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
引起老年人腿疼的疾病比較多,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疼痛多集中於單側下肢,疼痛范圍主要表現為大腿後側、小腿後側、足底或者足背放射樣疼痛、放電樣疼痛。2、腰椎管狹窄症,因為腰椎管狹窄,壓迫硬膜囊或者神經所導致的腿疼,多表現為單側或者雙側下肢放射痛、間歇性陂行,也就是行走一段距離之後疼痛加重,休息之後疼痛可以減輕。3、帶狀皰疹,下肢出現帶狀皰疹也可引起腿疼,此種疼痛比較劇烈,休息之後不能緩解,而且皮膚表面會有水皰發生。4、膝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也可以導致膝關節周圍,甚至放射至大腿或者小腿區域的疼痛、活動受限。
『貳』 中老年人腿疼如何治療
病情分析: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鍾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鍾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復復.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意見建議:
『叄』 老年人腿疼,一般有哪幾種原因導致的
血淤,哪裡不通哪裡就會痛
『肆』 老年人腿疼是怎麼回事
骨質疏鬆、痛風、關節炎、風濕等都有可能,一般都是勞動受損或受風受凍引起的,一定要記得保暖,還要補鈣,另外貼貼金堤磁~療貼會有幫助。
『伍』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腿疼一般是復由於腰椎病變壓迫神制經引起的,
建議去醫院做腰椎CT檢查一下,
屬於無菌性炎症,打針吃消炎葯是沒有辦法消除無菌性炎症的.
治療可以選擇純中葯制劑的膏 葯外治
外治安全無副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治療辦法.
既避免了口服止痛葯引起的胃腸不適,肝腎損害,又避免了手術痛苦及術後並發症的發生. 而且康復後不易復發.其主要症狀有關節疼痛、麻木、無力等。長期患者會造成積液,局部循環機制受到影響,無法靠人體自身能力吸收代謝,中醫稱之為痹症,長此以往形成堆積鈣化.進一步加重神經壓迫和刺激.則會造成嚴重後果.(鈣化至一定程度,也就是所謂骨質化了,則無法再進行葯物治療.)
『陸』 急~~~~~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老年人腿痛怎麼辦?
如果排除風濕外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鍾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鍾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復復。
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治療腿疼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
4、抖腿: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5、牽拉: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除了上述手法治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暖防潮,以利於腿痛的防治。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鍾,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鍾,使胸部盡量貼近大腿,反復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盡量外展,做10~20次。
5、平卧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盡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鍾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
『柒』 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腿疼是原因:
1.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下肢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3.間接性跛行: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難過,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難過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難過感消失,又可以踵事增華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運動後疼痛即緩解,運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感冒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捌』 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
中老年人出現下肢疼痛,麻木,酸脹或間歇跛行時,很多人都誤以為是老寒腿,骨質疏鬆,關節炎等;自行診斷吃點止痛葯,補點鈣劑後,病情卻不見好轉.其實,老年人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造成的惡果.
意見建議:
老年人腿疼需補鈣 建議去正規醫院骨科檢查一下
生活護理:
注意保暖 合理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各種體操
『玖』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恢復:補充鈣質(牛奶雞蛋骨湯等)、維生素A、D(蔬果、維生素片),避免重體力工作,保持心情愉快,短期還是以休養為主,輔以外敷理療等
鎮痛:
1 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疼痛可引起睡眠障礙、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消化功能抑制、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精神心理障礙,使蛋白分解增加,延緩傷口癒合及機體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下肢創傷疼痛主要影響身體運動反應,患者因懼怕疼痛而不敢運動,早期功能鍛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傷修復和關節功能恢復。另外患者為了避免加劇疼痛或者為了盡量減輕疼痛,寧可躺著不動而拒絕翻身及活動肢體,而易發生褥瘡、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並發症[3]。
2 骨折術後鎮痛的方法
目前臨床上鎮痛的方法分葯物和非葯物治療,西醫和中醫等,下面將目前臨床上骨折術後常用的鎮痛的方法和效果很好還沒有完全被應用於骨折術後患者的鎮痛方法綜述如下。
2.1 葯物治療
臨床止痛葯物分為3類:非阿片類葯、阿片類葯和其他輔助類葯物。根據鎮痛葯物不同的給葯途徑臨床上常用的又分為3類。
2.1.1 口服給葯
如奇曼丁、西樂葆等此類葯的作用機制是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優點是無成癮性,鎮痛效果中等;缺點是刺激胃腸道,易引起胃黏膜出血或誘發潰瘍。在臨床上一般告知患者餐後服用,避免葯物對胃腸道的損傷[1]。
2.1.2 肌肉給葯
如曲馬多、嗎啡、哌替啶等,優點在於止痛效果好,其缺點是抑制呼吸、惡心、嘔吐、下肢麻木、感覺障礙及尿瀦留等副作用,在用此類葯物護理人員要掌握葯物作用、適應證和副作用,及時觀察鎮痛效果[1]。目前臨床常用的肌注鎮痛方式,血液濃度波動較大,並有可能導致成癮,不能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4]。同時有文章表明肌肉注射是最不理想的給葯方式,因為肌肉注射作用時間短,有可能引起蜂窩組織炎、損傷神經、自我給葯困難等。
