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了解中老年人

了解中老年人

發布時間:2020-12-09 16:02:30

㈠ 中老年人的記憶特徵是什麼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回憶等過程。根據記憶的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和運動記憶等。根據材料在腦子里保存時間的久暫又可把記憶分為瞬時記憶(保持時間為025~2秒,呈鮮明印象,但很快就消失)、短時記憶(保持時間為3~47秒)和長時記憶(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終生不忘)。
記憶是老年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多數的老年人感到最苦惱的是記憶力衰退,往往是隨記隨忘,對昨天學過的詩詞或新介紹的朋友的名字,今天就記不清了,有時話到嘴邊,竟遺忘了。
對這種記憶力的變化是不足為怪的。況且這是屬於臨時遺忘,與永久遺忘不同,有時經過追憶或休息片刻又想起來了。當然,嚴重的就會發展成為遺忘症,它是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記憶衰退,遺忘率高,這是自然規律。
其原因是由於人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和大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記憶也隨之發生變化的關系。但是變化的情況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可怕。有人經過調查後假設:如果18~36歲的人記憶能力為100%,那麼37~60歲的人的記憶力為90%,60~85歲為85%。可見,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程度並不大,為此而引起的擔心和苦惱也是沒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瞬時記憶和年輕人相差不大,短時記憶明顯比年輕人差,那種放下東西就忘的現象往往出現在老年人身上。至於長時記憶,老年人往往對未衰退前接觸過的事物,長時記憶保持完好,而對衰退後接觸到的事物,長時記憶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假如有一個人70歲,他的記憶是大約50歲時衰退的,那麼50歲就是長時記憶好壞的一個分界線。
例如,有的老年人能把童年時讀過的《千家詩》背誦如流,有的同志能把他小時候當兒童團員時,手拿紅纓槍、臂戴紅袖章,在村口站崗放哨,抓特務的情景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還有的同志能復述幾十年前與別人爭論時所堅持的思維邏輯順序及爭辯中說過的話,等等。而對50歲以後發生的事,則記憶沒那麼清楚了。這些都是正常的。這是老年人的記憶特徵之一。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好,機械識記不如從前。機械識記是靠機械重復方法的識記,例如記數字、牌號、人名、地名、歷史年代等。而意義識記是依靠理解的一種識記,亦即通過領會精神、融會貫通其內在的聯系來識記。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意義識記沒有多少區別,而機械識記老年人明顯不如年輕人。
規定時間的速度記憶衰退。老年人如果自由掌握記憶速度,那麼老年人的記憶效果和年輕人差不多。一旦要求老年人同年輕人一樣,在同一規定的短時間內記住某些內容,那麼,老年人的記憶效果就不如年輕人。
再認保持完好。再認是指一件事出現在眼前,判斷它是否感知過的過程。心理學上把能夠再認識的過程叫認知。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再認保持完好。例如,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久別重逢,一眼便可確認對方是自己的童年好友。再如。有的老年人雖然背不出一些外語單詞或古詩的句子,但是當它們出現在眼前時卻可以認識,指出這些外語單詞和古詩的意思。

㈡ 中老年人是指哪個年齡段

45到59歲的人群稱為中年人,60以上的稱為老年人。

㈢ 什麼最吸引中老年人

當然是健康,上歲數的老人都希望在餘生能有個好身體,過個幸福安康的晚年.

