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城市獨生子女外強中干

城市獨生子女外強中干

發布時間:2023-01-10 11:26:33

㈠ 父母都是體制內的 城市獨生子女,基本上都是有穩定工作吧 (個例除 )很少入廠打工的吧!

我覺得一般都是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因為父母也是體制內的工作,所以子女受父母的熏陶是比較多的,所以我覺得很少會入廠打工的,一般也能自己考取一個穩定的工作。

㈡ 淺談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教育方式論文

淺談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教育方式論文

【摘 要】中國的獨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社會群體,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對教育界來說也是長久以來研究的對象。從當前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現狀開始,分析當前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由此形成的獨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點,然後提出相應教育對策。

【關鍵詞】獨生子女;心理特點;教育對策

獨生子女政策從1979年開始在我國實施,至今有28年了。在這28年中,已經產生了幾代的獨生子女,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學界與心理學界研究的主題。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繫到家庭、學校,也聯系著整個社會,是應該受到社會關注的。

一、當代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當前城市由於受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影響,經濟繁榮,資源開放,各職業崗位,競爭激烈,發展的腳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這種趨勢下,由於獨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獨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這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父母們又缺乏先進教育的理論作指導,雖然對養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實上卻存在盲目性,出現的弊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望過高。

適當的期待會成為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動力。如果他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過低都不能達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期望與獨生子女身心特點的關系。人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是願望。但是,如果目標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標太低,實現起來太過容易,都不會使人產生興奮來啟發內部動力。教育學上講,當我們期待讓孩子達到某種目標時,首先定下的目標就應該是「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夠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費力氣,太過容易又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們期望孩子達成的目標應該是恰當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是多年來太普遍的現象。獨生子女家長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的人是所有中國父母所夢寐追求的。現代社會處處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知識是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砝碼。為了幫助自己唯一的孩子獲得更多的砝碼,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獨生子女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於是投資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為了家庭開銷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來越大,也成為了每個家庭的主要負擔。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

人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行為和處事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也有著很多影響。在家庭中,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當的主要有兩種類型。

1、嬌慣放任型。嬌慣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於「6+1綜合症」的家庭。「6+1綜合症」是指兩家三代的六個長輩都以一個孩子為中心,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孩子成為了這樣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家長們對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實際的,也會盡可能滿足,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種嬌慣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於父母的補償心理造成的,父母輩希望將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於孩子身上,從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補償。盡最大力量想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將來找到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這樣父母覺得才對得起孩子,才算盡到了作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結果給孩子過度享受,過度保護,過度疼愛,惡性循環,從而造成一系列教育問題。

2、專制嚴厲型。很多父母在對獨生子女的學業要求方面就多採用專制嚴厲型的教育方式。作為父母來講,對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嚴而不切實際。父母不能客觀的要求和評價孩子。一方面,主觀的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和發展,就要去培養。就當前的教育體制來說,孩子本身的課業負擔已經很重了,而父母們還要給孩子買各種輔導材料,請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閑娛樂的時間,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詳盡的計劃,要求孩子完成規定的任務。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點一旦被發現,父母們就用各種方法管制、壓抑,而不是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

同時父母的比較心理也是形成專制嚴厲的源泉。因為中國的父母們聚在一起時大多談論的話題是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較之下有些孩子因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們覺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沒有面子」,於是對孩子更加嚴加管教,經常訓斥孩子卻達不到期望的效果。專制嚴厲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過早的承擔了心理的重負,失去了童年應有的歡樂。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達不到父母為他定下的標准而自暴自棄,對待生活也喪失了信心,對父母和家庭的仇視,轉向了社會並仇視一切,這對於孩子、家庭和社會都是很危險的。

二、當代中國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分析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較主要特點在於「獨」。由於獨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條件和教養環境,我們在分析獨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相比較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自身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優良的素質。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於同情心、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積極的休閑態度、興趣愛好廣泛學習成績好,多才多藝,見識廣博、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點。

