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樣去更好地關心老年人
老人並不缺少物質,而缺少精神慰藉。你有空多陪陪老人聊聊天,在外多給老人打電話報個平安,他們就很滿足了。祝你新年快樂!
㈡ 如何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離退休人口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也逐漸增大。據調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佔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上海市子女與老人不交談的佔23%,較少交談的佔41%,而經常交談的僅佔36%。在此環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及社會環境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益突出,關愛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呼求由此產生。良好的心態有益於健康,而不良心理則可導致心理精神障礙,進一步影響到軀體而有害於健康。作為敬老志願者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去關愛老人?如何從關注老人的溫飽、日常照料護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愛? 一、要具備老年心理的專業知識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上、情緒上、生活習慣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適應,而程度不同地產生種種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1. 失落感 許多因素會使老人產生失落感,如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多病、喪偶等等。這時往往出現兩種情緒:①沉默寡言、憂愁思慮、悶悶不樂;②急躁易怒。性格開朗和興趣廣泛的老人,較容易通過心理調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發現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內向孤僻,興趣狹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則較難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喜愛回憶往事,過去生活比較幸福、事業有成而對社會貢獻較多的老人,常常能從回憶往事中得到滿足和自尊,因而減輕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業無成的老人,則難以從回憶中得到滿足。社區、家庭、親友若能體察老人心理的影響因素,有的放矢地幫助老人調整心理狀態,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盡快適應賦閑後的生活。 2.孤獨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因而產生孤獨感。子女在身邊,若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系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隔絕感 賦閑老人與社會和工作單位聯系減少,社會交往與信息減少,更由於視力、聽力下降而影響感知能力,常會使老人產生隔絕感。往往表現為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經歷與年輕一代有很大不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與年輕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堅信自己的經驗而固執己見,因此而造成「代溝」,更加重老人的隔絕感。子女和年輕人應多與老人交流和溝通,在傾聽老人講話時要特別耐心。這不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於消除隔絕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也能使年輕一代得到教益與啟迪。另外,為老人提供讀報閱覽、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的便利條件也十分必要,這能有效地減輕老人的隔絕感。 4.對衰老和疾病的憂慮和恐懼感 老人因體能衰退而表現出對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體不適或罹患疾病便會惴惴不安,加上行動不便、就醫困難,更會加重憂慮,擔心病情發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還會產生瀕死的恐懼感。有的老年病人擔心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而寡言少語、憂慮。因此,對於患病老人除了關愛體貼之外,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對康復十分有利。 二、在社區深入開展心理輔導 志願者組織應組織志願者為精神寂寞、特別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關懷志願服務。與街道、居委會共同建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讓具有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社工,志願者為社區的老年人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在社區為老人構建「心理教育輔導平台」,「心理訴求減壓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機救助體系。通過電話問候,上門慰問,網上聊天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及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快樂生活。同時,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孤獨寂寞,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狀態。社區志願者要不定期的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開展精神關愛服務,經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給老人讀書、讀報,使他們「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健身活動 依託社區老年人活動室、老年健身活動設施,組織老人開展體育、文化娛樂等群體活動。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如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聯歡會,旅遊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余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 四、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方法 談話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法與一般交談有很大不同。