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腳勞損走路疼痛怎麼辦
老年人得腰腿痛非常多見,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老年人的腰腿痛一般是腰椎退行性改變後所表現出的一種症狀。
發生腰椎退行性改變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
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長期腰椎活動量及負荷過大、姿勢不正:
以上原因可造成髓核的水分和營養成分減少,椎間盤體積迅速縮小,
彈性明顯下降,隨之椎間隙逐漸變窄,椎體邊緣唇樣骨質增生形成,
刺激並壓迫周圍組織,尤其是神經組織,從而產生腰腿痛症狀。
(2)內分泌紊亂:眾所周知,內分泌功能對骨的代謝有直接關系。
例如,當性激素分泌減少,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亢盛時,
可引起包括腰椎的骨質疏鬆、韌帶及關節囊鬆弛。在此基礎上,
腰椎負荷突然增加,就有可能引起腰痛症狀。
(3)體型改變:正常人體的脊柱有四個生理曲度,
即頸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及骶椎後凸。
人體的重力線通過腰椎的椎體或椎間盤的後部而不是通過關節突關節
。老 年人體型如果過於肥胖,則身體前部重量增加,使得腰椎前凸增加,
一方面使關節突關節發生勞損,引起退行性改變;另一方面,
腰部伸肌為適應前凸曲度的增加逐 漸先鬆弛,而後又收縮,從而引起腰痛。如老年人體型過於瘦,
則不僅內臟易下垂,而且可引起關節囊、韌帶全盤性鬆弛(
包括腰部),導致下腰椎失穩,從而產生 腰腿痛症狀。
(4)腰椎退行性改變:當人體進入成人期的同時,
發育即逐漸停止,繼之退行性改變亦隨之開始。
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常可導致腰痛症狀。老年人常見的退行性疾 病,主要有腰椎肥大性脊柱炎、下腰椎失穩症、老年性駝背畸形等。
腰椎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腰痛多以酸痛為主,且伴有活動受限、
不靈活,稍許活動後疼痛減輕, 但腰部過多活動或負重後疼痛逐漸加重。
老年人的腰痛並非全部由腰椎退行性改變所致,
某些情況如內臟疾病、脊髓腫瘤、腰椎結核等也可引起老年人腰痛。
因此, 對老年人的腰痛要認真細致地加以鑒別,以免誤診、漏診。
2.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腿疼一般是復由於腰椎病變壓迫神制經引起的,
建議去醫院做腰椎CT檢查一下,
屬於無菌性炎症,打針吃消炎葯是沒有辦法消除無菌性炎症的.
治療可以選擇純中葯制劑的膏 葯外治
外治安全無副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治療辦法.
既避免了口服止痛葯引起的胃腸不適,肝腎損害,又避免了手術痛苦及術後並發症的發生. 而且康復後不易復發.其主要症狀有關節疼痛、麻木、無力等。長期患者會造成積液,局部循環機制受到影響,無法靠人體自身能力吸收代謝,中醫稱之為痹症,長此以往形成堆積鈣化.進一步加重神經壓迫和刺激.則會造成嚴重後果.(鈣化至一定程度,也就是所謂骨質化了,則無法再進行葯物治療.)
3. 老年人腳痛是怎麼回事
人的腳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腳痛,便是退行性變化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平時走路較少,腳底板的皮膚肌肉變軟,再加上皮下脂肪變薄,走路時地面挨著腳部的骨頭,更是硌得疼痛。下面幾種腳病更容易引起腳痛,應及時到檢查治療。
一、跖底痛:多見於身體虛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發生。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身體過度虛弱或長期卧床,維持腳弓的韌帶逐漸鬆弛,致使無力維持腳弓的形狀,使腳部的跖骨下陷,腳底板的肌肉出現疲勞。防治的方法是經常將五指並攏屈曲,以五指尖和腳後跟著地走路堅持鍛煉下去,使腳弓早日形成便可減輕。也可在鞋底的中間釘上一塊1厘米高、2厘米長、3厘米寬的硬橡皮墊。走路時腳心卡在硬橡皮墊上,使身體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減輕跖底痛。
二、趾外翻: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表現為行走或站立時,腳趾疼痛,拇指端明顯向小指傾斜,趾跖關節腫脹,局部皮膚增厚,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緊合適的鞋,夜間睡覺時可用特製的小夾板固定拇指,盡量使外翻的拇指回到中立位,病情嚴重時需用手術治療。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彈性較差,功能降低,如果劇烈跑跳、長時間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濕的刺激,容易發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劇烈跑跳,多用熱水洗腳,平時盡量踮著腳尖走路,病情嚴重的請醫生用強地松龍配普魯卡因局部封閉。
四、跟腱周圍炎:跟腱及其周圍的組織,因外傷、過度摩擦或長期勞損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穿著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後跟反復摩擦跟腱時,更容易發病。防治的方法是換上寬大的軟幫布鞋,少走路,多用熱水燙腳後跟,休息幾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長了骨刺並不一定開刀才能治好腳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圍的滑囊發炎便能防治腳痛。常用的方法是經常用熱水燙腳,少做劇烈的跑跳活動,也可用理療、針灸、按摩的方法治療。
4.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需要注意什麼
