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方父母與子女關系有哪些差異
中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一般都有「代溝」而所謂的「代溝」就是上父母與子女之間在家庭、社會等方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差別主要有以下內容構成:思想方面:父母一般比較務實但相對保守、批判性稍差;而年輕一代則主張自由、創新、開放的思想。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富有批判性。在生活方面:上一代一般重實際,而較少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而年輕一代則富於幻想,較為重視享受,喜歡追求生活上的新異刺激。在家庭責任感方面:父母一般對家庭非常負責任,並願意對家庭做出全部犧牲,喜歡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體制,認為子女必須孝順服從父母;而年輕一代則重視個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歡個人組成的小家庭體制,並認為子女的意見應該受到父母的重視。在政治方面:父母一般不大贊成參與政治,對政治活動一般都採取迴避態度,而年輕一代喜歡參與政治,對社會的不滿現象願意發表意見並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得到有關方面的採納。在行為方面:父母一般贊成維持傳統的形式,處事謹慎、冷靜,認為作事應有原則,穩扎穩打,不接受新的花樣;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冒險性的活動,敢作敢為,認為各人應按自己的意見行事,不必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應有太多拘束。在人際交流交往方面:上一代一般都比較保守,把男女之間的交往看作是一件比較嚴重並且是一件嚴肅的事;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廣泛交友,對與異性交往看得很淡。在用錢方面:父母一般比較節省,重視金錢的實用價值;而年輕人一般不大懂得節省,想怎麼用就怎麼用。花錢一般沒有計劃。在服裝方面:上一代喜歡穿保守、大方而樸素的服飾;而年輕一代則喜歡穿能表現其活力和時尚的服裝,穿著喜歡表現自己的個性。
西方的父母與子女關系則是各自獨立,子女18歲後便要求獨立,不能再無償花費父母的錢。
2. 中西方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方面各有哪些優點
中西方父母對孩子教育六點不同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西方家長:從小教起從日常教起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中國家長:忽視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己動手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 ●中國家長:層層保護種種溺愛 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三)讓孩子自然發展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由發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 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家長:期望過高只重學習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 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視和孩子的心靈溝通 ●西方家長:經常溝通重視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中國家長:更關心生理需求而忽視心理需求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 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 (五)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長: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選擇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國家長:支配欲強,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 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六)鼓勵孩子創新和探索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探索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 中國家長對孩子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
3. 西方國家為什麼很少提「孝道」
三綱五常,孝來道的本質是用來自服務君為臣綱的,是百姓無條件的孝忠皇帝,真正的孝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你對他好他給你回報,戰國之前曾提倡命由天授,你的命是天給的並非一味來自父母,天施恩於萬物而不求回報,天給你生命並沒有要求你回報什麼,父母也應該效仿天道扶養子女不去索求回報。人心是肉長的,當你真正對一個人好他不會不知道,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必然會反饋於父母孝,這就是自然而然真正的孝。現在中國的孝道可以說是一種扭曲的孝,很多父母養孩子的目的就是防老,對孩子更是以君主的態度認為不管自己做什麼孩子都應該無條件的孝,更像是封建獨裁。相比於外國人父母與孩子的方式更適合當今的自由民主。很多人可能會說我重洋媚外,但請先看看道德經易經春秋等等先人古籍,看看現在的東西和以前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4. 西方國家父母與子女存在代溝嗎
西方國家的教育,可以說是相對比較成功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代溝,但是要比我們東方國家要好很多。
5. 西方人有「孝敬父母」的說法嗎
各有利抄弊。兩邊的不同襲主要是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西方父母讓成年子女離開家,本意並不是給孩子自由,而是還 父母自由。子女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只是客觀效果。而一些老年人的凄涼晚景則是另一個客觀效果。中國對子女贍養父母做一些法律規定既是道德觀念的體現,也是為了減輕社會負擔(很多老年人並沒有足夠的養老金)。
我個人認為應該讓成年子女出去,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發展機會(貌似現在是孩子不肯出去)。但子女還是應該承當一些養老的義務。想想年邁的父母孤卧病蹋,淚眼空洞,身邊卻沒有一個親人,我們又居心何忍?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老人因病住進了醫院,最後醫生宣布無治了。因老人身邊無親人,由教會的朋友們同意停止治療,老人被移到專門的病房等死。老人曾買過一塊墓地,便讓朋友們去他家拿證件。朋友們遍尋不著,老人就遲遲不咽最後一口氣。直至一星期後朋友們終於找到,老人才閉上眼睛 。
