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杜平將軍什麼時候逝世的
杜平將軍於1999年3月4日5時24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杜平將軍簡介:
杜平(專1908-1999),江屬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杜平博學多才,愛好詩詞、攝影、書法,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全軍展覽,被譽為「將軍書法家」。他生前還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金陵老年大學名譽校長、江蘇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愛好書法的杜平將軍
B. 嚴政的善後辦學
1986年初春3月,武漢老年大學武漢軍區善後辦教學區(現名武漢老年大學省軍區分校)開學和由嚴政同志領頭的32位老將軍共240多位轉戰南北的老戰士入學。「百戰英雄,老來折桂史無儔。」這一破天荒的壯舉,為各地新聞媒體廣為傳播。如今,來此與各界老人共同學習的老將軍已達124位。他們選學的科目越來越廣,與時俱進的氣氛越來越濃、學習的成績越來越好,學為結合的效果越來越顯蓍。1996年十年校慶時,劉華清、張萬年等黨和軍委領導人題辭盛贊這所「將軍學府」。解放軍報、中國老年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及其他一些新聞媒體對將軍學府豐富的先進事跡和寶貴經驗都先後作了長篇報導。這所將軍學府和在其中學習的將軍們進一步譽溢神州。嚴老帶頭的將軍學府的將軍們導引和推進社會各界的老年人群乃至我們的民族健步向學習型社會邁進。武漢老年大學1985年春創建之初,就通過校董事會成員和負責工作人員的配置,體現出了軍民(地)共建的特色和優勢,並一直受到嚴政將軍的特別關愛和大力扶植。嚴政將軍不僅對我們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提出許多 意見和要求,而且「雪裡送炭」。就在武漢老年大學下無寸土、上無片瓦,創業者們自帶盤纏創建之時,以嚴政將軍為黨委書記的武漢軍區伸出了支援的巨手。經時任武漢老年大學名譽校長的武漢軍區顧問潘振武將軍提議,武漢軍區黨委常委會決定從其經費節余中撥出了10萬元給武漢老年大學辦學。這是當時我們從各個渠道中獲得的最大的一筆資助。1985年底全國老年大學經驗交流會上,我們在報告中提到這一情節時,全場轟動,與會者都表示十分羨慕。武漢軍區撤並後,在嚴政老首長的關照下,軍隊駐漢後勤部門,對我們學校也陸續給了不少的投人。他還曾會同李爾重同志致函湖北省領導,促請省財政給與了武漢老年大學很多支持。武漢老年大學的創立和發展飽含著嚴政老首長的關愛與德望。
C. 嚴政的嚴以律己
作為武漢老年大學的學員,嚴老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學習課業,遵守紀律,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參加學為結合活動。他興趣廣泛,十多年來學習領域達上十個學科,數十門課程,並都有所收獲;對歷史、書法、詩詞等學科更多心得和造詣,每逢吉慶,必有佳作。在國際老年人年的慶祝活動中,嚴政等十位老將軍學員偕夫人登台文藝表演,一時傳為美談。他執著於「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臨終前夕,還與夫人談及,等病情一好轉,他就回到老年大學上課。
潘振武將軍1989年辭世後,嚴老代表駐漢部隊老領導接任我校名譽校長。從此,他對學校的各種活動不僅有請必到,為老年教育打氣鼓勁,並反復叮囑老年教育一定要講政治,而且還在一些重要時刻主動到校部和一些分校了解情況,看望教工,慰問師生。他在教師節,輕車到校部向正在上課的教師們致敬,到蔡甸看望104歲的錢立坤學員,到漢陽、硚口、新洲深入了解網路建設,關心下一代和農科教結合等方面的經驗並大力予以宣揚.這些都給了我們永誌不忘的印象和教誨。
嚴老還是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顧問,他的關注和德望也惠及全國老年教育事業,1991年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中南第一次(廣州)協作會,由於他的敦促,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張萬年同志也親臨會場並作為會議東道主廣州軍區老幹部大學主辦單位的首長,發表了「老有所學有利於老有所為;老有所為,為什麼,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社會主義未來」的重要講話。這一講話,對推進老年教育「學為結合」的施教方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嚴老曾先後出席了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及其中南協作區在湖南、河南、廣西、海南、福建、湖北等省區舉行的會議,對促進各地黨政軍領導對老年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嚴政同志終身學習,終身奉獻的精神,虛懷若谷,平易近人,愛護晚輩,愛護並親切鼓勵我們所有在老年教育事業中有所努力的職工的風貌,始終縈繞在我們的腦際,並一定會成為留給我們後輩永恆的精神遺產和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D. 老齡協會理事竟選發言稿怎麼寫