㈣ 中老年人適合看什麼節目或了解什麼知識

<生活>
<夕陽紅>
<天天飲食>
還有一個節目的名字忘記了...是在<天天飲食>前播的好象,裡面有兩個女的主持的,有個欄目叫"妙招大看台",教生活中挺實用的小竅門的~~

㈤ 中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指什麼

感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又分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等;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現代科學又擴展了人類感覺種類的概念,增加了本體感覺、磁覺等。知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人的感覺一經發生便轉化為知覺。
如一看到桔色,或嘗到橘子的甜,或聞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這是橘子。有時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進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並不需要取出來看、聞、嘗,就是這個道理。
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又高一級的心理活動。知覺與感覺是同時產生的,統稱為「感知」。
人的感覺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覺能力可因機體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視覺老年人視覺的衰退很明顯。12以上的視力,39歲以下的佔80%,而40~50歲減到60%,50~60歲減到50%。在60歲以前,遠距離視力,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60歲之後便急劇衰退。而近距離視力(指在一般閱讀距離上能辨認多大的字)變化卻很大,這是老年人的視力特徵,即出現看近不清楚,看遠清楚的現象。俗話說:「四十四,眼生刺」。
也就是說,40歲以後,焦點調節功能急劇衰退,老視現象(俗稱老花眼)就逐漸出現了。一般平均在47歲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鏡。
人到老年,眼的晶狀體變成黃褐色,因此把物體看成是偏黃色的(猶如戴上黃色的濾色鏡)。老年人對藍色、綠色辨認最困難,而黃、紅色則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別同一物體時,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劇增加。
視力下降的原因,並不完全是由於視覺器官的退化,白內A、青光眼、視網膜動脈硬化症、視網膜變性症、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都會造成老年人視力下降。
聽覺在各種感覺中,受老化影響最明顯的是聽覺。聽力以20歲為頂點,以後緩慢下降。一般50歲以後,聽力就顯著下降。因年齡變化,有的人聽不見手錶秒針的聲響;有的人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年人中,13%聽覺遲鈍,我國是487%。男性老人聽力減退比女性明顯。另外,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斷下降。對語言的理解在20~50歲時是相對穩定的,到80歲則下降25%,或更多,特別是對較復雜和速度快的語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減退得更明顯。許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聽覺已在下降,總認為別人說話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談話最好是面對面,這樣可以觀察對方的口形。
味覺和嗅覺味覺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數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數從舌前部開始向舌後部逐漸減少,這一減少過程相當緩慢,一直要持續到老年期。另外也有從舌中心向四周減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後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還有少數味蕾。因此,味覺的敏感程度也就隨著年老而減低。味覺的基本要素分為甜、酸、苦、咸。一般50歲之後反應明顯遲鈍,特別是對甜和咸兩種。嗅覺一般與味覺同步老化。60歲後衰弱現象更加顯著。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無味的原因。

㈥ 中老年人是指多少歲

中老年人是指45歲到死亡的這一階段。
中老年一般是指人類生命歷程中青年之後的階段,包括中年和老年。由於全世界的年齡呈普遍增高趨勢,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的劃分,提出新的標准,將44歲以下的人群稱為青年人,45到59歲的人群稱為中年人,60到74歲的人群稱為年輕的老年人,75以上的才稱為老年人。把90歲以上的人群稱為長壽老人。

