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老人不願和兒女同住
住在兒子家感覺自己像外人
從早忙到晚成了免費「僕人」
生活習慣和觀念不同,有代溝
家住房山區南沿里社區的劉老太今年已經80歲高齡了,可身體硬朗,思維清楚,性格開朗。從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和老伴兒在這里安家了,直到上了歲數,四個兒子在外面成家立業,老兩口依然單獨住在這里,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樣樣都親力親為。前幾年,老伴兒患了老年痴呆症,劉老太又多了個照顧病人的職責,但她照樣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鑒於老人年事已高,兒子兒媳多次提出要將老人接去同住,老人們總是婉言拒絕。
去年春節前,老伴兒突然離世,劉老太遭受了極大打擊。作為兒女,深知母親內心的痛苦。於是,劉老太的四個兒子商量,輪流將母親接到自家住。劉老太同意了,可沒住多久,還是返回了自己的老房子。
其實兒子兒媳特別孝順,可劉老太為什麼還是回家了?因為她覺得怎麼都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老人睡眠時間少,早上5點多就醒了,但怕吵著兒子兒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裡待著;晚上五六點餓了,可兒子兒媳還沒到家,劉老太又不好意思自己開伙先吃;想出門去買個菜,也被兒子攔下擔心她一個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間的擺設都是兒子兒媳弄的,劉老太平日閑來無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擺,擔心他們會不喜歡。「我知道他們想讓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覺自己像個外人。」
回到和老伴兒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劉老太的心才輕松下來。兩居室雖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潔利落,牆上掛著老兩口的合影,卧室里也隨處可見兒孫滿堂的溫馨照片,桌子櫃子上擺放著她平時製作的剪紙、絲襪花等小作品。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在一草一木都那麼熟悉安心。
剛剛從美國旅遊了一個月回來的林阿姨,下周又要出發去桂林了,她的朋友圈裡不是她參加跳舞、唱歌活動的圖片,就是她游覽名山大川的旅遊照片,每天都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一點兒不像已經65歲的老人。她覺得,退休生活能活得這么瀟灑,得益於沒有跟兒女一起住。
林阿姨的兒子已經結婚好幾年了。「剛結婚頭一年,和兒子兒媳一起住,那感覺真是不咋地。」快言快語的林阿姨覺得,自己和老伴兒簡直就是兒子兒媳的免費「僕人」。早上6點多,老兩口起床要先給小兩口准備早餐,有時候還得敲門叫起床,怕小兩口上班遲到。兒媳喜歡貓貓狗狗,在家裡養了一隻狗和兩只貓,「喂貓遛狗的事兒也都是我們倆的。」到了中午老兩口隨便熱點兒剩飯剩菜,下午休息一會兒就得琢磨著晚上做點兒什麼好吃的。經常是費盡心思做的晚飯,小兩口還覺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這樣的家務事,也基本上都是林阿姨代勞。
林阿姨愛唱歌跳舞,退休後還參加了社區里的合唱團,有時候合唱團的姐妹們會組織郊遊,甚至出國遊玩,但林阿姨總因為還要照顧兒子兒媳而參加不了。想來想去,林阿姨提出和兒子兒媳分開住,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二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晚年生活。現在,林阿姨去老年大學學電腦、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人也顯得年輕了許多。
文化程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的老人更願意自己住。在一些新建小區里,買房的年輕人條件相對較好,他們的父母大多有自己的住房,「這樣的老人退休之後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參加一些文體團隊,自己也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2. 日本老太自學編程開發游戲,老年生活是享福還是學到老
人的一生要如何或者才有意義,是一個大家都比較迷茫的問題。有的人認為,人活著應該知足常樂,每天享受幸福的生活,輕輕鬆鬆的尋找一種內心的安穩,這樣活著才有意思。另外一種人認為人活著就要去奮斗,一生之中要在前進中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樣的人生才能十分的充足,活著才有意義。
對於這個爭論,今天我看到的一個消息也許會給我們幾分啟發,日本退休一個老人,他喜歡的不是散步和遊玩,反而是自學編程開發了游戲,他的游戲竟然上了蘋果商店,這樣的老人確實值得我們佩服,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開始議論,人到底應該是享福,還是堅持活到老,學到老,這點引起很大人爭論。
對於這個問題,就如我開篇時候的寫的內容,沒有辦法說出對錯,也沒有任何的答案。一個人的選擇只要不違背社會的道德,不違背一個人的良心,那麼你想怎麼樣做,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人的一生興趣和愛好是不一樣的,不能說一種生活方式的對錯,更不能去干涉這樣的生活。
有見過很多努力的人每天都在努力的工作,為了自己的事業,他們付出的辛苦是一輩人不可想像的,但是他們失去的也很多,到底值不值得,就要看個人的看法了,因為你得到和你失去是一個平衡,不會有多,也不會又少,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根據自己的心態來就可以了。
對於這位日本老人我十分的佩服,他的創造性真的值得我們學習,一位老太太去研究編程,真的是不容易的事情,這樣的人毅力十分的強悍。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生活的更加輕松一些,更加的舒適一些,因為這是我的生活態度,所以人是享福,還是學到老,這就看一個人的生活目標,一個人的自我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