名譽會長:顧秀蓮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游德馨 福建省政協原主席會長 張曉琳: 全國政協委員、《求實》雜志社原總編輯 常務副會長 袁新立 : 原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副會長孫凌平(女) :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巡視員王揚南: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中國職教學會院校技能競賽工作委員會主任張明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老幹部局副局長(正師級)孫建國 :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局局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教學工作委員會主任史學忠: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原黨委書記,天津市老年人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同戰:周同戰:中共黑龍江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黨組原副書記、副主席,黑龍江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俞恭慶:上海市教育局原副局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原副巡視員、黨組成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國家督學,上海市老 年教育協會會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黃瑞林: 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原副主席,福建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蔣如銘:江西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江西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杜英傑:中共山東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山東老年大學校長,山東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宣傳工作委員會主任周輝義:中共湖北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湖北省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省老年大學副校長林元和:廣州市第十一屆政協主席,廣東省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廣州市老年幹部大學校長鈡旭秋:重慶市政協原常委、社法系主任,重慶市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市老年大學校長魏高良 :中共陝西省委老幹部局巡視員,陝西老年大學校長李向玉:澳門理工學院院長秘書長: 臧偉洋(女)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人事部原主任常務理事:王麗娟(女) 方玲(女) 任寶洋 劉剛 劉建同 劉靜純(女) 孫國武 孫建國 孫凌平(女) 嚴興敬 杜英傑 杜學芳(女) 李向玉 邱茂葉 何天維 汪曉微(女) 宋海渭 初世俊 張明剛 陳乃林 林元和 周同戰 周輝義 趙臣圖 趙軍 趙強 郝天喜 查 蘇(女) 鍾旭秋 俞恭慶 袁新立 高登雲 黃瑞林 龔寧川 渠 崎 蔣如銘 溫義生 蔡慎言 臧偉洋(女) 魏高良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 陸劍傑宣傳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 杜英傑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俞恭慶教 學 工 作 委員會主任: 孫建國
E. 關於開學的通訊稿
9月14日上午,農業部老年大學開學典禮在農業部綜合樓舉行,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老年大學名譽校長牛盾同志出席並致辭,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老齡辦副主任魏黎耕同志、農業部離退休幹部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農業部老年大學校委會成員應邀出席了開幕式。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老年大學名譽校長牛盾同志出席農業部老年大學開學典禮並致辭
牛盾首先對農業部老年大學試點班給予了積極評價。他說,今年3月至6月,離退休幹部局在部黨組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部機關和部屬事業單位的密切配合下,分別在老同志居住相對集中的農科院和團結湖兩個片區,開辦了書法、繪畫等8個專業、24個老年大學試點班,共有526人、870人次報名參加了學習。在8月農業部舉辦的幹部職工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風采展上,老年大學試點班的學員展示了學習成果,學習成效十分顯著。老年大學試點班的成功開辦,適應了老同志的迫切需要,豐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了老同志體現自我價值的願望,搭建了老同志相互溝通的平台,促進了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也為我部老年大學正式辦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牛盾指出,農業部黨組高度重視老年大學工作,把老年大學工作作為今年離退休幹部工作的重點來大力推進。上半年,各有關單位在積極辦好老年大學試點工作的同時,為9月份的正式開學積極創造條件,改善了東、西校區的辦學環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為開展教學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這次秋季招生中,老同志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報名積極踴躍,學員數量在試點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200人,教學班從24個增加到32個,農業部老年大學正在蓬勃發展。
