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和日本誰更孝順父母
日本的實際情況咱們無法真實了解,國內的情況是,很冷漠!
『貳』 日本人孝順嗎
日本人不似中國人,親子觀念比較淡泊。
日本人大多從高中畢業後,家長就要求孩子自立,這時候的孩子很多就自己去打工,如果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般都是靠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其次,日本的福利制度等比較健全,就好似美國,福利完善,所以很多老人都選擇和孩子分開,自己獨居,他們大多不是靠孩子的贍養費來度日,如此一來,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就不似中國那麼依賴,從而也不會有那麼深的感情。
其次,日本的生活節奏較快,生存壓力也大,導致很多家長(特別是父親)很少能好好的照顧孩子,(不是有很多日本男人要加班么,就曾出現過父親加班回來孩子已經睡覺而來而早上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以至於孩子和父親的感情很淡薄,日本不是有很多戀母戀姐情節么?還不是有很多男人很陰柔么?個人覺得這個現象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我的結論就是,日本人整體不似中國人的親子感情濃厚,因此整體也沒有中國人那麼孝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全是我接觸日本文化以來的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叄』 子女定居日本後不贍養老人怎麼辦
這只是你的一面之詞,誰要真聽你的話就是傻子了。
日本人就是沒有贍養父母的傳統,養老靠公司和政府,年輕人自己窮得要死自己都掙扎在平均線上怎麼可能有錢養父母?日本最富裕的是老人好不?還有因為窮,日本人跟中國人結婚後,巨討厭媳婦兒拿小家庭里的錢補貼中國父母,會認為被她背叛,甚至覺得夫妻關系還不如她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強,嚴重到會離婚的。還有,這里你姐沒工作,錢也肯定不是她說了算,更何況還有兩個孩子,負擔已經很重了。你想讓她給你父母打錢就讓她去工作吧,否則家庭主婦只能拿家用,其他的部分要得到丈夫同意。
日本人親子關系很淡薄,子女成年搬出去後幾乎就不往來,他們說的「孝行」也不過是過年回父母家度個假就走,更誇張的有,平時不露面等父母去世後,領遺產和父母的巨額壽險的時候,本人才會屁顛屁顛得回老家。這就是發達國家的的現狀,依靠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保障老人的生活,而非給子女洗腦「孝道」道德綁架下一代。
養兒防老更是不存在的,放眼全世界都沒大陸這樣的奇葩。更沒有國內這種平常「重男輕女」,給兒子投入巨多資源,供樓供留學費用,到贍養父母了,就拍屁股走人撂挑子把鍋甩給「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的外人女兒了。
鋼針,看得出來你應該是男的,而且很可能父母重男輕女,平時父母對你寵慣了,處處如你的意,所以把你養殘廢了,除了懦弱沒擔當,不反省自己但是擅長挑別人的毛病。如果真是這樣,按照傳統,你姐姐作為潑出去的水,已經成別人家的人,父母又給你投源,你更應該好好替你姐贍養父母
資很多,那你更不能推脫責任了,更何況遠水治不了近渴
『肆』 同樣是儒家思想,為什麼日本人孝順父母,中國人是什麼都不管
因為日本人並沒把孝順這個概念當做精華去接受。
在日本社會當中很少說專孝順這個詞。
如果從西方文化視屬角在看,孝順這種觀念其實是非常違背人性的。
親情之愛本身就是人類的天性,中國文化當中用孝順這個概念否定人類固有的天性,卻又用這種高度抽象化的道德來填補因毀掉自我人性而造成的情感認同真空,這種思想在邏輯上有如刖足補杖,休妻納妾,根本不能自洽。
『伍』 做為子女,要怎麼做才能為孝順父母
1、首先要在言語和態度上孝敬父母,有的孩子願意給父母最好的食物,但在言語上不恭不敬,有的甚至惡語相加,滿口怨言,也沒有一個好臉色,給人的感覺就是老人是無用的、多餘的,這會加重老人們晚年的凄涼感、無價值感,覺得自己是孩子的拖累,萬念俱灰,這樣的孩子無論怎樣也稱不上孝順的孩子;
2、善於傾聽,當父母心中有煩惱和怨言向自己訴說時,孩子要放下手頭的工作,耐心傾聽,讓父母能安全、暢快地表達內心的痛苦,在孩子認真傾聽時,父母會得到很大的安慰,感覺到來自孩子的理解和支撐;
3、給父母機會,讓他們在晚年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堅持每天的日常活動,讓自己的四肢和大腦保持正常運行的同時,也能讓父母感覺到自己還有用,有價值感,這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
4、保持家庭的和睦,構建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建設良好的尊敬老人的家風,讓年老的父母在家庭里能感受到溫暖,住得舒心,愉悅的心境是保持身體健康和長壽的良葯;
5、多陪父母散散步,出去散散心,讓父母每天都能活動下筋骨,還能領略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和美麗風景,保持手腳的麻利和身體健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6、多幫年邁的父母做些他們體力上做不到的家務活,如彎不下腰就幫他們洗洗腳,體力不支,就幫他們買買米、擦擦、洗曬行李;
7、不在家的時候,多打電話問候父母,陪他們聊聊天,也及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
8、定期陪父母到醫院體檢,了解父母身體狀況,有病早治,無病防身,一切都防患於未然,以免小病不治釀成大禍。