老年人的骨骼比較脆弱,任何重力活動都有可能引起腿疼、腰疼等情況,若出現腰疼可以試試這幾個方法:
1、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
2、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3、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
4、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
5. 老年人腳掌疼是怎麼回事
人的腳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腳痛,便是退行性變化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平時走路較少,腳底板的皮膚肌肉變軟,再加上皮下脂肪變薄,走路時地面挨著腳部的骨頭,更是硌得疼痛。下面幾種腳病更容易引起腳痛,應及時到檢查治療。
一、跖底痛:多見於身體虛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發生。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身體過度虛弱或長期卧床,維持腳弓的韌帶逐漸鬆弛,致使無力維持腳弓的形狀,使腳部的跖骨下陷,腳底板的肌肉出現疲勞。防治的方法是經常將五指並攏屈曲,以五指尖和腳後跟著地走路堅持鍛煉下去,使腳弓早日形成便可減輕。也可在鞋底的中間釘上一塊1厘米高、2厘米長、3厘米寬的硬橡皮墊。走路時腳心卡在硬橡皮墊上,使身體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減輕跖底痛。
二、趾外翻: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表現為行走或站立時,腳趾疼痛,拇指端明顯向小指傾斜,趾跖關節腫脹,局部皮膚增厚,這種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緊合適的鞋,夜間睡覺時可用特製的小夾板固定拇指,盡量使外翻的拇指回到中立位,病情嚴重時需用手術治療。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彈性較差,功能降低,如果劇烈跑跳、長時間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濕的刺激,容易發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劇烈跑跳,多用熱水洗腳,平時盡量踮著腳尖走路,病情嚴重的請醫生用強地松龍配普魯卡因局部封閉。
四、跟腱周圍炎:跟腱及其周圍的組織,因外傷、過度摩擦或長期勞損易發生無菌性炎症,尤其是穿著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後跟反復摩擦跟腱時,更容易發病。防治的方法是換上寬大的軟幫布鞋,少走路,多用熱水燙腳後跟,休息幾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多數人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長了骨刺並不一定開刀才能治好腳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圍的滑囊發炎便能防治腳痛。常用的方法是經常用熱水燙腳,少做劇烈的跑跳活動,也可用理療、針灸、按摩的方法治療。
6.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恢復:補充鈣質(牛奶雞蛋骨湯等)、維生素A、D(蔬果、維生素片),避免重體力工作,保持心情愉快,短期還是以休養為主,輔以外敷理療等
鎮痛:
1 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疼痛可引起睡眠障礙、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消化功能抑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精神心理障礙,使蛋白分解增加,延緩傷口癒合及機體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下肢創傷疼痛主要影響身體運動反應,患者因懼怕疼痛而不敢運動,早期功能鍛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傷修復和關節功能恢復。另外患者為了避免加劇疼痛或者為了盡量減輕疼痛,寧可躺著不動而拒絕翻身及活動肢體,而易發生褥瘡、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並發症[3]。
2 骨折術後鎮痛的方法
目前臨床上鎮痛的方法分葯物和非葯物治療,西醫和中醫等,下面將目前臨床上骨折術後常用的鎮痛的方法和效果很好還沒有完全被應用於骨折術後患者的鎮痛方法綜述如下。
2.1 葯物治療
臨床止痛葯物分為3類:非阿片類葯、阿片類葯和其他輔助類葯物。根據鎮痛葯物不同的給葯途徑臨床上常用的又分為3類。
2.1.1 口服給葯
如奇曼丁、西樂葆等此類葯的作用機制是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優點是無成癮性,鎮痛效果中等;缺點是刺激胃腸道,易引起胃黏膜出血或誘發潰瘍。在臨床上一般告知患者餐後服用,避免葯物對胃腸道的損傷[1]。
2.1.2 肌肉給葯
如曲馬多、嗎啡、哌替啶等,優點在於止痛效果好,其缺點是抑制呼吸、惡心、嘔吐、下肢麻木、感覺障礙及尿瀦留等副作用,在用此類葯物護理人員要掌握葯物作用、適應證和副作用,及時觀察鎮痛效果[1]。目前臨床常用的肌注鎮痛方式,血液濃度波動較大,並有可能導致成癮,不能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4]。同時有文章表明肌肉注射是最不理想的給葯方式,因為肌肉注射作用時間短,有可能引起蜂窩組織炎、損傷神經、自我給葯困難等。
2.1.3 靜脈給葯