1、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製造成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現意外,對孩子所有的活動都給予關心、照顧、保護。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總是跟在父母的背後,什麼問題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什麼事也不會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獨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顧,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願意主動的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2、孤僻性。獨生子女在家中沒有親兄姐妹,所以經常感到孤獨,同齡夥伴的'陪伴時間也十分有限。當今的獨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學和鄰居夥伴,能在一起的時間不多,而且並不能完全彌補獨生子女的孤獨感。這種孤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父母的關愛來補償,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也得不到足夠滿足。很多獨生子女在家時候大多與電視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給了老人一輩,由爺爺奶奶照顧,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隨老人們成長起來的,對於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種種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內向、不敢與人交流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社會中,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使得父母們紛紛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時常要通過給父母打電話的方式來排解寂寞和恐懼。這樣就使獨生子女生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當今的大多數獨生子女成長中表現出明顯的怯懦與脆弱性。在順境中長大的他們,習慣於享受在家庭中的獨尊地位和非常優待,父母的嬌寵讓他們處在生活的理想世界裡,在經濟上有保證,生活上有安排,一切應該追求奮斗的道路都被父母們鋪好了。在安逸優裕的環境中,獨生子女沒有自己的堅定的意志品質、信仰和執著的追求,做事缺乏堅強的獨立性和主見,不能為自己的未來作出良好的規劃,常常表現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難便畏懼不前,或手足無措,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感到無所適從。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擊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極墮落。例如,有的獨生子女被老師批評、考試失敗、同學之間鬧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會使他們產生悲觀、頹廢等消極心態,更甚者會產生退學、自殺等念頭,對社會也將造成不良的後果。

4、逆反與任性。在專制的家庭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有著父母對他們過分的「愛」。這部分父母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計劃」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獨生子女產生壓抑、憤慨的情緒,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時期,叛逆情緒表現更加明顯。孩子做事沖動,想法簡單幼稚,對待父母的嚴厲管教和長久的專制要求逐漸不滿,進而愈演愈烈,產生了很多令人遺憾的後果。殺母、殺父的事件時常可聞,令社會震驚。而在寵愛和嬌縱的家庭里,獨生子女就較易任性,這可謂是獨生子女的通病。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長成為了家庭的主要開銷,為了讓孩子順利幸福的成長,也彌補父母過去的缺失,父母們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統統滿足,這讓獨生子女們覺得想要任何東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沒有快樂感,所以孩子就變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鬧不止,滿地打滾,令人無奈。

5、自尊心強,不易接收他人的負面評價。獨生子女的優越感是表現在很多方面的,成長的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父母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優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錯了,家長也捨不得批評,百般袒護,千般寵愛。對孩子的表揚要多於批評,常常給孩子戴高帽子,這容易使孩子只喜歡稱贊和表揚,不喜歡批評,虛榮心較強。很多獨生子女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經常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容易接受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

三、對我國城市獨生子女的教育對策

獨生子女群體將會逐步成為我們社會的主體,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們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找出相應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筆者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對策提出以下幾點:

1、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個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適度原則父母就必須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擴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認個體的差異,了解不同的特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們不要因為他們是「獨苗」而對他們寄於過高的期望,提出過分的要求,給予過分的寵愛,古代就有「慣子如殺子」的說法,最後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在智力開發上應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來發展能力,不強迫、不限制、不搞過度教育,讓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出才能和天賦,父母就要盡量在那方面加以培養,而不要以社會的標准去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如順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許會收獲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環境中,父母應該根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加以指導,應及時發現問題,針對問題因勢利導。若是該贊揚的優點我們的父母們就要積極鼓勵和賞識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為有失偏頗,父母也要及時處理,正面引導,根據情況適當教育。

2、學會分享,共同協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與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處的。因此要教給孩子「捨得」的真諦:「捨得捨得,有舍才得!」讓孩子學會把一切與別人分享,無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在與別人分享,為別人付出的同時,自己也會收獲快樂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適時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來訪,父母要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與夥伴分享。社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公認的行為准則,每個人在社會中最終都會被強制磨合。因此,為了讓獨生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應該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實現兒童之間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學。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模仿的世界裡孩子一點一滴的習得經驗,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夥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夥伴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夥伴中去鍛煉,學會在集體團隊中共同進步,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能力,感受到集體團結協作的力量,收獲到合作的快樂。集體這種精神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學會做人

培養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勝過於向孩子傳授知識。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處,符合社會規范。一個人的智力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學習成績好並不代表什麼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動機等都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性要素。教育孩子敢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敢於承擔責任;對他人誠信,以誠相待;對自己嚴格要求,不驕不躁,謙虛謹慎。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有缺點之處要積極改正;學會愛人,愛父母,愛他人。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滿;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去去愛祖國,愛社會;才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人生的各種挫折和苦難都能坦然面對,使他們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有一種不畏艱難的勇氣。一方面,父母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同時,家庭要配合好學校教育、社會教化和別人的幫助來共同引導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穩固的思想情操,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獨立自主

