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觀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說,我們中國的父母親,常常會對孩子說這么一句話:「爸爸媽媽每天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為了你嗎?」孩子聽了這句話,他會產生什麼概念?他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爸媽的一切都是我的」。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閉著眼睛任憑父親的「自由」。
雖然這樣的流浪漢人數不多,但是也是日本社會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葩。
我們很難斷言,中國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還是日本人的家庭關系模式好,我想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系,都有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只是對於年輕人,多數日本人有這樣一個觀點:
年輕人不能總躲在父母的大樹底下,靠轉嫁自己的生活壓力來獲取幸福,必須自己去奮斗,自己去努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一個人的一生,不能依靠索取獲得所有,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擁有一切。
⑵ 為什麼在日本,親人之間大多都比較疏遠呢
引言:很多人聽到日本人說,跟自己的父母已經多年沒有聯系,聽到這個事情很多網友都會非常吃驚,不知道為什麼跟自己的親人不聯系。日本人跟親戚的交往非常淡漠,不像中國那麼濃烈。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為什麼日本親人之間大多都比較疏遠?
日本親人之間大多都比較疏遠,就是因為父母比較注重兒女的隱私。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講一講日本每個人都遵守秩序,還尊重個人隱私。父母從來不會打擾子女的生活,就算是不得已也不會去。在日本人們都有一個善良的心,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發現了就會去幫助,於是就形成了有事大家幫的現象,同時很多人都非常喜歡日本的這種相處。
⑶ 全世界只有中國需要贍養父母嗎世界其他國家有沒有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不是只有中國法律才規定子女有義務贍養父母,國外很多國家均有立法,但相對來說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加側重於精神贍養老人。 法國的現行法律不僅規定成年子女必須給無經濟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資助,還必須「尊敬和關懷」老人。 不僅法國如此,對於歐洲而言,「精神贍養老人」都成為主要義務。在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 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日本的子女應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的問題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時凸顯的。日本是一個較典型的「男子中心主義」社會,婦女一直是贍養照顧老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迅猛沖擊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了家門,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家庭的護理、贍養功能弱化。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日本制定的《老年人福祉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等,更多地強調國家、地方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養老責任,很少見到家庭養老的內容。 近年來,由於社會養老成本過高,以及難於解決精神慰藉問題,政府開始強調家庭養老的價值,並對家庭養老給予政府補貼。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倫理學家提出了「一碗湯距離」的概念,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准。這樣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夠方便照顧長輩。 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個火葬場的工人正准備焚燒一具屍體時,屍體竟然「活」了過來!此人被救後哭著說:「我不想活了,為什麼要救我?!」此人已75歲,來自當地一個殷實家庭,但身患癌症後,子女不願付醫療費,於是他絕望地走向火葬場。 面對這一不斷嚴重的社會現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寫道:「大家庭系統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拋棄。」這部法律規定,如果孩子不照顧父母,將被關上三個月。 印度媒體大多認為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義在於將來。 印度是個「年輕」國家,11億總人口中51%低於25歲,2/3人口低於35歲。但與此同時,老齡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計會增加到1.13億,到2026年這一數字會攀升到1.79億。 