『陸』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怎麼孝敬父母
中外許多家庭教育專家都認為,從小要培養孩子關愛父母的品質,將會對孩子一生的幸福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美國教育家彼得·薩洛瓦里和約翰·梅耶提出,情感智力是決定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同情和關心他人」、「表達和理解感情」、「受人喜歡」、「友愛」、「尊重他人」都是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應加強培養。日本教育家森重敏認為,「親子之間的愛豐富的家庭,就是健康、安定的理想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所培養的孩子,就能夠獲得情緒上的穩定發展和人格上的良好發展」,因而要求家長重視父、母、子之間愛的交流,以締結和諧的親子關系。
走訪一些幼兒家庭,我們發覺,親子間缺乏正常的溝通和交流,父母往往只是愛的信息的發送者,而沒有機會成為愛的信息的接收者。觀察父母接(送)孩子離(入)園的情景,我們還發現:孩子對父母沒有顯示出應有的禮貌言行。童年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對孩子實施關愛父母的教育,有助於促進孩子良好社會品質的發展。
讓孩子學會關愛父母的目標
孩子關愛父母的培養目標涵蓋了解父母、理解父母、關心父母、尊重父母、感謝父母、孝敬父母、熱愛父母七個方面的內容。隨著孩子身心的日趨成熟,培養目標的范圍應不斷擴大,培養目標的內容應逐漸增多。這種變化應體現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特點。下面,我們就給家長朋友介紹一下每個年齡段孩子可以達到的主要目標。
3~4歲
●知道爸爸媽媽的名字、屬相、年齡。
●知道爸爸媽媽很愛自己。
●知道爸爸媽媽是做什麼工作的,意識到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
●對爸爸媽媽有禮貌,聽爸爸媽媽的話,不對爸爸媽媽發脾氣。
●能向爸爸媽媽表示問候、感謝。
●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
4~5歲
●知道爸爸媽媽家務勞動的情況及對家庭的貢獻。
●在爸爸媽媽工作、學習、休息時,能不去打擾他們。
●能辨認、理解爸爸媽媽的一些情緒表現。
●能說一些使爸爸媽媽高興的話。
●能把好吃的東西先讓給爸爸媽媽品嘗。
●能幫助爸爸媽媽做一點小事。
●對客人有禮貌。
5~6歲
●知道爸爸媽媽的職業和對社會的貢獻。
●在爸爸媽媽生病時,能給予簡單的照顧。
●能預知爸爸媽媽的一些情緒反應。
●能做一些使爸爸媽媽感到高興的事情。
●樂於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能幫助爸爸媽媽招待客人。
●能製作節日小禮物送給爸爸媽媽。
●對爸爸媽媽有信任感和自豪感。
讓孩子學會關愛父母的活動
家庭是一個互動群體,孩子在互動中發展。為了促使家庭成員之間形成互敬互愛、上慈下孝的人倫互動關系,家長不妨在生活中開展下面一些活動。
●生活活動
家庭教育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通過家庭的日常生活對孩子進行教育,為此,父母可利用每天接送孩子的時間,在路上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發生的事情,談談自己的工作,並告訴孩子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感到高興,在什麼情況下又會感到不高興。父母還可根據季節特徵,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孩子講講故事,如可在冬天的夜晚給孩子講「黃香溫席」的故事(過去在寒冷的冬天,沒有熱水袋,也沒有電熱毯、空調,只有靠身體的溫度來取暖;黃香小朋友很愛爸爸媽媽,在寒冷的冬天,自己先上床,用體溫把被子焐熱,再請爸爸媽媽上床睡覺),並向孩子表露自己十分喜愛黃香這樣的小孩子的情感,同時也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希望:要向黃香學習,關心熱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勞動活動
勞動是家庭的基本職能之一,不僅能使孩子學會自我服務,而且還能教會孩子照顧和關心他人。父母應鼓勵孩子參與家庭勞動,成為家長的小幫手。例如,要求上小班的孩子自我服務,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要求上中班的孩子為爸爸媽媽服務,拿拿鞋子,放放提包;要求上大班的孩子為家庭服務,餐前擺放碗筷,餐後收拾碗筷。在孩子勞動的時候,父母可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使孩子樂於勞動,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勞動任務。
●娛樂活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活動在家庭生活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收錄機、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VCD機、計算機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不僅改變著家庭的娛樂生活,而且也對孩子品德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家長要為孩子選擇紀實性、兒童化的廣播節目、電視節目,並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收聽、觀看、討論、效仿。
