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鳳城老年大學

鳳城老年大學

發布時間:2024-06-03 02:05:09

Ⅰ 急求一篇關於敬老院的寒假實踐報告,1500字~2000字,謝謝哈

給三篇樓主參考下

「愛心溫暖敬老院,真情常駐我心間」寒假實踐報告

為了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讓孤寡老人過上一個安心而舒適的暖冬,1月16 日上午,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尊老敬老」志願者服務隊來到市人民醫院附屬敬老院,為這里的老人送溫暖、獻愛心。

看到志願者的到來,老人們都顯得十分激動。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志願者們分組進入各個公寓,以各自熱情的行動為老人獻溫暖。只見幾名志願者或合力攙扶、或用輪椅輕推,將老人們送到陽光下享受「日光浴」,那小心翼翼的神態彷彿他們在輕捧著稀世珍寶;其他隊員們也跟老人聊的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幾位隊員還給老人做起了按摩,使老人們舒服的不住贊嘆。志願者們還根據老人們的欣賞與愛好,演唱了經典的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志願者們的歌聲一響起,就有不少老人打著節拍輕輕跟唱,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奶奶更是隨著節奏跳起了扇子舞,雙方的互動為敬老院增添了更多的歡樂與溫暖。

從上午聊到下午,大家總有那說不盡的心裡話「我陪伴這位爺爺聊了一整天,他還是咱聊大的『老前輩』呢!他不止一次的要我去看看他那些『老照片』,上面有他年輕時建設聊大的影像。我感覺這兒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說到情動處,這位隊員和老人不時互相輕拭對方的淚花,溫馨的情意彌漫在所有人心間。

在百般不舍中,志願者結束了此次愛心活動,「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對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在給老人們帶來溫暖的同時,隊員們的心靈也得到了升華。以後我們還會定期前往敬老院,為需要溫暖的人獻出我們自己的愛心。」對這次敬老院之行,志願者隊長劉騰感觸頗深。

在我大學第一學期臨近期末之時,突然接到了一項在寒假中必須完成的任務,准確的說就是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就我而言我很少參加此類活動,對於所謂的社會實踐也算得上是知之甚少吧。於是,經驗並不豐富的我決定和我們班的同學一起開展這次假期的社會實踐,就其經驗不豐富的我對於社會實踐這一概念所最先想到的就是去敬老院,盡己所能來幫助一下那些身體不好的老人們。於是當這一提案被提出之後我是非常的推崇,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一次有意義的尊敬幫助老人的活動啊!活動時間定於考完試之後的第一天,而地點則定在離學校不遠的龍門敬老院。而我也十分熱切的盼望著那一天的到來。

在出發之前,班上作了不少的准備工作,參加實踐的同學紛紛慷慨解囊,大家湊錢購進了許多水果、一袋大米和一項酸奶,作為孝敬老人們的禮物。於是在24號的上午方7點多的樣子,同志們就踏著輕快的腳步出發了。

我們要先出發去學校新區,再在新區趕7路公交,只需坐兩站的路程就能到達。因為天色尚早,除開少數我估計是上班的人外,整輛車基本上都是咱班的同學了,大家一路上歡聲笑語,感覺像是去春遊一樣,可見沒有人把此次活動作為一個負擔,大家都把它當做事了一次有意義的事,准備以飽滿的熱情和自己的努力來把它做好。

終於,汽車到站。我們一大堆人跟著班長向傳說中的龍門進老遠走去。我看了看四周的環境,覺得這里是一個滿偏僻的所在,雖說偏僻一般適合靜養,對老人不錯,不過我總覺得像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的地兒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而言也許並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所在。不過再想想自己畢竟對附近不熟悉,也許這里也很方便也說不定,於是就放下了這個念頭。

站在敬老院的門口,我覺得這個敬老院與想像中的差距太大了,雖說我沒有去過類似的地方,但是在我的印象之中敬老院應該是有點像小區和醫院似地綜合式建築群,而這里僅僅只有一個小小的中央花園和一座比較寬敞的平房而已。要不是門口三個大字,我一準會把它認作是哪個農家小院。門外的環境還不錯,有條小河(如果可以稱作是河的話,它更像是條快乾的小溪),河中有白鷺(也可能使其他的鳥,不過我看著像是鷺)在哪裡游來游去,時而飛到一邊。樹蔭比較少,給人感覺像是在小山村裡的某個地方一樣。

