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舉例說明老年人常見的營養問題及其對策
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隨之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老年人營養是其中之一。
1.老年人在營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營養素攝入老年人的營養與全國城鄉居民一樣近年有很大改善,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能量攝入達到供給量標准90%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膳食構成變化,我國部分老年人群中已出現營養不平衡問題。一項對大學和科研單位60歲以上老年知識分子進行的營養調查,結果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的數值進行比較,發現能量攝入高,是RDA的121%,其主要原因是脂肪攝入量高,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34%(世界衛生組織建議<30%),動物脂肪占總脂肪的40.2%,膽固醇高達612毫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300毫克);攝入的蛋白質是RDA的110%,其中動物蛋白占總蛋白的41.3%;鈣與維生素C攝入量也不足。
(2)老年人群中體質指數分布體質指數(BMl)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1988年國際膳食能量顧問專家組提出以BMI作為評價成年人(18歲以上)營養狀況的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BMf<18.5為慢性能量缺乏(營養不良),18.5~25為正常,>25為超重或肥胖。
1992年我國營養調查19436人的體質指數測定結果,老年前期組(45~59歲)BMI>25的男性為16.6%,女性為26.2%,老年組(60歲以上)男性為16.9%,女性為22.4%,均高於全年成人平均數16.8%和18.4%;BMI<18.5者,老年前期組男、女分別為8.7%和9.2%,老年組為16.8%和18.4%,而全國成年人平均為9.1%和9.9%。因此老年人群BMI>25和<18.5者明顯高於全國成年人平均數,說明老年人群的體質指數分布向兩端分散,也就是說營養不良和體重超重比例高於全國成年人平均值。
我國貧困農村尤其是山區存在營養攝入不足和膳食質量低下的問題,城市中的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營養問題是超重及肥胖。
(3)微量營養素缺乏及高齡老人營養不良 即使在營養狀況良好、甚至「營養過剩」的老年人群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微量營養素缺乏,最常見的是視黃醇當量、核黃素及鈣的攝入量不足。另外高齡老人營養狀況堪憂,70歲至80歲以上老人的營養不良比例上升,超重及肥胖比例下降,貧血患病率上升。
老年人貧血患病率在各人群中最高,平均為30%左右。貧血對健康會帶來明顯影響,尤其是免疫功能,老年人死於肺部感染的比例是比較高的;貧血與膳食的關系密切,老年人群膳食調查結果表明,血紅蛋白與能量、蛋白質、動物蛋白質與總蛋白質之比呈顯著正相關。
2、老年人的營養及相關疾病從營養與健康關系看,老年人群比較一般人群更加脆弱,更易受到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和不平衡的;中擊,一部分生活在較貧窮地區的老年人,營養缺乏情況比一般人群更明顯;另一部分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人,其承受慢性退行性疾病危險因素的威脅較大。
(1)膳食結構與冠心病 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攝入過量,常導致血脂升高、體重指數增加,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營養學家曾對二組人群進行了對比,一組職業是商業、飲食業經理,另一組是下崗工人。前者的脂肪和動物性食物攝入過量,每日人均能量、蛋白質攝入量分別達到RDA的111%和145%,動物性食物平均每天達到350克以上,而蔬菜、水果不足250克。結果該組人群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質過氧化物水平均明顯高於工人組。
研究表明,中老年膳食結構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較大。作者還對比了漁島上居民與漁民兩組中老年人群的膳食:二組人群谷類、蔬菜水果攝入量基本一致,漁民組每日的魚類進食量155克,明顯高於居民組的88克,而每日肉類進食量31克,明顯低於居民組的100克;漁民組除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明顯低於居民組外,紅細胞比容、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血栓形成系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率,均明顯低於居民組。
(2)膳食因素與高血壓 近年來高血壓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在影響高血壓發生的眾多外環境因素中,膳食營養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以往在膳食結構及成分對高血壓發病影響方面已取得共識的是高能量、高脂肪、高鹽攝入、超重及肥胖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平均食鹽攝入量每人每日13.9克,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2-3倍。