●節日活動
父母的生日、祖輩的祭日、與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國際性節日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只要家長善於利用,就能獲取獨特的教育效果。
第一,要意識到過生日不是孩子的特權,父母也該享受這種權利。要幫助孩子學會在接受父母祝福的同時,還能向父母表示祝福。
第二,要抓住祭日等表現消極情緒的時機熏陶孩子。在祭奠祖輩的日子裡,可和孩子一起製作小白花、小黃花,並把相關的古詩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教給孩子,讓孩子體驗悲傷情緒和對已故親人的懷念之情。
第三,要運用家庭成員的職業節日培養孩子。例如,在「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國際警察日」(3月14日)到來之際,鼓勵孩子向從事醫務工作、警察工作的親朋好友獻上自己的一點愛心,為他們講個故事、唱首歌、跳個舞,使孩子逐漸學會尊重從事不同職業的長輩的勞動成果。
第四,要利用傳統節日通過自身的榜樣影響孩子。比如,在重陽節時,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給祖父母、外祖父母買菊花、長壽糕的情形,感受到父母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一片孝心;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時,要讓孩子耳聞目睹父母慰問和幫助長輩的場景,體會到闔家團圓的幸福和樂趣。
第五,家長要巧用國際性節日誘導孩子。例如,在「國際家庭日」(5月15日)到來之際,可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愛他、愛這個家庭的;在父親節(6月第3個星期日)、母親節(5月第2個星期日)來臨之時,指導孩子學畫玫瑰花、康乃馨花,送給爸爸、媽媽,並做一件使爸爸、媽媽感到高興的事,或進行角色反串活動,孩子扮做「爸爸」或「媽媽」,爸爸媽媽扮演「孩子」,讓「爸爸」或「媽媽」帶領「孩子」開展一項活動,如購物、下棋、看圖書,學會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在「情人節」(2月14日)來臨之際,可啟發孩子把爸爸、媽媽當做自己的夢中情人,製作賀卡贈送給他們;在「感恩節」(11月第4個星期四)到來之際,可告訴孩子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指導孩子用語言、動作、體姿、神態等不同的方式,向父母等人表示謝意。
背景小資料
在對上海6個區141戶幼兒家庭的隨機調查中,我們發現:1.父母對孩子的品德教育不太關注,把「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放在了第四位,置於「豐富孩子的知識」、「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之後;2.孩子對父母不夠尊重:37%的孩子「不聽媽媽的話」,47%的孩子「不聽爸爸的話」;3.孩子的勞動機會較少:57%的孩子不進行「自己洗臉」等自我服務,80%的孩子不參與「收拾碗筷」等家務勞動;4.孩子的獨立性較差:55%的孩子「和大人睡在一起」。
『柒』 日本人如何孝敬父母
日本人也是出去單過,不和父母住一起,父母得靠自己的養老金,不過日本福利好,所以問題不大。
不需要特別的孝敬,中年人的責任主要是養育孩子,日本的孝的觀念並不重,這也是這個民族成功的一個方面。和西方一樣,日本人都是注重後代的培養,為民族和社會的未來而努力,而不是代代人都去遵從老一代人的思想,都和父母一起過。雖然老人同樣受到尊敬,不過據我觀察,日本人還是以後代為重。
『捌』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說,我們中國的父母親,常常會對孩子說這么一句話:「爸爸媽媽每天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為了你嗎?」孩子聽了這句話,他會產生什麼概念?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爸媽的一切都是我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閉著眼睛任憑父親的「自由」。
雖然這樣的流浪漢人數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會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葩。
我們很難斷言,中國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還是日本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我想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系,都有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只是對於年輕人,多數日本人有這樣一個觀點:
年輕人不能總躲在父母的大樹底下,靠轉嫁自己的生活壓力來獲取幸福,必須自己去奮斗,自己去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獲得所有,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擁有一切。
『玖』 日本人的法律是怎麼要求子女和父母的贍養關系的
好像沒有強制要求。日本是發達國家,社保很健全,日本老人一般不會缺錢,但是缺照顧。社會養老是主流,但是近些年,日本老齡化太厲害,正負鼓勵居家養老,正負提供護工。
