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做好身體保健
中醫養生知識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人類的健康與否,壽命長短,取決於五種因素,其中生活習慣因素佔60%,遺傳因素佔15%,醫療因素佔8%,氣候因素佔7%,環境因素佔10%,可見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長壽,就應自覺提高養生意識,懂得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採取科學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一、什麼叫養生?
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養生的兩個要點:
1、養正性:所謂養正性,就是要人們實行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要保養正氣。
2、順自然:就是要求人們養生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隨時適應周圍外界環境。
二、中醫養生學包括那些內容?
1、順應自然:
就是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人體與自然環境協調,這是養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調攝精神:
「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
既要保持思想活動的健康,又要防止內在精神刺激因素的產生。總之要培養樂觀的情緒、坦盪的胸懷。
3、保養正氣: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三、順應自然養生法
「順四時,益壽年」
四、調神養生有哪些內容?
1.安心養神:
「難得糊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樂觀開朗,隨遇而安,乃是安心養神的靈丹妙方。
2.四時調神: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點,採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隨之而活潑向上(春)、暢達愉快(夏)、恬靜收斂(秋)、藏而不泄(冬)。有利於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隨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獨自苦思冥想,憂愁傷悲或憤憤不平。
4.情感節制:
善於節制情感,是精神修養高雅的體現。適當控制自己情緒,是保證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託:
人到垂暮之年,總會有一種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對工作和事業充滿信心,就不會覺得老態已至。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寄託、有所追求的話,仍然會老當益壯地發揮自己的余熱,安度晚年。
人與自然和諧則身體健康,自然環境變化,生態失衡,則會導致人類疾病。臨證之時,不能只就病看病,還要觀天察地、審人事民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疾病發病就有不同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當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事民風與古代有了很大的差異,強調要從中醫學角度與時俱進地、辯證地分析總結心腦系疾病發病學新規律,審證求因,並因人、因時、因地論治。
今日之「天」,已非古時之「天」。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亦帶來嚴重的大氣污染,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加上過度的森林採伐,造成氣候異常,自然災害較頻繁。從中醫理論而言,清陽為天,但如今濁熱壅滯,蒼天之氣不清不凈,加之賊風數起,故肺氣先病,失其清肅,久而不解則痰濁壅肺之病日增。
察今日之「地」,亦非古時之「地」。在城市,高樓林立,廠房棋布,工業廢水污染江河。人們所住所行皆為鋼筋、水泥、磁磚等含有一定的放射污染的金石之物,所食所衣皆不離化工原料。在鄉村,森林採伐過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從五行而言,火、金、土獨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濟,濁滯有餘。
人處天地之間,大地猶如生身慈母,滋養萬物,而今,金石與污濁滲溢,對自然環境有一定污染,在人而言,脾氣先失健運之機,氣機先滯,有不病痰濕乎?
審人事民風。從飲食上說,當今糧食多施化肥提高產量,化肥雖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痰生瘀。且當今飲食之中多夾雜各種化學物質,擾亂脾胃沖和之氣,久則,氣機不和,多生痰濕之患。另外,現代一些化學合成西葯多損傷脾胃,非但傷正氣,且多使邪氣閉陷難出,與痰相結則更纏綿難解。
彩雲之南,乃民族聚居之地,其地民風淳樸,民性豪放,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吸煙凶酒、恣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運化不及,更為痰濕開源啟路。再者,當今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肝失蔬泄條達,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暗耗陰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亦助痰生。綜觀三者,無不與痰濕關系密切。
論治現代心腦系疾病,首重一個「痰」字,認為臨床上心腦系疾病都與痰相關。
張景岳指出「此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岳全書.傳忠錄.先天後天論》)。明確了人能否盡享天年,除與個人的德、智及個人衛生、飲食營養、良好的心理狀態、適當的勞作運動、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安寧祥和等諸多因素相關外,其所稟受的父母(先天)遺傳因素起著根本的作用。但景岳更強調後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後天論》中所說:「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後天)而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
中年時期,臟腑經絡其盛已定,也是陽氣自半之時,人體正處於一個由盛而衰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 大多日益困於酒、色、財、氣、功名之中,以致機體迅速地由盛而衰,出現諸多疾病和早衰之象。所以欲享天年,中年是個關鍵時期。應抓緊這個機遇,把握中年元氣尚未大失的生理特點,及時「修理」後天調養之不慎以及機體出現的陰陽失衡,再振根基,使臟腑經絡之盛況得以延續,衰弱之狀得以緩至,將一個健康的體魄帶入高壽之域,正如景岳所言「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強半」(《中興論》)。
景岳亦據此指出,「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因此,匡復元氣,貴在保持真陰真陽的充盈和脾胃的健運,生活調攝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要正視人的生理和社會需求,同時應當對這些需求有所節制,主張保持心情舒暢,調整情志;節制飲食,減輕體重;戒煙限酒,控制血糖;勞逸結合,適度鍛煉,是防治疾病的前提,
五、中國著名養生家
莊子:戰國時代哲學家,享年84歲,養生觀點有三點:
養生三戒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享年73歲。著有《春秋》。
日常生活不要過極
葛洪:晉代醫學家。著有《抱朴子》、《肘後方》。
