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曰孝不如順,順不如
孝子兩個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經有了些許諷刺的意味。
「你這個不孝子」,聽上去好象大逆不道的味道。孝是一種倫理,是一種束搏人思想的綱常。
孝是子女對長輩的絕對服從。在長輩面前,子女只有聽的份,而沒有發言的權利。這種思想的危害就是使家庭中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倫理關系。長輩無論對錯,子女都需無條件服從。如果有反抗的行為,就會被人視為不孝。而這個罪,對子女來說,是無論如何也背負不起的。
孝是家長制最直接的反映。在家裡,家長通常說一不二。作為家庭成員的子女只有聽從的份,而沒有反對的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通常板著臉,一副不可撼動的模樣。
這種孝,給子女帶來了無言的壓力,更主要的破壞了原本可以和諧的家庭環境。長輩們倚老賣老,視子女為私有財產。在子女未成年之時,將子女掌控在手中。子女唯父母之命是從。
子女婚後,遵循的依然是孝大於情,在古代因父母干預而導致恩愛夫妻勞燕分飛的例子舉不勝舉。一曲釵頭鳳,道不盡離恨苦,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是誰一手導致的呢。如今沈園依在,物是早已人非。
到了現代,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略有些松綁,但原有的倫理道德,依然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子女孝敬父母,本是天經地義。但「孝不如順」,一味純粹的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就容易抹殺了人性中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平等與溝通,親情與友愛。
子女通常與父母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子女的話語權在家庭中基本被抹殺,行為處事須遵從父母的意志。這在一個家庭中,通常形成了控制與反控制。子女對父母既畏又敬。由此而形成的家庭矛盾,復雜而多變,
真可謂清官難斷家務事。
家長制其實是官本制的表現。在家庭中,個人凌架於眾人之上。反映到單位,就是領導凌架於組織之上。使組織成為個人工具,使家庭淪為個人私有,形成了彼此的依附關系。這種倫理道德的形成,不但客觀上缺少形成制衡家長權力的力量生成,而且使家庭成員奴隸化。在長期的壓迫中,喪失個人的獨立思維能力。也造成了不少人思想的僵化。在家裡,唯家長是從。到單位,唯領導是從。
「孝不如順」。孝既抽象,且僵化。順不但具體,而且更加可行。
我想順是父母與子女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互相對視。彼此尊重,時常溝通。父母呵護子女,子女順從父母。父母不視子女為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完整的一個人。父母是子女的良師益友,子女是父母的貼心人。這樣一來,家庭中,其樂也融融,其情也洽洽。
『貳』 孝順黑板報內容
孝順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我整理的關於孝順的黑板報,供參考!
孝敬&孝順
古講孝道,並沒有說要孝順。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和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於什麼時候該順,什麼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藉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因此用孝順是不是准確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會更好點。
社會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漢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孝廉)。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因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其能奴顏婢膝乞憐於權貴者,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梁啟超。
從孔丘的「父母在不遠游」,到戶籍制度、暫住證制度;從孟軻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再到《黨啊親愛的媽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孝」從家庭人倫上出發來約束漢民族社會行為的一貫手段。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涵之一是:「孝」是中華民族及受漢文化影響地區所特有的,內涵二:」美德」也是自己標榜的。絕不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普世價值。西方社會中的道德規很多源於《聖經》,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但西方的「filial piety」絕對不是漢文化意義里的「孝順」。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統的典著也幾乎沒有,沒有什麼地方以「孝」而聞名,而引以為榮,他們的「孝」( filial piety)僅僅體現一種 敬重而不是順從。所以西方沒有東方漢文化意義裡面的「孝」。
漢文化中「孝」的一個特色是: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已經被無形中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導致百姓錯誤的認為人一旦分娩就要虧欠父母,一旦成人就要虧欠統治者;導致百姓認為人權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父母和主子賜予的。
漢文化裡面的「孝」文化給每一個剛出生的天真孩子設定了一個必須的、高於道德之上的、無法迴避的「義務」——養老,甚至有立法來規定必須養老,這是和西方顯著不同的.。
漢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報的族群文化!漢族父母在聊天中常用於子女的一句話是「指不上,指得上」,「指不上」(can not support me)定義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感情、精力、財力,的付出不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說漢文化影響下的民眾對於子女贍養自己,包括養老送終的期待是比西方人高的,他們喜歡子女不要遠走、遠嫁他鄉,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養老送終,他們希望子女當大官娶美女以衣錦還鄉,光耀自己和祖宗,他們甚至動用法律手段強制要求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的老人,因為這也被當成前期投資的一種情感回報,西方民眾往往把收養非親生子女或殘疾兒童當成一種善行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漢文化或收養孩子往往是給自己傳宗接代養老送終!這點與西方差距很大。我們案件高發其本質原因是孩子成為了投資工具!用於物質上的養老和心理上的傳代。
因為西方的家庭代際關系中,家庭是單向撫養模式的,即父母只需撫育子女,子女卻不用供養父母。因為西方比較注重個體獨立,所以每個人的獨立意識都比較強,子女不願過多地依賴父母,父母也不願過多地依賴子女,他們愛好自立生活,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的事,在西方,人們通常都不會問及別人的年齡,這比較私密,許多老年人不像中國人那樣認為「老來是福」,更不會「倚老賣老」,在平等、民主、自由與自我獨立,的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對於這種純粹的中國「孝」文化幾乎難以理解,更沒有漢文化裡面所謂的「孝文化」。
中國的孝文化包含贍養的義務,而西方孝文化中並不包含贍養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不起來的根本原因,中國老人認為去養老院是一種被拋棄!