牛盾強調,當前,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大家要根據當前的新形勢和新情況,自覺地把老幹部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思考,更加准確地把握老幹部工作的科學定位,更好地為維護大局、穩定大局、促進大局服務。為了切實做好老年大學的各項工作,推動我部老幹部工作進一步發展,他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辦好老年大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家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辦好老年大學的重要性,懷著對老同志的深厚感情,增強責任意識和緊迫意識,以老年大學為重要載體,不斷提高離退休幹部工作能力,提高服務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推進農業部老年大學的各項工作。
二要以老同志為本、創新思維,努力探索辦好老年大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面臨今後五年我部退休幹部將迅速增加的實際情況,牢固樹立以老同志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拓寬辦學領域,創新課程項目,豐富活動內容,深化教學內涵,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增強老年大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把農業部老年大學建設成黨的最新理論的學習基地,當代新知識的傳播基地,結識新朋友的交流基地,促進身心健康的鍛煉基地。
三要統籌謀劃、完善制度,探索建立老年大學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建立並逐步完善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形成按制度辦學,用制度管人的科學管理機制,確保老年大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在農業部離退休幹部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校委會的作用,整合資源,積極調動部機關各司局和部屬事業單位的積極性,鼓勵各單位支持老同志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在農業部一定要營造並形成關心、關注、支持、幫助老年大學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
會議宣讀了農業部老年大學校委會成員名單,學員代表張學友和教師代表鄭巍然分別作了發言。學員代表在發言中非常感謝部黨組的關懷,感謝離退休幹部局的熱情服務和管理,也表達了老同志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和對老年大學的喜愛與期望。教師代表在發言中表示他們熱愛老齡事業、熱愛農業部老年大學,他們會用誠心耐心關心為老同志做好教學工作,支持我部辦好老年大學。
牛盾和魏黎耕等領導為教師頒發了聘書
牛盾和魏黎耕等領導為教師頒發了聘書,為學員代表頒發了農業部老年大學校徽,並為農業部老年大學東校區揭牌,進行參觀指導。
牛盾和魏黎耕為農業部老年大學東校區揭牌
牛盾等領導在農業部老年大學東校區參觀指導
離退休幹部局局長楊軍主持了開學典禮,部機關和部直屬事業單位的老幹部工作者、老年大學的聘用教師及全體學員350多人出席了開學典禮。
部機關和部直屬事業單位的老幹部工作者、老年大學的聘用教師及全體學員350多人出席了開學典禮
F. 郭慶蘭的民間大使
在建黨90周年前夕,筆者在大連慕名拜訪了國際主義白衣戰士、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柯棣華的夫人郭慶蘭。郭老的大廳里擺放著前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拉奧總理、納拉亞南總統等贈送的精美禮品,從這些琳琅滿目的禮品可以看出,郭老長期擔當著中印「民間大使」的光榮角色。
郭慶蘭,中共黨員,出生於山西省汾陽縣一個貧困家庭,從小愛好學習,16歲時來到北京在協和醫院當了護士,由於她刻苦學習,愛崗敬業,院方給了她很高的待遇。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向了中國,郭慶蘭通過白求恩大夫的好朋友、協和醫院的凱瑟琳女士的幫助,於1939年5月12日來到了抗日前線晉察冀軍區,在白求恩衛生學校擔任了護士教員。次年夏天,印度援華醫療隊的著名外科大夫柯棣華也來到了白求恩衛生學校工作,擔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兩位青年在前線搶救傷員時,相互關懷,密切協作,增進了友愛,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給這對青年做了媒人,1941年10月25日兩人結成了伴侶。1942年7月7日是紀念抗日戰爭5周年,這天她與柯棣華一起站在了黨旗下,共同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聶榮臻司令員聞聽後特別高興,很快電告了黨中央。郭慶蘭入黨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多次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搶救傷員,三次立下了戰功。
為了及時搶救八路軍傷員,柯棣華長期超負荷工作,終因積勞成疾累倒,經過搶救無效,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柯棣華於1942年12月9日英年早逝,年僅32歲,離開了年輕的妻子和4個月大的愛子印華。
