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90歲老人去世,兒女不傷心,還笑著說這是「喜喪」,為什麼
在過去,活到六十歲以下的人,叫做短命,七十歲以上,就可稱為長壽。人生最大的悲傷就是生離死別,但能活到九十歲以上死,是很稀少,很難得,所以,有人把它稱為「喜喪」。說兒女笑著說,是誇張了,家裡死了人,不管是誰?笑就是不尊!
以古時侯的說法,人生七十古來稀。在農村辛勞動的老農民,活到九十歲,也是值得慶賀和高興的人生了。死了,兒女為父母活到九十歲,傍邊鄰居及親朋好友都會誇子女孝順,老的才有高壽。所以兒女就把這種喪事稱為白喜事。
他、她們認為是死掉了一個負擔,不喜不笑才怪呢!
這不是他們一個地方的認知。
起碼在北方,多數和諧,對老人孝順的家庭,對於家裡高齡老人的自然去世,外人對家屬一般都會說這是 老喜喪。這是對去世長者的尊敬;也是對其家屬的安慰。
而且,家屬只要是對老人盡其能力孝敬了,他們也會明了,老人必然有去世的一天。對於喜喪這個說法,一般也是認同的。
但是,提問者所言的 逝者家屬笑著對前來祭奠者說 這自己家的老喜喪,還是極其少見的。
農村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八十不死就是個奈帶逼。意思是說人活到七十就很少,活到八十像妖精,你看新中國當今許多人都活到九十多了,我們黃潭新華村一老孺人活到一百零四歲,還能和人打麻將,我們新王村一位周家老婦人眼下九十九正在向一百歲沖刺。
你說這些壽星一旦魂歸大地,家人眼中還有悲嗎?人們都是歡歡喜喜送老祖,吹吹打打擺家宴。
村民們遇到主人,都滿心祝福,恭賀郎完全了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當上了大人,因為在農村有父母在還稱不上大人。
在農村不少九十高齡的逝者仙游的時候,他們的兒媳卻不在啦,先他老而去,往往由孫子們安葬之,此時,他們是替父行孝,若把葬禮辦的體面,往往人氣度會往上升,喜葬氣氛會更濃。我們周圍村子裡,好幾個有作為的年青人,葬祖輩的時候,年青人不要父母負擔,自己掏錢葬祖,鞭炮成箱的放,大戲一連唱幾天。
農村中喜葬的現象,得一分為二的看,有的不說注重養老,僅看重其後的排場,這類喜葬固然風光,往遭人背指背。
人能活到90歲已經不容易,90歲了,兒子們也七十歲左右了,兒孫滿堂送高堂本來就是喜喪了,人生自古誰無死,這條路是人的最終歸宿,90歲了,笑送高堂去另一世界!
人生自古誰無死?不管90歲,還是100歲,老人去逝了,做為兒女他們敬孝了,平時也做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認為沒必要如此傷心抹淚的。所以從古到今對髦耋老人的去逝都稱為「喜喪」。原因有二:
其一,在農村一般的髦耋老人大多都會四世同堂,而且重孫眾多,重孫一般都戴藍色的孝布。人多熱鬧,戲喜有餘,故稱之為「喜喪"。
其二,去逝的老人兒女都差不多60多到70多歲,他們都認為自己歲數大了,所以老人歸天也是很自然的事,沒必要哭爹喊娘了。從而也就有說有笑,美其名曰:喜喪耳。
我們那也有這樣的風俗,九十歲已經是四代同堂有福之人兒孫滿堂,這樣的老人過世會有很多人來吃飯後就直接把碗拿回去給自家孩子盛飯吃討吉利長壽,還會請樂隊來吹吹打打熱鬧呢[捂臉]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 白喜事!