中國百姓普遍將「孝」同生兒育女相結合,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也是計劃生育國策所遇到的主要阻力,西方人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獨身。在中國,由於孝文化的原因,「斷子絕孫」是最惡毒的咒語;而在西方,「斷子絕孫」卻沒有這樣的文化含義。正因如此,當「斷子絕孫」被直接翻譯成「sonless」 [`snls]時,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根本無法將其與貶義詞聯系起來。
由於中國古代是宗法專制社會,傳統中國人過於強調集體主義不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所以激化了家庭內部矛盾,使得人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於家庭糾紛中,從而避免了人民干涉政治。群體本位使中國人時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體的一員,提倡集體主義,必然要有某些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家長、族長,壓制來建立集體意志。而西方個體本位使人更加看重個體的價值,認為社會價值在於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上花大量的精力。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從我們尚在襁褓到咿呀學語再到長大成人,是父母用他們的愛將我們撫養成人,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所擁有的現在。父母,付出了他們的時間精力他們的一切,烏鴉尚知反哺
而我們更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曾用他們大半輩子的積蓄,給我們在大城市安個家,現在父母老了
我們可以給父母買套房,或者給老家重新裝修來盡孝心,讓他們安享晚年,買房或者精裝修老房子
孝心最不能等,因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個人都終將老去,可是孝道會成為家風代代相傳。
『叄』 牧養孩子的心——《子女心,父母情》讀後感
《子女心,父母情》,教你:牧養孩子的心。
這是我初做母親讀的一本書,且是我最喜愛的育兒書。初為人母,欣喜而倍感壓力。為生命中上帝賜予的這兩個小天使而欣喜。看到他們的第一眼,我的心從此墜入他們天真無暇的眼睛裡。小手緊握我手的力量,也使我深知我們就是他們的第一位守護者,責任的重大使我感到壓力。 而這本書如一盞燈,一下照亮了陌生的道路,我想我終於可以滿有力量的前行。
這本書的基本信念是:「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父母的職責是引導孩子的心。 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行為,追究孩子的心思意念,並用上帝賦予的權柄,帶著慈愛關注孩子的心,這樣才能引導兒女認識自己心裡的問題,走上人生正道。
對這段話深有感觸,現在多少父母深愛孩子,但愛的方式容易走極端:要麼無比溺愛,要什麼買什麼,要什麼有什麼。摔倒了是地板的問題,撞到桌子是桌子的錯,哭和鬧是得到一切的殺手鐧。要是別的孩子不小心傷到自己的孩子,或惹孩子哭,那可不得了,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寶,別人的孩子都是草。這樣培養的孩子從小自私自利,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別人的玩具也是自己的。要月亮要星星,父母也得給。所以現在出現了多少玻璃心的孩子,因為一句批評,一句指責,就跳樓割脈離家出走,以自殺要挾父母。父母成了孩子的奴隸,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偶像。
還有一種是虎爸狼媽似的教育方式,讓我心生恐懼。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逼著孩子拔苗助長,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琴棋書畫,接受不一般的環境鍛煉,為成為人中龍鳳,別人眼中的神童而拚命奮斗,沒有童年,沒有歡笑。應該無憂無慮的年齡就開始害怕失敗,害怕父母失望的眼光,開始討好身邊一切必須討好的人,這些孩子的父母有沒有想過:你是真的希望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光耀門楣的慾望,享受別人誇耀你孩子優秀進而誇耀你教導有方的虛榮感?