(3)膳食因素與糖尿病 II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與肥胖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一致證明,肥胖在II型糖尿病的患病中是一個重要因素。營養治療是糖尿病治療中的基礎措施,對糖尿病人膳食管理可減少嚴重合並症,如心、腦血管病,腎衰竭等。
(4)膳食中抗氧化營養素與身體抗氧化功能 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減輕體內的脂質過氧化,提高體內抗氧化酶活性,對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延緩衰老有重要作用。抗氧化營養素在冠心病、白內障等慢性疾病中的作用也很顯著。
我們在社區隨機抽樣分為兩個年齡組即45~59歲為老年前期組,60-79歲為老年組。結果說明兩組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巨及老年組的硒攝入均不足。老年前期組、老年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均低於青年對照組;老年組的SOD值顯著<肝老年前期組。與年齡配對的對照組比較,白內障患者體內抗氧化酶水平顯著低於對照組。在一項對60~79歲老人核黃素營養狀況及與體內抗氧化能力的關系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他們核黃素缺乏,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而核黃素攝入不足在我國比較普遍,包括城市居民。因此,為延緩衰老和預防慢性退行性疾病,老年人應重視攝入足夠的核黃素。
3、我國老年人的營養對策根據我國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健康需要,老年人除遵循一般成年人的平衡膳食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營養素攝入方面:
①能量、脂肪的攝入應適宜,蛋白質的能量占總能量的比可大於成年人的12%,以12%—15%較適宜;
②微量營養素應充足,包括鈣、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尤其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E、C及鋅、硒等;
③優質蛋白質應占總蛋白的三分之一以上。
(2)食物消費方面:
①粗細糧搭配;
②蔬菜充足,水果適量;
③魚、瘦肉、禽肉、雞蛋搭配;
④乳及乳製品要充足;
⑤適宜運動,維持體重。
我國老年人的營養狀況雖與成年人相似,能量及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碳水化物)基本滿足需要,但是某些微量營養素攝入仍有不足。目前,老年人中營養不良比例咸倍增長,貧血患病率高達30%,加之慢性疾病的困擾,老年人已成為社會中特定的弱勢人群。因此,我們要在老年人中提倡合理營養,大力宣傳膳食指南,使老年人掌握營養知識,加強自身營養保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這對於減輕國家、家庭負擔,穩定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B. 老年人每天應攝入的糖類、蛋白質、脂肪量各是多少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促進身體正常發育,保證從事各項體力活動,必需從外界攝取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代謝,以利用其有效成分。食物中的這些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或營養成分。營養素是保證人體健康和正常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目前已知有幾十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從化學性質和生理功能將他們劃分為蛋白質、脂類、碳水化物、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但在代謝過程中卻密切相關,共同維持和調節生命活動。
人體每日的能量消耗中,約有十分之一的能量由蛋白質所提供。如果人體缺乏蛋白質,處於發育期的青少年,就會發育遲緩、體質瘦弱、抗病能力差;在成年人,輕者體重減輕,肌肉萎縮,疲乏無力,病後恢復慢,重則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糧食、豆類、蛋類、肉類食品中。
人每日臟器活動和肢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中,約有70%源於糖類。含糖豐富的食物主要有米、面等糧食類食品。
人體所需能量約有20%來自脂肪。如果膳食中脂肪攝入量不足,不僅會導致人體必需脂肪酸和能量供應不足,還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與利用。脂肪的食物來源主要是肉類、豆類食品。
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極少,其為一個龐大的家族,據其溶解性不同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A、D、E、K,它們只溶於脂肪;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缺乏任何維生素都可產生相應的缺乏症。它們主要存於蔬菜、水果、動物內臟等食品中。