農村有這種習俗和說法,但歸根到底還是喪事,兒孫不傷心是不可能的。
Ⅱ 家裡九旬九旬有老人去世,可以蓋房嗎
可以,算喜事
Ⅲ 九十老人去逝輓聯大全
九十六歲的母親的輓聯
Ⅳ 90歲高壽老人去世悼詞
為了對逝者表示緬懷和惋惜,通常會被要求准備一份悼詞,悼詞的內容由標題、稱謂、正文、落款等要素組成。那麼悼詞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90歲高壽老人去世悼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親朋好友、父老鄉親:
今日,咱們懷著非常沉重和沉痛的心境,弔唁xxx。xxx因病意外於xxx年xxx月xxx日xxx時xxx分與世長辭,享年90歲。他的與世長辭,使咱們失掉了一位好xxx,失掉了一位深受咱們敬愛的好xxxx,也是孩子們失掉了和顏悅色的好xxxx。
xx是我國農民的典型代表。他的終身,是勤勞的終身。他終身酷愛土地,甘當老黃牛。他兢兢業業了一輩子,也靜靜奉獻了一輩子,將勞作的汗水灑滿大地。他從前身披蓑衣、腳踏草鞋,風里來雨里去,靠勤勞樸素的品質,維持著一家老小的生計,支撐起一個興隆的家。他與千千萬萬一般老百姓相同,生命不息,斗爭不止。
xx雖然逝世了,但他那種兢兢業業、忘我作業的奉獻精力;那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那種為人正派、忠厚老實的崇高道德,仍值得咱們學習和記取。
xx安眠吧
咱們永遠思念您!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
又是一年春草綠,剛剛送走悲情傷感的清明節,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可敬可愛的張紹文老大人。張紹文老人是我的舅父,是我尊敬的長輩,在我的心目中,他老人家平易近人,熱愛生活,家庭和睦,意志堅強,他與人為善,團結鄰里,服務鄉親,深得村裡人的敬重和贊揚。夫唱婦隨,父慈子孝,為家人樹立了好榜樣。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親,一位好兄長。然而,就在前天,這位老人,帶著對親人的不舍和牽掛,永遠地離開了大家,享年九十歲。
大妹張志軍、二妹張銀鳳、小妹張翠玉三人聽聞兄長與世長辭,悲傷之情無以言表,大妹、小妹拋下一切,急忙從深圳、長沙趕回,只為見大哥最後一面。痛哭流涕,蒼天動容!大哥在,外家在,如今大哥二哥都已乘鶴西去不復返,今後只能空對鏡框,徒增思念。
遙想當年,父親早逝,長兄如父,視妹如珍寶,疼愛有加,兄妹情深,天可以鑒!「望雲路斷親何在,空餘血淚灑新墳」。想想再也看不到昔日慈祥的面容,再也聽不到平時熟悉的聲音,從此陰陽相隔,天各一方,怎不讓相濡以沫的老伴悲痛欲絕?怎不讓日日牽掛的兒孫傷心不已?怎不讓一起長大,享受庇護的姊妹們黯然落淚?今夜,三姊妹為他們的大哥長歌一曲,號歌一宿,送大哥最後一程,並許下約定:來世再作兄妹!
各位親友,村民們: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來到這里,深情緬懷這位跨越世紀的老人xxx。
面對老人的故去,我們晚輩的心情皆無比悲痛!
xxx出生於xxxx年x月,我們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吳婆婆。
她經受過風雨的洗禮,為我村開長壽先河。
如今這位飽經風霜而子孫滿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於xxxx年x月xx日駕鶴西去,享年90歲。
吳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僅是親人的一大損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損失。
我們失去了這樣一位受人敬仰的長輩:與人為善、辛勤勞作、生活儉朴、樂於助人。
老人雖然已經故去了,但我們會記住她,不會忘記她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日子。
xxx生在中國動盪的時期,經歷了社會的幾度變遷,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們說起過她當年來我們村時只有三十幾戶人家。
如今我們村已發展到百十戶幾百人口的村寨,見證了我們村的發展歷程,讓年輕人了解過去。
吳婆婆對鄉親們十分照顧。
她經常迎著風雨為鄉里鄰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勞於晨間為鄉親們送出可口的佳餚;鄉親們有困難時,她絕對會第一個過去幫忙。
她的品德讓我們敬仰,她的功績我們永不會忘!