而這些從小就活在光環中的孩子一生就真的成功非常了嗎?為什麼新聞總有報道說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因為沒有考出理想成績選擇自殺,出國留學的神童駕駛飛機選擇墜機身亡。他們的年齡不是熱愛生命的年齡嗎?他們的年華不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嗎?人人艷羨的背後,有誰看到他們的心在流淚與滴血呢……
孩子的心,脆弱而敏感,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蕊,需要悉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就是他們的園丁,為了讓他們綻放美麗嬌艷的花朵,飄溢出芬芳怡人的香氣,活出生機勃勃充滿陽光希望的人生,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書中作者給了我們好的回答。本書具體探討了以下方面: 父母管教權柄的來源,正確的教養目標,兒童心靈發展的過程,子女教養的關鍵之處,合適的訓練方式 。
引言:用慈愛和權柄引導。 談到了權柄與引導。對兒女而言父母是權柄。作為父母,必須為了兒女的益處運用權柄,也必須要求兒女順從,但不可像個殘忍的工頭,而要成為真正愛他們的父母,孩子一般不會反抗真正慈愛又無私的權柄。而引導是父母對兒女的工作。父母是兒女的引導者,幫助兒女認識自己,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這就是引導的過程。使孩子不僅知道自己在干什麼,還能明白其中的原因。父母必須引導他們的思想,幫助他們獲得分辨力和智慧。而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要將自己的生命投到孩子身上,借著坦誠的溝通,顯明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為人父母的工作,就是求神賜給你智慧,來引導兒女的心。 《箴言》中說:「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身為有智慧的父母,目標不是只和子女談論,更要示範出有朝氣、有活力的生命,這生命是出於對神和對兒女的真誠。
本書分為二個部分的教導。第1部分:養育根基。包括12章的內容。
1.從「心」開始。 內心決定行為。孩子的行為不是根本問題,內心的情況才是症結。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做什麼,他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的內心。所以管教的重點事引導心。
2.塑造影響因素。 兒女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受2方面影響:1.他的生活經驗;2.他對這些經驗的反應。孩子不僅被動地受環境影響,他也會主動做出反應。兒女對環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由他們的心決定。
3.信心。 在孩子的心裡的,是世界上最小的戰場。教養兒女不只是要關心孩子生命中那些塑造影響因素,更要關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時,孩子如何對神做出反應。
4.你是主管。 作為父母,你對兒女是有權柄的,父母必須擔負起教導、照顧、養育、糾正和管教等工作,因為神呼召你這樣做。
5.錯誤的教養目標。 無論是否能清晰的說出來,每個父母在教養孩子上都是有目標的。教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讓兒女能「榮耀神,並永遠以他為樂」。如果你教他們運用能力、才幹、天分、智慧使生活更好,卻不提到神,你就是在幫助他們背離神。
6.修訂教養目標。 父母應該教導兒女以管家的態度來操練並管理自己的身體,神要我們盡到管家的責任來發展天分和技能,尤其要鼓勵兒女發展一些技能可以用來服事他人。
7.錯誤的教養方法。 不符合聖經的管教方法注重行為的改善,合乎聖經的管教方法強調借著心的改變來改變行為。請記住:心決定行為。只有經過操練,兒女才能了解自己心裡的動機,解釋自己的行為,否則他們終其一生也很難明白:在習慣性的行為下掩藏著內心的掙扎。
8.溝通。 良好的溝通使父母和兒女能夠坦誠相對。和兒女溝通的目的是去了解他們,而不只是要他們來了解你。父母必須借著交談來了解孩子的心,來了解他們內心的掙扎;要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的行為和語言,也要學習幫助孩子表達自己。
9.溝通的形式。 與兒女溝通的形式必須多樣化,如鼓勵、糾正、責備、懇切勸告、引導、警告、教導和禱告。如果不分辨在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溝通方式,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10.在溝通中引導。 引導需要借著有深度又多面性的溝通來進行。引導兒女的心包括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動機、目標、需要、願望和欲求,使他們認識現實世界的真相,也激發他們的信心。