㈦ 中老年人的性格類型有哪些

性格是指一個人在個體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現實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譬如,有人對工作赤膽忠心,一絲不苟,待人處事有高度的原則性,豪爽活潑,有禮貌,助人為樂,謙虛、自信等,所有這些特徵的總和就是他的性格。
人的性格具有不同的類型。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心理學把性格分為內傾型、外傾型和中間型三種。所謂內傾型是指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這種人沉靜、多思、反應緩慢,適應環境困難。所謂外傾型,是指心理活動傾向於外表,這種人活潑、開朗、善於交際。介於內傾型和外傾型之間的,稱為中間型。
老年人由於見多識廣,社會磨練多,性格也許會有所改變,但完全改變的現象是很少見的,年輕時屬於何種類型,到老還基本屬於哪種類型。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性格有一個由外傾向內傾轉變的總趨向。這種內向性的表現是:越來越傾向於以我為中心、自我吸引、興趣狹窄、社交退縮,小心謹慎、事無巨細都力求穩妥、保險,往往比較頑固、執拗,喜歡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對一切變化和新鮮事物都深感不安,甚至連別人挪動一下他習慣放置的傢具的位置也橫加反對;喜歡回憶往事。在回憶中產生滿足和悔恨,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嘮叨不休,喜歡指手畫腳,作權威性的指揮,好猜疑,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往往草木皆兵,疑心自己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等等。
老年人性格轉向內傾性和老年人的生理活動有密切關系。
科學家認為,人的衰老包括神經細胞的控制能力的衰退。生命早期,神經細胞特別活躍,反復的激活使神經細胞具有延續的工作能力,這是心理活動外傾的生理基礎,到了老年,神經細胞激活水平低,控制能力變小,變得不那麼活躍了,人的整個活動水平因而下降,這是心理活動內傾的基礎。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性格逐漸由外傾轉向內傾。
老年期是個失意多,不安感強的時期。處在失意挫折中,就會使個人內部的不愉快情緒亢奮、糾紛增多。有些人無法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稍一遇到困難就會退避,喜歡閉門謝客,不願與人接觸,擔心生病,疑心重重,牢騷滿腹,情緒低落等。但並非所有的人都陷入這種境地,有些人即使到了老年,也能應付自如。
按照對老年期的適應情況,有人把老年人的性格特徵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成熟型。有智慧,感到自己的一生收獲不少,是有成就的一生,即使在離退休時也心安理得,毫無掛戀,理解現實,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積極參加工作和各種社會活動,對家庭及社會中與他人的關系感到滿意,有充實感,關心面廣,面向未來;對未來的生活並不感到苦惱。
2安樂型。即隱居依賴型。看上去好像十分悠閑自得,而早對自己目前的處境也十分適應,但實際上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無論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在期待別人的援助。
3裝甲型。這是一種自我防禦較強的類型。對恐怖、苦惱都用強烈的防禦機制來對付,用不停的活動來抑制自己對衰老甲恐懼。不承認老年的現實,用不停的繁忙活動迴避對老年期間展望和死亡的問題。由於對工作有過分的義務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因而嫉妒年輕人。
4憤怒型。有些中老年人,對未能達到人生的目標產生怨恨和絕望情緒,並將其原因歸罪於別人,非難別人,自尋苦惱,自我閉塞。對離退休和老齡化採取根本否定的態度。對死亡有強烈的恐怖感,怨恨和嫉妒年輕人,有時甚至表現出敵意。
5自我譴責型。與憤怒型不同,這種類型的人的攻擊性是深藏在內心的。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失敗的一生。把自己度過絕望的一生的原因歸罪於自己,責備自己。他們是被動的、悲觀的,孤身孑然,把死亡看作是自己對悲慘現實的一種解脫,有時甚至會自殺。
在這五種類型中,前三種以各自的形式在適應衰老情況,後兩者則是不適應的,需要自我控制和調節。
也有的人把老年人的性格分為四種類型;慈祥型、拘謹型、麻木型和跋扈型。無論何種分法,都說明老年人的性格特點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安靜審慎,有的急躁馬虎;有的熱情坦率,有的冷淡沉默,有的堅決果斷,有的優柔寡斷!有的溫和,有的粗暴,有的富於創新,有的墨守成規。我們希望老年人能有意識地克服和改變性格上的不良心理狀態,要善於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監督,持之以恆。

㈧ 什麼是中老年人

中老年一般是指抄人類生命歷襲程中青年之後的階段,包括中年和老年。對於人,一般指男人60歲之後,女人50歲之後直至生命結束的這一階段。
其實按國家法律,到法定年齡退休的便是中老年人,因為他在這個年齡段,抵抗力和身體的一些器官已經到了一定的衰老程度了甚至退化,需要進行一些保健調養了,也是步入老年的前階段,這就是中老年人。