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贍養父母法》,規定在新加坡,如果發現子女確實未遵守該法,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加坡元或判處一年有期徒刑。 1996年6月根據該法,新加坡又設立了贍養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師、社會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等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若調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並進行裁決。 韓國建設交通部2006年9月發布的《住房認購制度改革方案》規定,那些贍養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將獲得優先購房權。這項規定一方面緩解了孝順子女的購房壓力,另一方面也鼓勵了贍養老人的良好風氣。
⑷ 日本人的法律是怎麼要求子女和父母的贍養關系的
好像沒有強制要求。日本是發達國家,社保很健全,日本老人一般不會缺錢,但是缺照顧。社會養老是主流,但是近些年,日本老齡化太厲害,正負鼓勵居家養老,正負提供護工。
⑸ 西方哪些國家的法律中,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西方國家子女都不需贍養老人,沒有出具相關法律。
西方老年人精神上強調獨立,不願意依版靠子女,生病權靠醫療保險和醫護人員,養老靠國家優厚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老人和子女經濟上來往不多,父母不供養成年子女,反之子女也不需贍養老人。
西方老人一般住養老院或在家中養老,作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數情況下,也僅限於節假日、生日等。
西方人養老,能享受到豐厚的物質待遇,而晚景凄涼者並不鮮見,不是指物質上短缺,而是在精神上匱乏。孤卧病榻,雖有護士小姐看護,但兒女卻常常不在眼前,對親情的渴望,對子女的思念,始終難以擺脫。
我國老人多數是居家養老,依靠子女照料,養老條件和護理水平當然比西方養老院差些,但是兒女親情無處不在,照顧得更周到,老人生活得更踏實,更有利於老人的健康長壽,優越性是明顯的。
我國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適合我國國情,雖然加重了子女負擔,但是老人喜歡,子女情願。
⑹ 知乎熱搜:想去日本留學父母眼光低不支持咋辦
前言:我曾經從大三結束開始完全自己准備學德語,通過德國大使館考試,拿到所有申請了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最後半工半讀拿到德國工科碩士學位。可以說留學路上的各種坑我基本都踩過。
看到知乎上這個問題,實在按捺不住想吐槽的心情。
問題是這樣的:
(截圖來自知乎提問)
這位高中生同學犯了一個很常見的錯誤: 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 。
我想通過分析他的情況,也給所有準備留學的同學一些參考和建議。
01
初中學歷的父母,眼光是否就比你低?
真的不見得。
你的父母至少在社會上有二十年摸爬滾打的經歷,即使是在閉塞的農村地區和邊遠小鎮,你的父母能在社會上立足並把你養大,一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
哪怕是出賣勞動力,過著最艱難生活,只要是真實地在社會上打拚求食的,都是對生活有著自己真切認識的人。
有的年輕人讀了幾年書,尚且不能養活自己,就以為自己已經超過了文化程度低的父母。
我以前的推文一直在強調,年輕人應該有主見,不要什麼都聽憑大人安排。但是這並不代表你要走到另一個極端。
大部分人留學都需要家裡支持,經濟大權在誰手裡,誰說了算。
在你看著周圍的人出國,自己也躍躍欲試的時候,真的應該先跟父母坦誠深入的聊聊。
排除少數自私自利的禍害父母,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更好更幸福,而全世界可以不帶任何私心愛你的,恐怕就只有父母了。
不要只看留學中介 ,那是他們的飯碗,有人自己砸掉自己飯碗嗎?恐怕沒有。我來德國這些年,已經看到過很多被中介忽悠來,交了錢送人過來就拜拜的例子。
如果家裡人反對你出國,不要急著跳腳,像知乎上這個同學,說自己父母「眼光低」,可能他都快成年都不知道什麼是尊重吧。
02
遇到阻礙首先搞清楚: 他們為什麼要反對 ?
安全問題 是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就我在德國生活多年也經常去其他國家短期工作旅遊的經歷而言,中國的治安真的是非常好的。
有一部分沒有出過國的人,總覺得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治安比國內好。這並不客觀。你們可以去搜搜在中國生活的老外們怎麼說。
2020疫情席捲全球,這個時候的安全問題尤其要注意。你沒看到那麼多留學生放棄一切也要回家,看看海外感染和死亡的人數,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會放心讓子女在這個時候出國。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經濟。
你家裡沒有富裕到隨便丟個幾十萬不心疼的,留學真的要考慮 經濟效益 。如果你父母到了需要動用養老錢的地步,我勸你慎重。沒有留學經歷你不會死,但是家裡因為你留學捉襟見肘,是很難過的。
去年陪同國內客戶去瑞士考察,她也跟我聊過同事家留學的女兒的故事。
「 都快三十歲了,還一直要爸爸媽媽供她讀書。剛開始出去就是賣了房子的,現在她回國幾十年的工資都不一定買得回來。平時也不知道打工,就跟爸媽要錢,她這樣去留學我搞不懂有什麼意思,她爹媽快退休了她也怎麼回來,兩個老人很孤獨。真是太不懂事了。」
我認識的一個阿姨就是這樣,2000年初不到60萬賣了上海市中心的兩套房子,來荷蘭留學。現在那個地段的房子,至少要3000萬。
她說她不後悔。因為這是她當年自己奮斗來的資產,但是如果這是你父母省吃儉用一輩子的積蓄呢?