目前靜脈自控鎮痛(PCIA)廣泛應用於骨折術後的患者,具有個性化設計劑量給葯、鎮痛效果穩定、可靠等優點,深受醫患雙方的歡迎。PCIA只需在患者手術後,利用現有的靜脈通路連接上一次性鎮痛泵,打開泵即可自動給葯,這已成為當今鎮痛治療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骨折創傷患者大多神志清晰,但傷口疼痛劇烈,很適合PCIA鎮痛的。但是術後使用PCIA鎮痛葯可出現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尿瀦留、嗜睡、腹脹等不良反應。臨床上亦有不少患者因為無法適應對胃腸道的刺激停用PCIA,此外,在臨床上多有因靜脈堵塞,導致葯物無法正常進入體內的情況,另有PCIA易於脫出等臨床問題存在。因此使用PCIA鎮痛成功的關鍵首先取決於選擇適宜的患者,此外還應在術前告知患者或者其家屬PCI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據李少珠[5]等人在對心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PCIA鎮痛效果影響的調查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後,干預組患者的焦慮值、抑鬱值、疼痛程度等均明顯低於對照組。提示正確的心理干預對改善患者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方面有明顯作用。使患者住院期間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狀態,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使PCIA技術達到最佳的鎮痛效果。故由護士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會使鎮痛泵在使用上獲得更佳的效果,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2.2 非葯物治療
由於患者自身意識的提高,對疼痛的認識以及對用葯後的反應的顧慮,他們不再僅僅依靠葯物鎮痛,也迫切需要葯物以外的鎮痛方法。
2.2.1 冷敷
是目前本院在臨床上下肢骨折術後常用的鎮痛方法,不僅鎮痛,還有消腫和止血的作用。作用機制:冷療法是在人體局部或者全身施加冷的刺激,使皮膚和內臟器官的血管收縮,改變人體局部或者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狀況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運用了局部冷療止血鎮痛的作用,減少或避免了手術切口的出血,減輕或降低了患者術後切口的疼痛,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穩定了患者的情緒,促進機體的康復[6]。局部溫度降低使皮膚疼痛閾值下降,從而可有效緩解腫脹與疼痛,合理運用冷敷,不但能夠減少患者的疼痛,而且通過降低局部水泡形成率,有效縮短了患者等待手術的時間[7]。臨床應用:冷敷的常用方法是傳統冰袋用干毛巾包裹好直接放在患處,由於傳統冰袋與患肢接觸面積小,冰塊高低不平使用時舒適度差,患處不易固定,患者更換體位時冰袋容易移位。從而影響患處的消腫,增加其疼痛感,達不到理想的冰敷效果。根據陳紅霞[8]等人的研製的改良式冰袋外表呈半弧形,表面圓滑,且緊貼皮膚,不容易滑落,使用起來讓患者感覺更加舒適,也便於護士操作及觀察,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和節省資源的目的。冷敷在臨床上操作簡單方便,對患者身體無創傷,費用低,效果好。
2.2.2 心理護理
從疼痛的定義不難發現疼痛既是一種生理感覺,又是對這一感覺的一種情感反應。手術疼痛除手術部位、創傷大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外,還取決於患者的情緒、精神、心理狀態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術後鎮痛護理中,將病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加強術後心理護理,積極配合葯物治療,是術後減輕疼痛的有效方法[9]。心理干預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患者的情緒,改變了對疼痛及術後鎮痛的認知水平,其次,心理干預措施導致了患者神經體液因素的改變,神經體液因素的改變產生了生理效應,諸如增強了迷走神經張力、提高了痛閾等,使術後鎮痛的患者對治療的效果有更為正面的評價[10]。心理社會因素對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轉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焦慮和恐懼都可影響患者的痛閾,以至輕微的疼痛即可引起劇烈的反映。心理干預能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而有效的心理干預可調節患者的心理環境,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痛閾,並有效調節圍術期患者的應激水平,促進術後心理和生理康復[11]。在心理護理中強調護士自身素質,提高護理洞察力。護士通過對患者有關年齡、文化層次、個性傾向、家庭背景以及疼痛經歷的了解,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輔以適當葯物治療,對骨折術後患者緩解和消除疼痛有明顯效果。但是在臨床上,由於國情和體制的弊端,護士的配置不足,根本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心理護理。顧鶯等[12]在父母參與對緩解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後疼痛的效果評價一文中研究顯示,父母參與患兒術後疼痛管理,能有效減輕患兒術後疼痛程度。由此可以延伸到讓家屬參與疼痛的護理中來,使患者更受益。