對於老年人在溝通時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對老人的社會、家庭、個人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與老人直接溝通是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溝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談效果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賴的相互關系。老人不可能在對方輕視和嘲笑的態度下如實反映個人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們都曾經有過美好的引以為榮的過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認。因此,與老人進行溝通的首要條件就是尊敬。不論老人目前社會、經濟、家庭地位和狀況如何,都應從人道主義和平等的立場,像對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樣,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和耐心,誠懇地聽老人訴說,老人產生信賴才能如實反映個人情況,才可能獲取對老人護理有價值的資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發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老人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態,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擊,提高生存能力。對老年人進行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是解決老年人精神衛生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他們懂得一些維護身心健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防範能力,主動解除心理壓力,轉變不良情緒,就能預防和減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發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狀態,如對周圍環境和客觀事物抱有積極的態度,能夠正確分析和順應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愉快的情緒。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和調整機體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能力和效率,使整個機體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一樣:「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這個定義對於老人同樣適用,人們只有保持軀體的、精神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正常狀態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會關懷 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全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政府及社會團體應建立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和各種福利設施,如老年精神衛生中心,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學等,解決老人的生活困難,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享受集體生活的歡樂,驅除老年的孤寂。對喪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並支持他們正當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再婚。這是補償喪偶後的孤獨、失落感的重要途徑。 衰老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延緩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經充分研究後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來,國內國外,長壽老人很多。著名畫家畢家索活到86歲;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活到93歲;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論的德國科學家柴費洛爾活到103歲;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一生多經磨難,但老人活到101歲。盡管壽星們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條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如心理穩定、通達順變、樂觀、心胸坦盪、善於適應環境和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長壽與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是我們志願者組織每一名志願者不懈的追求,這個工作目標對於確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者:陳萍、王燕
㈢ 如何去關心和認識老年人
關心老人其實很簡單
1.多抽出些時間陪她聊天、遛彎
2.如果你的手藝不錯,不必給他專們買太多的營養品屬,只要多給他們做些他愛吃的家鄉菜就好。
3.其實老人和小孩子都一樣,不愛聽那些嚴厲的話,所以多說些鼓勵的話會使他們心情更好。
4.和老人一起吃飯,他們要給你夾菜,不要馬上拒絕,否則會傷他們的心。
5.盡量去滿足他們那些看似不經意之間的想法,那樣會讓他們十分欣喜。
其實只要用心去對待他就很好了
加油
既然你有這份心
我相信你會做得很棒的
㈣ [轉載]如何關心老人
.有空的時候常回家,
至少在每個周末去陪陪老人,說說話,搞搞衛生,做做家務.2.
檢查日常生活設施內
。創造舒容適方便的生活環境,堅持經常電話問候身體情況。
3.有條件請全天候保姆或者小時工照顧平日的生活起居,負責老人吃住行.
4.有效應安排好老人的
安全生活娛樂
問題,利用鄰居社區和街道的關系,以防臨時性或特殊情況.
5.備好諸如水電煤衛等各類生活設施的保修、求助電話
,讓每一位老年人都知道。
6.經常給老人檢查身體,身邊備好緊急葯品
,做好緊急情況的防範幾處理措施.
7.指導老人自我關心和照顧,一旦發現生活隱患,要及時告訴子女或是社區服務人員,避免意外發生。
8.定期安排老人泡泡溫泉,溜溜公園,看看節目,吃點粗糧,全家聚聚.
公眾活動.
9.安排老人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讓老人做主並可以炫耀,感覺的到自己對別人的意義.
10.經常告訴老人你工作的成績
,讓老人為你開心以你為榮.
11.用任何值得紀念的日子,滿足老人的任何心願,隨時牽住老人的手,擁抱老人的身體.給他安全感和依靠.