『拾』 怎樣教育孩子孝順父母
教育孩子孝順父母的方法
1、多做少說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賈,文人學士,用自己的豐功偉績,家財萬貫來做孩子的榜樣。但可以做一個善良,有愛心,負責任,勤奮踏實的人。
不必用語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見了,他將來就會有樣學樣,反之亦然。路邊的玻璃,你彎腰撿去垃圾堆,那麼你這個行為就是「善舉」,在孩子的心裡種下「善」的種子。
或許你的工作不是高尚,但你兢兢業業去做了,你就給了孩子認真的品格,帶著認真品格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將來工作,都是優秀的。父母教兒幾乎是無法說,只有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因此,唯有多做。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將來大富大貴,出人頭地。如果孩子將來幸福,快樂,自食其力,那麼,我們的任務就完成,就是成功的父母。
2、共同聊天很多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對朋友的話反而聽得進。其實,不是父母愛孩子不多,照顧不周的原因,而是與孩子缺乏交流的緣故。大人總覺得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麼細,那麼孤獨,尤其是獨生子女,天天困在家裡,內心更加孤獨。
據調查,班中守紀律,品德好,學習優秀的學生,說他們的父母經常會在睡覺前和他們聊聊天,父母跟他們講工作的事情,讓他們說說學校里的事情,說一會兒,道聲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與孩子加強溝通,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就會接受,反之,則不接受,今晚就開始吧!
3、學做家務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將來成為偉人,現在能把飯菜做出來就餓不了他。什麼東西都要學習才會的,不給孩子機會鍛煉他怎會?我知道很多家長一是擔心孩子下廚的安全問題;二是覺得孩子做不好,礙手礙腳的;三是認為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就夠了。
但是我們會老的呀,孩子將來也會有家庭的。不是常說有大學生因生活不會自理而退學的嗎?我有一個朋友,生活方面什麼都不會,大學結業後寧願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圍吃「老奶」,上個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國進修都不敢去。真無法想像,將來他的父母老了怎樣生活。我們無法教育孩子將來一定掙大錢,但我們現在就一定可以教會孩子家務,今晚就請了煎個荷包蛋吧!
4、培養心胸你會培養孩子關心天下的廣闊胸懷嗎?你會買一個地球儀,一張世界地圖,一張中國地圖放在家裡嗎?每當新聞報道到哪個地方,你會和孩子把那個地方找出來嗎?新聞報道有喜有悲,地域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讓孩子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戰火紛飛下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也讓孩子知道日本,美國,英國的富裕,他們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識,若自已沒有知識,也是落後的,讓孩子明白應該勤奮學習知識。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在不出門就可以「行」萬里路,天天播放新聞,孩子就「閱」盡天下了。
教育孩子孝順父母的具體做法
1.父母下班回到家,能給父母倒一杯水。
2.父母勞累時,能為父母捶捶背。
3.會為父母洗腳。
4.父母外出時下雨,會想著為父母送把傘。
5.吃東西時,會先考慮父母,讓父母先品嘗。
6.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如洗衣服、整理自己房間等。
7.父母外出時,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
8.周末堅持幫父母做一些家務事。
9.會說一些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
10.經常與父母聊天,說說自己在學校的情況。
11.父母過生日時,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
12.不會命令或指示父母為自己做事。
13.能夠接受父母給予自己的合理建議。
14.平時會對父母噓寒問暖,體貼父母。
15.父母生病時,會為他們端水送葯。
16.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和考慮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
17.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後,能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
18.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管教是出於對自己的愛。
19.了解父母的喜好,包括喜歡的食物。
20.會留意父母的情緒變化,父母心情不好時會安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