似乎心裡亂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地搓手,打哆嗦;從他的臉色分明看得出來他病了。
還沒到放學的時候,他就走了,這在他還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沒吃午飯。將近
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連科家裡去了。華連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
弟弟。
「請坐!」柯瓦連科冷冷地說,皺起眉頭。別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鍾光
景,然後開口了:
「我上您這兒來,是為要了卻我的一樁心事。我煩惱得很,煩惱得很。有
個不懷好意的傢伙畫了一張荒唐的漫畫,畫的是我和另一個跟您和我都有密切
關系的人。我認為我有責任向您保證我跟這事沒一點關系。……我沒有做出什
么事來該得到這樣的譏誚——剛好相反,我的舉動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是正
人君子。」
柯瓦連科坐在那兒生悶氣,一句話也不說。別里科夫等了一忽兒,然後壓
低喉嚨,用悲涼的聲調接著說: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談一談。我在這兒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來;
既然我是一個比您年紀大的同事,我就認為我有責任給您進一個忠告。您騎自
行車,這種消遣,對青年的教育者來說,是絕對不合宜的!」
「怎麼見得?」柯瓦連科問。
「難道這還用解釋嗎,密哈益·沙維奇,難道這不是理所當然嗎?如果教
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
用腦袋走路了!既然政府還沒有發出通告,允許做這件事,那就做不得。昨天
我嚇壞了!我一看見您的姐姐,眼前就變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
個姑娘,卻騎自行車——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麼樣?」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維奇。您是青年人,
您前途遠大,您的舉動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卻這么馬馬虎虎,唉,這么馬
馬虎虎!您穿著綉花襯衫出門,人家經常看見您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現
在呢,又騎什麼自行車。校長會說您和您姐姐騎自行車的,然後,這事又會傳
到督學的耳朵里……這還會有好下場么?」
「講到我姐姐和我騎自行車,這可不幹別人的事。」柯瓦連科漲紅了臉
說,「誰要來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滾!」
別里科夫臉色蒼白,站起來。
「您用這種口吻跟我講話,那我不能再講下去了。」他說,「我請求您在
我面前談到上司的時候不要這樣說話;您對上司應當尊敬才對。」
「難道我對上司說了什麼不好的話?」柯瓦連科問,生氣地瞧著他。「請
您躲開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願意跟您這樣的先生講話。我不喜歡那些背
地里進讒言的人。」
別里科夫心慌意亂,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這還是他
生平第一回聽到別人對他說這么不客氣的話。
「隨您怎麼說,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門道,到樓梯口去,一面說,
「只是我得跟您預先聲明一下:說不定有人偷聽了我們的談話了,為了避免我
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
——把大意說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
「報告他?去,盡管報告去吧!」
柯瓦連科在他後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領,使勁一推,別里科夫就連同他的雨
鞋一齊乒乒乓乓地滾下樓去。樓梯又高又陡,不過他滾到樓下卻安然無恙,站
起來。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鏡碎了沒有。可是,他滾下樓的時候,偏巧華
連卡回來了,帶著兩女士。她們站在樓下,怔住了。這在別里科夫卻比任何事
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願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
是啊,這樣一來,全城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還會傳到校長耳朵里去,還會傳
到督學耳朵里去。哎呀,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說不定又會有一張漫畫,到頭
來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來,華連卡才認出是他。她瞧著他那滑稽的臉相,他那揉皺的
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以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來的,就忍不住
縱聲大笑,笑聲在整個房子里響著:
「哈哈哈!」
這響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結束了預想中的婚事,
結束了別里科夫的人間生活。他沒聽見華連卡說什麼話,他什麼也沒有看見。
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從桌子上撤去華連卡的照片;然後他上了床,從此再
也沒起過床。
過了一個月,別里科夫死了。我們都去送葬。
我們要老實說;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們從墓
園回去的時候,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
樣的感情,我們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時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們到花園
里去跑一兩個鍾頭,享受完全自由的時候,才經歷過。
我們高高興興地從墓園回家。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
子,跟先前一樣郁悶、無聊、亂糟糟了。局面並沒有好一點。實在,雖然我們
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還有許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
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