各種礦物質廣泛分布於日常食品中,如果膳食調配不當或偏食,極易發生缺乏。
C. 比較60 70 80歲老年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量有什麼不同
我國營養學工作者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科學實驗,制訂了切合我國各類人群所需要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的標准,這個標準是我們進行營養評價的主要依據。我們可以用來它評價膳食營養的好壞。
1.食物構成:我國目前以谷類食物為主食,蔬菜為副食,配有少量豆類、豆製品和動物性食品及乳類。這樣配成的膳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滿足人體的需要。但特殊生理條件下應當有進一步的要求。如兒童正在生長發育時期,應當有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必需的無機元素,因此應當習慣於多樣化的膳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消化力有一定的增強,應當逐漸在膳食中增加蔬菜的品種和數量。
2.各種營養素占供給量標準的百分數:人們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有相當大的個體差異。例如在同一個托兒所里吃相同膳食的全托兒童,有的可能發生某種營養素的缺乏,有的沒有任何異常。這種現象可能出於多種原因。
在各種營養素中,熱量供給量與需要量的差別不大,其他營養素的供給量為需要量的1.5-2倍。熱量雖然不是營養素,但它是幾種產熱物質的綜合表現,而且對人體的影響較大,所以應當首先給於考慮。成年人熱量的攝入量占供給量的80%以上就可以認為是可取的,95%以上最好。但長期攝入量超過供給量的50%或者更高是有害無益的。低於供給量的70%為供應不足,最後將導致食物性的營養不良。兒童的熱量攝入量占供給量的90%以上為正常,低於80%為不足。
蛋白質的營養狀況評價,首先要看攝入的量是否夠用,然後再分析質的優劣。一般來說,動物性和豆類蛋白質最好能佔全蛋白質的三分之二。我國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谷類,因此合理搭配,提高谷類食物中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如果調配得當,可以通過蛋白質中氨基酸的互補作用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一般認為,當熱量供應充足時蛋白質攝入量在供給量的80%以上,大多數成年人不致產生缺乏病。長期低於這個水平可能使一部分兒童出現缺乏症狀。如果蛋白質的供應僅為標准供給量的70%,熱量供應又不能滿足,兒童可能出現嚴重的不足。進一步評價膳食蛋白質的質量可使用計算氨基破分(化學分)的方法。計算食物或膳食蛋白質中每種必需氨基酸和某一種參考蛋白質中同一種氨基酸的含量比值,比值最低的一種氨基酸即為其限制氨基酸。
脂肪在合理膳食中一般規定脂肪的發熱量最好占總熱量的20-30%。脂肪也有質的優劣。脂肪與蛋白質相反,蛋白質是以動物性蛋白質為好,而脂肪則要以進食植物性脂肪為最佳。植物性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動物性脂肪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膳食飽和脂肪酸的熱量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熱量比值越小,表明膳食含脂肪的質量好。
碳水化合物(糖)在合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來源的熱量占總熱量60-70%為宜。
礦物質及維生素。根據我國的膳食構成,鈣的攝入是不足的,特別是嬰幼兒、青少年、孕婦和乳母。兒童膳食中氮、鈣、磷的適宜比例應為10:1:1.5。食物中供給鐵的量往往大於供給量標準的2-4倍,但實際上仍有一定數量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主要原因是鐵的吸收利用不好。
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在食物成分表中是分別列出的,所以在膳食計算也是分別計算,但在進行評價時應將胡蘿卜素摺合成維生素A以微克視黃醇當量與規定的供給量標准比較。合理膳食要求維生素A最好與胡蘿卜素能有1:3的比例,這就要求膳食中要有一定數量的動物性食品,大約占維生素A總供給量的30%。立足於我國的實際情況,在評價膳食甲種維生素的營養狀時,應重點考慮胡蘿卜素的攝入量。
硫胺素(維生素B1)和尼克酸在我國膳食構成以混合食物為主的情況下,一般能達到供給量標准。人體對硫胺素的需要量一般認為每1000千卡熱量需要0.3-0.35毫克,供給量能夠達到每1000千卡攝入0.5毫克硫胺素則更好,即成年男子供給量為2400千卡,硫胺素的攝入最好能為1.2毫克為適宜。尼克酸營養狀況評價,即為硫胺素的10倍。核黃素(維生索B2)在我國目前膳食組分中動物性食物較少的情況下,攝入量常不能達到供給量標准。能達到供給量標準的80%,一般不致出現缺乏症狀。但低於供給量標準的50%就可能出現明顯的缺乏症狀。膳食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攝入多數情況下是能達到規定的供給量標准,但是由於我國幅員廣大,地區差異很大,受季節的影響更大。