11.仗責。 合乎聖經原則的仗責,是指父母本著對神的信靠和對兒女負責的態度,以適時適量的體罰來管教兒女。
12.訴諸良知。 神所賜予的良知是進行糾正和管教時的幫手。管教必須超越行為的層面,觸及內心深處的問題。
第二部分談到各階段的引導。
嬰幼兒期訓練目標——順從。 順從父母就是要尊敬和聽從他們,活在父母權柄的安全圈裡的人會得福、享長壽。父母是兒女的救援者,帶著神賜的救援用具——管教的仗。一旦你的孩子踏出安全圈,你要馬上把他們救回來。
兒童期訓練目標——品格。 兒女在這個階段漸漸脫離父母,形成自己的思想。你不可能隨時都在孩子身邊,你需要幫助他建造品格,學會本著良知判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青春期訓練目標——生命基石。 《箴言》1章中的經文提到3個生命的基石:敬畏神,堅守父母的訓誨,遠離惡人。父母在這個階段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並影響兒女,讓他們紮根信仰,培養他們基督徒的思想,和成年人建立友誼,幫助他們選定一個賴以為生又能榮神益人的職業,建立他們自己的家。
許多人以為父母的工作是一輩子的工作,直到自己離世。所以中國式父母在孩子成家立業後還把他們當做小孩子。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及孩子的家庭生活都有不利的影響。
其實養育兒女是神定意讓父母承擔的暫時性的工作。 我們要做的是將兒女交託給神,他們今後的道路如何,不只是依靠你曾今做過什麼,給他們什麼樣的塑造影響力,更是依靠他們本身對神的信靠。所以放心的交託給神吧,他必會看顧與帶領兒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養育孩子這條路對於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不僅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走入他們的心,牧養他們的心。我不願做一個控制他們命運的人,也不願被他們控制,或把我的夢想嫁接在他們的身上,他們實在不屬於我,而屬於上帝與他們自己。我們出現在彼此的生命中,是為了彼此相愛,彼此幫助,彼此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成為神希望我們成為的人。孩子長大的時候,我們也在長大……
培養敬虔的下一代——為了這樣崇高的願景,父母們所有的犧牲、舍己、付出,都必會收到甜美喜樂的果效。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首先活出有朝氣有活力的生命,用慈愛和權柄引導兒女!讓我們從此刻開始牧養孩子的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肆』 「父母責,須順承」來勸諭人們要尊敬父母,這句話出自哪裡
“父母責,須順承”來勸諭人們要尊敬父母,這句話出自《弟子規》,意思是面對父母的責備,需要順從和承認自己的錯誤,從而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句話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從這部《弟子規》中能夠學習到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知識,有些人認為這是古代的東西不適於現代的教育,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需要借鑒古人的正確的思想去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正直有擔當的人。
三、《弟子規》影響深遠,在我國的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弟子規》是在清代的時候創作出來的,一共有360句,總結了古人的智慧,結合當時的環境創作出來的育人篇,在我國的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對於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態度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教育,讓孩子們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負責和有孝心的人,所以大家有時間也可以看下這本《弟子規》。
『伍』 《以弗所書》6章逐節解釋是什麼
如下:
被聖靈充滿的兒女都願意順從父母的權柄。兒女的基本責任是在主里聽從他們的父母。無論兒女是基督徒,或父母是基督徒,都沒有分別。父母與兒女的關系,是為全人類而設立的,而不是單為信徒而已。主的命令是在主里聽從。
首先意思是兒女要聽從,態度就如他們聽從主一樣:他們的聽從象對主的一樣。第二,只要是與神的旨意相合,他們也當凡事聽從。父母若吩咐他們犯罪,就不應期望他們惟命是從。這種的情況他們就要禮貌地推辭,溫純地接受後果,不作報復。但在所有其它的情況下,他們都必須聽從。
《以弗所書》是保羅於公元62至64年之間在羅馬監獄中所寫的書信,由推基古送去,與《歌羅西書》《腓利門書》在同一時期,被稱為「書信中之皇後」。
