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人對老者的稱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鮐背之年
100——期頤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鮐背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蒼:畏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八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收》:「百年曰期頤。」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㈡ 古代對老人的稱呼
基本知識:
男稱大人,女稱孺人。
老人死三年內:亡男稱新逝顯考,亡女稱新逝顯妣。
三年後:亡男稱故顯考,亡女稱故顯妣。
孝家稱呼 燒袱子火單寫法 自稱
一代:稱父親 故顯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二代:稱祖父 故祖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孫
三代:稱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孫
四代:稱高祖 故高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孫
五代:稱天祖 故天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來孫
六代:稱烈祖 故烈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孫
七代:稱太祖 故太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孫
八代:稱遠祖 故遠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雲孫
九代:稱鼻祖 故鼻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孫
父之兄:稱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稱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稱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稱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稱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孫
母之兄或弟:稱舅 故舅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爺:稱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孫
母之堂兄:稱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稱姑父 故姑父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內侄 具
父之姐妹:稱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叩
父之姑爺: 稱故姑公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內侄孫 叩
父之姑娘:稱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孫 叩
同父母之姐:稱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叩
㈢ 古代老人怎麼說
古代老人的稱謂有古稀、斑白、黃發、皓首、久壽、眉壽、姥、暮齒、暖壽、萬壽、遐齡等。
還有一種常見的叫法是古代老年男子稱「老翁」、「叟」,老年女子稱「老嫗」、「老婦」。
在古代,人們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如豆蔻、弱冠、不惑等等。
(3)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擴展閱讀:
古代人的年齡稱謂
剛出生:度、嬰兒
出生三天:湯餅
不滿周歲:赤子、襁褓
2~3歲:孩提
3~9歲:垂髫
7歲:韶年、始齔(chèn)、髫(tiáo)年、毀齒
8歲:齠(tiáo)年
9歲:九齡、教數、指數之年
8~13歲:總角
10歲及以下:外傅、幼學、黃口
12歲:女生:金釵之年
13歲:女生: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男生:束發,女生:及笄(jī)之年
16歲:二八之年,女生: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15~20歲:男生:舞象之年
20歲:男生:弱冠,女生: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男:而立之年,女:半老徐娘
40歲:不惑之年
50歲: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平頭甲子、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60歲以上:下壽
61歲:還歷壽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從心之年、致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傘壽
80歲以上:中壽
81歲:半壽
88歲:米壽
90歲:鮐背之年
8、90歲統稱:耄(mào)耋(dié)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及以上:期頤、上壽
108歲:茶壽
140歲:雙稀、雙慶
更大歲數:萬壽、遐齡
㈣ 古代稱呼老人的尊稱詞語有哪些
男性:老朽、老夫、老漢、老拙、老翁、老叟。
1、老朽是老人自謙之詞。以「老朽」自稱,表示自己是衰老無用之人。
2、老夫是老年男子的自我謙稱,通常是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男子。
3、老漢是老年男人的自稱。
4、老拙是古代老年人自謙之詞,形容為人處世循規蹈矩,做事按部就班,比較實在、厚道。
5、老翁是中國古代老年男人的稱呼,含尊重意。
6、老叟是老人的自稱。例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祇留我在家,替你們作個守門的老叟,料想還不誤事。」
女性:老身、老婦、老嫗、老媼。
1、老身是早期白話中老年婦人的自稱。
2、老婦是指年長婦女自稱的謙詞。
3、老嫗是古代的老婦人的自稱。例如:杜甫《石壕吏》「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4、老媼拼音為lǎo ǎo,是指老年婦,出自《題賀知章故居》。
老年人的稱謂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耆艾;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中壽:七十為中壽。耄:民間有「人到七十古來稀」之稱。
77歲:喜壽。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傘壽耋:指八九十歲的年紀。中壽:指80歲以上。
88歲:米壽
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
108歲:茶壽: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歲。
㈤ 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古代講究長幼有序,所以對於稱呼的禮儀要求也非常多,長輩們的自稱和稱呼就已經多得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吾、余等,對長輩的稱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對於自己已經逝去的父母的尊稱有先父、先母、先嚴、先慈,從這一個稱呼當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對於別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稱,一般都會稱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對對方的尊稱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對對方妹妹的尊稱。古人對於老師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古人對老師的尊稱有「恩師」「夫子」等。
㈥ 古代老人的別稱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風俗,而老年人的別稱也頗多,以下是我整理的古代老人的別稱,歡迎閱讀!!!
老蒼: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清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頤: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老宿: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稱之。”
老先生:年高學博者之稱。《史記·賈誼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力為之對。”
老父:對老年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號。《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官僚也。聖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老子:老人自稱。《晉書·庚亮傳》: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掘。”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謙重,非老朽所敢當。”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古代,對老人年齡有一些特定的稱呼,如:五十歲稱為“艾”;六十歲稱為“耆”,進入老之境,免服勞役;
七十歲稱為“耄”,白發蒼蒼之意;
八十歲稱為“耋”老態龍鍾;
九十歲稱為“鮐”,老人背上生斑似鮐魚背;百歲稱為“期頤”,意為飲食起居期待子孫奉養照顧。
把百歲老人稱為“壽星”,把“壽星”出現視為人世盛事,崇為“人間祥瑞”。
西漢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曰:“今海內樂業,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舊唐書·鄭肅傳》中也稱年壽持齋的人為“人瑞”。所以,那時地方長官都要注意調查,掌握百歲老人的情況,上報朝廷獎賜、表彰。在《禮記·典禮》中載,20歲以後的成年人,對於年齡比自己大5歲者,走路時要讓其先行;對於比自己大10歲者,要作兄長對待;年齡比自己大一倍者,則要作為父輩敬重。長輩如有所問,要以禮相待,謙和作答。
㈦ 在古代怎麼稱呼老頭
老蒼: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清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頤: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老宿: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稱之。」
老先生:年高學博者之稱。《史記·賈誼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力為之對。」
老父:對老年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號。《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官僚也。聖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老子:老人自稱。《晉書·庚亮傳》: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掘。」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謙重,非老朽所敢當。」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另外男性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等,女性長輩的自稱有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等。
㈧ 古代老人怎麼稱呼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㈨ 古代對老人的雅稱
古代對不同年齡、身份、性別的老年人的雅稱有:老蒼、花甲、古稀、耄、期頤、老宿、老先生、老丈、老翁、老媼、老嫗。我國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風俗,所以對老年人的雅稱也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