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發展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緊緊的跟在後面依賴自己,而是解開束縛,放開雙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習得經驗。哪怕是困難艱苦,也要孩子去多多體會,這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的獨生子女更加獨立。而過度的愛護只會扼殺子女們的獨立要求,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務只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國的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就應當教兒童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當讓他們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因此,與其我們費盡心思的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讓孩子去發現去鍛煉。如果孩子們遇到某些問題時,我們的父母能給他們一些機會去思考、行動,自己想辦法去處理問題,便能養成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斷力。要注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急於告知答案,更不能包辦代替。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獨立性的培養,父母應先從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開始。生活自理是一個人自立的起點,孩子總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自立的。所以,我們的父母要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學習獨立做家務,學會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領,有意識要求孩子出外辦理他所能辦的事。

5、苦難教育,鍛煉心性

古人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不經磨難不成才,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逆境造就人才,順境往往使人變得平庸,這是值得父母和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在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今天,我們要想方設法的創造一個小小的逆境,讓孩子們體驗到逆境的磨難,鍛煉良好的心理品質。在這一點上,我們需向日本人學習,日本人很看重一個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難的意志。他們認為,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讓他們經受一點生活的磨練,長大以後才知道怎麼樣把握自己,怎麼樣做人。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獨生子女應當多給他們一些磨練的機會。培養堅強的意志,最好的老師就是各種艱難困苦。

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難和挑戰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們要創設各種環境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品嘗些苦難。只有學會吃苦,學會經受磨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任性等不良性格特點。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或是製造一些逆境、難題,使孩子經受失敗與挫折的考驗。同時,父母們要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野外訓練活動,比如少年軍校,夏令營之類的磨練。家庭條件越好,越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獲得財富並不是容易的事,這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崔伊薇 獨生子女心理特點與心理健康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1994。

[2]郭春萍 獨生子女早期社會[J].呼蘭師專學報,2002(1)。

[3]謝雪梅 論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8)。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時期大學生道德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導刊,2002(3)。

[6]鄭艷蘋 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問題淺析[J].科教論壇,2004(1)。

[7]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許華,陳義新 家庭因素對獨生子女人格社會化的消極影響[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

[9]雅克·德洛爾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

㈢ 獨生子女補貼政策是什麼

法律分析:獨生子女補貼發放標准為每人每月106元。今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調整。該補助金不計入家庭收入。全市城市獨生子女父母中,城市戶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已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或獨生子女證的,均列入補助金發放范圍。子女父母雙方本人要提供戶口本的原件、結婚證的原件、身份證原件、獨生子女證的原件,有些地方還需要提供獨生子女的身份證和父母雙方本人的退休證,以上證件還需要提供三份復印件,如果是農村家庭,還需要提供鄉鎮以及公司的證明三份和獎勵申請表三份。其次,戶口類型的不同,領取獨生子女補貼發放的單位也不同,農村居民的補貼是由鄉鎮級的人民政府發放的;城市裡有工作的人員是由單位發放的;用人單位委託給人才市場的,是由委託單位發放的;失業人員檔案留存人才市場的,是由當地的街道辦事處發放的,辦理地點一般為戶口所在地社區居委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三十一條 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國家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

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按照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規定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給予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獎勵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單位落實的,有關單位應當執行。

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按照規定應當享受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獎勵扶助的,繼續享受相關獎勵扶助,並在老年人福利、養老服務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優先和照顧。

㈣ 獨生子女真的有你們說的那麼不堪嗎

不一定的這要因個人而異,有的獨生子女就很棒很強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獨擋一面,

㈤ 獨生子女有什麼特點

1979年我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許多城市幼兒園的幼兒中,獨生子女年所佔比例在90%以上。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速率,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獨生子女問題多」、「獨子難教」的思想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獨生子女誇大其詞的稱為「中國的一群小皇帝」。現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綜合症」,這是片面的。據部分專家、老師在部分省、市抽樣調查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同樣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成長。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長對這種特殊性缺乏認識和心理上的准備,因而帶來一些值得探討的新問題。

一、獨生子女的獨特性

(一)獨生子女智力和才能發展方面的優勢

第一、獨生子女生理條件比較優越,「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從遺傳因素方面保證獨生子女在腦力、體力、智力方面的優越地位。