新中國成立後,郭慶蘭轉業到大連兒童醫院工作,但她還時刻牢記著丈夫生前遺願:要是讓兒子的奶奶、叔叔、姑姑們看看印華,該多好啊!她的印度婆婆也思念著從沒見過面的孫子和中國的兒媳。1958年,在中印兩國建交後不久,郭慶蘭申請要去印度探親,得到了周總理的批准。臨行前,周總理在京看望了她們母子,語重心長地告訴郭慶蘭,要像柯棣華那樣,為改善中印兩國關系和促進兩國人民友好多做一些民間工作。郭慶蘭不負總理囑托,她在印度探親期間經常應邀作報告,努力宣傳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為促進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印度各界友好人士的歡迎。不久,印度總理尼赫魯接見了郭慶蘭母子,感謝她帶來周總理對他的親切問候,還向她贈送了紀念品。中印建交後,印度總理英·甘地來華訪問,接見了從事中印友好工作的郭慶蘭。1972年7月3日,周恩來總理到大連視察工作時,在百忙中親切接見了郭慶蘭,稱她為「民間大使」。
1984年郭老離休後,同印度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來往日趨增多,可是她的英語水平偏低,還不能與外國人溝通。於是,她走進了大連老年大學英語班攻讀英語,她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自學,英語水平提高很快,漸漸地已可與外國政要和國際友人暢談。1992年、1999年郭慶蘭兩次前往印度探親,受到印度前總理拉奧接見,她還接觸了印度各界友好人士,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大好形勢,堅持民間外交,增強了中印兩國友好關系。2003年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華時,邀請郭慶蘭赴京出席印度駐華使館舉行的盛大宴會,高度稱贊這位「民間大使」為中印兩國友誼作出的貢獻。
2004年6月16日,郭慶蘭收到了來自印度的一封信函,打開一看是印度政府邀請她前往新德里,參加中印兩國政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50周年慶祝活動。在紀念大會上,這位「民間大使」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得到了各國與會人員的陣陣掌聲,中印兩國高層領導都接見了郭慶蘭。在慶祝活動期間,她向印度的民間組織和友好人士宣傳了我國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增進中印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年逾90歲高齡的老黨員郭慶蘭思維敏捷,頭腦清晰,精力充沛,在2006年「中印友好年」她出版了一部《我和柯棣華》,此書翔實記錄了「民間大使」郭慶蘭幾十年來從事中印友好工作的經歷和事跡。現今,郭慶蘭擔任中國白求恩精神研究會顧問、中印友誼協會理事、柯棣華醫學會名譽校長、大連市婦聯執委和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等職。在建黨90周年的日子裡,郭老樂呵呵地告訴筆者:「別看我是90多歲的人了,可我一點也不服老,柯棣華的樂觀性格和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一直在鼓舞著我,只要中印兩國人民需要,我就會在有生之年大力弘揚柯棣華無私奉獻的國際主義精神,讓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傳下去。」
G. 宣化塞北文武學校情況
張全亮向兩位大師學拳十九年,學得粱式八卦掌和吳式太極拳拳術、器械、推手、特別是散手和內功以及系列健身功法。張老師不僅自己刻苦鑽研和學習八卦、太極等武術套路、理論和技擊精華,同時還把繼續傳播所學,培養下一代,讓武術後繼有人視為己任。現在,拜在張全亮老師門下的入門弟子已有一百二十多人。李子鳴王培生兩位恩師武德高尚,令人尊敬,兩人無門戶之見,每當張老師收徒儀式時經常是兩位老師同時出席。 張老師現為中國武術高段位七段。從1963年開始堅持利用業余時間向群眾傳授武術和健身氣功。他的弟子、學生遍布全國很多地區和海外。經常率弟子參加市、全國、國際武術比賽和技術理論交流活動,不但本人多次獲得好成績,他的弟子有多名在北京市、全國、國際武術比賽中獲得拳、械、太極拳推手、散打的冠、亞軍等優異成績。他本人多次擔任(縣)區、市、全國、國際武術比賽的裁判、裁判長、副總裁判長和仲裁工作。 張全亮老師在武術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工作繁多,現為北京市武協委員,大興區武術氣功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海內外體育工作者聯誼會會員,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顧問,北京市武術文史理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東方人體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醫療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孫臏拳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香港世界生命科學研究會客座教授,香港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壽州梁式八卦掌研究會名譽會長,河北省宣化塞北文武學校名譽校長,日本八卦掌研究會顧問,美國中醫葯太極拳國術研究院特約教授,《當代中國人才庫》名譽主編。 退休以後,他又應邀擔任區老年大學太極拳班的教師,每周給離退休的老同志上兩次太極拳課,一次功法保健課由於他耐心細致,教學方法得當,使老同志產生了對太極拳的濃厚興趣,開闊了心胸,輔助治癒了很多人的慢性疾病,強健了體魄,煥發了青春,上下一致反映良好(《武魂》、《中華武術》等武術雜志都進行了報道)。至今已堅持第三個年頭了,越辦越紅火。使很多從來沒有鍛煉習慣和不了解太極拳的人學會了太極拳、太極刀、太極劍和一些健身功法。他還經常到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大興少年宮講授八卦散手和太極推手。從去年開始他應邀每周給中央電視台太極拳愛好者講兩次太極拳課。 