該書以教會為主題,主要講述了基督的奧秘、基督的身體、作基督的豐滿以及成為神的豐滿。
『陸』 子女與父母溝通技巧
1、學習為自己負責任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你做的事情,要自己去收尾。你闖的禍,你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而不再是期待父母出面來為你解決。如果你要父母親把你當作一個成年人來對待,你就不能老是期待父母來伺候你,還伸手向父母親要錢。若是需要,請你自己去打工,賺零用錢。如果你這個時候,還伸手向父母要零用錢,那你就不能抱怨父母還把你當小孩子來看。因為那是青少年的舉動,而你現在已經成年了。
一個長大成熟的人,是不再責怪他人,要別人為你今天的情況來負責。你已經長大,沒有自由可以說:「我今天不夠有自信心,那是因為我從小成長的環境裡面,我媽媽不夠看重我。」當然,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過去的確會對我們的今天造成影響。然而,當一個人長大成熟以後,面對這樣的情況,應當是問自己,「我明白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我可以做什麼去改變這個現況呢?」而不再是把我們的問題,丟給我們的過去,丟給我們的父母。我發現有許多四十歲的人,繼續地在說,「唉,我很難信任別人,那是因為從小我父母親怎麼對我……」弟兄姊妹,講這種話的人,他還沒有長大成熟。他還沒有為自己負完全的責任。我們需要有這個光照,有這個看見,來操練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2、了解父母親不是完美的人
我們需要脫離兒童時期的那種期待。脫離要求我們的父母是完美的心態。那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今天,連我自己作了母親,我都非常需要我的孩子給我一點恩慈,容許我有的時候不完美。所以當我們長大成熟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父母絕不是完美的。
無可避免的,他們都說錯過話,也做錯過事。身為兒女的,我們必須嘗試去了解並且接納。當我們了解我們的父母是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對他們就能有更多的愛、饒恕與寬容,而不會在心裏面累積一些憤怒和怨恨。弟兄姊妹,如果現在我們還繼續要求父母,在每一件事上要達到我們的期待,這說明我們也還沒有長大成熟。
3、不再期待、要求父母來滿足你的需要
第一,不要期待和邀請父母來滿足你情感、情緒上的需要。弟兄姊妹,這就是說不再期待我們的父母總是要來給予自己肯定,或是要求他們老是得完全地支持我們、鼓勵我們。當然,我們若是從作一個父母的角度來看,這些仍然是我們要做的。但是,站在子女的立場來說,我們已經不能再期待或要求父母一定要作到這些我們才能快樂的過日子。弟兄姊妹,我們已經長大了。在情感上,要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不能再期待父母老是在後面作你的拉拉隊,給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如果,父母支持你,那是額外的恩典。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如你所期待的支持你、挺你。你也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這樣作。
第二,不要期待和邀請父母來滿足你經濟上的需要。我們一定要開始在經濟上逐漸獨立,為自己在經濟上的需要負責。往往只有當你在經濟上能夠獨立時,你的父母才會放心,相信你已經可以自主了。
第三,不要期待和邀請父母來滿足你生活上的需要。各樣生活中的大小事,像是洗衣服啦,分擔家事,甚至是下廚做飯等等,你都應當可以自己打理。
4、順從父母。
你們做兒女的要在主里順從父母。這里順從,用的是obey,意思就是服從,聽從,遵守,遵循。這個行為是絕對的,同時也是有范圍的.,范圍就是在主里。這是當子女所需要學習關於順服權柄的功課。
5、孝敬父母。
「順從」和「孝敬」並不一樣。而「孝敬」和中國人所說的「孝順」,又有些不同。在希臘文中,孝敬這個詞,有「重量」的意思。聖經當中的孝敬這個詞,用的是honor這個字。說的白話一點,「孝敬」這個詞的定義就是,「一個人甘心樂意的將敬重、美名、榮譽與價值,厚厚的加在父母的身上」。
孝敬和孝順是有差別的。很可惜我們天然的觀念,以為所有事情順著父母的意思,就是孝順,以為送禮物、給紅包就是孝順。然而,聖經啟示我們,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在主里順服的功課,另一方面我們應當孝敬父母,甘心樂意的將敬重、美名、榮譽與價值,厚厚的加在父母的身上。
『柒』 如何看待子女必須順從父母的觀念
我認為子女必須順從父母的觀點,這是一個十分錯誤的行為與現象,所以說希望大家專都能有一個自己屬的認知與見解,然後與父母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這樣的話才能順和你們之間的想法,否則的話,大家想機器人一樣有什麼意思。
『捌』 聖經中教育子女的句子
『玖』 《聖經》中教育子女的句子有哪些