㈨ 中老年人的心理有什麼特點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從醫學上說,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一個「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標志著一個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過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於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情緒上往往表現為:焦慮、憂郁、煩躁、情緒易波動、多疑。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工作、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思想、觀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一段時間里,由於心理上適應不了這個大變化,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表現。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更年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異常表現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工作視為生命,認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義,從而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這樣年復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一旦離退休了,一切發生了根本變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暢,坐卧不寧,無所適從。

二是人生價值貶值感。不少老年人當初工作時都負有一定責任,掌管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工作。那時自我感覺是在一定范圍內是「舉足輕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上受領導重視,下受部屬(群眾)尊敬,說話有人聽,一呼百諾。一旦退休後,就感到身價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無所事事,說話也沒人聽了,辦事也不那麼靈了。感到有一種無聲壓抑。

由於心理上的不適應,情緒易波動,思想沉悶,敏感多疑,察言觀色,總感到處處不順心,在家裡往往發無名火,自我價值觀、理想、事業心幾於崩潰,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種末日感。

中醫認為,「暴怒傷肝,氣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於心理上的氣火。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須發皆白,這有些誇張,但郁悶氣火,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離退休的同志在這個「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盡快適應,往往會導致傷身致病。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慎重對待之。

學點中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學家為了系統而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衰老與消亡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原因,把心理學按人的年齡階段劃分為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

中老年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機體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並研究如何維護這些心理活動的衛生與健康。

我國對中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著。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孔子家語)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腧距」的論述,指出成年期隨著人的成熟發展而發生的適應環境能力的變化。老莊在《道德經》和《莊子》中也明確提出無欲、無知、無為的「歸真返樸」思想。

《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掌握各種健身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自然壽限。明代龔應園在《萬壽丹書》中載:「如虛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

「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物無味。寢處不安……」,其中生動地論述了人在衰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學則在我國起步較晚。對老年心理學較系統的研究(主要在記憶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開始的,並日益受到我國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

年代、生理、社會與心理年齡

科學家們認為,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同一個年代,人們可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年齡:

年代年齡

指人離開母體後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如一個小孩降生後成長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一歲,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80歲。目前我們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齡。

生理年齡

是指根據個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映這些狀態和功能的各種生理活動指標來確定個體年齡。目前生理年齡一般分四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也就是說,60歲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這里的「歲」,同年代年齡的「歲」不同,年代年齡60歲的人,生理年齡可能是55、60或70歲。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齡可以由突然患病、受傷而發生變化。總之,生理年齡和年代年齡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會年齡

根據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來確定年齡。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會年齡就越成熟。它也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7歲是未成熟期,18~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社會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這里的「歲」與其他年齡中的「歲」含義也不相同,特別是與年代年齡的「歲」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閑,終日無所事事,在與他人交往中無足輕重,其年代年齡雖進入壯年期,但社會年齡仍處於未成熟期,並將直接進入衰退期。

心理年齡

是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程度確定的年齡。它以意識和個性為主要測量內容。心理年齡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未成熟期,20~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認為心理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心理年齡的「歲」與年代年齡、生理年齡的「歲」含義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採用心理年齡來確定老年人的優點是它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也有人認為心理年齡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壽命。如國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與年齡本身無關,而與接近死亡的期限有關。

確定一個人是不是老年人,不僅是以年代年齡為標准,還要看他的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年代年齡的增長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卻是可以通過增進身心健康而延緩增齡的。所以老年人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壽命達到自然賦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又分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等;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代科學又擴展了人類感覺種類的概念,增加了本體感覺、磁覺等。知覺是指對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人的感覺一經發生便轉化為知覺。如一看到桔色,或嘗到橘子的甜,或聞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這是橘子。有時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進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並不需要取出來看、聞、嘗,就是這個道理。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又高一級的心理活動。知覺與感覺是同時產生的,統稱為「感知」。

人的感覺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覺能力可因機體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視覺