張老師還根據王培生、李子鳴兩位老前輩的傳授和自己的感悟,總結出一套非常適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習練的健身保健功法,應廣大學員要求開辦了武術功法保健班。 他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著書立說,總結幾十年的練功心得體會,十多年來他在國內外各種武術、氣功雜志、報刊發表武術健身和技擊方面的文章、專論200餘篇,出版專著有《八卦三合功》《八卦掌精要》《八卦三合劍》《八卦六十四掌》《八卦掌答疑》《吳式太極十三刀》等,公開發行八卦掌、太極拳 VCD光碟13盤17碟。其中《八卦三合功》一書在海峽兩岸優秀書刊交流中被台灣大展出版社看中,於1996年12月在台灣用繁體字再版。 張老師八卦三合功的功法曾經國家主管部門審查、考核、認定,作為推廣功法,應邀在1996年12月在石家莊召開的「首屆全國健身氣功養生交流大會」上演示,獲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頒發的功法獎和演示獎。他的《我識八卦掌》《大道源於返還》等論文曾被多家大型文獻叢書收入,並被評為特等獎和一等獎。《精武》《武魂》《武林》《中華武術》香港《中華經貿》《中國功夫》美國《太極拳》等雜志都先後通過封面或專訪對張全亮老師的武術業績做過宣傳介紹。張老師還曾創編了《八卦太極拳》《八卦游龍掌》《八卦三合劍》等十餘種八卦、太極有關的拳械套路,公開傳授、發表,他的武術業績己先後被收入《中國當代武林名人志》《中國當代武術家詞典》《中國當代氣功師詞典》《世界名人錄》《中華武術圖典》《中國專家人名詞典》等。 他說中國武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傳統武術需要繼承也需要發展和創新。但是發展創新是有前提的,應該在長期的積累和繼承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實踐體會,總結提高才能發展和創新,無根基的為創而創不行。要從實踐中來,好的套路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對身體健康,對技擊確實有效果才能推廣,才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好功夫需要實踐的檢驗。 張老師認為太極、八卦、形意以及很多拳種都有內在的聯系,其拳理與易理相通,都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推手、技擊中包含著心理學、力學、信息學和辯證法,八卦掌的技擊思想與毛澤東的游擊戰就完全一致。宇宙星球是圓的,運轉是圓的,練拳離不開園轉走化。一切事務都離不開陰陽、開合變化的規律,易理拳理不僅指導練拳和技擊,也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如何做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他曾寫下警句贈予學生: 「拳術之道貴在精純 成功之道貴在堅持 為人知道貴在誠信 育人之道貴在開竅」 現在這四句話已經成為某些武校的校訓。 他說練拳幾十年,給他最大的體會是不僅練得一個健康、靈活的身體,同時鑄造一種不畏艱難困苦,一種正義,一種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強的性格。 他經常教育弟子們注重武德,強調習武要唱正氣歌,他親自為弟子寫了六條門規師訓: 一、忠於祖國,熱愛人民 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 三、勤學苦練,不圖虛名 四、博採眾長,融會貫通 五、文明禮貌,誠以待人 六、尊紀守法,見義勇為 這六條每一條都有嚴格精闢的具體內容,在每次收徒儀式上都要鄭重宣讀,反復強調,他的弟子在各行各業有建樹和突出表現的不乏其人。 當談到對如何發展傳統武術的看法時,張老師說,希望社會各界、武術界領導更加重視傳統武術,給予更多得支持,為武術創造更多更寬松的發展空間。技擊是武術的靈魂,我們決不能把技擊丟掉,同時注視理論研究。希望武術界同仁去除門派之見和名利思想,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講武德重友誼。不斷挖掘和培養優秀武術人才,使武術事業後繼有人不斷發展。 當問道今後有什麼打算時,張老師說,正在籌備搞一個武術文化傳播公司,為武術傳播多作些事情,希望培養和發現更多喜愛傳統武術的學生,使武術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堅持自己鍛煉不斷提高的同時繼續作一些武術研究和資料整理工作,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以身作則,尊師重道,弘揚宣傳李子鳴王培生兩位老師熱愛祖國,一生獻給武術事業的精神,為武術發展多做實事。
H. 社會生怎麼進入清華大學
1.回去上高三 然後高考,難度很大
2.花幾十萬讀個MBA或者企業家班之類的,沒什麼用
3.去清華食堂後勤等部門從事非教學科研類的工作
I. 寧波老年大學的發展歷史
1985年9月16日,由市老齡委、市委老幹部局、市農工民主黨聯合創辦的「哈爾濱老年人大學寧波分校」在市政府第三禮堂舉行了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市府顧問伏慶祥任校長,李堅、常敏毅、趙詩誼任副校長。校辦公室設在市老齡委及蒼水街193號,借用市政協禮堂及教育學院教室,招收學員142人。
老年大學的開辦受到了離退休老同志的歡迎,並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市委老幹部局更是把辦好老年大學視作搞好老幹部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在他們的重視和關懷下,經過多方調研和考察,決定籌建獨立的「寧波老年大學」。1987年4月16日,經市委、市政府領導同意,中共寧波市委老幹部局、寧波市老齡委發出《關於成立寧波市老年大學的通知》。9月16日,寧波老年大學正式成立,確定校址在鎮明路老幹部局大院內,由市政府撥款5千元作為開辦費,並調整了學校的領導班子,市府顧問伏慶祥任名譽校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勇兼任校長,老幹部局局長張文甫、人事局局長王景清兼任副校長,聘龍支雯為專職副校長,負責日常事務。學校開設了書畫、文史、烹調、攝影、服裝等五個專業,後又設立了鎮海、慈溪、餘姚、象山等四個分校,並著手籌建奉化、寧海兩個分校。同時提出「團結、守紀、活潑、愉快」8個字作為學校的校風。