㈤ 如何關心老年人晚年生活
突然覺得老年人的生活真的很無趣。很孤單。昨天才知道我奶奶是1931年出生的.再過幾天就滿80歲了。嗯、感覺好想好好地、好好地珍惜她. 呵呵 不知道怎麼形容出來了...她平時都是一個人在家、或坐著.真不知道她們老年人一天都是怎麼過的.都在無聊發呆地時候想著什麼呢、她們、是如此孤獨。慈祥。我奶奶腳總是不好、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也去好多家醫院看過了、始終沒有痊癒.感覺她們好可憐!!!!難道每個人的老年生活都是如此嗎?忘了說,我爺爺(我們那邊方言一直喊的是「公公」)已經去世好幾年了.反正現在我就想著怎麼關心一下我奶奶的生活、讓她可以幸福點、快樂點、健康點.似乎我奶奶總是念叨的我們這些子女晚輩. 總是什麼都想著我們、她希望我們好. 可我們有的時候會嫌不耐煩、呵呵..不過我不是很嚴重.我願意慢慢地聽她說完.再答應. 也有時候上班要遲到了、隨意答應一聲就走了...剩下的、是奶奶一個人站在門口看著我離去的場景.屋頂上、路上白白的一片積雪.如果是男的話、或許可以買個收音機讓老人家沒事的時候聽聽、但我奶奶似乎不聽那東西、上世紀出生的人、你說現在讓他們玩些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他們應該不會很感興趣吧.聽歌、看電影? 似乎或許也不會太看的懂哦~也不識字、或許、我奶奶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有點酸酸的-我們應該怎麼關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呢? 只希望所有的老年人幸福
㈥ 怎樣關愛老年人
關愛老人是一個大課題,首先要做到孝順,其次是關心老人的心情,讓老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比什麼都好,心情好飯量就好,睡眠就好,得病也少,就會健康長壽,如果再加上可口的飲食,就算做到子女對老人的關愛了。
㈦ 怎樣關注中老年人
春節期間,一家團聚,兒孫繞膝,老人心理上得到莫大安慰,精神也非常愉悅。然而,一年的團圓,可惜只有幾天。節後,兒女們上班、孫子孫女們開學,原來熱鬧的家突然冷清下來。看著在家團聚的孩子們一個個地離開自己,巨大的心理落差,讓許多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感覺冷清寂寞、有的會抑鬱,甚至可能出現各種病症。
中山是一個外來人口較多的地方,如何讓身處老家的父母慢慢走出節後的孤獨和失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為人子女,應該孝敬父母,關愛老人。春節過後,兒女們一定要記得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最好能跟父母多聊聊,嘮嘮家常,談談生活、工作等。
此外,離父母家近的,最好能抽時間多看望一下老人;離家遠的,可以把下次回家的日子說清楚。只有這樣,老人的心裡才會得到慰藉,有助於緩解兒女離開的失落感,開開心心地安度晚年。
老人也要學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給孩子增添過多的心理負擔。簡單地說,老人要學會自己找樂子,例如參加集體活動,找朋友聊天、串門,養成每天早上鍛煉、散步的習慣等,盡快將生活的重心從子女身上轉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讓兒女們安心工作。總之,老人自己要多與人交往,培養豐富的興趣愛好,精神生活才會更加充實。
除了子女的關心和老人的自我調整外,筆者覺得,我們的社會應該多設置些關心老人的社會機構,多組織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在社會中營造一個關愛老人的氛圍。
㈧ 如何關愛老人
敬老抄、愛老,讓老年人幸福快襲樂地安度晚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1)尊重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2)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理解他們的精神要求,營造和睦友愛的家庭氛圍。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後的生活。
(3)在平時生活中關心照料和體貼老年人。對無經濟收入或者收入低微的單獨居住的老年人,贍養人應按月給付贍養費。對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贍養人應承擔護理的責任。在老年人的群體中,要特別注意關愛、幫助孤寡老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㈨ 如何關心老人
沒有抄這種事情,我想反問兩句襲,是擔心什麼?你的心在哪裡?
你自己能夠明白嗎?能夠抓住嗎?
如果能,你排除,不能排除的就選擇離開。
你男朋友現在的心理一定很苦惱,也很悲傷,他很希望被人來為他擔心,但是不是你的這種擔心。他需要的是擔心背後的關心和在乎。
如果你對他的愛缺少了這種關心和在乎,那麼你就不要和他繼續下去了,對你和他都是一種負擔。
或許我不太理解你的心裡所想,但是我能告訴,不管有沒有遺傳,你不能夠有這份擔心,既然有了這份擔心,你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多注意他的身體,及時的去檢查。以後的科技或許這種病情不算什麼.不要將問題這樣的嚴重考慮,我可以告訴你,這個是沒有多大的幾率是遺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