老年人視覺的衰退很明顯。1.2以上的視力,39歲以下的佔80%,而40~50歲減到60%,50~60歲減到50%。在60歲以前,遠距離視力,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60歲之後便急劇衰退。而近距離視力(指在一般閱讀距離上能辨認多大的字)變化卻很大,這是老年人的視力特徵,即出現看近不清楚,看遠清楚的現象。俗話說:「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說,40歲以後,焦點調節功能急劇衰退,老視現象(俗稱老花眼)就逐漸出現了。一般平均在47歲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鏡。人到老年,眼的晶狀體變成黃褐色,因此把物體看成是偏黃色的(猶如戴上黃色的濾色鏡)。老年人對藍色、綠色辨認最困難,而黃、紅色則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別同一物體時,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劇增加。

視力下降的原因,並不完全是由於視覺器官的退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動脈硬化症、視網膜變性症、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都會造成老年人視力下降。

聽覺

在各種感覺中,受老化影響最明顯的是聽覺。聽力以20歲為頂點,以後緩慢下降。一般50歲以後,聽力就顯著下降。因年齡變化,有的人聽不見手錶秒針的聲響;有的人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年人中,13%聽覺遲鈍,我國是48.7%。男性老人聽力減退比女性明顯。另外,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斷下降。對語言的理解在20~50歲時是相對穩定的,到80歲則下降25%,或更多,特別是對較復雜和速度快的語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減退得更明顯。許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聽覺已在下降,總認為別人說話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談話最好是面對面,這樣可以觀察對方的口形。

味覺和嗅覺

味覺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數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數從舌前部開始向舌後部逐漸減少,這一減少過程相當緩慢,一直要持續到老年期。另外也有從舌中心向四周減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後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還有少數味蕾。因此,味覺的敏感程度也就隨著年老而減低。味覺的基本要素分為甜、酸、苦、咸。一般50歲之後反應明顯遲鈍,特別是對甜和咸兩種。嗅覺一般與味覺同步老化。60歲後衰弱現象更加顯著。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無味的原因。

觸覺和本體感覺

觸覺在、50~55歲之間幾乎不受年齡增長的影響,而到55歲之後就會驟然變得遲鈍。本體感覺包括對疼痛、振動、溫度、壓力、傾斜、加速度等的感覺。痛覺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遲鈍,一般從45歲開始下降。

同時,老年人的平衡覺、運動覺也相應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穩,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覺能力衰減,知覺能力也就相應衰減。但知覺有既往經驗參考,所以比感覺衰退得晚和輕。一般來說,老年人比年輕人觀察事物遲鈍一些,但只要仔細地觀察,其效果與青年人往往差別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應慢,青年人可以邊觀察邊動作,老年人必須觀察清楚再動作,所以老年人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上騎車、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徵

有關老年期的性問題,社會上普遍持消極和否定的態度。這里有一個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狹隘地認為性僅是性器官的結合,這是不正確的。性本身並不僅意味著性交,觀看異性的容姿、裸體、握手、撫摸、接吻、手淫、閱讀色情小說、只同異性交談等等,都屬於性行為。

性功能隨著年老而有衰退的傾向,但不會完全消失。老年人對性的慾望與興趣能維持到相當高的年齡,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人認為性激素的枯竭等於性功能的終結,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後(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夠進行性活動。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會出現陽萎。也就是說,性激素確實是左右人的性活動的一個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對於人的性活動來說,大腦(精神刺激)更為重要。最新科學發現,性激素的枯竭,會導致女性閉經、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於產生量的減少,但不會便性活動完全停止下來。

另外,伴隨著衰老而產生的性器官的形態變化會給性生活帶來某種影響,但不會構成性活動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為,除了受增齡的影響外,還強烈地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順、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維持到70~80歲,乃至90歲。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一個月可過一次性生活。近來有人報告,60~94歲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經歷了一個長達數年之久的性活動增強階段。