第二、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盡管滿足他們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保證了獨生子女的充足的營養和智力開發用品,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家長對「獨苗」教育比較重視,精力與條件都充足。家長總是擠出時間帶孩子參觀、野遊、做游戲、教孩子學習、供給智力開發的各種玩具,故獨生子智力早熟、興趣廣泛、知識面寬。

第四、獨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充分愛的陽光中成長的幼兒個性發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提出的那樣「愛比維生素還重要」。因此,多數幼兒容易形成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想的性格特點,有利於幼兒智力和才能的發展。

(二)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的問題

根據上海市、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存在問題的比例高於非獨生子女23-40%。這些問題並非獨生子女所有,非獨生子女也存在,獨生子女佔30%,非獨生子女佔60%。

以上比例說明,獨生子女產生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問題並不是普通問題,只是少數幼兒存在的問題;不僅獨生子女存在此問題,而且非獨生子女也存在;獨生子女社會性行為問題,並不是「獨生」本身所產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當的結果。

1、錯誤的教養態度造成幼兒不良的性格和行為

過多的食品、過多的營養,造成幼兒消化不良,而且還形成幼兒挑食、偏食、不愛惜食物等不良習慣。

過分的照顧;認為孩子小,事事都包辦代替。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結果養成孩子四肢不勤、不愛勞動、懶惰、無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處處依賴家長,缺乏獨立性的不良習慣。

過分的疼愛,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處處圍著孩子轉,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有的孩子稍不稱心,就大吵大鬧,逐漸養成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任性、專橫、執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

過分的保護;孩子是好群愛玩的,家長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將其封閉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護。由於家庭環境的寂寞、活動單調,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膽小、不合群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

過分的「灌」;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又錯誤的認為孩子掌握知識越多越聰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給孩子灌進許多「食而不化」的知識,當孩子會認幾個字、會背幾首詩歌時,又在人前人後,盲目誇孩子。長此以往,養成孩子高傲、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個性來。

2、家長對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的影響應有足夠的認識

如前而述「獨生」的環境對幼兒成長有許多積極因素,但我們還應辨證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

另外,缺乏在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的逆境鍛煉。如有矛盾時,如何辯解、爭吵、鬧意見、最後互相遷就、妥協、和解,從中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區別,懂得別人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從而逐漸從「以我為中心」的硬殼中解脫出來。

同時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學、容易形成他們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過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實上成人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他們成人化的行為,不論在和兒童或成人交往中,都會產生困難,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若家長能了解這些,就能主動地利用「獨生」環境的積極因素,克服獨生環境造成的問題,促使獨生子女健康發展。

3、傳統思想作怪妨礙孩子個性全面發展

封建的傳統思想使人們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親關系觀念,為的是將來老有所養。一個兒了不聽話,還有二兒,二兒不行,還不小兒。「獨苗」就無退路,必須教育好,對孩子寄於過高的期望,採取了操之過急方法,大有撥描助長之勢。孩子的時間,被「前途教育」占滿了,家長都想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媽媽這樣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樣要求,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孩子誰也得罪不起,從小承受過重的精神壓力。結果有三:一是順從型。你們說什麼我做什麼,唯唯喏喏,變成一個毫無主見之人。二是小滑頭。爸爸在照爸爸說的做。媽媽在按媽媽說的做。四面討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誰的話也不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罵我不做聲,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長大了就出家門流浪於社會。

以上是孩子在社會性行為、道德、品質上反映出來的問題,都是教育不當造成的,並非必然出現的。只要家長認識到獨生子女成長中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施以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少出現、甚至不出現以上所指的那些問題。

二、科學教育獨生子女

由上述,所謂獨生子女問題,本質上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獨生子女受到社會影響,可以出現的問題,就必須採用科學教育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他們。這是家長最重要的,最神聖的責任。目前,不少家長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有效的經驗,他們的做法歸納以下幾點:

(一)改變傳統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家長要樹立「為國教子思想」改變不正確的教養態度。要做到此點家長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異常心理」,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關繫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發展,按國家對人才培養規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遠、放得開,收得攏。