有些維生素在貯存、加工和烹調中損失較大,例如稻米中硫胺素在碾米、淘洗過程中有較大的損失;抗壞血酸在長期貯存和過度加熱容易受破壞。所以膳食調查計算得到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與實際的攝入量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在膳食調查對各種營養素攝入量較多,而體檢或生化檢查仍然表現不足甚至缺乏的現象是存在的。因此膳食調查應當與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有條件的可以做些熟食中營養素含量特別是維生素含量的測定,以便使調查結果更准確些。
膳食熱量的分布:一般認為熱量的來源蛋白質應佔10一15%,脂肪應佔20-30%,(其中飽和脂肪酸的熱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其餘的熱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這樣的配比較為合適。對熱量食物來源的分布,一般膳食中谷類食物提供的熱量最好不要超過總熱量的70%,當谷類熱量低於60%時,也當注意其他熱量來源的食物,如果大部分來自於薯類或純熱能食物,其營養價值比單純由谷類供給熱量還要差。豆類和動物性食物供給的熱量最好占總熱量的20%以上。豆類和動物性食物供給的蛋白質能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30%以上,即可認為蛋白質在質上是良好的,低於10%為差。
D. 老年人對營養物質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1.老年人的營養需求來有一定的特點源,根據老年人基礎代謝降低,活動量減少,所需要的總熱量比成年人減少。每一個老年人對營養的需求,因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工作性質及個體差異(體重、疾病、性別等)的不同而不同,然而,總的要求是:力爭營養素全面而平衡,充足而合理,講究科學的營養。使自己大致符合標准體重的需求。
2.老年人的營養要素中,尤其應該值得重視的,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在食物中的比例,優質蛋白質更加重要,一般達到所需蛋白質總量的一半為好,超量的蛋白質則會損害腎臟。
我國絕大多數人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應該逐漸改變食譜結構,適當增加豆類及動物性食物,老年人本來應該減少糖類飲食,不少人不敢進食動物脂肪,造成糖類飲食大大增加,這樣會出現高脂血症,同樣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還可能誘發糖尿病。
3.要有足量的含有鈣和纖維素的食品,而鈉鹽的含量偏低為好,淡味飲食有利,每日含鈉鹽量應該在5克以下,進食粗糧已為當代老年人的一種時髦,粗細搭配可以提高營養價值,容易消化及咀嚼的食品更是老年人的祈求。
E. 老年人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
老年人由於機體各項功能的減退和各種生理變化,對營養素的需求也與以前有多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蛋白質老年人體內的分解代謝增加,合成代謝減少,所以老年人要適當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品,至少應當和成年期吃得一樣多,每天每公斤體重為1克-1.5克;到70歲以後可適當減少。蛋白質代謝後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老年人的肝、腎功能已經減弱,清除這些毒物的能力較差,如果蛋白質吃得太多,其代謝後的有毒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反而會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老年人蛋白質的攝入量一定要適量,既不能少,也不宜過多。 脂肪老年人胰脂肪酶分泌減少,對脂肪的消化能力減弱,所以應當少吃一些脂肪,適量吃一點植物油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 糖類實驗表明,老年人對糖類(澱粉類食物)的需要量是很嚴格的:老年人對糖分過多、過少的適應能力減弱。 因此,不少老年人都有患輕度糖尿病的趨勢。但是,水果和蜂蜜中所含的果糖,既容易消化吸收;又不容易在體內轉化成脂肪,是老年人理想的糖源。 小編推薦: 營養學會推薦的老人膳食指南 老人降脂降壓離不開蘑菇湯維生素老年人對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有所減少。但是,由於吸收不良或排泄增加等原因,老年人往往有維生素缺乏的現象。 老年人應該注意攝取的維生素有A、Bl、B2、C、E。這些維生素主要存在於綠色或黃色蔬菜;各種水果、粗糧及植物油中。 無機鹽因為老年人多有維生素D缺乏的現象,使鈣質的吸收減少,所以50歲以上的人往往有骨質疏鬆症,特別是女性較多見。 因此,老年人要多吃些含鈣量較高的食物如骨頭湯、牛奶等。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老年人,每天可補充鈣質2克。為了促進鈣質的吸收,應多曬太陽,以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水老年人的飲水量根據各自的需要而定,注意不要有意識地過多攝入。 總之,老年人的飲食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營養的平衡。
F. 老年人攝入食物三大營養素比例是
一般為蛋白質15—20%,脂肪20%,糖類55—65%,動物蛋白30%,植物蛋白70%。動物蛋白不是單獨存在,吃的版時候混有大量脂肪權,這是我國近3億「三高症」患者的最主要發病原因。人均的指標沒用,最重要的是看個體,平均指標只適合一部分人吃。
G. 老年人的能量供應量應適當減少,但有一種營養素的推薦供應量比年輕成年人高它
B鈣
H. 中老年人最缺哪些營養素