許多老年學家認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給於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憂郁的,特別是老年鰥夫的憂鬱症發病率特別高。他們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這時候特別需要證實自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人物。當然,也有的老年人喪失性能力後感到輕松寬慰,把精力寄託於社會、家庭和親友。

心病要用心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學,目的在於使自己能主動地去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從而健康地、有所作為地度過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體不健康,都稱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這是不科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晉朝有個人叫樂廣。有一天,他的一個好朋友去看望他。樂廣拿出酒來招待他,兩人邊喝邊談。可客人好像有什麼心事,酒喝得很少,話也談得不多,一會兒便起身告辭了。這個朋友回到家裡,頓時生起病來,請醫服葯也不見效。樂廣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視,詢問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彿看見酒杯里有條小蛇在游動,心裡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來就病倒了。」樂廣想了想,便熱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飲幾杯,並保證能治好他的病。此次,倆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處。主人給客人斟上酒,笑問道:「今天杯里有無小蛇?」客人看著酒杯,叫道:「有!好像還有。」樂廣轉身取下掛在墒上的一張弓,再問道:「現在,蛇影還有嗎?」原來酒杯里並沒有什麼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懼盡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據有關資料報導:曾對200多人進行將近40年的情況調查,其中心情舒暢的59人中,僅有兩個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壓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肺結核、哮喘等發病,確與情緒有關。

對已患病的老人來說,在對待疾病和治療方面,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葯醫」,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醫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減輕,使絕症得到緩解。因此,必須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㈩ 中老年人一般是指從什麼年齡開始至什麼年齡

男大於60周歲,女大於55周歲。

日歷年齡亦稱時序年齡是以時間歲月表示自出生以後所經歷的個體專年齡屬。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群,所確定的老齡界線不同。

在我國晉朝,66歲以上為老年,隋朝為60歲,唐朝提前到55歲,宋朝又以60歲為老年。即使在現代,國際上劃定的老齡界線也不統一。

(10)了解中老年人擴展閱讀:

中老年人的飲食注意事項:

1、生蔬菜:如果牙齒敏感脆弱正在逐漸衰弱,可能很需要避免食用生蔬菜。不過,蔬菜中富含維生素和纖維,可以通過烹飪讓蔬菜變軟之後再食用。此外還可以把蔬菜打成汁,比如紅蘿卜、南瓜和甜菜。還可以考慮吃罐裝蔬菜,但要注意購買不添加鹽的罐裝蔬菜。

2、豆類:豆類富含纖維、蛋白質和鐵,但是脂肪含量卻較低。但是一些人食用豆類後會脹氣和胃痛。如果吃豆子覺得不舒服,可以慢慢減少豆類的攝入量或者還可以補充消化酶幫助緩解脹氣。

3、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可以減少出現或某種的風險。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酒精可能對身體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喝酒影響了睡眠也會讓血壓升高。

閱讀全文

與了解中老年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機構上牆制度與職責有哪些 瀏覽:859
父母親用英語怎麼能記得快 瀏覽:89
江西省哪個地方養老最好 瀏覽:456
常州老年大學學費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747
老年人股骨骨折了晚上睡不好 瀏覽:887
長壽區黃桷灣小學有多少個班 瀏覽:693
老年活動中心日常工作制度 瀏覽:436
關於重陽節幼兒兒歌 瀏覽:818
老人血壓太高怎麼辦 瀏覽:119
金華孝順溪改造 瀏覽:15
富硒康老年人每天要喝多少 瀏覽:750
90歲老人心跳40 瀏覽:801
蚌埠市老年大學有那些課程 瀏覽:312
職工養老保險最高交多少一個月 瀏覽:542
員工到退休年齡強行上班有沒有工資 瀏覽:547
長壽花葉子發黃不發亮怎麼辦 瀏覽:686
養生館適合哪些地方 瀏覽:813
父母不可能不肯付出說明什麼 瀏覽:267
體檢後多久可以復查 瀏覽:293
社區老年人跳舞活動方案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