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他們為何要捐樓
上海一群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把他們的養老房捐給了養老當地的村子,他們覺得在村子裡面收到村民的很多照顧,在這邊養老得到很多幫助,覺得很感恩。於是就把眾籌的買來的養老房捐給了村裡,為村民所用,讓它繼續為村裡的人民服務。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個社會還是很多美好的事情的。
因為當時的村民很幫助他們、照顧他們,在生活物資上面有經常資助他們。所以住在養老房的老人都很感激村民,很感激能夠生活在這么好的農村裡。村裡人的善良,讓老人們回憶起那裡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很感恩。這個捐樓的想法確實是很好的,村裡也有老人,村裡的幹部也可以把這棟樓設置為老人娛樂場所。這棟樓能夠繼續服務群眾,正是他們捐樓的意義。
❷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背後的原因為何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背後的原因老人們希望這棟樓繼續為「葛隆人」服務。
「我們想把葛隆村132號樓捐贈給村裡,讓它繼續為『葛隆人』服務。」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有這么一群「酷」老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們眾籌購買了一棟樓「抱團」養老十五年,如今他們毅然決定把這幢滿載記憶的「慈舟養老院」捐出去。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人們年紀越來越大,葛隆村的養老設施也越來越完善,許多老人開始選擇請護工居家養老或是進入正規養老院。2015年,「慈舟養老院」正式迎來「退休」,「慈舟養老院」發起人浦逸敏最終也搬進了上海市嘉定雙善養老院,安安心心地享受國家發展的福利。
近期,得知葛隆村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浦逸敏找到當年籌資的老夥伴們,決定把「慈舟養老院」無償捐給村裡。她說,買樓時出錢的人很多,留給誰都不合適。現在老人們不住在那裡了,捐給村裡讓它繼續服務群眾是最好的選擇。
(2)為養老院老人眾籌擴展閱讀
抱團養老的發起
93歲的浦逸敏是「慈舟養老院」的發起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鎮里、村裡的公共養老設施還處於籌建階段,年過古稀的浦逸敏突發奇想:能否將興趣相投的朋友們聚到一起,大夥兒互相照顧,「抱團養老」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朋友們,大家紛紛響應,決定湊錢買棟樓建個「互助養老院」。
不久,浦逸敏相中了一棟因搬遷而閑置下來的原農村信用合作社舊址。這幢兩層小樓共有六間房,200多平方米的面積足夠老人們日常起居,相關負責人答應5萬元人民幣即可轉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面對這筆「天文數字」浦逸敏決定發起眾籌。
消息傳開後,大家紛紛支持。有的人並沒想要住進樓里,也慷慨解囊,捐款出力。最終,有兩百多人參與了眾籌,捐款金額從幾元人民幣到幾千元人民幣不等。成功買下樓後,她們將其取名為「慈舟養老院」。
❸ 上海浦逸敏和夥伴們共同購買一棟樓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浦逸敏老人在20多歲時就來到上海謀生,她退休前曾經是基層醫院的一名醫生,因此結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老人,大夥兒還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鬧。浦逸敏曾經開玩笑說“既然這么談得來,不如住在一起養老好了。”,沒想到這看似玩笑的建議,有不少老人都表示認同,有的老人覺得自己吃素和家人的口味對不來,有的老人想把本就不大的房子騰出來給兒子兒媳住,更多的老人是因為兒女都忙自己在家也無人陪伴。很多時候浦逸敏也這樣想,大家真能住一塊兒就好了。
❹ 老人抱團養老15年後捐樓是怎麼回事
21年前,72歲的浦逸敏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和一群老夥伴在嘉定買了一棟樓「抱團養老」。21年過去了,浦逸敏93歲,她和她的老夥伴們做了一個更大的決定:這樓,捐了。
21年前,72歲的浦逸敏阿婆要在嘉定葛隆村買下一棟小樓"抱團養老"。葛隆村132號原先是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當時信用社以5萬元的價格出讓這棟小樓。於是,浦阿婆和老夥伴們決定 「眾籌買樓」。出的少的,5元、10元;出的多的,1000元、2000元也有。有的人並沒有想要住進樓里,只是單純捐款,出一份力。1999年1月,終於買下了葛隆村132號樓。他們還給這棟樓取了個新名字: 「慈舟養老院(籌建辦)」,意為「互助養老」、「同舟共濟」。