很多人說,知識,經歷,學問,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當然不能啊。
可是沒有金錢你怎麼生存呢?
回到知乎提問的同學,他父母初中畢業的學歷,很大可能就跟體制內穩定旱澇保收的職業無緣了。他說錢的話家裡最多可以給十萬,在准備自費留學的人群里,絕對是相當普通的家境。
偶像劇里大富之家為了鍛煉孩子不給錢扔出去鍛煉的,真的只是電視劇。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一路用錢鋪墊。故意讓子女吃苦這種做法,你聽聽就算了。
最簡單一點,窮家富路,錢少了孩子去住治安不好但是房租便宜的區域,手裡有錢的家長誰會這么做?
所以我排除了這個同學是家裡有錢但是只願意出十萬的可能。
我身邊有很多家境好的同學,去物價極其高的倫敦學藝術,一年可以燒掉父母幾百萬,無所謂,反正家裡有礦。用他的話說,如果藝術上一事無成的話,就只能回去繼承家業了。
這樣有很多選擇的人生,是投胎技能極強的人過的。
我們普通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要看看你腳下托著你的父母。
03
家境不好,還想出國,那就自己想辦法,比如提高學習成績拿獎學金。國家留學基金委很給力,每年都送大批學生到海外聯培交流或者讀博。
我身邊有很多農村孩子,都是通過留學基金委來海外求學。
海外高校也有自己的獎學金,我還見過先出國做互惠生當保姆學語言,然後再讀書的。
其實路就擺在眼前,只是很多人懶得自己努力,怪父母沒有能力可簡單多了。
(我的公眾號里也有沒錢怎麼出國的詳細攻略, 家裡窮沒錢可以出國留學嗎? )
要麼自己工作幾年存了錢再去。你說工作幾年浪費時間?家裡資助不了,自己拿不到獎學金,除了靠工作存錢難道要學詹青雲貸款一百萬嗎?普通人非熱門專業真心不建議。
我的公眾號有一位讀者,20歲開始拚命工作存錢,25歲存到了留學基金,而且因為工作出色,被派到了日本分公司。
她跟我說有時候加班到凌晨三點,還要抽空學日語,三年的時間考過了日語N1。本來她高考完了想復讀學醫,但是看看務農的父母,不忍心提,就選了計算機讀大專,就為了多賺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讀大學的時候,夜跑社裡認識了一個湖南的女生。她哥哥也在上海工作,有次來看她我們就一起吃了個飯。他很自豪的告訴我,公司馬上要派他去印度工作了。
當時我有點不理解,印度有啥好去的?但現在想想,他其實很棒。
你再怎麼說階級固化,窮人的孩子繼續窮,總是有人跳出你的認知范圍,做到你想不到的事情。
同樣是當年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有人心疼父母,即使只能讀大專也要拚命把手上的牌打好。
有人就只會埋怨父母眼光低。
04
留學除了考慮金錢經濟效益,是否還應該考慮個人興趣和能力?
很多人最喜歡談興趣,不好好學習的理由是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那麼你對你感興趣的東西又付出了多少呢?
有的人嘴裡說著喜歡,其實就是消遣娛樂,真的要他看去學,又變成了苦差事。
提問的這個高中生,說從小喜歡日本文化嚮往日本,想找個日本女朋友,到了日本一邊讀書一邊打工。
我想聊聊真正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人是怎樣的。
有個女孩是我的初中同學,從小喜歡看動漫,所以她大學即使不是日語專業也早早通過了日語N1。
畢業後順利去日本名校讀研,成績優異申請到獎學金,家裡不缺錢也去打工體驗生活,你跟她聊關於日本的任何,她都能給你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她去打卡《灌籃高手》的原型小鎮,她周末帶著相機去拍攝日本的美景學著做美食... 日本的生活節奏很快,她樂在其中。
知乎題主想要的估計就是我朋友的生活。
但是我推測他做不到。
我朋友一直都是大家仰望的學霸,大學985熱門專業,語言能力超強,加上真心喜歡動漫,所以日語非常好。
她學習能力極強,日語又好,日本的大學有什麼理由不喜歡這樣的年輕人?日本社會有什麼理由拒絕這樣優秀的年輕人?