舊約中《箴言》整篇都是針對做人道理的闡述(包括如何教管子女的道理)。不細擇。
針對子女教育與家庭問題如下: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1~4
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象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象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歌羅西書3:18~23
因為,上主願父親受兒女的尊敬,且確定了母親對子女的權利。
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
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
孝敬父親的人,必在子女身上獲得喜樂;當他祈禱時,必蒙應允。
孝敬父親的,必享長壽;聽從上主的,必使母親得到安慰。
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奉事生他的父母,猶如奉事主人。
你當以言以行,以各樣的忍耐,孝敬你的父親,
好使他的祝福,降到你身上,而存留至終。
因為父親的祝福,鞏固子女的家庭;反之,母親的詛咒,拔除家庭的基礎。
不要以你父親的羞辱為榮,因為父親的羞辱,為你不是光榮;
原來人的光榮,是建在他父親的榮譽上;不名譽的母親,是子女的恥辱。
我兒,你父親年老了,你當扶助;在他有生之日,不要使他憂傷。
若他的智力衰弱了,你要對他有耐心,不要因你年富力強就藐視他;
因為,對父親所施的憐憫,是不會被遺忘的,天主必要赦免你的罪過,復興你的家庭。因你容忍母親的過失,必獲賞報;
天主必依公義,建立你的家庭;在你困難之日,要記念你,要消滅你的罪過,有如晴天溶化冰霜。
背棄父親的,形同褻聖;激怒母親的,已為上主所詛咒。
進修謙德戒除好奇心
我兒,執行你的工作時,應當謙和;這樣你會比施惠的人更受人愛戴。
你越偉大,在一切事上越當謙下;這樣你才能在上主面前,獲得恩寵。
因為,只有上主的權能是偉大的,為謙遜人所尊崇。
為你太難的事,你不要尋找;超乎你能力的事,你不要研究;然而天主給你所規定的,你應時常思念,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應懷著好奇心去追究。
因為,親眼觀察那些隱密的事,為你並不需要。
在超過你能力的事上,你不要勞神;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要懷著好奇的心;
因為,你已見到許多,人類不能理解的事;
的確,有許多人受了自己妄想的欺騙,邪惡的幻想迷惑了他們的明悟。
『拾』 在基督內婚姻之愛與父母子女之愛的秩序。
●對於父母:
天主十誡:
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以在世上蒙天主(上帝)賜福。
[申] 5:16 應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你的,孝敬你的父母,好使你能享高壽,並在上主你的天主賜給你的土地內,獲享幸福。
●對於婚姻:
[創] 2:24 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
[厄弗所書] 5:22 你們作妻子的,應當服從自己的丈夫,如同服從主一樣,23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這身體的救主。24教會怎樣服從基督,作妻子的也應怎樣事事服從丈夫。25你們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為她舍棄了自己,
評:中國語言的邏輯不太好,以至於孝敬和愛混淆不清。
孝敬包含愛,但是更側重一種晚輩對於長輩的尊重以及律法的關系;孝敬並不包含服從,也不包含深刻認同的必要。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不要出於私慾偏情等傷害父母,也不要試圖強求父母滿足自己的意願,人的生存也不應依賴父母,而應安慰並在父母年邁之時給與必要的照顧!孝順,並非是父母從小養育自己的交換,而是天主的誡命,換句話說,即便特殊情況父母無法從小養育子女的,子女也應孝順!但是!孝敬本身也包含私慾,亦不是平等,是晚對長的關系,也不是坦白!
聖經沒有說人要和父母合而為一、人要和子女合而為一。卻說,人要和妻子合而為一!創世紀當中:女人被天主創造來自男人的肋骨,肋骨在希伯萊話當中正是平衡的含義。所以、平等、坦白、合一、是夫妻之愛的體現。當然,人和妻子的愛也有天主所立定的律法和秩序作為成全,聖經說:你們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為她舍棄了自己!聖經沒有說,人要為孩子捨命,沒有說人要為父母捨命!卻說,人要為妻子捨命!聖經告訴我們:犧牲的愛是最大的愛!
所以,在天主的台前,夫妻之愛應是秩序當中的最親密,為了犧牲的緣故,也當是最大。
中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即:道不是平常的道!
所以你可以說:
愛可愛、非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