6. 西方哪些國家的法律中,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西方國家子女都不需贍養老人,沒有出具相關法律。
西方老年人精神上強調獨立,不願意依版靠子女,生病權靠醫療保險和醫護人員,養老靠國家優厚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老人和子女經濟上來往不多,父母不供養成年子女,反之子女也不需贍養老人。
西方老人一般住養老院或在家中養老,作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數情況下,也僅限於節假日、生日等。
西方人養老,能享受到豐厚的物質待遇,而晚景凄涼者並不鮮見,不是指物質上短缺,而是在精神上匱乏。孤卧病榻,雖有護士小姐看護,但兒女卻常常不在眼前,對親情的渴望,對子女的思念,始終難以擺脫。
我國老人多數是居家養老,依靠子女照料,養老條件和護理水平當然比西方養老院差些,但是兒女親情無處不在,照顧得更周到,老人生活得更踏實,更有利於老人的健康長壽,優越性是明顯的。
我國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適合我國國情,雖然加重了子女負擔,但是老人喜歡,子女情願。
7. 西方父母為孩子只付出到十八歲,而中國父母任勞任怨一輩子,我屬於中間哪一種,是不是沒太多母愛啊
1、中國的父母很大一部份會傾其所有去照顧孩子,原因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者說是一種投資,這才是父母真正的面目,人只有把孩子當成自己身體一部份的時候才會傾盡全力去付出,但中國父母這種思維模式是極度自私的,因為他們從不關心孩子的感受,願不願意成為父母的附屬品,想要看清中國父母是真無私還是把孩子當成一種投資,其實很簡單,如果孩子對父母說等你們老了,我是不會照顧你們的,你們生活與我沒有多大關系。看看父母的反應就知道了,大部份父母肯定會暴跳如雷,然後惡語相加罵子女不孝,甚至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為什麼會如此,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任何人都希望把投資把控在可受自己控制范圍之內,一旦不可控,那自己的付出將得不到回報,是個正常人都是無法接受的。所謂父母無私是我們接受洗腦式宣傳教育的結果,是人都是自私的,何來無私一說。
2、既然養育子女是為了自己,那就不要奢求子女一定要為自己做什麼,只要盡到養育義務就可以了,子女有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屬於任何人,法律規定養育子女是義務,生不生決定權在父母,有權力決定生,才有了義務要養。全世界只有中國硬性規定子女必須贍養父母,其實有違法律公平公正,因類子女無權決定自己的父母,完全違背法律公平公正的初衷。
3、你的做法很正常,和子女、父母保持距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權利,而不是作為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附屬品。
8. 請問大家在西方國家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么
在美國,沒有要求兒女贍養老人的全國性法律,全部50個州中即使在有法律規定要求子女在年老的父母無法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贍養他們的30個州,也幾乎從來沒有實施過,州政府強迫兒女為沒錢的父母出錢的想法,幾乎得不到任何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支持。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很難理解,有人歸於這是兩個國家文化傳統差異造成的,其實在我看來主要是社會福利制度不同。如果讓中國的子女選擇,可能大多數人並不認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為父母花錢養老是件自願的事。
美國法律專家認為這樣做的理由是:
一是人口地理分布廣,很多兒女都不住在父母身邊,因此為贍養老人造成了很多實際困難;
二是一半婚姻以離婚告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孩子年幼時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難道孩子在父母年老時有義務照顧他們?
第三,如果要求子女贍養老年人,會使子女家庭的收入減少,如果夫妻有一方給自己父母寄錢,還可能使另一方不滿,從而造成家庭矛盾,使夫妻關系緊張。
而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9.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區別為:重視度不同、家族意識不同、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一、重視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觀念重視血親關系,中國人的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與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對於血親關系並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在西方國家,核心家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識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強烈,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贊揚人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較為平等。
三、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在中國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的個人犧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從。子女成長後則對父母負有贍養的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會繼續依賴父母。
2、西方家庭觀念:在西方家庭中,子女中學畢業後就不在家裡住,年輕人以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後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雙方沒有這么多義務與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式家庭教育
網路——西方民間的教子智慧
網路——家庭價值觀
10. 西方人如何對待他們的父母
不會如何對待的,很少回家看父母,父母有錢還可以有點關注,沒錢的父母基本就是等於野生放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