1. 蛋白質:老年人攝入的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加上肝臟合成蛋白質能力降低,會導致蛋白質的缺乏,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各項活動能力由此而下降。因此老年人應該有意識地多攝入一些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高質量蛋白質,如蛋類、魚類、瘦肉等。
2. 鈣和鐵:老年人隨年齡增加、骨礦物質不斷丟失,骨密度逐漸下降,尤其女性絕經後由於激素水平變化,骨質丟失更為嚴重;同時,老年人對鈣吸收能力下降,膳食中鈣攝入不足就更易導致鈣的缺乏從而導致骨質疏鬆和骨折。老年人對鐵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造血功能減退,血紅蛋白減少,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3. 維生素:由於進食量少,加上咀嚼功能的下降,易出現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如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C、葉酸等。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減少,光照不足導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加上攝入不足,也容易導致維生素D水平下降,影響鈣磷代謝和肌肉的力量。
建議給中老年補充營養選擇中老年低聚肽粉,富含大豆分離蛋白、抗性糊精、低聚異麥芽糖、玉米低聚肽、磷酸氫鈣;每日1袋,溫開水沖服,補充每日所需。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I. 老年人要補哪些維生素,或其他什麼營養素
1、蛋白質:老年人攝入的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加上肝臟合成蛋白質能力降低,會導致蛋白質的缺乏,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各項活動能力由此而下降。因此老年人應該有意識地多攝入一些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高質量蛋白質,如蛋類、魚類、瘦肉等。
2. 鈣和鐵:老年人隨年齡增加、骨礦物質不斷丟失,骨密度逐漸下降,尤其女性絕經後由於激素水平變化,骨質丟失更為嚴重;同時,老年人對鈣吸收能力下降,膳食中鈣攝入不足就更易導致鈣的缺乏從而導致骨質疏鬆和骨折。老年人對鐵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造血功能減退,血紅蛋白減少,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3. 維生素:由於進食量少,加上咀嚼功能的下降,易出現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如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C、葉酸等。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減少,光照不足導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加上攝入不足,也容易導致維生素D水平下降,影響鈣磷代謝和肌肉的力量。
建議中老年補充營養選擇中老年低聚肽粉和中老年多種營養素片,它主要是由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泛酸鈣、煙酸、碳酸鈣、硫酸亞鐵、乳酸鋅、亞硒酸鈉、微晶纖維素等營養成分;飯後半個小時,每日1片,可滿足日常所需。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J. 老年人需要補充什麼營養
老年人營養需要:
一,熱能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組織細胞逐漸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體力活動減少以及體脂肪增多和去脂組織減少等,使老年人對熱能的消耗也隨之降低。
因此,需適當降低每目膳食中總熱能的攝入量,以免過剩的熱能轉變成脂肪堆積於體內而引起肥胖。熱能的攝入量應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60歲以後應較18~49歲的成年人減少20%。老年人減少熱量,主要是降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量。
二,蛋白質
由於消化系統功能減弱,使攝入蛋白質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在人體衰老過程中,體內蛋白質的分解代謝超過了合成代謝,當膳食蛋白質不足時,老年人易出現負氮平衡,因此,老年人應有足量的蛋白質供應。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攝入量(RNI)為759/d(男)及659/d(女)[按1.279/(kg.d)或按15%蛋白質/總熱量計],其中要求有1/3~l/2的優質蛋白質,如魚、瘦肉、蛋、奶類和大豆製品。但老年人蛋白質攝入量不宜過多,以免加重肝臟、腎臟負荷。
三,脂肪
老年人由於膽汁酸分泌減少,酯酶活性降低,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由於體內脂肪質分解排泄遲緩,血漿脂質也升高,因而老年人脂肪的攝入不宜過多,特別要限制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SFA)的動物性脂肪及肝、腦、蛋黃等的攝入。
四,碳水化合物