到2000年,裝修一新的132號樓陸續有老人入住,開始了一段「互助養老」的日子。慢慢地,加入進來的老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同時住過20多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們有的住進了養老院,有的回歸了家庭,2017年起,這棟小樓逐漸沉寂,直至最後浦阿婆也離開這里,住進了嘉定馬陸鎮上的雙善養老院。
老人們不住在132號樓以後,這棟樓要怎麼處理?浦逸敏說,她肯定不能占為己有,因為當時出錢的有很多人,並不是她一人購買;如果要歸個人所有的話,該給誰?給誰都不合適。「想來想去,只有捐給集體,捐給公家。」
(4)為養老院老人眾籌擴展閱讀
沒有院長的「養老院」
「慈舟養老院」雖不是真正的「養老院」,但名聲卻很響,外岡鎮上、嘉定城裡不少老人聽說後,都表示要入住。「住在132號樓,有3個條件:一,生活要能自理;二,不沾葷腥,我們都是吃素的;三,每月交100元,水電費、搭夥費都在裡面了。」浦逸敏告訴記者,最高峰的時候,曾有20多個老人一起住在132號樓內。
這是一個沒有院長的「養老院」。不只沒有院長,護工、醫生、清潔工等,全都沒有。所有的事,都靠住在裡面的老人們你幫我、我幫你。
陳季芬說,靠的是大家輪流「值班」,今天你燒,明天我燒。「葛隆村裡有個村民叫劉彩珍,她有空時會來幫我們燒飯。她說是來做義務工,不要錢的,但我們每個月總會稍微給她一點補貼,不然不好意思的。」
浦逸敏說,有的靠老人們去鎮上買,有的靠前來看望老人的子女送,有的靠當地村民免費贈送。「葛隆村村民很好的,自家收獲了青菜、黃瓜,總不忘往我們那裡捎一份。」如果得的是重病,大家就會通知老人的家屬接到醫院去;如果是慢性疾病,大家就一起照顧,有的幫忙喂葯,有的幫忙洗衣服。
這樣一個慈善公益味道濃厚的養老組織,也得到了很多捐贈。「我們沒有煤氣、沒有液化氣,是燒灶台的,葛隆村村民們造房子鋸下來的木頭,他們會給我們送來;鄉下割稻子了,村民們會把水稻秸稈送過來當柴火燒。」
靠著熱心人們的幫助,住在132號樓里的老人們有了健身器材,有報紙可以看,還有電視機、錄像機,居住條件不遜色於其他養老院。
❺ 上海浦逸敏和夥伴們共同購買一棟樓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共同買一棟樓的意義是同舟共濟,互助養老。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那些想要搬出去生活的人一些啟發,如果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別忘點個贊,關注一下哦。
❻ 「抱團養老」終散夥!如此有吸引力的養老方式,為什麼很難持續
相信我們大家就都知道,最近這幾年,「抱團養老」這個老年人養老話題,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持續升溫」和越炒越熱等的一種狀態,畢竟我們每個人人就都要老得那麼一天,養老問題牽涉到我們所有人的利益,而且這種養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面,也因為其固有的養老模式和優勢,而受到我們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和信賴。
只是我們今天所熱議的,這種「抱團養老」方式,就並不是最近這幾年才獨有的,而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有老人真正地去實施和參與了,並且他們還在這種晚年「抱團養老」的生活方式下,一起共同生活了很長時間之後,卻最終以散夥而宣告結束。
最後:這種「抱團養老」方式,並不是我們老年人唯一的養老方式,也不是就此而去代替其他的養老方式,它就只是我們很多養老方式,中間的一種選擇和補充,說白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單一養老方式,就可以徹底解決的,而是需要很多力量綜合揉搓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
❼ 眾籌敬老院
敬老院是屬於養老服務和養老地產相關的領域,由於我國養老體系的不完善,所以老年人的服務領域市場很大。現在不少地產商開始通過眾籌養老地產的形式來做敬老院,關於眾籌的項目應該如何判斷,你可以去找找一些專門做眾籌項目分析的機構,比如股權眾籌決策參考,看看他們是如何判斷項目的。
❽ 現在哪種養老模式比較受歡迎
第一種:侯鳥式養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旅居養老,在你認為合適的季節到你最想去的地方,連住帶玩兒。作為東四省的海南,就是最典型的候鳥式養老聚集地。每年冬天海南的各個角落都能聽到,「干哈去啊」。咱不一定非要在當地買房子,全國有同樣想法的可以把房子共享呀,南方的你終於可以在北方的寒夜裡,裹上新買的貂,北方的你也可以在南方的艷陽里露下腰。