敬老院中的老人們對我們很是熱情,大多數老爺爺老奶奶對我們都是滿臉堆笑,還有一個年紀比較輕的(只是相對而言)奶奶還主動向我們介紹這里的情況以及老人們一天的活動等等。雖說如此熱情,但是我們還是迷茫了好一會,因為我們本打算在這里幫忙掃地或者整理院子,可是當我們進去之後發現這里是如此的干凈,以至於完全沒有我們插手的餘地,而在這之前我們完全沒有料到這一點,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以至於我們比較尷尬的站了好一會兒。老人們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尷尬,他們主動邀請我們中的一些人陪他們打麻將、打撲克、下象棋等等,而同學們漸漸也放開了,主動的融入老人們中去,陪他們聊天打牌。似乎終於擺脫了開始時候的尷尬氣氛。

我也和一個老人扯起了家常,一開始是我、丁健康、佘義三人和他聊天,我們談了談他的身體狀況,聊了聊這里的生活,以及這里其他老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丁健康同學還很熱心的幫老人把電視機的聲音調大(主要是因為那個電視的按鍵出了問題老人不會調),之後他倆走了,我和王懷鵬陪他聊天。我們驚喜的得知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於是請求他給我們講一些當年的故事,老人十分健談,很高興的給我們講起往事,因為我的爺爺和王懷鵬的姥爺都是老兵,而且我倆都算是和東北那邊扯得上關系的人,所以老人和我們倆講得格外的情切與生動,聊到了抗美援朝的一些戰事和細節,還有他回國之後在南京的一些個故事等等,甚至還教我們倆說了幾句朝鮮話,雖說到現在我基本都忘記了,但是我覺得這次談話非常的有趣,興許以後和別人吹牛的時候還能用的上呢!

通過剛才的老人,我們又認識了另外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從外表上看年紀就非常的大了,滿臉叢生的皺紋密密麻麻的延伸到了脖子下面,骨瘦如柴的身材加上基本脫盡的牙齒,以及他有點點背的耳朵,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歷史的老人。聽說他曾經參加抗日戰爭。於是我們又和他聊了起來,但是他的發音因為牙齒脫落的緣故含糊不清,我也只能憑其一言半語猜出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我還是耐心地聽他講完,大概了解到他是軍隊中搞測繪的,因為老人一直不停的再給我們講地理知識,雖說含糊但也比較有趣啊。

之後的事也就不做細說,總之,大家都比較愉快。臨近中午的時候我們向老人們告別,並且和他們合影留念,老人們很熱情的挽留我們吃午飯,只是我們下午有人要回家於是婉言拒絕了,並且說以後還會回來看他們。

經歷了這次活動,每位參與的同學一定都感觸頗深,最近老人並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話,而應該是一件放在手中的事,這是我在這次似箭中最深刻的體會了。當然也希望所有人都關心愛護身邊的老人,雖說敬老院並不簡陋,不過我猜測老人們還是應該更喜歡自己的家,也許有一天社會上不需要敬老院這種形式上的集體之後,人們才真正懂得了關心愛護老者吧。

1月19日,聊城大學社體部志願者為傳承世博志願精神,開展了以「慰問孤老,傳遞愛心」為主題的志願活動,為鳳城老年公寓的老人們送去了關愛 。

進入敬老院後,同學們便按照分工積極打掃衛生,他們有的到老人房間掃地、擦玻璃,有的到餐廳幫忙擦桌子、拖地,盡管天氣寒冷,同學們卻幹得熱火朝天,努力為老人提供一個舒適干凈的環境。同學們的辛勤勞動得到了敬老院工作人員及老人們的一致好評。隨後,志願者們分組走進老人房間,他們與老人坐在一起,詳細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建議老人們多做運動,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在與老人聊天談心的過程中,班長王建鵬在每人手中發了兩個帶來的橘子,並且主動走到一個老奶奶的身邊,將細心剝好的橘子掰下一瓣送到老人的嘴邊,老奶奶已經約莫80歲光景,臉上刻滿了歲月留下的皺痕,滿頭白發梳的很齊整,她看著趙亮滿臉露出慈祥的微笑。老人們講述的過去艱苦生活使同學們很受教育,進一步體會到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而同學們演唱的紅色歌曲也進一步拉近了他們與老人的距離,房間里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此次敬老院之行不僅促進了社體部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也給老人送去了關心與溫暖,培養了同學們敬老愛老的意識,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體現了聊城大學學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Ⅱ 鍑ゅ煄鏃呮父鏅鐐瑰ぇ鍏

榪欎釜鎴戠煡閬擄紒鎴戝拰鏈嬪弸鏇劇粡鍘誨嚖鍩庢棶娓哥殑鏃跺欙紝鏀墮泦浜嗗嚖鍩庝竴浜涘繀鍘葷殑鏅鐐硅祫鏂欍鐜板湪鎴戞妸鍑ゅ煄鍗佸ぇ蹇呭幓鏅鐐圭殑璧勬枡鍒嗕韓緇欓渶瑕佺殑灝忎紮浼翠滑~