2.2.3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利用人與音樂的特殊關系來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音樂旋律可刺激腦垂體釋放內啡呔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幫助患者分散對疼痛的關注[13]。20世紀中葉以來,音樂已成為一種醫療手段運用於臨床[14]。目前在國內也廣泛應用於分娩時、肛腸手術的患者和腫瘤患者。但是骨折術後臨床上沒有規范的在應用音樂療法,不過,有些患者已經自主的有意識的在通過音樂來減輕疼痛。悠揚緩慢的樂曲可消除緊張、焦慮,有安神寧心的效果,使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旋律中,暫時忘記手術帶來的不適和痛苦,減輕術中和術後恐懼、緊張心理,從而使患者情緒平靜[15]。音樂療法有利於護士與患者之間溝通,可以從音樂開始,延長到共同關心和愛好的話題,通過交談縮短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距離,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孤獨等緊張心理,達到情緒平穩、安靜的目的[16]。更重要的聽音樂是一種有效的無創性護理干預,它有助於促進患者的康復。音樂療法是一種低成本、作用效果明顯、易操作、非侵入性、患者容易接受、且無任何不良影響的干預手段,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更加人性化。護理人員可以使用音樂干預,來創建更好的治療環境,可以通過自己的判別力適時提供音樂,增加了護理工作的自主性。
2.2.4 按摩
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沿經絡運行途徑或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主要作用是矯正骨關節位置的異常,調整臟器功能狀態,鬆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穴位的認知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實施,所以目前在臨床上很難被應用,中醫醫院可以考慮利用此種方法來減輕患者的疼痛。
7. 老年人經常腳疼是怎麼回事
第一,急性發作期的痛風病症狀: 發作通常是下半夜。該階段的痛風症狀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指,手臂、手指關節處疼痛、腫脹、發紅,伴有強烈疼痛。使用顯微鏡觀測,會發現患處組織內有松針狀尿酸鹽沉澱。就是尿酸鹽沉澱引起的強烈疼痛。請注意,發病期的血尿酸由於已經天生沉澱,所以尿酸值比平時最高值低。 第二,間歇期的痛風病症狀:該階段的痛風症狀主要表現是血尿酸濃度偏高。所謂的間歇期是指痛風兩次發病的間隔期,一般為幾個月至一年。如果沒有採納降尿酸的方法,發作會頻繁,痛感加重,病程延長。 第三,慢性期的痛風病症狀: 該階段的痛風症狀主要表現是存在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及並發症。此時痛風頻繁發作,身體部位開始出現痛風石,隨著的延長痛風石逐步變大。
8. 急~~~~~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老年人腿痛怎麼辦?
如果排除風濕外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鍾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鍾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復復。
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治療腿疼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
4、抖腿: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5、牽拉: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除了上述手法治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暖防潮,以利於腿痛的防治。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鍾,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鍾,使胸部盡量貼近大腿,反復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盡量外展,做10~20次。
5、平卧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盡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鍾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
9. 老人腳疼怎麼辦啊
足跟痛是因跟來骨足底面源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經絡,祛寒以除濕,和血以止痛。
1:處方: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葯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葯1次
療效:用葯5天見效,有效率達100%
2:內服處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外洗處方:皂角60克,人發16克
用法: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兩次,浸後用三棱針在患足後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2.6-3.3厘米深,捻轉留針30分鍾,日1次
療效:內外兼治3-5天,有效率達100%
10. 老年人腿腳疼痛怎麼辦,哪些妙招可以緩解
老年人好像上了年紀腿痛腳痛這些毛病就是無法避免了,每次這些病犯了都非常地折騰人,老年人更是沒有辦法去忍受這份痛苦。而年輕人看見自己家裡的老人被病痛折磨心裡肯定也是不好受的,肯定都是想要有辦法來疏解老人的痛苦。但是老年人的這些毛病真的很難治癒,所以我們能做的也只有找一些方法來舒緩老人的痛苦。
然後就是要在飲食上注意了,老年人腿腳不好大部分都是因為骨質疏鬆。所以在給老人准備食物的時候要多准備一些補鈣的食物,比如大骨頭熬湯之類的。但是也不能一直吃,適當地安排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