2.1.3 靜脈給葯
目前靜脈自控鎮痛(PCIA)廣泛應用於骨折術後的患者,具有個性化設計劑量給葯、鎮痛效果穩定、可靠等優點,深受醫患雙方的歡迎。PCIA只需在患者手術後,利用現有的靜脈通路連接上一次性鎮痛泵,打開泵即可自動給葯,這已成為當今鎮痛治療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骨折創傷患者大多神志清晰,但傷口疼痛劇烈,很適合PCIA鎮痛的。但是術後使用PCIA鎮痛葯可出現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尿瀦留、嗜睡、腹脹等不良反應。臨床上亦有不少患者因為無法適應對胃腸道的刺激停用PCIA,此外,在臨床上多有因靜脈堵塞,導致葯物無法正常進入體內的情況,另有PCIA易於脫出等臨床問題存在。因此使用PCIA鎮痛成功的關鍵首先取決於選擇適宜的患者,此外還應在術前告知患者或者其家屬PCI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據李少珠[5]等人在對心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PCIA鎮痛效果影響的調查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後,干預組患者的焦慮值、抑鬱值、疼痛程度等均明顯低於對照組。提示正確的心理干預對改善患者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方面有明顯作用。使患者住院期間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狀態,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使PCIA技術達到最佳的鎮痛效果。故由護士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會使鎮痛泵在使用上獲得更佳的效果,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2.2 非葯物治療
由於患者自身意識的提高,對疼痛的認識以及對用葯後的反應的顧慮,他們不再僅僅依靠葯物鎮痛,也迫切需要葯物以外的鎮痛方法。
2.2.1 冷敷
是目前本院在臨床上下肢骨折術後常用的鎮痛方法,不僅鎮痛,還有消腫和止血的作用。作用機制:冷療法是在人體局部或者全身施加冷的刺激,使皮膚和內臟器官的血管收縮,改變人體局部或者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狀況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運用了局部冷療止血鎮痛的作用,減少或避免了手術切口的出血,減輕或降低了患者術後切口的疼痛,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穩定了患者的情緒,促進機體的康復[6]。局部溫度降低使皮膚疼痛閾值下降,從而可有效緩解腫脹與疼痛,合理運用冷敷,不但能夠減少患者的疼痛,而且通過降低局部水泡形成率,有效縮短了患者等待手術的時間[7]。臨床應用:冷敷的常用方法是傳統冰袋用干毛巾包裹好直接放在患處,由於傳統冰袋與患肢接觸面積小,冰塊高低不平使用時舒適度差,患處不易固定,患者更換體位時冰袋容易移位。從而影響患處的消腫,增加其疼痛感,達不到理想的冰敷效果。根據陳紅霞[8]等人的研製的改良式冰袋外表呈半弧形,表面圓滑,且緊貼皮膚,不容易滑落,使用起來讓患者感覺更加舒適,也便於護士操作及觀察,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和節省資源的目的。冷敷在臨床上操作簡單方便,對患者身體無創傷,費用低,效果好。
2.2.2 心理護理
從疼痛的定義不難發現疼痛既是一種生理感覺,又是對這一感覺的一種情感反應。手術疼痛除手術部位、創傷大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外,還取決於患者的情緒、精神、心理狀態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術後鎮痛護理中,將病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加強術後心理護理,積極配合葯物治療,是術後減輕疼痛的有效方法[9]。心理干預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患者的情緒,改變了對疼痛及術後鎮痛的認知水平,其次,心理干預措施導致了患者神經體液因素的改變,神經體液因素的改變產生了生理效應,諸如增強了迷走神經張力、提高了痛閾等,使術後鎮痛的患者對治療的效果有更為正面的評價[10]。心理社會因素對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轉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焦慮和恐懼都可影響患者的痛閾,以至輕微的疼痛即可引起劇烈的反映。心理干預能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而有效的心理干預可調節患者的心理環境,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痛閾,並有效調節圍術期患者的應激水平,促進術後心理和生理康復[11]。在心理護理中強調護士自身素質,提高護理洞察力。護士通過對患者有關年齡、文化層次、個性傾向、家庭背景以及疼痛經歷的了解,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輔以適當葯物治療,對骨折術後患者緩解和消除疼痛有明顯效果。但是在臨床上,由於國情和體制的弊端,護士的配置不足,根本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心理護理。顧鶯等[12]在父母參與對緩解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後疼痛的效果評價一文中研究顯示,父母參與患兒術後疼痛管理,能有效減輕患兒術後疼痛程度。由此可以延伸到讓家屬參與疼痛的護理中來,使患者更受益。
2.2.3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利用人與音樂的特殊關系來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音樂旋律可刺激腦垂體釋放內啡呔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幫助患者分散對疼痛的關注[13]。20世紀中葉以來,音樂已成為一種醫療手段運用於臨床[14]。目前在國內也廣泛應用於分娩時、肛腸手術的患者和腫瘤患者。但是骨折術後臨床上沒有規范的在應用音樂療法,不過,有些患者已經自主的有意識的在通過音樂來減輕疼痛。悠揚緩慢的樂曲可消除緊張、焦慮,有安神寧心的效果,使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旋律中,暫時忘記手術帶來的不適和痛苦,減輕術中和術後恐懼、緊張心理,從而使患者情緒平靜[15]。音樂療法有利於護士與患者之間溝通,可以從音樂開始,延長到共同關心和愛好的話題,通過交談縮短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距離,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孤獨等緊張心理,達到情緒平穩、安靜的目的[16]。更重要的聽音樂是一種有效的無創性護理干預,它有助於促進患者的康復。音樂療法是一種低成本、作用效果明顯、易操作、非侵入性、患者容易接受、且無任何不良影響的干預手段,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更加人性化。護理人員可以使用音樂干預,來創建更好的治療環境,可以通過自己的判別力適時提供音樂,增加了護理工作的自主性。
2.2.4 按摩
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沿經絡運行途徑或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主要作用是矯正骨關節位置的異常,調整臟器功能狀態,鬆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穴位的認知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實施,所以目前在臨床上很難被應用,中醫醫院可以考慮利用此種方法來減輕患者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