1銆佹竻鏅栧洯

鐢佃瘽

0757-29829088

鐢ㄦ椂鍙傝

1-3灝忔椂

闂ㄧエ

鍏嶈垂

寮鏀炬椂闂

09:00-12:00,13:00-17:00 (1鏈1鏃-12鏈31鏃 鍛ㄤ簩-鍛ㄦ棩)涓嶅瑰栧紑鏀 (1鏈1鏃-12鏈31鏃 鍛ㄤ竴)

鏅鐐逛綅緗

騫誇笢鐪佷經灞卞競欏哄痙鍖哄ぇ鑹鏂板煄鍖虹ⅶ姘磋礬鍖椾晶

Ⅲ 安溪:讓茶鄉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

“ 安溪茶 歌”“南音”“木偶戲”“安溪竹藤編”……千百年間, 安溪縣 民間藝術猶如串珠,百花齊放,傳承悠久文化,講述時代新聲。

一直以來,安溪縣高度重視民間藝術工作,挖掘散落在民間的藝術瑰寶,積極探索保護與創造性傳承的有效途徑,守正創新,搭建平台,發展相關產業,讓民間藝術“活”下來、文化傳播“火”起來,讓傳統民間藝術綻放出新的光彩。

讓民間藝術“傳”下去

在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記者被聲韻婉轉、曲調高亢的戲腔所吸引。循聲望去,一場名為《玉珠串》的高甲戲正在上演,演員們唱念做打、碎步走跳,引得觀眾掌聲陣陣,贊聲連連。

走進縣南音研究會,會員們身著古典服飾,手持管弦,一唱一奏間描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雅韻清音在上空彌漫開來;步入縣茶文化藝術中心,叮咚作響的古樂聲中,茶藝師款款有序出場,行雲流水般展示沏泡烏龍茶的全過程……

“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領域各層面,其種類多樣、形式豐富,敘說著多彩的茶鄉故事。”安溪縣文化館館長王銘芬介紹,高甲戲形成於明末清初,安溪茶歌傳唱近千年,而安溪竹藤編更是歷史久遠。

據了解,目前安溪縣現存傳統民間藝術涵蓋類別廣,可分為傳統美術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等,有些特定的民間藝術活躍在春節、元宵、迎神賽會等民間傳統節日及相關喜慶需求,比如劍斗鎮的迎親隊、鳳城鎮的“大鼓吹”等。

“然而,許多民間藝術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傳承方式非常脆弱,隨著民間藝人的不斷老去、逝世,有些技藝、絕活逐漸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王銘芬介紹,為了守護這些民間瑰寶,安溪縣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挖掘、保護本土民間藝術資源。

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安溪茶歌、木偶戲、南音等項目,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並建立完整檔案;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的建設,創立竹(藤)編工藝創新工作室、高甲戲協會、南音專業班等34個傳統技藝協會組織,為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針對傳統優秀民間藝術,我們積極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非遺項目傳承人、保護單位,給予一定的扶持。”王銘芬講到,安溪縣成功申報涵蓋南音、木偶戲、安溪竹藤編等多個領域的50項非遺項目。2021年,陳清河竹藤編技藝工作室獲批國家級專項資金補助經費17萬元,用於竹藤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新藝種開發、竹編漢字軟體研發。

從完善民間藝術相關資料,到發掘培育非遺項目,再到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民間傳統文化,近年來,安溪縣有關傳統民俗節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精彩紛呈。

組織開展“福在安溪香滿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動,南音、木偶戲、布袋戲等民俗表演一一亮相,為市民呈現了一場民間藝術盛宴;拍攝非遺攝影作品,生動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傳習活動、製作過程等,並到社區鄉鎮進行巡展;成立農民講師團,走村串巷到田間地頭普及非遺知識……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保護民間藝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讓民間藝術“活”起來

“民間藝術絢麗多彩,但如果沒有‘保鮮’,就只能停留在人們的回憶里。只有讓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積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王銘芬如是說。

隨著縣民間藝術團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齊聚一堂,縣青少年宮不斷推出 閩南語 、木偶戲等興趣班,縣老年大學、縣藝術學校等紛紛開設南音興趣班、專業班,民間藝術進社區展演、展示成為市民文化生活常態。

在龍門中心小學的木偶戲興趣班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認真操縱木偶彎腰低頭或翻轉跳躍,表演活靈活現;安溪茶歌入駐虎邱鎮雙格小學,嘹亮動人的歌聲伴隨即興創作的歌詞,深深吸引學生的眼球。