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嬌。誠然父母對孩子的家是應該的,愛子女不但是人之常情,而愛的本身也是一種教育。但是愛子女不但是體現在對孩子生活上,物質上的照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上,使孩子在德、智、缽、美、勞各方面健康成長。長大成為對國家、對「四化」建設有用的人才。為此,對孩子嚴格管教,精心培養才是真正的愛。相反,對孩子嬌、慣、縱容是有害的。俗話說:「嚴為愛、寵為害」,有位教育家說過,「毀於盲目母家的人,此毀於危險的小兒疾病的多。」這是值入我們引以為戒的。

在家庭中,孩子應當是民主、和睦的團結互助的關系,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見,興趣和自尊心,要改變以長者自居的傳統觀念。克服專橫的家長作風,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隨意輕視、嘲諷、侮辱、體罰他們。同時家長應放手讓他們逐漸具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不在包辦代替。有困難要幫助、有了進步要鼓勵,才能增長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

(二)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系

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於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許多獨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處於獨一無二的優越地位,理應是家中的「特權者」。所以,從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銘記這一點。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量不要使孩子產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獨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處於平等地位。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相處的習慣,使孩子不會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三)用群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

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不是靠成人說教,而是通過他們相互交往發展的。兒童良好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對象是兒童夥伴「,這種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為成人的許多言行是孩子難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兒童夥伴的孤獨感。大多數的孩子是好群體生活的。特別是游戲。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拗任性,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分享玩具,關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長切不要因愛子太深,怕孩子吃虧,將孩子封閉起來;或者偏袒孩子去責怪別人,這樣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四)要捨得孩子吃一點苦

獨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著嬌氣。嬌氣十足的孩子將來是難有所作為的,要克服這種嬌氣,家長光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艱苦樸素」,「要吃苦耐勞」,往往成效不大。

最有效的辦法,是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吃一點苦,因為吃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質方面,家長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例如,在吃的方面,除了保證孩子必要的營養外,不要讓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對孩子的零食更要節制,盡量不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讓孩子穿的整潔、大方、舒服。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千萬不要讓孩子穿得花枝招展。

有的父母不惜代價給孩子穿著打扮,把孩子打扮得洋不洋,土不土,怪模怪樣。這樣做不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而且會玷污孩子純潔的心靈,使孩子從小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蝕。在孩子的學慣用品玩具方面,不要總是給孩子買新的。要鼓勵孩子用舊東西製做各種學慣用品和玩具,使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另外,家長還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勞動,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時候,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讓去鍛煉。如大泠天早晨,帶孩子一起去菜場排隊買菜,使孩子體會到大人的辛苦。這種有意識地讓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從小讓孩子吃一點苦,正是為了使孩子將來經得起各種艱苦環境的磨煉。

(五)對孩子教育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於成人之間彼此不一致,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引起大人之間不愉快,甚至爭吵不休。我國有句諺語「吵鬧多的家庭孩子也會變壞。」所以家長應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當著孩子面前表露出來,事後再商討統一認識,這樣有助於增進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沒有感情的家長,是無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態度前後也要一致。此一時、彼一時,不能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不能說話不算數,前後矛盾,家長說錯了。應當認錯,甚至道歉,為孩子樹立知錯改的好榜樣。家長的威信會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強了。

㈥ 獨生子女家庭情況摸底調查什麼事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㈦ 出生在城市且父母都在體制內工作的獨生女有什麼特點,這類型的女孩子在現在的社會里算家境好嗎

出生的城市且父母都在體制內工作的獨生女,這樣的條件在現在社會里家境算是很好的了,因為父母都在體制內工作,那麼說明他們工資很穩定,收入也不菲,又出現在城市,那麼家庭條件肯定很好,這樣的女孩子往往從小就有一種優越感,感覺自己比其他同齡人高出一個檔次,也就是說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所以他們從內心裡是有這種自豪驕傲,還有虛榮心有一點點存在,就是內心還是比較高傲和清高的,所以。

㈧ 現在的獨生子女有些什麼優惠政策

你可以看一下《人口計劃生育法》中的一些原則性規定。

以下是長沙的:

1、職工晚婚的,除國家規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二天;晚育的,除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三十天;在產假期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另增加產假三十天,男方享受護理假十五天。增加的產假和護理假視為出勤。
農村居民晚育的,減免本人當年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所籌資金;城鎮無業居民晚育的,由戶籍所在地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給予適當獎勵。

10、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在開展小額貸款、項目開發、科技扶持、以工代賑、扶貧助教和社會救濟等方面給予優待。

閱讀全文

與城市獨生子女外強中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