寧波老年大學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按照「上規模、上規范、上水平、上效益和建設規范化示範校、把老年大學辦成當地老年教育中心」的思路辦學,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1997年5月20日,選址迎鳳街的新教學大樓正式動工建造。98年2月底,學校搬遷至迎鳳街125號。校舍總面積2268m2,為三層前後兩幢樓房,有大小教室17間,總造價900萬元。
隨著我市老齡人口的迅速增長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大學學習。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已明顯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這一需要。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02年12月,市政府決定,在市中心的廣濟街56號(原寧波市衛校)建造新的寧波老年大學。
2008年1月16日,我校從迎鳳街125號搬遷到廣濟街新校區。新校區位於月湖風景區旁,佔地12畝,市政府投入建設資金4700多萬元(不含地塊費、拆遷費及開辦費),建築面積13245㎡。教學大樓有教室36間,辦公用房22間,其它用房21間(報告廳、多功能廳、圖書閱覽室、書畫展示廳、活動室等)。
二十多年來,學校已由開辦時的借用教室、一個綜合班、142名學員,發展到目前的總建築面積15513平方米,88個專業、201個班級、8900餘名學員,近9900學科人次的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性老年大學。
自1998年以來,學校先後被省委老幹部局授予「優勝老年大學」和「規范化建設示範校」稱號。今年,在由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組織的「全國老年教育評選表彰」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先進老年大學」,為構建和諧寧波、創造學習型城市,推進寧波三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J. 財神鎮的老年學校
在赫章縣離退局的大力支持和財神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經過認真組織,多方籌備,財神鎮老年學校於2011年10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地區老年大學校長朱東風、縣委副書記丁晨授牌並講話。縣政協主席縣老年學校名譽校長李懷順、縣老年學校校長李發奇參與掛牌儀式。
鎮黨委副書記鍾源、財神鎮老年學校校長鍾源強調,財神鎮老年學校的成立是老年人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加強財神鎮老幹部工作,推動老年人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加強老幹部思想政治建設、滿足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是黨和政府聯系老幹部、凝聚老同志的重要橋梁;是對老幹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的具體體現;是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需要;是鞏固老同志思想文化陣地和加強黨的建設的需要;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需要;也是深化和提高老幹部工作的需要。財神鎮將藉助老年學校這一載體,幫助一批老同志活到老、學到老,不僅使自身學有所獲,煥發青春,而且對於帶動和促進其它社會群體的學習,形成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發揮積極作用。
鍾源指出老年學校的掛牌成立是做好老幹部工作、發展老年事業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家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創辦老年學校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老年學校是一所光榮的學校,是實現「老有所教」,加強老幹部、老年人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載體。要充分發揮老年學校的陣地作用,堅持寓教於樂、寓教於學的教學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方向。堅持學習新知,開發潛力,促進健康,與時俱進,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以「學、樂、為、教」為原則,提高老年人的素質,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努力造就新世紀新型健康老人。辦學方向堅持適其所需、授其所宜,不斷豐富學習內容,改進學習方式,拓展學習領域,為老同志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要採取多渠道、多類型、多層次的方式開展教學,切實滿足不同年齡、文化、經歷、興趣愛好老同志的需要。財神鎮黨委政府始終對老幹部工作和老年學校建設一如既往的關注、關心、支持,把老年學校真正辦成老同志們政治活動的中心、學習文化的課堂、精神娛樂的場所、安度晚年的樂園。希望廣大老幹部、老同志、老年朋友積極參加到老年學校的各類培訓、各項活動中來,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和周圍的年輕同志加強學習,為推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村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