“竹編、高甲戲、木偶戲等民間藝術走進全縣143所中小學校園,以校本課程、演藝班、興趣小組等形式,共培訓中小學生 8000餘人次,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王銘芬談到,依託校園浸潤,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和創新性都得到了增強,培養的學生曾多次參賽並獲獎。

此外,每逢國慶或五一期間,鳳山風景旅遊區、大坪迎仙埔生態觀光茶園等風景旅遊區會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藝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動,並邀請高添丁等代表性傳承人上台獻唱;設計“非遺研學之旅”“非遺體驗之旅”等10條非遺旅遊線路,涉及美術、技藝、民俗等多個門類,年均接待遊客186餘萬人,直接帶動景區增收2800餘萬元。

“民間藝術進景區,實現文化與旅遊雙向賦能,不僅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也是活態傳承的創新之舉。”王銘芬說,還將通過常態化開展駐演,實現優勢互補,讓民間藝術變得更加觸手可及。

“我們還長期舉辦原生態茶歌邀請賽、南音表演唱等活動,以此為契機,讓愛好者互相切磋,推動民間藝術發展。”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說,民間藝術的傳承不僅要體現民間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創新。

高甲戲圍繞宣講時代精神,創編《李光地》《莫耶·延安頌》,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安溪“閩南四句”第三代傳承人李辭晗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作,將“閩南四句”融入婚禮主持當中;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大膽創新,以平面編織的手法將漢字融入竹編藝術,讓古老的技藝煥發出蓬勃活力。

“藉助互聯網平台,我開通了竹編教學直播,希望通過網路直播和短視頻教學拓展我們安溪竹藤編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體驗創作的快樂,讓安溪竹藤編技藝活態傳承下去。”陳紅萍說。

讓民間藝術“火”起來

2019年,高甲劇《玉珠串》在浙江、江西、廣西三省份九地市相繼演出,將喜劇化的表演形式和跌宕起伏的劇情巧妙結合,在場觀眾也將每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深深記入了腦海。

“藉助送戲下鄉、送戲進萬村等渠道,我們每年開展公益性演出210餘場,形成‘飄香安溪·周周有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品牌。”縣高甲戲劇團團長謝志斌說,利用好安溪高甲戲這張名片,讓茶鄉民間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據了解,安溪高甲戲曾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戲曲晚會等大型文藝晚會演出18場次,並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 75場次,創編的高甲戲劇目兩次獲全省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

“激發民間藝術的內生動力,讓其在更廣闊的舞台和市場上‘火’起來。”王銘芬介紹,對一些具有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民間藝術,通過創新型發展模式,可以推動區域振興、產業振興和品牌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傳承竹藤編技藝的基礎上,以全國勞動模範陳清河為代表的手工藝人,不斷探索創新,把堅硬的鋼鐵和細軟的藤條巧妙結合,在全國首創“藤鐵工藝”藝種,如今,安溪竹藤編已由民間草根工藝發展為造福群眾的民生支柱產業,產業由小到大,產品由中國走向世界。

“安溪藤鐵工藝品佔全球市場的35%,佔中國市場的50%以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藤鐵藝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縣家居工藝商會會長黃連福介紹,安溪縣120萬人口中有15萬人直接從事藤鐵工藝業,40多萬人受益於涉藤鐵工藝行業,年收入近70%來自手工編織工藝製作。

“將傳統技藝轉化為致富增收產業的同時,也使民間藝術在生產中得到傳承和保護,煥發出勃勃生機。”王銘芬說,下一步,縣文化館將更重視對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積極推動民間藝術進景區、進專櫃、進課堂,為傳承相對困難的民間藝術創造條件,把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陳穎 謝志鋒)

閱讀全文

與鳳城老年大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瞞著父母去上班的孩子怎麼辦 瀏覽:363
老人家的宅基地沒有房怎麼辦 瀏覽:339
福建省2017年養老金 瀏覽:574
昆蟲記里什麼叫長壽 瀏覽:135
二級建造師養老保險證明 瀏覽:246
孝順爺爺奶奶是家風嗎 瀏覽:408
廣東養老機構公建民營 瀏覽:739
在家沒有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395
第一次做父母需要什麼 瀏覽:723
扁桃體檢查正常結果怎麼寫 瀏覽:633
長壽花這個季節還有黃葉什麼原因 瀏覽:541
市客運站重陽節到敬老院 瀏覽:137
老年痴呆初期症狀嘴角抽搐 瀏覽:842
這世上怎麼會有這么笨的父母 瀏覽:868
國外農村養老哪個地方好 瀏覽:547
浙江社工面試完一般多久體檢 瀏覽:714
劉文正60歲 瀏覽:940
西安航天保安入職體檢多少錢 瀏覽:243
找一篇宣傳敬老院文章 瀏覽:879
玉溪市江川區社保養老保險電話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