在《抱朴子·養生論》提出:「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等飲食起居養生法。並進一步指出養生應避六大障礙,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等,從思想行為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方面提出了較客觀的勸解。
節欲養精
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名養生家,壽高102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孫氏認為注重養生首先要調攝好自己的精神,主張「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由於情緒的劇烈波動能使人致病,故指出「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其次,提倡「運動調息法」,認為身體常處在適量的運動之中,能使氣血肢體條達和暢、精神內生。
在日常生活中,告誡人們要「節欲養精」。
樂觀養神
蘇東坡:宋代著名文學家,著有《蘇沈良方》、《問養生》、《養生說》等。
蘇氏一生身處逆境,當他被貶赴海南島後,仍樂觀地說「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絕冠平生」。
蘇氏這種胸懷坦盪、心襟開闊,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另外在他的著述中主張多食蔬菜,倡導郊遊,並習練氣功以強健身體。
六、古代名人的養生法
1、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活了85歲高齡,他的養生之法很值得人們借鑒。
食粥養生: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又容易消化,實為養生之佳品。
洗腳養生:陸游的第二種養生方法就是睡前用熱水洗腳。
前人經驗認為:「春天洗腳,升陽固托;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腳與人體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日本人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臨睡前用熱水洗腳,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經活絡、使之氣血通暢的作用。
掃地養生:陸游有一首掃地詩:「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堂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去,延年直差異。」
帝王之養生
2、清代高宗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是中國歷代封建皇帝的長壽冠軍。 (自秦至清共259個皇帝,平均壽命39.2歲)
他長壽的秘訣有:
十六字訣:
吐納肺腑: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
活動筋骨:多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強身健骨。
適時進補:老年人根據需要適當吃滋補品。
十常四勿: 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腳常伸、肛常提。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帝師之養生
3、毛澤東很推崇他的老師除特立的養生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概括為:
基本吃素,飯後百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
4、馬寅初先生在他百歲大壽仍紅光滿面,他的長壽秘訣就是熱冷水浴和爬山兩項。尤其是熱冷水浴,四季不斷,數十年如一日。
這種先熱水,後冷水的洗澡法,有人稱之為「馬寅初的長壽洗澡法」。
名醫之養生
2、葉天士的抗老秘訣:
葉天士,清代醫學家,出身醫門世家。為造福子孫後代,他把自己嘔心瀝血積累了幾十年的「抗老秘訣」傳於世人。其「秘訣」為:
(1)守病機,重脾腎。認為老年病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和下元腎虛。因此,他主張老年病重在健脾、補腎。
(2)顧胃氣,忌燥膩。認為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老年人脾胃虛弱,切忌「油膩礙脾,剛燥損胃」。
(3)護正氣,慎攻下。根據老年人正氣虛弱的特點,認為「聖人以真氣不可泄,老年當遵守」,「高年不敢過清過消,保真為要」。要護正氣,保真元,以扶正固本,此為治療老年病之大法,不可輕易攻伐。
(4)參氣象,審體質。老年人適應能力弱,身體狀況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防病治病須考慮季節和氣候的變化。
武術家之養生
4、「長江大俠」呂紫劍
呂紫劍1893年生於湖北宜昌的一個武術世家。有一身好武功,人稱「長江大俠」。不但壯舉不亞於津門大俠霍元甲和關東大俠杜心五,而且至今健在。
呂紫劍老人3歲習武,20年學藝,勤學苦練,繼承武當歷代宗師內功心法,自創「八卦混元養生功法」,使自己受益而且高壽。
呂老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懂醫,通醫」,從文武兩路走上長壽之道,文即醫,武即功。
節制飲食是呂老長壽的又一經驗。他說:「早要吃得飽,午要吃得好,晚要吃得少。」
在呂老的長壽秘訣中,充足的睡眠也佔有重要地位。
八、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發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發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復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湧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為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為最凶。
故必須強加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床,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閑,閑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
八、食養歌
穀物菜畜養成寶,四性五味任君調。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化痰消脹好,芹菜能降血壓高。胡椒驅寒又除濕,蔥辣姜湯治感冒。
大蒜抑制腸炎發,綠豆解毒最為妙。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補脾食紅棗。
番茄補血美容顏,禽蛋益智要記牢。花生能降膽固醇,冬瓜消腫又利尿。
魚蝦能把乳汁補,動物肝臟營養高。生津安神數烏梅,潤肺烏發食核桃。
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色令年少。生梨飯後化痰好,蘋果消食營養高。
木耳抗癌素中葷,黃瓜減肥有成效。海帶含碘消淤結,香菇存酶腫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濕,菜花常吃癌症少。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獼猴桃。
紫茄祛風通脈絡,蓮藕除煩解酒妙。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細胞。
勸君不妨多食療,必定少擔葯包包。
九、體療歌
健康長壽三做到,葯療食療和體療。食療要比葯療強,體療更比食療好。
深吸氣,慢呼出,吐故納新醒頭腦。四肢動,徒手操,關節靈敏好手腳。
快步走,慢步跑,慢加耐力肺量高。清晨做做口腔操,潤喉潔口牙齒牢。
跳跳老年迪斯科,精神煥發又年少。太極拳,氣功操,疏通經絡百病消。
勤游泳,冷水澡,紅潤皮膚精神好。打乒乓,玩小球,活動手眼鍛煉腦。
爬樓梯,慢登高,舒筋健脾心肺好。前後仰,原地跳,活血化淤固腎腰。
祝君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