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66大壽是過65周歲還是66周歲
66大壽一般是過65周歲。通常按照我們國家的風俗習慣,老人66歲大壽是按照65周歲那一年過66歲大壽,是過虛歲的。
按照民間的風俗習慣,老人的六十六大壽過的是虛歲,如果時間上有沖突,也可以提早過,但是不能往後延,還有一些地方的習俗是每年的正月初六,給虛歲66歲的老人過壽,這種說法叫「搶六」。
相關說法
66歲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歲數,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到六十六,閻王要吃肉」,認為66歲算是人生的一道坎,如果能夠過去,就可以長壽安康。
有一種說法是「人活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所以在老人66歲生日的時候,出嫁的女兒要買肉為父母祝壽,一般是將豬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塊給父母。
六十六大壽時,有的地方的習俗是後輩要包六十六個餃子給老人吃,還有的地方要買68塊肉,敬天一個,敬地一個,剩下的當天吃完,祝願老人健康長壽。
『貳』 農村的老人一般到多少歲可以給他辦壽有什麼傳統習俗
一般60歲開始辦壽,70歲為大壽,85歲為上壽,90歲為老壽。但是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些地方“男做九,女做十”就是男性過生日適逢九,女性過生日是整歲,比如說男性59歲過60的壽,女性60過60歲生日。 也有些老人不願意過壽,特別是老人的父母健在就更不會去大辦。
個人也參加過不同地方的壽宴,主人家准備了非常大鍋的米飯,然後很多婦女都在爭相的裝米飯,但裝的卻不多。當時很好奇隨口問了一下,她們表示把米飯裝回去給家裡的小孩吃,孩子吃了就可以長壽。現在很多人給老人過壽喜歡越來越熱鬧,但是要注意給老人辦壽,是給老人送祝福而不是形式主義。
『叄』 多少歲是大壽,有什麼講究嗎
一般60歲開始過大壽,另外就是家庭成員以及後輩必須來給老人送禮物過壽禮。
我國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從60歲開始算起,60歲以上的就稱之為老年人,而且都是退休的人,通常這類人都叫過壽,而不叫過生日。當然有些長壽的地區,恨不得要到70歲以上才辦壽宴,70歲以下都感覺叫做中年人。當然這些地區也是少數地區,大部分地區都是50歲以上就該步入老年人群體了,現在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就是女性50歲退休,男性55周歲退休。所以從國家層面來上來說,50歲往後的一部分人可以稱之為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生活了。
我們平時都能聽到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30歲的你可以獨立了,事業獨立,人生獨立,家庭獨立,經濟獨立,所以叫三十而立。40歲的時候,事業穩定,家庭穩定,社會地位穩定,已經能看透一切了,所以叫四十不惑。等到了50歲的時候可以說半截身子都已經入土了,該退休的已經退休了,兒女該成才的,也都成才了,所以這個時候叫做五十知天命。等到了60歲以後,幾乎都是兩鬢斑白,正式加入老人群體,所以這個時候得過壽,都是非常隆重,且應該子孫滿堂的情況。
『肆』 給老人做大壽,年齡有講究嗎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生辰 商洛人對生辰甚為重視。嬰兒有看三天、過十天、過滿月、過百天、過周歲。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送厚禮。給娃「過歲」,外婆家給送疆繩、銀鐲、銀鎖、銀項圈。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伍』 老人過大壽是虛歲還是周歲
老人過大壽,當然是虛歲。歲數大了。畢竟早點過大壽,還是最穩妥的。沒有人按照周歲過大壽的。希望採納。
『陸』 過大壽是多少歲呢
大壽,一般指五十歲以上逢十的壽辰,即從六十開始是大壽。
過壽和過大壽也是不一樣的,雖然現在人均壽命比較長,但是對於古代的人來說五十歲,年過半百就可以過壽了。現在過大壽一般都是指過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這樣的大壽。
中國甲子紀年,一個甲子是六十歲,所以從六十歲開始才叫大壽。剩下不是整數的歲數都叫過壽。
過大壽的一些傳統習俗: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每逢生日,都要布置生日廳,親朋好友都要送禮,來祝賀生日。
通常帶著兒孫們在自己生日當天祭拜神祖,做長壽酒。生日前夕,由子女和孫輩邀請親朋好友喝酒,親朋好友則送生日禮物,禮物有壽衣、壽面、壽桃。對於講禮儀的人來說,生日桃子是必不可少的禮物。這個桃子其實是用麵粉做成的桃子形狀的饅頭。吃完生日酒,大多數鄰居都能吃到壽面和壽桃。
壽食有:壽餅、壽桃、壽面、壽餅。生日的寓意是顯而易見的;壽餅的「餅」諧音為「高」。壽星受人尊敬;壽桃中的「道」字與「道」字諧音。寓意生日快樂晚年,其歡樂同時被比喻為蟠桃盛世為王母娘娘。
來慶祝生日的人,朋友,親戚,鄰居,通常會帶來生日禮物,但主要的生日禮物是來自女婿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喝酒。宴會結束後,主人還分發生日蛋糕和生日蛋糕給客人和鄰居。
『柒』 老人60歲過生日,為何會說是大壽都有哪些說法
以前的古老說法,人到六十古來稀,以前的老人很少有年齡大的!