知乎上的那個高中生呢,成績最多二本。這里並不是要鄙視二本,而是你的 學習能力是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體現 。
你怎麼就期望到了日本,突然之間用陌生的語言,在完全不熟悉的環境,就能勝任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的重壓呢?
拜託,在自己家鄉,不用操心生計,用中文讀個高中你都只能考到二本。
大家時間都是24小時,你起點本來就不高,為什麼自信自己可以抽出時間去打工,還能讀好書?
他可能沒有想過,他實際和他設想出來的留學生活有多遠。
也許他感興趣的,只是他從電視網路上了解到的日本。如果他真的感興趣,早就應該了解到在日本的留學生打工時間有限制,在合法打工的時間范圍內,他很難賺夠學費和生活費。
嘴上說著嚮往,感興趣,有網路可以上知乎提問,但是就不知道自己找一找相關的信息。真不知道他的興趣是如何定義的。
更別提他需要重新學一門陌生的語言,來生活學習和工作。
你身邊是否有留學回來英語還是不咋地的留學生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謝娜,她曾經熱熱鬧鬧的去美國游學,最後在《妻子的旅行》里在歐洲和老外交流,那慘不忍睹的小學生英語啊,娜姐你的游學是不是只有游?
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快醒醒啊, 並不是到了國外在國外生活,語言就會提高!
關於他想找個日本女朋友的這一點,沒什麼好噴的。二次元的孩子們對日本少女有美好的幻想很正常。
但是,等一等,你一個靠打工賺生活費學費的人,哪裡有錢有時間去約會呢?
日本妹子為啥要喜歡一個日語磕巴的窮學生?
你哪怕是AA制我都怕你吃不消。
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有多累就不提了,跨文化跨種族的戀愛,比一般的戀愛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
05
也許有人會說,題主還是個高中都沒畢業的孩子,沒啥社會經驗,幹嘛要噴他。
因為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看到別人出國,就覺得父母欠我一張通往國外的機票。
談起父母應該為自己提供的條件,彷彿受了天大的委屈。談到自己為人子女應該有的覺悟,連書都沒有好好讀卻好意思要求能力普通的父母,送自己去國外讀書。
我身邊有一些三本的同學也到了德國讀書,有的發奮圖強順利畢業甚至讀到了博士。有的因為基礎差又不努力,真心跟不上,語言都沒有通過就回國了。要麼好不容易本科入學,學業太難在國外沉迷游戲,空虛到抑鬱最後回國。
所以我最後想提醒的一點,高中畢業出國你存在這樣的風險,如果你在國外沒有畢業,回國你連大學文憑都沒有!
前幾天看了個電視劇叫《殺死伊芙》,裡面一個叫肯尼的男孩被謀殺之後,他的母親找到他女友,問兒子生前是否快樂。她後悔的說,「我對他太嚴苛了。」
肯尼的女朋友的回答我想跟讀者們分享,她說,
「 我媽媽從小就告訴我,我非常棒非常優秀。但其實我完全沒有天賦,還去讀了四年的藝術。有時候, 我們需要嚴肅的現實 。」
說來好笑,我小學的時候曾經很糾結,到底要去清華還是北大。大人也不好意思告訴我這個概率有多小。這種糾結可能很多人都有過。
如果小時候就能明白,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小朋友長大都會默默歸於歸於平庸,那麼可以免去很多夢想與現實撕裂引起的巨痛。
不要自欺欺人,因為生活不會陪你演戲。
我的文章也不是要打擊任何人,只是出國對於大部分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對你個人有可能是改變一生命運的決定。
在你決定留學之前,多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也許會幫你和你的家人做出更符合實際的選擇。