吳婆婆除了對鄉親們的照顧十分周到之外,對家庭更是盡心盡力。
一路走來,吳婆婆與其丈夫吳爺爺始終相濡以沫。
吳婆婆一生勤儉持家,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把貧寒的家庭操持得體體面面,不僅孩子們都很聽話,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撲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績,獲得勞模稱號。
晚年,兩位老人精神依舊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腳有些不方便,吳爺爺每天都要看報紙和電視,了解國內外的大事,吳婆婆依然能夠穿針引線,做針線活。
這個最初只有兩個人的家,現在已經從一株小樹苗長成了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加上孫輩、重孫輩,四代同堂已有30餘口人。
後輩們對老人都十分孝順,老人的日子過得也十分舒心。
吳婆婆度過了這樣一個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報,是一生的福氣,也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帶著對家人的不舍,和鄉親們的牽掛永遠的離開了,將我們的思念永遠地帶進了另一個世界,也將那份永遠無法釋懷的哀和痛留在了我們的心底。
從今以後,吳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從她為數不多的照片中,從我們飽含思念的記憶中重溫了。
高山俯首,為您送行。
我們為您送上山頭,願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各位來賓、各位親友:
今天,我們以十分沉痛的心情相聚在一起,緬懷xxx老人的懿行美德,依依不捨地送別她老人家踏上天國的路程!
xxx老人於xxxx年xx月xx日xx時xx分不幸因病辭世,享年xx歲。
xxx老人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身經新舊兩個社會,是在貧窮落後、勞累奔波中度過來的。她沒上過一天學,可她勤勞、堅強、善良的品質深深地影響著她的子女、親友和周圍的父老鄉親。
xxx老人命運苦難多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養育了八個子女,無微不至地呵護和疼愛他們,歷經了數不盡的磨難與艱辛。
xxx老人能幹好強,一生的勤勞是她最大的本分。種地再累,她從來不叫一聲苦;家裡再窮,她也從來不叫一聲難。農村改革前,她像隊里男人一樣。無論是水利滅螺、堤防加固,還是開溝挖渠、建橋修路,無論是耕田使牛、拋籽育苗,還是旱地里種棉花麥子、水田裡種油菜稻子,什麼農活她都能幹。「農業學大寨」的年代,她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積極分子」。她的事跡,被文藝宣傳隊編成文藝節目在大隊演唱。農村改革後,她以一個農村女性微弱的肩膀,承擔著七畝多「責任田」的耕種和繁重的家務。在水旱夾雜的地區,農時季節的矛盾顯得十分忙人,起早摸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xxx老人心靈手巧,一手針線活做得十分精美。每年寒冬臘月時節,她就開始著手給子女們縫做布鞋。在她的身上,最能體現「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母親情懷。她不僅一手針線活做得精美,家常飯菜更是她的絕活。她的每一道家常小菜都做得清香四溢,味美可口。她自製的豆瓣醬、南風鹽菜、鹵豆腐、榨辣椒、蘿卜丁子等等,更是一道道回味無窮的美味佳餚。
xxx老人心地善良。她不僅是家裡的賢妻良母,也是地方有名的好媳婦、好嫂子、好妯娌、好婆婆、好鄰居。她一生為人朴實善良,從不計較別人什麼。她把婆媳關系處理得像母女一樣。她把姑嫂關系處理得那麼有緣、那麼親近,始終有「長嫂當母」的感覺。她在兒媳心裡,永遠是最受尊敬的婆婆。她溫和的性格鑄就了她的人格魅力。她和村組里的鄉鄰們關系處理得總是那麼融洽、那麼和諧。
對xxx老人的美行高德,我們千言萬語也表達不盡。她和所有母親一樣,履行了一個女人的社會責任,生兒育女,但她突出自己的言行,對兒女們精心教養;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那麼平凡,但她把全身心的愛獻給了兒女,獻給了她所有的親人,獻給了她的家庭;她一生有那麼多苦難和艱辛,但她從來沒有任何抱怨。
蒼天俯首,寒風悲呼,哀樂低回。敬愛的xxx老人和我們永訣了。此時此刻,我們有千言萬語要向她老人家傾訴:xxx老人,您安息吧!您的兒女們永遠深愛您!我們全村的父老鄉親永遠技術工作總結懷念您!
xxx老人您安息吧!
Ⅳ 鏂頒拱鐨勬柊鎴91宀佽佷漢鍦ㄦ柊鎴塊噷闈㈠幓涓栨槸涓嶆槸涓嶅ソ
濂斤紝鍥犱負騫撮緞澶х殑浜哄幓涓栧彨鍠滀撫
Ⅵ 90歲的老人去世了重孫需要送葬嗎
如果從風俗習俗角度來講,當然是需要去送的,這也是尊敬長輩的一種方式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