『捌』 老人幾歲可以做大壽
滿60歲為花甲之年應該做壽,然後滿70歲、80歲為整壽,俗稱大生也應該做壽。88歲為米壽要做,90歲以後每年都應做壽。其餘年分則因人而異,可做可不做。因各地習俗不同,沒有統一規定。總之過了60歲之後每年做壽也是可以的。
做壽統稱「過生日」。在關中農村,老人、小孩均過生日,中青年卻很少過。
舊時醫療條件差,小孩長大不易,故民間稱其過生日為「過門檻」,很重視12周歲以前的生日。嬰兒滿周歲,主人裝扮一新,宴賓客。一般親友送衣帽、玩具等禮品;外婆送虎頭鞋等。抱小孩至酒席間開眼界,討口彩;席畢抓周,驗天賦。12歲以前,每到生日,穿新衣,吃美食,尤其中午一頓臊子面必不可少,稱「長命面」;當日孩子無論有何過錯,都可免責。至12周歲春節,舅家最後一次送燈(故有「外甥打燈籠——照舊」之說),以後生日可過可不過。
一般兒女給父輩50歲開始做壽,但倘若往上還有更老的長輩,如爺爺輩,則做壽輪不到父輩,只有老人謝世,父輩過壽才能夠心安理得,否則,有咒老人快死之嫌。逢整數如60歲、70歲、80歲為大壽,兒輩更重視,慶典更熱烈。但73歲、84歲為門檻,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之說,過壽時故意往大說一歲,意即已經跨過了「門檻」,有長壽之相。
過壽當日,女婿、外甥攜煙、酒、肉、壽糕,其他親戚、朋友以點心、酒、雞蛋相賀。招待以炒菜與長壽面為多。現在,鄉間祝壽者甚多,規模亦逐步趨大,除一般禮儀外,殷實之家還給老人尤其是高壽者播放電影,錄音、錄像乃至唱大戲,待客也由普通的「五盤子」向「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等宴席發展,其中不乏相互攀比心理,但臊子面(擀薄切細,很長,亦稱長壽面)必不可少,而且過壽之人必須吃第一碗。
『玖』 老人的生日多大是大壽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
祝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
『拾』 多少歲才是大壽
大壽,一般指五十歲以上逢十的壽辰,即從六十開始是大壽。
過壽和過大壽也是不一樣的,雖然現在人均壽命比較長,但是對於古代的人來說五十歲,年過半百就可以過壽了。現在過大壽一般都是指過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這樣的大壽。中國甲子紀年, 一個甲子是六十歲,所以從六十歲開始才叫大壽。剩下不是整數的歲數都叫過壽。
過大壽的一些傳統習俗
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每逢壽辰,要擺設壽堂,親友都要來送禮並來賀壽。
通常同兒孫在其壽誕之日祀神祭祖,辦壽酒。誕辰日前夕,由兒孫出面邀請親友來喝酒,親友均要送壽禮,禮品有衣料,壽面,壽桃。講禮節的人家壽桃是必不可少的禮品。這種壽桃,實際上是用麵粉做成的桃形饅頭。在吃過壽酒之後,鄰居們大大都能分到壽面和壽桃。
壽中的食品有:壽餅,壽桃,壽面,壽糕。壽禮的寓意顯而易見;壽糕的」糕」與「高」諧音。表示壽星 德高望重; 壽桃的「桃」與「陶」諧音。意為 壽星晚年幸福,其樂陶陶同時借喻蟠桃盛會壽如王母。前來祝壽的人,有親友,鄰居,一般都要攜帶壽禮,但主要的壽禮是女婿家送的。拜壽儀式之後,人們開始吃壽酒。酒宴之後,主人還要向客人及左鄰右舍分發壽餅,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