老年人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減弱,糖耐量低,故有血糖升高趨勢,糖過多易發生糖尿病及誘發糖源性高脂血症。所以,老人碳水化合物攝人量占總能量的55%一65%為宜。老年人應控製糖果、精製甜點心攝入量,可食用一些含果糖多的食物,如各種水果、蜂蜜等。
五,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對於老年人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為老年人消化系統功能減弱,腸胃蠕動緩慢,老年人便秘的發病率增高。適量的膳食纖維可刺激腸蠕動,有效防治老年性便秘。同時膳食纖維還有防治高血脂、結腸癌以及降血糖等功效。
因此,老年人的膳食要注意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在每日膳食中應安排一定數量的粗糧、蔬菜及水果。
六,礦物質
1.鈣
老年人常因胃酸分泌減少、胃腸機能減退,使鈣的吸收減少,加上體內代謝過程中對鈣的儲存及利用能力下降,常發生負鈣平衡狀況。隨著年齡增長,常發生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每日膳食應注意攝人一些含鈣豐富的食品,並且經常曬太陽。我國規定老年人每日膳食鈣供給量為600mg。
2.鐵
缺鐵是世界性的老年營養問題,這是因為老年人對鐵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老人應多攝入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如動物血、瘦肉、魚類等。
3.其他礦物質
老年人缺鋅時可致味覺失靈,嚴重時可使心肌梗死、慢性腎炎等的發病率增高,故老年人應注意膳食鋅的補充。鉻是體內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組成成分,有利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故老年人應注意膳食鉻的補充。硒與心肌代謝有關,缺硒會引起心肌損害及使某些腫瘤發病率增加,不容忽視老年人對硒的補給。
七,維生素
1.維生素A
維生素A能維護上皮組織健康,增強抗病能力,具有抗癌作用,對於老年人保持健康十分重要。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動物肝臟、蛋黃等同時也富含膽固醇,因此可選擇一些含有胡蘿卜素的綠色蔬菜或營養補充劑。
2.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提倡老年人適當增加戶外光照時間。
3.維生素E
維生素E是有效的抗氧化劑,能減少體內脂質過氧化物的產生,穩定生物膜結構,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維生素E還具有降低血膽固醇、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我國規定老年人維生素E每日供給量標准為12mg,各種植物油是其最良好的來源。
4.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C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鐵的吸收,參與脂肪代謝調節等功能,對於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和防治疾病十分必要,我國規定老年人每日膳食維生素C供給量為60mg,故應經常進食足量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其他維生素如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也需要適當補充。
此外,老年人細胞內液量減少,同時老年人飲水慾望減退會加重體內水分的不足,故老年人應養成飲水習慣,每日攝入水量應控制在2000mL左右。從膳食安排上應適當增加一些湯、羹類食。
老年人的膳食:
1.合理膳食原則
現在老年人選擇食品的消費觀已由「食以味為先」轉為「食以補為先」的原則,應注意節制飲食、務求清淡、少量多餐、易於消化以及多補鈣和鐵。
膳食原則:①平衡膳食;②粗細搭配;③易於消化;④充足的蔬果:⑤適度體力活動.保持能量平衡:⑥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形和硬度。
2.每日膳食構成
老年人一13的合理膳食組成應包括:谷類2509;瘦肉、禽類、野味類及魚類50~100g;蛋40g;豆類及其製品適量;新鮮蔬菜250~300g,烹調用油20~30g;有條件者還可選用鮮乳、新鮮水果等。此外,經常食用花生、核桃、芝麻、海魚、紫菜、貝類等,對預防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有益。
3.抗衰老、延年益壽的天然食品
雖然目前人們還未發現一種食物或葯品能使人「長生不老」,但人們在防老抗衰的研究中卻發現了許多可延年益壽的天然食品。
(1)鹼性食物豆類(大豆、紅豆)、蔬菜(蘿卜、番茄)、海菜(海帶、紫菜、綠藻)、水果(橘子、草莓、檸檬、香蕉、葡萄)及不加糖的果汁。
(2)抗氧化的食物蔬菜中的紅心地瓜、胡蘿卜、茼蒿、菠菜、綠蔥、南瓜等含有豐富的厴一胡蘿卜素;獼猴桃、橘子、番茄等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此外還有哈密瓜、桃子、李子等水果。
(3)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蔬菜、水果、糙米、全麥麵粉、綠豆、黑豆、杏仁、芝麻、黑棗等。
(4)含動情激素的食物動情激素可用植物性的激素來代替,如玉米、小麥、胚芽、櫻桃、香蕉、蘋果、李子、地瓜、番茄、青椒、豆粉、腰果、葵花子、人參、大蒜等。
(5)其他如香菇、蘑菇、木耳、枸杞、蜂王漿、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