第二種:抱團養老。這是我聽到的身邊的朋友說得最多的一種暢想。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住到一起,喝酒,打牌,侃大山,也可以一起開個小茶館,每天咱自己就是茶館里的終身VIP大客戶。實現愛人在身邊,朋友在隔壁的理想生活。
第三種:搭伴養老。哪天有人敲敲門對你說,咱們同居吧,很正常,可以是老年人與老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與年輕人。這可不是亂倫,它就是一種搭伴養老的生活方式。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普遍。咱年齡大了,找個能聊得來的,生活習慣也趨同的,有共同愛好的,搭個伴一起生活,萬一有個什麼意外,還能幫你打個電話。我有一個老師,他的母親93歲,活潑可愛,住在養老院,被三個大爺追,通過PK,最後還是同樣多才多藝,手抄名著800萬字的95歲的大爺獲得了奶奶的芳心,現在兩個人住在了一起,特別幸福。老師也覺得母親和相互喜歡的大爺在一起生活放心多了。搭伴養老也可以是老年人和年輕人,老年人那麼大的房子一個人住也很孤單,年輕人不用交房租,但是閑暇時間可以陪陪老人,做下飯打掃下衛生什麼的,節約了生活開銷,大家約定好規則簽好協議就行。
第四種:眾籌養老。去年一則5位單身成都女子湊錢在麗江買房養老的新聞上了熱搜。都是志趣相投,三觀一致,相識一二十年的老朋友,知根知底。眾籌買房或者租房,選擇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地方,一起養老,特別是未來單身主義的人越來越多,眾籌養老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第五種:共享姥姥。大多老年人退休了,身體狀況還特別好,不以賺錢為目的就想發揮余熱,到有需要的家庭里把自己的勞務和知識共享出來。隔壁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個孩子,兩人都上班,孩子沒人接,身邊沒有孩子的退休老教師,幫她接孩子,給她做飯,輔導作業。孩子的接送和輔導問題解決了,老太太的孤單寂寞也解決了,還享受了隔代親的快樂。別說,如果相處的融洽,時間長了,真成姥姥了。當然除了共享姥姥,姥爺也行呀。呃,怎麼聽起來有點別扭呢。
第六種:時間銀行。是一種義工服務模式,你做了多少時間的義工可以存起來,在你需要的時候享受同等時間的義工服務。其實這種模式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很多國家都有,我國部分城市也有,但還不完善。主要是沒有建立互聯網平台。假如我現在義務去照護一個社區空巢老人,累計服務了100個小時,等我老後,也希望社區有人來照顧我100個小時,去找誰呢。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齡化的加劇,把他平台化正規化制度化了,用公益服務進行置換,時間銀行是非常好地緩解老齡化的方式。我知道現在有很多機構部門都在探索研究,相信應該不會遠了。
第七種:共享養老院。據民政部統計2020年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入住率只有50%。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養老機構有3.4萬家,床位761萬張,將來會更多。那為什麼不能像滴滴打車一樣,建立一個大的共享平台,想住哪住哪,哪裡有床位,什麼條件,隨便選,你發不出需求,符合的養老院就可以搶單。即能將閑置床位激活,老人選擇也更多,競爭之下提供的服務也會更好。
第八種:共享陪護。很多人不願意去養老院,但是日常還是需要一些陪護。什麼共享家政,共享護士,共享陪聊,我國很多地方都已經開始嘗試了。那句經典的「再聊個10塊錢的」就是小品《鍾點工》,宋丹丹到趙本山家裡陪嘮嗑的經典台詞。在國外有些國家這種服務已經比較成熟了,比如在美國,陪人走路,一個小時30美金起,聊嗨了說不定還給你10塊錢小費,再打個5星好評,下次你可能就是40美元起步了。
❾ 養老金項目能眾籌嗎
《2015-2020年養老院+眾籌模式及企業入駐策略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眾籌融資模式構建、全球及中國眾籌市場現狀與發展規模、 養老院+眾籌業務框架與盈利模式、 養老院+眾籌項目評估與盡職調查,並對養老院+眾籌主流平台選擇及入駐策略進行分析,最後對養老院+眾籌的風險控制及監管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❿ 養老金眾籌是什麼意思
籌是指利用大眾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資金、能力、渠道等為某項活動等提供必要的資金,。
《2015-2020年養老院+眾籌模式及企業入駐策略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眾籌融資模式構建、全球及中國眾籌市場現狀與發展規模、 養老院+眾籌業務框架與盈利模式、 養老院+眾籌項目評估與盡職調查,並對養老院+眾籌主流平台選擇及入駐策略進行分析,最後對養老院+眾籌的風險控制及監管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